我的母亲随笔

时间:2021-08-13 10:01:54 随笔 我要投稿

我的母亲随笔

我的母亲随笔1

  我离开家很久了,便想家了。在这个繁华而喧闹的城市中,再也没有看见故乡那广阔的原野和那静静流淌的湖水,只有忙碌和名利占据我原本平静的心。每当漆黑的夜晚,月亮撒下皎洁的清辉,总是勾起我的思乡之情:思念故乡那皎洁的圆月,思念故乡那静静的湖水,思念故乡那亲爱的母亲!

我的母亲随笔

  故土是母亲一生的世界,而我是他心中的唯一。我家在洪泽湖畔,自然靠捕鱼种地为生。父母亲总是起的很早,他们急急忙忙地吃些饼喝些茶,就穿上皮靴,扛着捕鱼的工具,在黎明前就出发了。有时,我也会被从梦中叫醒,帮助他们拿些东西。在弯曲的小路上,我都走在父母中间,因为,我怕传说中的“鬼”。听着路边野草里的虫鸣,望着空中亮晶晶的星星,甚是安详。和煦的风带着湖水的气息吹拂,给我带来清新的感觉。小船发出的声响打破黎明前的寂静,我目送小船,渐渐远去。

  炎夏,正午的太阳,高照。大地,被晒热了。庄稼的绿叶都卷起来了。别人的父母都在家里乘凉,而我的父母还在湖中没有回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她的皮肤,黑了。皱纹,深了。默默中,她失去了少女是的光彩。她不为别的,只是为了生命中的我,为了这个并不富裕的家!

  海有多深,山有多高,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母亲脸上的皱纹非海之深可比,母亲身后的背影非山之高可比!

  我有个妹妹,她的个子却比我高,母亲总是在我们玩的时候叫我们学习,她说:“要想过好日子,只有努力好好学习,才能改变命运。”她的话总是重复一便又一便,可很多时候,我们却感到厌烦。母亲没有富有哲理的语言,却用不住的唠叨来表达自己对我们的爱意!

  每次母亲买东西回来,总要分给我多一些而妹妹少一些,因此,妹妹经常说:“母亲偏心,重男轻女。”我也同意,也许这就是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旧思想吧,根深蒂固的思想,要改变真的很难。

  如今,我离开了生我养我的故乡,离开了为我辛劳一生的母亲。也许我将来还会飞的更高,走的更远,但是,飞的再高,也带着我母亲的慈爱;走的再远,也留着故乡的气息。

  在我城市的梦里有我的故乡,在我故乡的梦里有我的母亲;在我母亲的身上有流不尽的汗水,说不尽的爱!

我的母亲随笔2

  在这个世上,有一个人,她不求回报,默默的为你付出着,只为你能幸福。

  在这个世上,有一种爱,她不求感激,无私的让你索取着,只为你能快乐。

  这个人就是——母亲。

  对我这一个孩子来说,母亲就是我最爱的人,我的全部。

  母亲,每天都在天刚亮的时候,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做起。我从不知她究竟坐拉多久。在我醒来的时候,当然早已准备好啦早餐等我开饭。也许人们都认为这是一个母亲应该做的,可我却不这样认为,这也这是每一个母亲天天做的最平常,可这最平常的事,却可以让每一个能观察这一切的孩子充满动力。

  在一个完美的家庭中的我,也有犯错的时候。可总是在经过父亲严厉的教育后,而母亲还给我改正的机会,让我重新恢复动力。

  说实话,我的母亲教给我的最重要的是待事的好脾气。我的大娘是一个比较自私的人,而且好像还跟我的母亲天生不和似的,一点小事就对我母亲大呼小叫,只有有事要我们帮忙时才会给我们个‘甜枣吃’。记得胡适先生曾经说过‘世间最可恶的是莫如一张生气的脸,世界上最下流的事莫如把一张生气的脸摆给别人看。这笔打骂更难受。’记得那时在大年初一,母亲到大娘家拜年,想借大年初一这个喜庆的日子,来缓解一下我们两家的矛盾,以为大娘在这个喜庆的日子会不提不开心的事,可是事事不尽人愿,没提是没提,可是那也不给母亲好脸色看一只摆这个生气的脸。虽然我母亲有心脏病,但母亲却一直保持着一个笑脸。想着用笑脸去掩盖这一切。可身为他的儿子,我可以很容易的看出她是多磨的伤心啊!

  我的母亲始终也是一个女人,他也有脆弱的一面,在实在忍不住的时候,却也只是到我奶奶家哭一下,回来却还是对我说要我跟大娘家搞好关系,他们那不好那也只是他们长辈的事。

  如果我有一点好脾气的话,我都要感谢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随笔3

  人们喜欢逐水而居,世界上很多城市都依水而建。是的,一座城市,可以不依山,却不能不傍水,就像一个人的生命可以少几根骨头几斤肉,却不能没有血液。

  打开祖国的版图,洛河,没有长江“浩浩荡荡,横无涯际”的恢宏磅礴,也没有黄河“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波澜壮阔。她,在华夏林林总总的水系中不突出、不张扬,甚至似乎有些卑微,有些可以忽略不计。然而,在洛阳人的心目中,她绝不逊色于任何一条大江大河。因为——她是我们的母亲河。

  这条母亲河,有着母亲一样的坚韧。

  洛河,发源于华山南麓,一路走来,到巩义洛口汇入黄河。洛宁长水以上,穿山越壑,百折不回,“导众谷,汇群壑,经华南,逾熊耳。历千山而成聚,合百源以为宗”(清·袁良谟《洛水赋》)。

  笔者曾溯水而上,到陕西洛南县寻访母亲河的源头,终因天公不作美连降大雨而未能如愿。听当地人讲,在洛河源头,山上绿波翻涌,谷底水声震耳;头顶巉岩突兀,藤萝倒垂,奇树悬壁,万木葱茏。洛河,就是从这曲折幽深的深谷险隘中奔涌而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条母亲河,有着母亲一样的神韵。

  大川东去几千秋,百代兴亡一水流。“河图洛书”的美丽传说,演绎出泱泱中华文明,孕育出东方文化的智慧,让龙的传人魂牵梦萦。宓妃之美,“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难怪大才子曹植感叹“华容婀娜,令我忘餐”。他们人神之间浪漫美妙、令人怅惘的交往传说,千百年来拨动了多少人的心弦。

  大运河,从这里沟通南北;丝绸之路,从这里迤逦西行,走向世界另一侧的文明;天津桥下,桨声灯影,“空阔境疑非下界,飘飘身似在寥天”(白居易《晓上天津桥闲望》)……

  这条母亲河,有着母亲一样的无私。

  我的思绪穿越时空,回到童年那不堪回首的年代。每到春天,面对饥荒,洛河就像母亲一样敞开胸襟,拥抱着面黄肌瘦的儿孙。洛河滩就像母亲干瘪的乳房,河边的水芹菜,滩涂上丛生的茅草根儿,还有那刚刚露出嫩芽就被人们捋得精光的柳叶……一向慈爱、慷慨的母亲,倾己所有,拿出食物让人们果腹。此时,哦,我的母亲河,本有着坚毅刚强的性格,也忍不住泪水潸潸。那日夜哗哗流淌着的,分明是她泣血的泪水。

  曾几何时,对于母亲河,糊涂的儿孙竟一味地索取。在有的河段,河床被挖得千疮百孔,惨不忍睹;在有的堤段,堆积的垃圾弄脏了母亲河的颜容;在沿线,有的开矿者、有的办厂者、有的居住者,把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排进河里,污染了母亲河的乳汁。我们仿佛看到母亲那疲惫不堪的身影,仿佛听到母亲那不堪重负的呻吟。

  让我们感到心安的是,这些年来,上游的几个县城,都建起了滨河公园;碧绿如茵、花团锦簇的洛浦公园,从市区段不停地向东延伸,给母亲河戴上了瑰丽的花环;一个个排污口被堵上,一道道拦河坝建起了,让母亲河一碧如洗、容光焕发。更令人欣慰的是,正在建设的水生态示范区项目,将用一个水面浩瀚的东湖,再现母亲河的辉煌。

  尽孝要趁早。对母亲,对母亲河,无不如此。我们敬畏生命,就要敬畏母亲,敬畏母亲河。

我的母亲随笔4

  我的家乡有一条河,名字叫沁河。宽约三四里,河水自西向东蜿蜒流淌。据说发源于山西省沁源县二郎神沟,自北而南,切穿太行,从五龙口奔泻而下,途径济源、沁阳、博爱、温县,于武陟入黄河,全长485公里。

  就是在这广袤的沙土地上,祖祖辈辈辛勤耕作了很多年。我记得上滩地主要种小麦、玉米,下滩地主要种高粱、花生,中间有块洼地,可以种些绿豆、豇豆,长得也不错。小时候,我经常和小伙伴们在滩地挖野菜、打猪草,累了就在河水里洗个澡。夏季的沁河水,温温的,清清的,甜甜的,流动着犹如母亲的手轻轻从身上抚过,舒服极了。最有趣的是比赛扎猛子,我们小时候叫“气没影”,意思就是憋着气钻到河水里,比赛看谁在水下潜的时间长。还有比赛跳水,从河岸上纵身一跳,看谁跳得高,看谁落花小。然后就是比赛游泳,看谁花样多,看谁游得远。有时为比个高低,很晚才回家,让大人们满河里找,为此没有少挨打。想想那个时候,虽然物质生活贫穷,但精神生活还是蛮惬意的!

  土地承包后,不少人开始在沁河滩大面积种植山药。山药销往大江南北,也给家乡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富裕和幸福,不少农民靠种植和销售山药盖起了小洋楼、买起了小汽车,有的还在港澳地区立足,将山药生意做到了外国,据说有的资产已超千万元。

  沁河的沙土比黄河要细一些,更适合建筑垒墙。一开始,人们盖房子都是用混沙,后来有人开了沙场,用小船带着抽沙机沿着河道采沙,采出的沙很干净,不需要再筛,就可以直接和水泥搅拌使用。我们这里盖房、修路、修渠用的都是沁河滩的沙。

  温柔的沁河水,也有发威的时候。一天,我们正在河水里玩,突然河水加速了。我们赶紧上岸,拔腿就跑。那天河水真的涨了,村里不少西瓜都塌方到河水里。记得二队有个孩子去河水里捞西瓜,被河水冲走了,大人去救他,他虽得救了,大人却被大水冲走了。当时,村里动员很多人去打捞,也没有结果。河水退去后,在下游十多里的地方才发现了遗体。

  河水涨势最大的一次,我记忆深刻的当属一九八二年七月末八月初。当时山西、河南等地连降十多天暴雨到大暴雨,局部降特大暴雨,山洪暴发,洪水如猛兽般奔腾而下,浪高三尺,河水达两岸平。当时,全村老少都在大堤上搭帐篷过夜,后来又组织村民转移到太行山脚下地势较高的地方避险。那时候,凡是有河的地方都是河满沟满,地上也都是水,庄稼也都泡在水里,稍有不慎就会掉到沟里去。据说解放军已在北鲁村村西无影山一带备好炸药,随时准备炸堤。就在千钧一发之际,洪水退却了,转移出去的村民又安然回到了家乡。

  参加工作后,有十多年我都是骑着自行车过沁河。过河有两种方法,一是小木桥,二是小木船。收秋之后,开始搭小木桥,次年收麦前再把桥撤掉,以防汛期被洪水冲毁。五月至十月,要靠小木船摆渡。河面宽水流急时,乘坐小木船要等好长时间,时间宽裕还可以跟船公学撑船。举家到城后,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我很少再过小木桥,也很少再坐小木船。沁河水随着当地乡镇化工企业的快速发展,也再没有往日那般清澈、甘甜……

  沁河,我的母亲河,永远是我魂牵梦绕的地方……

我的母亲随笔5

  夏暮,树木葱笼,芳草连天。山坡上,星星点点的山丹丹花灿若红霞,在悠闷的风中摇曳。落日的余辉依恋地洒在西边老牛山的山头,天边一朵透着青色的白云悠悠地飘着,徘徊着,寻觅着,像是母亲寻觅的身影,她在寻觅着她百般怜爱、贴心贴肝的孩子们……我忽地想起了那生我养我、疼我怜我、想我念我而今已与我阴阳相隔、生死两茫茫的母亲;那令我潸然泪下、肝肠寸断、欲思欲痛的母亲。

  我的母亲,出生在旧社会一个贫苦的农民家里。听母亲说,她8岁时,我的外婆就因生我的五姨而去世。我外婆生了5个女儿,没有生儿子。因为没有儿子,在旧社会里,我外公受到了很多来自本家及邻里人的嘲讽。但最困难的是家里都是女儿,没有男劳力,家里的生活是很贫苦的。我想,我的母亲的童年及少女时代,是吃了很多的苦的。直到母亲十五岁时,遇见了父亲。

  父母的爱情是甜蜜温馨的。在那个父母之命、媒灼之言的世俗世界里,幸运的父母亲却是一见钟情、自由恋爱的,因为当时父母同时都是当地地方戏团的演员。那时的父亲虽也是贫民,但温文尔雅、英俊飘逸,且父亲扮演旦角,是戏团里的红人。母亲说,许多女孩子,跑十几里山路来看戏,其实是喜欢父亲。母亲也是那时喜欢上、爱上父亲的。母亲的爱情是甜蜜的、温馨的。

  十六岁时,母亲不顾家人的反对(听母亲说,家里人及亲戚主要怕父亲吃不下苦、不顾家)便义无反顾地嫁给了家境也不富余的父亲。从此,母亲便过上了一生都较清苦的生活。父母一生养育我们姊妹五个。我有两个姐姐、一个哥哥和一个小我三岁的小妹。

  由于我们姊妹们多,母亲一生受了许多的苦。在人民公社时期,父亲是生产队的会计,经常开会或因公事耽误农活,母亲便扛起了挣工分、养活年幼的我们的多半任务。母亲起早贪黑、披星戴月地锄地、割麦、收玉米。可怜的母亲学会了犁地。在农村,犁地的活,很累、很重,多是男人们干的活。母亲后来的病也很可能是那时落的病根。

  母亲一生辛劳,且生活简朴。晚年时,母亲积劳成疾,身染多种病患。虽经多方、多次求医治疗,我亲爱的、可怜的、可敬的母亲,终于在去年腊月二十五日下午,撇下我们姊妹五人和年迈多病的父亲与世长辞……享年73岁。

  而今,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思念的凄苦亦如黄连树下挂苦胆,苦上加苦。这苦痛,随清风东满篱笆,随明月溢满西楼;这苦痛,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从此生死两茫茫,欲思量,欲难忘。山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遥祝我的母亲快乐、幸福、平安!

我的母亲随笔6

  母亲是给予我们生命的人,母亲在我们的一生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我看来,母亲不仅仅是我们一生中不可或缺的人,而且还是我们一生都值得崇敬的人。

  自打我睁开眼睛开始,妈妈便给我展示各种物品,或者给我讲很多故事,有时一讲就是深夜。在我没有接受任何书本的时候,母亲就是我的第一任老师,所以,母亲的嗓子总是沙哑的。

  上幼儿园了,我也开始接触了一些书本,有了最初的知识概念,从这时开始,母亲便开始对我严格起来了(包括现在也是)。记得一天,老师布置了几个作业题,我做错了一个题。母亲看到之后,立刻要求我重做。“如果这是考试,你就完蛋了。所以,儿子,你应该从现在开始就要严格要求自己,力争做到最好,你才能够成功。”母亲语重心长的对我说。虽然音量不高,但是字字铿锵有力,仿佛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威严在里面。所以,直到现在,我对母亲是又敬又怕的。

  母亲是一个待人和善的人。一天,在公共汽车上,一个乘客踩了他一脚,而且还很高傲的走开了,连一句对不起也没说,似乎没有把母亲当回事儿。我当时已经是火冒三丈,真想教训他一顿。母亲笑了笑,对我说道:“如果我和他吵起来,那势必会影响司机,倘若他把车子一放,不开了,那我们不仅回不了家不说,而且还会被其他乘客骂,导致大家都回不了家。所以,儿子,凡是要为大局着想,不能为了一己私利而影响大家的公共利益,明白了吗?”我若有所思的点点头。

  当时我只有九岁,并不了解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后来大一点的时候,我才明白它是什么意思。上初中后,我和母亲谈上它时,她只是淡淡一笑。

  母亲虽然不是大学生,但是她的知识却一点也不亚于大学生毕业的老爸,她对我的学习可谓是呕心沥血。一天,我有一道物理题不会做,垂头丧气的从书房里出来。母亲问明事情后,便和我一起思考,耐心的给我讲解,直到我明白了为止。所以,我的成绩在班里还算不错,这跟我母亲的教导是分不开的。母亲很关心我的成绩。当我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时,母亲总是鼓励我再接再厉、继续加油;当我考砸时,母亲也不批评我,而是安慰我、鼓励我,让我有充沛的精力去学习,再次迎接成功。

  母亲今年已经40岁了,昔日的年轻漂亮早已成了今天眼角上一道又一道的鱼尾纹。在这十四年里,母亲为我付出的心血岂可以数计?我一定不会让她失望的。妈妈,您等着吧,终有一天,您会收到一份重点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的,我一定不会辜负您的心血和辛勤。妈妈,谢谢您!

我的母亲随笔7

  我的父亲是名退休教师,今年69岁。我的母亲是名老代课教师,今年67岁,他们于1965年携手走进婚姻的殿堂。在近五十年的婚姻生活中,他们相濡以沫,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坚定地牵手走过。如今,他们已经年近古稀,依然为儿女们操劳着。我的父亲、母亲一生最大的骄傲是当了一辈子老师,圆了许多农村娃的大学梦。

  一、夫妻携手,倾情农村教育四十载

  “人生在世几十年,化作春泥更护花”,相家庄村的乡亲们常用这句话来形容我的父亲、母亲。他们夫妻携手,一生倾情乡村教育,用自己的青春年华,书写着乡村教师的责任与使命。

  说起他们的教育生涯,我的父亲显得有些激动:“当了几十年老师,虽然生活清贫,但是看到学生成才了就感觉很幸福。”在四十载的教学生涯中,他们培育出了三百余名大学生。当我的父亲、母亲走在相家庄的街头,很多人都会亲切地叫他们老师,这样的称呼,让他们感到很幸福。

  1965年,我的父亲、母亲携手走进了婚姻的殿堂。几天后,村支书来到了我们家,请求他们到相家庄小学任教。那个年代的代课老师,工资很低,只有几元。但为了帮农村娃摘掉文盲的帽子,我的父亲、母亲欣然答应了老支书的请求。当时学校住宿的条件非常差,一间土坯平房就成了他们的新家。夏天,土坯房就像个锅炉,坐在里面,汗流不止;冬天刺骨的寒风直冲入屋,冷得让人直打哆嗦。当时,我的父亲、母亲也曾想过放弃,但一想到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求,最终坚持了下来。从那时起,就在这间土坯房里,不论严寒酷暑,狂风暴雨,我的父亲、母亲总是把各项工作处理得井井有条。

  那时每个年级都是自由组班,很多老师都不愿意接受调皮的学生,而我的父亲却把别的老师不愿接收的问题学生都接纳到他的班上。作为班主任的他,努力为他们做工作,摸清了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和他们一起上课,一起玩,很快就和学生打成了一片。在他的感染下,这一群老师眼中的“问题生”,成绩渐渐好了起来,纪律也变好了。“学生就是一棵幼苗,如何生长要靠老师来指导,所以只要肯花点心思,调皮的学生也一样有出息。”我的父亲感叹道。就凭着这个信念,40年来我的父亲总是坚持着自己的理念:当一天老师,做一天父母,让学生学会做人,学到知识,此生只为了乡村教育。

  我的父亲一直担任相家庄小学的校长一职,虽然工资低、任务繁重,但他一刻也没有停止对挚爱事业的追求。白天,他站在三尺讲台;晚上,他在昏暗的煤油灯下自学高中课程,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乡村小学任教二十余年后,我的父亲参加了省教委组织的民办教师转正考试,成为一名公办教师。而我的母亲却没有这样幸运,她先后养育了我们五个子女,根本没有时间自学高中课程,几次参考都名落孙山,当了一辈子代课教师。直到20xx年,才享受了政府对代课老师的补助,现在每个月拿560元的养老补助金。

  由于教学成绩突出,在母亲担任村代课老师期间,曾经有两个私立小学聘请她去任教,承诺每个月工资200多元,这可是她在村小学工资的四倍啊!可母亲丝毫没有被金钱诱惑,依然坚守在乡村教室的三尺讲台。当别人不解地问她:“张老师,您怎么这样傻!在乡村小学,代课老师是没有任何前途的,根本没有转正的机会。而在私立小学,您可以拿这样高的工资,生活条件也可以改善啊!”母亲微微一笑:“这所乡村小学的学生更需要我!我离不开他们,离不开挚爱的教育事业啊!”

  1990年,相家庄村的村民李某开办了一个造纸厂,许多家长放下了农活,当起了工人。由于受“知识无用论”的冲击,五、六年级的学生也纷纷辍学,到造纸厂打工挣钱。我的父亲、母亲看在眼里,急在心中。他们挨家挨户地去走访,苦口婆心地去劝说。面对厂长的质疑,他们坦坦荡荡地回答:“我们不是为了自己的名和利,完全是为了孩子们的前途啊!知识改变命运,学习创造未来!难道你愿意让自己的孩子一辈子呆在农村吗?”李厂长我的父亲、母亲的真情感动了,破例答应了他们的请求。“一个也不能少!”他们信守了承诺,把一个个孩子从造纸厂带到学校。

  20xx年,已经60岁的父亲到了退休年龄,我的母亲也58岁,这时,他们才恋恋不舍地离开了一生挚爱的讲台。如今,他们已到古稀之年,原来的村小学早已经搬迁。但是,在闲暇之时,他们依然会携手“故地重游”,站在校门口张望。“一座房,两座房,红红的瓦,白白的墙……要问哪里最漂亮,要数我们的小学堂!”那熟悉的歌谣再次回响在他们的耳畔,他们不由得再次携手,相约“来世再做一对夫妻老师,坚守农村教育四十载!”

  二、言传身教,为儿女成长谆谆教导

  我的父亲、母亲不光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而且对我们姐弟五个倾注了一生的爱。在我13岁那年,农村实行了土地承包制,我们一家八口分了十二母责任田。白天,他们去学校为学生上课,晚上,还要在煤油灯下批改学生的作业。最苦最累的是母亲,在批改完学生的作业后,还要为五个子女缝制衣服。记得一个寒冬的夜晚,北风呼啸,雪花飘飘。为了让我能穿上厚厚的棉衣,母亲在煤油灯下忙碌着。两个小时过去了,母亲的手都快冻僵了。躺在暖暖被窝中的我含泪劝道:“娘,别做了,明天还穿原来的那件棉衣吧!”母亲摇摇头,柔声说:“孩子,别担心,娘不冷。你快睡吧,马上就做好了。”说完,母亲低下头,继续为我缝制棉衣。看着母亲慈祥的笑脸,不由得轻声吟起古诗《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由于父母亲都是老师,工资低,生活十分困难。每到周日时,我都会和小伙伴们去地里拾些柴火。母亲总是叮嘱我:“平,记住,一定要从别人收割好的地里去拾,千万不能去偷。如果发现你偷了别人的柴火,一定不会轻饶你!”母亲的话影响了我一生,至今不敢沾任何人的一点儿便宜。

  三、孝敬爹娘,用爱维系着家的和谐

  我的父亲是家中的独子,奶奶舍不得让他吃苦。经常在父亲、母亲放学回家之前把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父亲看到这一切十分感动,拉住我奶奶的手说:“娘,您年纪这么大了,该享享清福了,就别再这样操劳了。”

  爷爷本来身体很硬朗,谁知在一年夏季不慎摔了一跤,躺在了病床上。父亲放学后就赶紧往家跑,细心照顾着我的爷爷。但一个月后,无情的病魔还是带走了慈爱的爷爷。父亲懊悔地跪倒在爷爷的灵床前失声痛哭:“都是儿不孝!都是儿不孝啊!”

  奶奶是从旧社会走过来的人,生活十分简朴。有时候,母亲为她买来了营养品,奶奶还埋怨妈妈浪费。母亲总是呵呵一笑:“娘,怎么能说浪费呢?您为我带大了五个孩子,理应孝顺您啊!”听了母亲的这句话,奶奶很欣慰地说声:“你真是我们家的好儿媳!我这一辈子连个闺女也没有,你就是我贴心的小棉袄喽!”在母亲的细心照料下,奶奶活了八十多岁。临终时,奶奶拉着母亲的手说:“你真是我的亲闺女!”

  父亲、母亲的孝影响了我一生。在我嫁为人妻后,母亲常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孩子,婆婆就是娘。当你把婆婆当亲娘一样孝顺时,婆婆一定把你当亲闺女。孩子,你离娘家远,就好好孝顺自己的公婆吧!”

  母亲的话我牢记心中,尽心尽力地伺候瘫痪在床的公婆,直到两年前公婆相继去世。我的孝心感动了许多人,在今年的重阳节,我被评为“广宗县孝亲敬老模范”,颁发了奖牌。手捧着鲜花,我感慨万千:只有用爱和奉献才能维系家的和谐,只有以孝传家才能传承文明!

我的母亲随笔8

  “多少年苦难你都经过,多少年辛酸你都尝过。我好想抚平你脸上的皱纹,我好想抹去你心底的伤痛。”每每听到这首歌、我便想起你所受的苦,十月怀胎,才生下我,听爸爸说,生我的那天,你很坚强,没有落下一滴泪,更没有大声叫喊。你很坚强?这让我翻开记忆的本子,一件件的回忆,想找出你懦弱的证据。“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从我记事开始、我的衣服上就布满你缝的补丁,而你自己的衣服,更是几乎都是由补丁构成的。正是因为你所谓的节俭,让我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每天我都是第一个到教室、最后一个离开,仅仅是为了掩饰那些不堪入目的补丁,而你,却总是把那些补丁当成自豪的资本,你是否注意过,我被嘲笑后,泪从眼角滑落?终于有一天、我忍不住了,我冲着你大叫:”你到底是怎么想的?你难道就不觉得丢人么?本来穿这种衣服就够丢人的了、你还天天见人就讲,很自豪么?我恨你!”那一瞬间,我看到你的脸颊有一滴晶莹的液体,是泪么?呵,你还是懦弱的。我自嘲道。

  这时,向来疼我的父亲打了我,第二个巴掌刚要落下、被你拦住了,我恼羞成怒,夺门而出。天,打雷了,雨,也随即落下,像是天在催我回家去、但,我那可笑的自尊,阻止了我,于是我就随便在一个年久失修的地方躲雨,过了一会、我依稀看见,街上有一个人的背影,在街上寻找什么,慢慢的,那个人走近了,啊,是你!看着你凌乱的头发和被雨打湿的衣服,看着你衣服上的一个个补丁,我突然明白了什么。你伸出手说,丫头,走,跟妈回家,妈永远是你最温暖的避风港。就是这句话,让我感动得一塌糊涂。从那以后、在别人面前,我再也没有抬不起头过、因为我知道、我有个好妈妈、她永远是我最温暖的避风港。

  父母的爱,儿女的心。当我们渐渐地长大,父母却一天天苍老。

  老师说过:“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时,我便想起了你。这让我突然想起那件事。那天,我们一起在树下,你指着树上一个地方问我,那是什么?我回答说,那是知了。你又问,那是什么?我以为你没听清楚,便提高音量又说了一次,那是知了。你又问了一遍,我不耐烦的说,那是知了,耳聋啊!这时你用那充满失望的眼神望着我,语重心长的说:“闺女,你还记不记得,小时候你问我,那树上的是什么,你问了十多遍,我就回答了十多遍,而现在呢?我只问了三遍,你就嫌我烦了……”记忆定格在五岁那年,一个小女孩依偎在年轻妇人怀里,指着大树,一遍又一遍地问树上是什么,而那位年轻妇人不厌其烦,一遍一遍的回答小女孩……我的泪水不争气地流了下来,和你相拥而泣。当我1岁的时候,你喂我并给我洗澡,而作为报答,我整夜哭着;当我三岁的时候,你怜爱地为我做菜,而作为报答,我把你做的菜扔在地上;当我六岁的时候,你给我买漂亮的衣服,而作为报答,我穿着它到附近的泥坑里去玩;当我九岁的时候,你为我庆祝生日,而作为报答,我连你几岁都不清楚……而现在我打电话回去,你也口是心非地说:“家里挺好,没事不用经常打电话回来,浪费钱”可是爸爸告诉我,你经常一个人偷偷的在哭泣……何必呢?妈!

  妈妈,正如冰心老人所说,我是红莲,你是荷叶,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我的母亲随笔9

  中国的名山大川很多,我就到过雁荡山、长城、西湖等地,不胜枚举。与外界的大山相比,松阳的象征——独山实在名气不大。可是它在松阳人民心目中的地位却是很崇高的。有一句俗话说得好。出门在外的松阳人见不到独山则哭泣,见到独山则喜悦。

  独山海拔272.3米,三面环田,北临松阴溪,孤峰独擎,高耸入云,古称“百仞云峰”。独山东南崖陡,西北坡缓,整个山形如巨蛙蹲坐松阳溪畔,又有 “神蛙出水”美称。山上峭壁天成,奇石穿云,有600余年的石门、石床、石井等古迹,还有朝天洞、仙女脚印等自然景观。松阳人民把独山看作是古老松阳的象征和标志,并引以自豪和骄傲。

  残冬的一天,我们全家登独山。远远地看见了,伟岸,陡峭,奇异。蜿蜒曲折的山路一丛丛枯草,颜色苍白。一株株松树昂然屹立在山坡上,绿色葱茏。微风吹来,树枝摇弋是在对你点头微笑。半山腰有一座南天门。跨过此门,山路变徙峭,愈往上就愈加难爬,山势也越来越险峻。登山难,难于上青天。山间寂静无声。我看看前后左右,前无上山者,后无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苍然而涕下。南面山前悬崖峭壁,似斧削刀劈般险峻,好一幅天然美景,令人叹为观止。

  人是喜欢群居的高等动物,喜欢过集体生活。害怕孤独,登山亦然。所以,我动员全家出动,有伴出游才会趣味横生,妙不可言。登高远望,脚下是一条蜿蜒曲折奔流不息的松阳人民的母亲河——松荫溪,似一条白色的飘带。一江春水向东流。滋润着两岸的人民。山南边有良田千顷,炊烟袅袅。大地就在脚下,城镇就在脚下,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工农业生产蒸蒸日上的城镇。你会觉得茫茫大地其实很渺少。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竹枝词》云:“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银剑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的诗句,生动描绘出“畲田”的景象。山顶的电视发射天线高耸入云,直插蓝天,天工妙成,与独山浑然一体。我平时少运动,爬山时气喘吁吁,感到吃力。看来要加强体育锻炼,生命在于运动嘛。

  杜甫登泰山时写出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想。我登独山也有感触。“山不在高,有仙则灵。”独山的安静、稳重、风雨不动的大山性格。正是我人生的写照。仁者爱山,智者乐水。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当我碰到困难的时候,想想独山的刚毅性格,就会努力地去克服它。这就是我登独山而情懑于山的好处。

我的母亲随笔10

  母亲,我想对您说——写在母亲节前

  母亲,您虽然走了,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母亲,我想对您说:“我想您了,想跟您说说话。”从键盘上敲出这句话,我双眼都是泪花。就让我流着泪,跟您慢慢说吧。

  “妈妈”,这是我会说话的时候,学会的第一个词语,从此跟着您学会了很多。

  “妈妈”,每一次回家,我都会大声地叫您,您听到了吗?

  “伍莲”,这是您给我起的名字,虽然您没读多少书,但您告诉我“那年生你的时候,苦日子过去了,你是我生养的第五个孩子,就取这个名字,希望你有能力、有出息,给我们家带来福气!”

  “妈妈,您是世界上最好的妈妈,因为您常常鼓励我,‘要学好文化,不要让妈妈生气啊。’”您常常在人前夸我“她最听话,在学校得了很多奖状,又最肯帮人,这一点很像我,我送出了她,她没有辜负我,只要得空,她就回家看我,给我送钱,生怕我没钱用。给我买补品,要我注意保养身体。”每次见到这样的场面,我怪不好意思,低着头绕开了,因为我还做得很不够。

  “妈妈,我每次回家都不容易啊!您知道,我是一个工作狂,如果不是想您,我每天都在病房。我好不容易来到医院工作,看到被疾病折磨的人们,我就想起您和爸爸,希望我有空多回家看看,好好报答你们。”可是,为了实现我的理想,我还得继续提高啊!

  曾记得,在我读高护班期间,我的丈夫为了做米生意赚点钱供我安心读书,特意请您和爸爸一起到滩头来帮我们守米店。您告诉我:“为了节省开支,你们进来的鸡蛋没卖完就坏了,我舍不得扔掉,就和你爸爸把坏了的鸡蛋当菜吃掉。”我不知道爸爸心里是怎么想的,我估计他肯定对我生气了,因为我有工作有能力孝敬你们二老了,就还要你们二老来帮我,还让你们吃坏鸡蛋过日子。如果我在家看到你们吃坏鸡蛋,肯定不准你们吃的。

  “妈妈,我真的对不住您和爸爸。在我最艰难的时候,爸爸留在家里,您到医院来帮我带孩子。我的孩子不到两岁半,我就硬着头皮要去长沙读书。后来,弟弟都怪我,‘要不是你去长沙读书,我肯定会找到一份好工作的。’”妈妈,我就是这样固执,跟您一样,认定的事情一定要做好,谁也别想阻拦我。

  您告诉我:“你去读高中,周围有不少人劝我,‘你们家又不富裕,何必送伍莲读书?女孩子有什么出息,反正是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白费劲!’我坚信,‘男孩女孩都一样,只要他们读得,有机会读书,我就是砸锅卖铁当叫花子也值。做父母的不送儿女读书就不是好父母。我的父亲后悔没送我读书,那是过去,他没有钱送我读书,我们家七个孩子,六个哥哥不是打长工做短工,就是被抓去当壮丁卖命,我一个女孩子只好当了童养媳。我没机会读书吃够了苦,就一定要送子女读书。’”妈妈,您尽一切能力送我们兄弟姐妹读书,我们感恩不尽。

  每当想起苦命的您——妈妈,我就告诫自己:如今的生活多么幸福、多么快乐啊!我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珍惜、不好好努力呢?不管是工作上遇到什么难题,还是生活上遇到什么挫折,我只要想一想您,把我现在的情况跟您过去比一比,我的心里就踏实了,没有什么纠结了。

  “妈妈,您跟我到隆回去住吧?”“伍莲,我还能动得、做得,就不用你操心,真的哪一天动不得了,就靠你们兄弟姐妹四个照顾我了。”想起您八十多岁还在地里干活,种出来的花生、红薯送给我们吃……

  “妈妈”,想起您得病之后跟我在一起生活的日日夜夜,我还有好多话想跟您说……

  如今,“妈妈”这一声亲切的呼唤,我只能在婆婆那里得到回声,但我的心依然是温暖的。

  妈妈,我没有忘记您对我说的话。您将一切都献给了我们,我们永远记得您,听您的话,做您的好儿女!

我的母亲随笔11

  我的母亲是一个农村妇女,由于常年在田地里做农活,风吹日晒,肤色显黑。她的身形也有些臃肿,却并不影响她做农活时的速度,她永远都是风风火火的,做什么都是噼里啪啦,既快又好,让我很佩服。

  农活做得多了,手里的茧就层层叠叠,旧茧未脱,新茧就开始替换旧茧,伸手触摸,犹如老树皮,粗糙的很。我没有见过母亲年轻时的样子,但她自己说,她十几岁时就是田间地头做农活的好手,甚至还是家里的一个实打实的劳力。她是吃苦的命,这是她自己说的。

  母亲一生为家庭操心,也为我操心,我十七岁时因病住过一次院,而那时正是夏季农忙最累时。住院时母亲天天都会来医院看望一下我,给我送点吃的,陪我说一会话,然后又匆匆坐车回家做事。

  这天,中午之后天色就开始阴沉,渐渐风变大了,刮得窗外的树一阵乱摇,好像马上就会折断。大致到了三点钟左右,几声雷鸣后,就开始下起了暴雨,天色黑得可怕,只有闪电亮起时,才能看见外面的世界。

  我想着母亲大概不会来了吧,这么大的风雨,家里又正是农忙的时候,她也脱不开身。

  正在胡思乱想时,远远的,听见一阵脚步声,越来越近了——分明是朝着我的病房来了。

  我没有想到会是母亲。

  门“呼”的一下打开了,真的是她。她一手握着把伞,一手提着一个黑色塑料袋,笑眯眯的看着我。

  我眼眶一热,脱口而出:“妈!”

  她走了进来,把门轻轻关上,走到我床前时甩了甩伞上的水珠,嘴里问着:“儿子,好点了吗?”

  “好多了。”

  母亲的头发,肩膀,裤腿大部分地方都淋湿了。我真是不知道下这么大雨她还来干什么,但心里却是暖融融的,说不出来的安心。

  她放好伞,把手里的黑袋子搁上床头柜,打开,掰出一根香蕉递给我:“吃吧,刚在医院门口买的。”

  “你浪费这个钱干什么啊。”我还是接过香蕉,剥开皮吃了。

  母亲找了把椅子:“裤子有点湿,不坐床上了。”

  她把我上下一阵打量,完了才点头笑着:“气色好多了,看来过几天就可以出院。”

  “我巴不得现在就走嘞。”

  母亲声音一下子柔和了:“不要着急,儿子,把身体养好比什么都好。安心再住几天,到时我让你爸来接你。”

  我虽然不想继续住下去,但听到她这么说,便不再坚持了,这几天家里正是一年最忙的时候,我回去不但帮不了什么忙,还要人专门照顾我,不如再呆几天吧。

  窗外风雨依旧猛烈,雷声更响,仿佛有人在头顶放炮开山,震得窗户一阵乱颤,不时闪电亮起,昏暗的世界又变为白色,瞬间又陷入黑暗。

  而此时这间狭小的病房却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安稳,静静的,淡淡的.。

  母亲不时询问我的情况,我一一回答,听到好的方面,她会笑一笑。

  看着时间差不多了,母亲站起身,说:“儿子,我先回去了。”

  “啊!现在啊。”我担心的看了看窗外。

  此时风雨略微小了一些,但雷声仍然在云中隐隐的响着,令人不安。我知道母亲肯定要回去的,家里事情这么多。

  “那你注意点安全。”我望着她。

  “没事。”

  她拿上伞,叮嘱了我几句,便往门口走去,走到门前,拉开门,回过头看着我,微笑着说道:“明天天气就会好起来的,下午我再过来。”

  我心里一热,点点头,“嗯”了一声。

  母亲轻轻地把门带上,随着脚步声越来越远,慢慢听不见了。我靠着床头,看着窗外已经亮起来的天空,虽然还有风,雨也没有停,但比之前小很多了,母亲回去的路会轻松许多。

  前两天我回家,又赶上农忙时节,母亲一边收着谷子一边跟我说:“年纪大了啊,这两天累了一下,感觉全身疼。”

  我劝她少种点田,母亲却说她本来就是赚不到什么钱的人,田都不种了,那不就剩下等死了。

  听到这话,我也不说什么了,只是望着她头上已经零零星星的白发,心里却是说不出来的感伤。

我的母亲随笔12

  母亲是一朵花,让我学会了宽容;母亲是一朵花,让我学会了倾听。——题记

  在给了母亲一阵刺痛之后,我看见了母亲含着泪的笑眼,那是我人生的第一束慈爱的目光,也正是那双眼一直关注着我,直到那双眼再也撑不开眼皮。

  我的母亲是一个通情达理的女人。我一直都是很崇敬我的母亲的。

  我家的邻居是一个微胖的中年女人,虽然家境略微贫穷,但人性善良,和我的母亲非常谈得来,但却很好吃。母亲手术之后,亲人送来了很多乌鸡蛋,专为母亲补身子用。母亲把这些鸡蛋装进篮子里置于餐桌一角上。一段时间之后,母亲无意间在邻居家的饭桌上看见了乌鸡蛋,回家一数确是少了那么几颗,而我们都明白,邻居家是无论如何也舍不得买乌鸡蛋的。母亲无意间提起后,我嚷着让告诉父亲,却马上被母亲制止了。面对我疑惑的眼神,母亲释然的笑笑,用极平常的腔调说道:“算了吧,一个知音总比那些鸡蛋来的重要!”母亲是一朵花,让我学会了宽容。

  母亲对我的教育方法很独特。她不逼我做不想做的事情,在学习上她给我最多的还是鼓励,并且从不给我报过多的补习班。母亲认为:孩子只有在生活中过得快乐才叫做孩子。

  我的母亲是一个合格的倾听者,古人云: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我家亦是。我的叔伯有很多个,却只有一个姑妈。姑妈性格直爽,却老是和婶婶们合不来。姑妈一生气,便跑到我家来,对着母亲发泄似的唠叨一番。对于这种唠叨,我见过很多次。母亲只是笑而不答,有时微微偏头做思考状;有时面对姑妈的质问:只是附和一声;有时也会为姑妈端上一杯热茶。劝她消消火。直到最后,母亲才会发表自己的观点。她常说:“人这一辈子也就这样下来了,何不忍一时退一步,谁的心里也不久平坦了嘛!”母亲是一朵花,让我学会了倾听。

  人生本是一场孤旅,如果我在与人相处时,还懂得一点与人为善,通情达理;如果我知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如果我在学习的波折中还懂得一点坚韧,能有一点受挫力我都得感谢我母亲的言传身教。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我更深刻感受到,母亲给予我的影响是上天赐予我丰富的财富。

我的母亲随笔13

  写过好多文章,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心情如此激动又如此沉重。父母金婚之年,作为女儿的我没有什么合适的礼物相送,只有在键盘的敲击声中,用我最真最诚的心记录他们的点点滴滴。

  ——题记

  我的父亲和母亲结合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像那个年代大多数的年轻人一样,遵从父母之命,信赖媒妁之言,以先结婚后恋爱的结合方式,拉开了他们婚姻生活的帷幕。没有花前月下的浪漫情怀,也没有海誓山盟的情感宣言。就这样,在平平淡淡中,相依相随彼此牵手,走过了风风雨雨坎坎坷坷的整整半个世纪。他们的爱是朴实的,也是真挚的,更是经得起岁月的考验的。他们那种彼此关心体贴,彼此尊重信任,不离不弃,同甘苦共患难的夫妻情意是值得我们这些后辈儿孙效仿和学习的。

  由于工作关系的原因,父亲和母亲在婚后的二十二年间,一直过着聚少离多的两地生活。作为留守农村家中的母亲,既要承担抚育年幼的孩子的责任,还不能耽误地里的农活。由于孩子多,劳力少,母亲每日勤勤恳恳地劳作着,忙碌着,奔波着,辛苦着。为的是多挣几个工分,好多分几斤粮食,让我们兄妹几个能够吃饱穿暖,健康成长。尽管自己在家吃了不少的苦,受了不少的委屈,但在父亲面前,母亲从来没有一句怨言,在写给父亲的书信中总是安慰父亲不要牵挂家里,安心工作。时至今日我们都很难想象母亲是如何凭着坚韧不拔的毅力挑起家庭这个重担,承受着常人无法承受的心理压力,心甘情愿地做一名无怨无悔的守望者,也许就是那份对父亲的爱和对家庭的责任心吧!而当时独自在外地工作的父亲,除了在单位兢兢业业、恪尽职守以外,还时刻牵挂着家里的妻儿。那年那月,微薄的收入(据母亲讲,父亲当时的工资是每月34。5元)很难支撑这个人口多收入少的大家庭。为此,父亲总是勤俭节约、紧缩开支,尽可能地多给家里攒点钱,以维持日常的生活所需。直到1985年,父亲在机构改革中,由原来任职的乡政府调回县广播局,母亲和我们兄妹几个也随父亲搬到县城居住。至此,他们夫妻才结束真正意义上的两地生活,我们一家才得以真正团圆。而此时的他们也已是人到中年,人生最值得怀念和记忆的青春岁月就这样在没日没夜的劳作中消失殆尽。

  柴米油盐的婚姻家庭生活,不可能没有磕磕碰碰。然而,父亲性子直、脾气急的性格,却在温柔贤惠,忍耐性极强的母亲面前显得是那么的无力。在遇到矛盾的时候,母亲总能以柔克刚,用她那和风细雨般的劝慰言语感化着父亲,使父亲浮躁的心得以平复,家庭矛盾迎刃而解。为此,父亲从内心深深地佩服着母亲,并且在日后的生活中尽可能地克制自己,营造出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

  像天底下所有爱他们的儿女们的父母一样,我的父亲和母亲同样全身心地爱着自己的儿女们。这份爱是无私的,毫不保留的,甚至是不惜一切代价的。

  让我难以忘怀的是,当年父亲为了给我们兄妹几个“农转非”,不惜丢掉当时已经比较显赫的官位,评以中级工程师的职称,顺理成章地让我们跳出农门,跻身于非农业人口的行列。现在想来,作为在官场上奋斗了几十年、作为在“官本位”社会现实中的父亲,竟然为了自己的儿女,不惜丢官弃爵,耽误前程,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和决心。如果不是源自对子女前途的考虑,和那份与生俱来的对下一代的关爱,有谁会做这样的傻事啊!这份深情这份大爱,让我们做子女的如何报答?而我们又如何报答得了父亲这份无私的爱啊!

  如今,他们的孩子们早已成家立业,娶妻生子。无情的岁月却在他们的身上雕刻出深浅不一的痕迹:当年挺直的腰板佝偻了,一头乌黑的头发苍白了,健步如飞的步子变缓了而他们的情却更浓了。

  只要是无风无雨的日子,父亲和母亲都会结伴同行,到小区附近的体育场散散步,锻炼锻炼身体。所谓“少年夫妻老来伴”,人只有在年老之后,才能真正体会到另一半的重要性。子女如何孝顺,都无法替代老伴在老人心目中的地位,也无法替代老伴在日常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从父母彼此关爱的眼神中,我能读懂他们对彼此的牵挂。从他们互相交流的言语中,我能体会到他们那份亘古不变的深情。我从心底里羡慕他们,羡慕他们一路携手走来,虽历经五十年的漫长岁月,依然彼此恩爱,相依相随;我从心底佩服他们,佩服他们在漫长的婚姻生活当中,虽栉风沐雨,依然忠贞不渝,风雨同舟。

  从母亲的身上,我看到了一位贤妻良母的典范。母亲的贤惠和善良,为父亲和她的子女们营造了一个和谐的温暖的家庭氛围,有了这个温馨的港湾,父亲才得以全身心的投入到自己的事业当中,从而取得一番不菲的成绩。在父亲官位节节攀升春风得意的事业高峰,母亲用她那质朴的语言和淡定的行为告诉了父亲做人之根本,为官之准则。而当父亲的事业一度陷入低谷的时候,母亲用她那体贴入微的朴实言语,宽慰着情绪颇为低落的父亲,从而使父亲渐渐走出低谷,重新定位奋斗的坐标。

  而母亲对于自己的几个子女,更是处处关心疼爱有加。在我的记忆当中,几乎没有母亲斥责自己的场景。母亲的善良,导致我们兄妹几个在她面前无拘无束,将自己最真实的一面暴露无遗。也就是这种无所顾忌的交流,使得母亲和我们之间的关系也最为融洽。只有在母亲的身边,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幸福的滋味,而在尽享母爱的同时,我们也为有这样的母亲感到骄傲和满足。

  而我的父亲,是一位有着多年党龄的老布尔什维克,他那对党的无比忠诚和对工作认真负责,廉洁奉公的高风亮节无不是我们做子女的典范。而他对子女那种表面上看似漠不关心,其实心里边时刻牵挂的如春风化雨般,虽润物但却总是悄无声息的沉甸甸的父爱,更是让我们有一种无言的感动。父亲的敬业和他那种甘于清贫,不愿做有损人格和丧失党性的为官准则,更是让我们佩服的五体投地。父亲之所以在干部队伍里有着很好的口碑,与他刚正不阿的禀性是分不开的,这正是他的人格魅力所在。

  客厅内高高悬挂着的,是父母专门为金婚纪念而拍摄的照片。照片上的父亲身着一件绛紫色的唐装,母亲身着一件同样款式的大红色的唐装,两位老人面带笑容、精神矍铄。他们目光执着,似乎在憧憬着什么,又似乎在回忆着什么。旁边是父亲为他和母亲金婚纪念题的词:“时空转换,不变的是真情。”我原以为笔耕多年的父亲会为照片题几句非常经典的词语。然而出乎意料的是父亲只是简单地题写了这句平淡的再不能平淡的语句。惊叹之余,随之又想:他们在这五十年所经历的风霜雨雪,岂是经典言语所能够体现的。父亲这句看似随意的一句话,难道不是对他们那份看似平淡实则真挚的爱情最好的总结和诠释?

  在父母金婚之际,写下以上文字,以做纪念。但愿我的父亲和母亲身体安康,心情舒畅,尽享暮年的幸福!

我的母亲随笔14

  窗外,淅淅沥沥地下着小雨。昏暗的路灯下,雨丝在微风中斜斜地飘飞。儿子已经放假去外婆那儿,妻还在上班,路灯下仍不见她的身影。独自一人,开始着四十不惑的惆怅与郁闷,一如潮湿而郁闷的天气。不知怎的,我想起了我的母亲,想起了那个远在乡下和我父亲生活了四十年的郁闷的母亲,于是,泪水便涌了出来。

  我多次劝母亲到城里来,离开那个不太懂夫妻感情的父亲和那常对母亲斜眼呵斥的奶奶。母亲就是不来,她说,那才是她真正的家。母亲因甲状腺后遗症,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却仍坚持要开一片裁缝店。我也多次劝她到城里来开店,因为在乡下做衣服的价钱,远不如城里,整天从早到晚,为几个工钱而劳累,价值太低。她说,那里的人熟。我说,就别开店了吧,衣服太多,身体能支撑得住吗?她说,现在她还能揪(qiǔ),不能增加我们的负担。

  母亲是个异常聪明的农村妇女。没有上过学校,却能认识很多常见的汉字,还能作一些简单的书写。她没有拜师学过音乐,却也能有板有眼地唱着越剧、黄梅戏。闲暇时,还能拉着那掉了漆的二胡,给我们表演一番《正月里来》(长大之后,我才知道,那叫《四季歌》)。尤其是我带着儿子回到她身边,她的二胡拉得就越动情。看着她随着节奏开合的手臂与洋溢于嘴角眉梢的笑容,我常常沉浸在家庭的温馨与安详之中,根本看不出曾经的委屈与无奈。她最擅长的当然是裁缝这一行当。哪里有什么新款的衣服,她只要看上几眼,便能依样画葫芦地做出来。更妙的是,她还能在别人设计的基础上,进行加工改造,设计出别样的乡间挺时髦的服装来。因此,乡间的时髦女郎们常常从几十里以外赶来,带着渴望将布匹交给我的母亲,两三天后,又穿着新款的服装满意地穿梭于乡间的门前村畔。我有了妻后,妻便成了母亲的模特儿。什么新式的服装一出现,母亲必定首先替她的媳妇做上一件。然后妻便穿上它。在单位里,姑娘与少妇们总是诧异地问从哪里买的,并铁定地说也想买一件,然后,便惊诧于母亲的手艺,缠着妻到母亲那儿也做一件。母亲知道妻喜欢有个性的衣服,但有时还是拗不过那些软磨硬泡的劝说,做上一件与妻款式一样的服装来。因为母亲的手艺出名,二十年前,母亲的徒弟就已经突破五十人。那时,乡里的一家麻袋厂倒闭了,家里便一下子像开了工厂,收了将近二十个徒弟。客厅两排,房里也尽是踏缝纫的嗒嗒声。母亲俨然是一个教授,穿梭于嗒嗒的机声里,穿梭于银铃般的笑声里,示范、指点,充满着难有的自信与成就感。

  母亲就爱做衣服这个行当,也只习惯于做衣服这个行当,家务活很不在行,烧饭、洗衣、收拾房间,远远比不上一般的家庭妇女。因此,奶奶常常将她的衣服洗净、晾干,家里的三顿,都由奶奶包办。于是,奶奶一边忙碌,一边念念叨叨。母亲稍有不是,便挤鼻子弄眼。母亲有时从集市上带回一些海货,奶奶更是大声呵斥。于是,母亲到也埋头麻利地处理这些新鲜的鱼虾。然后,在席间夹着这些海鲜往我们这些已经逐渐长大的孩子们碗里放。奶奶则斜着眼,不时地插上一句:“孩子们不长手吗!你夹了干什么!”母亲装作没听见,又夹着往奶奶碗里送。奶奶此时的嘴翘得老高,夹起母亲刚夹来的菜送到盘子里,然后悻悻地说:“我有手!”母亲默默地吃着饭,我们也默默地吃着饭,菜,专拣妈妈的海鲜。我并不是特喜欢吃海鲜,但我觉得多吃些,妈妈心里会舒服。

  母亲的农活也很不在行,且干起农活来,体力不支。于是,父亲常在我的耳畔埋怨:“屋里屋外,我一个人操劳。你妈妈田里的活计一样都不做!”“妈大忙时不也做吗?再说,她白天裁了衣服来不及做,晚上还要做到很晚。可那时,你们已经睡三四个小时了!”我反驳道。“不种田,也不知饭哪有得吃!”奶奶站在灶边气呼呼地说,且脸拉得老长老长。“家里的家用都是我辛辛苦苦挣来的,就看不见她的钱,也不知她能挣几个钱!”父亲又指着家具什么的鄙夷地说。其实,我已经长大,我怎么不知道呢?父亲挣的远不如母亲,可父亲就爱面子地常常埋怨着,而我却从没有听母亲拿父亲的收入作比较。

  有时,我真想与他们狠狠地吵一架,以发泄我心中的郁闷和我母亲的压抑与委屈。但我又不想看到奶奶那伤心的脸。奶奶也不容易,从与大爷爷分了家之后,我们家是一贫如洗。后来,家被日本鬼子烧得精光,只剩下藏在沟边草丛里的一个米缸。再后来那个饥荒的年代,奶奶的小儿子庚宝儿因患痢疾没有钱医治,七岁那年便夭折了。奶奶和爷爷拉扯着父亲,从四面芦苇帐网的三间茅屋到三面土墙一面砖墙的拍屋(一种用麦秸盖的,屋顶突起,造型很美的草屋),再到与我的父母亲一起树起的楼房。虽然,我家的那楼房现在已经落伍了,但在二十多年前,在我们乡可是凤毛麟角的。我从小就与奶奶睡在一起,直到十六岁那年上师范。虽说在我学习最紧张的时候,奶奶和父亲仍要我剥棉桃到深夜,只有母亲放下手中的活计代替我剥棉桃;虽说奶奶已经睡去仍舍不得那亮到半夜因我熬夜读书而耗去的四十瓦的电费,但她总是我的奶奶,毕竟经历了那么多的苦难,我不想看到她伤心的模样。但,我委屈了我的母亲。

  母亲的辛苦,不止于手艺的繁忙,不止于家庭里受过的种种委屈。外公外婆常年生病,母亲每次从小镇上回家吃饭,总要路过,不是带点食品,就是买来药品。料理好他们后,才回家。也许是这个缘故,奶奶和父亲很有看法。母亲姐弟三个,外公外婆倾其所有,让舅舅上学,姨妈和很有天资的母亲失去了上学的机会。不知是什么原因,舅舅对外公外婆很不好,生病住院开刀还是父亲、姨妈,特别是我的母亲料理,有时我与妹妹也帮着跑前跑后,可是就迟迟不见舅舅的踪影。有一次,外公开刀,打电话到在乡政府工作的舅舅签字,他就是说工作繁忙,是我追到乡政府,等了一个多小时,才把他请到医院。幸亏外公命大福大,活到八十多岁,才将自己积攒的三千元钱留给了舅妈,撒手人寰。外公去世前,奶奶、父亲、舅舅几乎是站在同一战线上,外公去世后,奶奶、父亲也开始责备起舅舅来,小气、不孝顺,连自己在别人前的脸面都不顾。但仍然责备母亲,责备她不能及时回来吃饭,责备她辛辛苦苦服侍外公外婆,外公居然一分钱都没有留给她。但分明同情起我的母亲来。

  生了甲状腺之后,我终于将父亲和奶奶召集到一块儿:“不管怎样,妈妈已经生病了。”我尽量用中性的语言阐述着家的概念,“无论是饮食还是心情,都会影响她的身体的恢复。我们远在县城。妈妈生病了,你们肩上的担子最重。她病重了,首先是你们,都不会有舒坦的日子。”奶奶沉默。父亲开口了:“放心。吃的随她。”然后,又转过脸对奶奶说:“随她。有事没事,你在她面前少罗嗦。”奶奶把脸转过去。我将父亲叫到一边:“奶奶的脾气你知道。可我也只有这一个妈妈。……”我说不下去了。“你奶奶都这么大年纪了,脾气难改呀!”“但,你是家里的顶梁柱呀!你不能左右家庭,谁来支撑这个家庭?”父亲点点头。

  后来,母亲又要与别人合开布店,兼做服装。我劝她别辛苦,后来又想想,母亲不能静,静下来,相反烦恼会涌上心头。“只是,别太辛苦了!”“这我知道。身体不好,你们也遭罪!”

  母亲开布店有一年了,生意挺红火,每天很晚才回家。但晚上回来绝不会熬夜赶衣服了,饮食上也不省,瘦肉、鱼虾、鸡蛋是家常便菜,高血压、糖尿病也得到了很好地控制,家里也常常听到了笑声。虽然也零星地听到奶奶与父亲的责怪,但基本上在背地里。父亲有时也开始纠正奶奶的言辞,奶奶也开始微笑着面对了。有时烧好的鱼肉,还让母亲端上一碗捎给外婆。

  一次,大概是中秋节吧,我们回到了老家。我和妻已经准备休息,母亲走了过来,拿出了厚厚的一叠钞票:“这是一千块钱。我今年的收入不错。你们买房子还欠钱,我又不能给你们去烧饭。这钱就算我给你们请保姆吧。”

  “不!不!这样可不行。你身体不好,还要吃药。我们收入还不错,用不着你再操心!”我连忙坐了起来。

  “吃药的钱我足够了,反正有多少将来都是你们的。”母亲转身走了。

  望着母亲的背影,我一阵辛酸……

  窗外,雨依旧淅淅沥沥地下着。昏暗的路灯下,妻已经回来了,心里一阵欣喜。

我的母亲随笔15

  这是父亲的网名,他曾言笑着说起过自己堪比黄花老朽,不比当年了。

  我能听的出自嘲之中的那份慨叹。诺诺嘴唇,却终难以表达自己内心的话语。他望着远山,望着深空,我循着他的目光而去,蔚然之中契合着的侠骨柔情。我甚至听到了古笛奏起,听到了英雄舞剑的激昂之音。在我心中,英雄未曾改变。

  或许每一位儿子与父亲的感情都不及母亲那般显而易见,如同炉灶中的烈焰,炙热着,只有彼此心照不宣。岁月波澜人生得失难全,风尘铺满挥剑愈斩愈烈,道路维艰踏出阳关大道,再度回首,亦或还未来得及仔细打量,日光便透过窗子,感受到了,温暖的感觉。

  光阴不减,催人生老,想起之前的时光,我总会佩服我的父亲。他是历经过磨难的汉子,他挺过了常人难以逾越的苦痛。而今岁月更替,有时我独坐一处也会不免慨叹。感谢苍天眷顾,感谢身边亲人友人的照顾,感谢母亲的悉心陪伴,感谢父亲的坚强与执着。

  父亲走在前面,我跟在身后,我习惯看着他的背影,踏实自然。在黎明或午后。

  从父亲的身上,让我看到儿时美好光阴的掠影,看到了一个钢铁汉子的形象。不论时光荏苒岁月再过几轮,不论黄花再开几季,父亲,巍峨如山,不动自威。是引领我一生的航帆。

【我的母亲随笔】相关文章:

1.母亲节随笔

2.难忘的母亲节随笔

3.感恩母亲节随笔

4.我的生活随笔

5.我的家乡随笔

6.我的同桌随笔

7.感恩2021年母亲节随笔

8.我的生活随笔1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