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的随笔

时间:2022-09-16 15:02:17 随笔 我要投稿

目送的随笔

目送的随笔1

  泪会风干,伤会结痂,爱会温暖,梦回开花,我终会独自长大。

目送的随笔

  ——题记

  有多少个夜晚,我会朦朦胧胧地想起我曾牵着你的手,在春花烂漫的时节里嗅着泥土的芳香走过一条条小道;有多少个夜晚,我会朦朦胧胧地想起那个微微有些驼背,却又十分深刻的背影,在巷角一点点消失;又有多少个夜晚,我会朦朦胧胧地想起那些曾经熟悉的歌谣“火车翻,老蒋蹿,一蹿蹿到黑石关……”漫漫长夜,想念着昔日的温情,等着天明,等待天明的那一缕阳光,驱走我今夜的忧伤,暗夜的彷徨……

  还记得那个深秋,我倔强的因为一些小事离家出走,你站在小路的一端,用苍老的声音呼喊着我,而我没有停止,反而加快了脚步,仿佛是在用那孤傲的背影告诉你:“不必追!”终于,我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

  泪,滴落在书上,模糊了那一段忧愁的文字,我仿佛看见龙应台站在小路的一端,目送着华安的离开,就像你一样,目送着我……

  我懂了,我明白了。是因为自己的孤傲,自己的倔强,才会让你用那落寞的忧伤目送着我的离开。我想,我该停下脚步等一等你了,或者,在转弯的时候给你一个微笑……可是,你却去了另一个时空,让我在暮色沉沉中目送着你的离开,让我尝到那落寞的忧伤……茫茫人海,我再也寻不到你的踪迹;熙熙攘攘,我再也听不到你的声音……

  我用湿布擦拭着你的照片,泪水随着回忆拨弄着我暗淡的灵魂,赠予我慰藉。时光的转换,走进了这一季的深秋。轻雾渺渺笼罩着尘世的繁华,似乎一切喧闹都已不再。时光在此刻静止不动。偶尔几片残叶悄然落下,诉说着秋尽冬来的荒凉。我将你的照片再次放到桌上,让你再次目送着我的离开,只不过,这次在转弯的地方,我回头对你笑了……

目送的随笔2

  《目送》这本书让我认识了龙应台。这是一本散文集,里面的七十三篇散文满满的都是写作者对人生的感悟。这本书三代人可以共读。它的用词很朴实,没有多少华丽的词组。龙应台从一件件极为渺小的事中,悟出了一个个人生道理。《目送》还被誉为二十一世纪的《背影》。

  《目送》中的七十三篇散文,书写了父亲、母亲、儿子、朋友和兄弟;记叙了逝、老、离、牵挂和携手共进。龙应台的文字,时寒气逼人,如刀光剑影;时温柔婉转,如微风过麦田。把书中的一个个故事描绘的淋漓尽致。用鲁迅的一句诗句来形容,就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翻开书,第一篇散文就是《目送》,文章通过写送华安去机场的事反映了当今子女们排斥父母的现象。“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读到这儿,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一幅幅和父母告别时的画面。那时,我是否也是这样的?也许,那时,他们正在心里悄悄的流泪。“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们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这几句短短的话语,透露出当时作者内心淡淡的忧伤。父母含辛茹苦培养我们,大半辈子时间都花在我们身上,告别时控制不住的感情,却被我们排斥、漠视。他们想得到的,不是金钱,不是权利,更不是什么荣华富贵的东西;他们希望得到一个拥抱,渴望听到我们说几句温暖人心的话语,更想得到告别时的回头一瞥,回眸一笑。这些用金钱买不到的东西,往往是最可贵的。等我们长大以后,告别,也许意味着一两年都见不到,而不是一两天。告别时父母内心的不舍之情,或许比较夸张,但我们必须接受,因为他们是辛辛苦苦抚养我们长大的父母。

  记得和同学们去三亚玩的那一次,到了机场,和同学们会面后,和爸爸妈妈说了再见,又强忍着听了几句妈妈的叮嘱,立刻玩了起来。好像监狱里的犯人被囚禁了十年后获释了一样。“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的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我们在和父母道别时的不耐烦,他们,只能在心里默默地流泪。我们留给他们的,只有背影。告别时,父母内心深处的不舍、忧伤只能通过目送我们的背影来缓解。

  处在叛逆期的我们,渴望自由的飞翔,不想再想温室里的花朵一样。离开父母的同时,也许,心里正在暗暗的窃喜:终于可以自由生活了!但是,不论我们走到海角天涯,遇到困难时,第一个想到的,一定是父母;最挂念我们的,也一定是父母。告别时给他们的回头一瞥,回眸一笑,就能让他们一颗悬挂的心立马放下,对我们一万个放心。

  告别时,我们不能让父母目送我们的背影渐行渐远,我们要用行动告诉他们,我们在外面不会有事的,让他们对我们的出行一万个放心。不管怎样,请做到:勿留背影!

目送的随笔3

  《目送》是一本记录龙应台生活点滴的散文。在这本书中,她用优美的文字记录了自己作为一个母亲在对待日益成长的孩子时所遭遇的困惑和小小的失落;记录了自己作为一个女儿在面对日益苍老的父母时耐心温柔的守候;记录了自己作为一个采访者所悉心付出的那份亲切;记录了她作为一个敏感细腻的女人在面朝大海耳闻杜鹃时感受到的那份凄楚和伤痛。

  翻开这本《目送》,竟然能让我从头到尾都保持眼睛酸楚的感觉——仿佛一个饱满欲滴的石榴果,轻轻挤一挤,眼泪就要往下掉了。

  《目送》,七十三篇散文,文字抚过了父母、子女的亲情,知己好友的友情……用那最细腻柔软的笔触,写尽了幽微处最动人心弦的那种种感觉。读起来,便连呼吸,也充满了共鸣的激动。

  在面对孩子时,优雅知性的她,和所有平凡的母亲一样,困惑而挫败。不同的是,她聪明和懂得控制的头脑,使得她在面对孩子的独立和疏远时,懂得用压抑自我的方法去尊重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所理应拥有的自由和尊重。而她的骄傲和锐气,在汹涌的母爱面前,也只能委屈地选择让步。《母亲节》,原本以为会是一个温暖感人的故事,没想到透过安德烈寄来的一封电邮,让人在一篇既凸显了母亲的琐碎,又记录了母亲的无奈的幽默小文中,读到她心底深处那份无从说起的寂寞。

  放下书,闭上眼睛,在苦涩的眼泪中,更多的领悟到生与死那一瞬间的界限。无法忍受,却需要面对的是:到底什么才是最宝贵的?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目送的随笔4

  对于寻路的我们而言,曾经相信,曾经不相信,今日也仍然在寻找相信。但是面对时间,我们会发现,相信或不相信都不算什么了。因此,目送既是对时间的无言,也是对时间的目送。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会目送另一个人的离去,之后时间会冲洗一切,就会磨洗两个人之间的感情。但也并不是每个人都不喜欢目送。只怪岁月太无情。

  我们生平相信过很多,也不相信过很多。人都是善变的,比如最平凡的朋友闲谈。今天你和她在一起你和她玩得很开心,你把你的秘密告诉了她,她告诉了她之前的好朋友。之后,你就再也不信任她。

  换个话题,人生中时常有孤独,有的人注定今生没有闲谈的知己,也有的人注定今生就会享有一个能够懂她的人,他也将不会懂的孤独。当作者写道魂归的时候或许他的母亲在那之后会感到孤独,因为平日里与她父亲的小吵小闹那日已全化为寂静。

  作者说过“曾经相信爱情,后来才知道,原来爱情必须转化为亲情才可能持久,但是转化为亲情的爱情,犹如化入杯中的冰块——它还是那玲珑剔透的冰块吗?”或许他也不是全盘否定,就算是再坚固的爱情,终究还是会化为乌有。

  是的,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有些事,只能一个人扛;有些时间,只能一个人细细的、慢慢地磨。

  目送看起来是一场永恒的遗憾,但我们却能从这一次次的目送中提炼出最纯净的心灵,最温馨的回忆。

目送的随笔5

  一次次点开你穿着迷彩昂首阔步的背影视频,有一种心酸,更有一种自豪。望着你走向更远、更大的舞台,才真正懂得龙应台在《目送》里所说的:“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突然觉得这段话很揪心。我一遍一遍地看着那配了激昂音乐的小视频,心里默念着“不必追”三个字,不是痛的失去,是欢喜地看你长大成才的欣慰,只是心里莫名的酸楚。

  而我,只能远远的看着你,就像看着自己亲手栽下的一棵小树,在浇水、施肥、经历雪雨风霜中慢慢长大。现在,我仰望着你,就像看到梦想里的自己,就像你弥补了我今生的遗憾,就像看到自己的过去和来生……

  这背影,曾是跌跌撞撞的蹒跚学步,曾是蹦蹦跳跳的去上学的小学生……慢慢的,就像电视剧里的镜头突然一转,你长成了青春靓丽的模样,你的背影随着你的长大而渐渐地离我远去。你所去的方向是灿烂的未来,是你绚丽多姿的人生,而我在你成长的原地从未离开。我知道再好的喜剧也有落幕时,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但真到了这天,又岂是百感交集?

  熟悉的故乡没有了最亲的人,就像庭前花开却失去了驻足欣赏的人,我无法在最初的地方等着你回头一望,无法在老地方等你回来,想到这里,眼泪就像决堤了一样……

  “作为父母的子女,作为子女的父母,彼此的身份,是在一生之中一次又一次的目送中完成转换——只是第一次的目送是成长,最后一次的目送是永别。” 这或许就是龙应台想要告诉给我们的生活与生命的本真。

  我一直想做一个能给你一份担当、为你保驾护航的`母亲,希望自己是优秀并且清醒的女人,而我明确地知道自己在人生的每个阶段有着怎样的责任,我却担负不起,知道生命的意义,却总是缺少力量,我在自己的困惑与失败里惶惶不得终日,直到我的父亲逝世,才让我更深层的去思考人生,才有了后来世俗人认为离经叛道的决定。我那时就知道,你会这样留下背影,去远方,有你的作为和人生。

  也许是岁月增长,人的心也越来越容易忧伤。曾经视若无睹的东西,在不知不觉中,也在心中烙下了深深印迹。曾经熟悉的你就像我自己,如今也会隔了时空。

  心,突然痛起来。闭上眼睛,在苦涩的眼泪中,更多的领悟到生离与死别那一瞬间的界限,生命,亲情,得到与失去,也许最平常无奇的旧时光里藏着人生最宝贵的东西。

  这是关于光阴的故事,我们每个人都在时光的洪流中渐渐长大,我们眼前的背影从渺小到高大再到佝偻,自己也会慢慢成了别人眼里的背影。当我们无论如何都回不去旧时光时,离去的背影就定格成了永恒;当我们再不能为过往的遗憾一一买单的时候,彼时的目送就成了眼下的悲凉。

  莫名的抑制不住泪流,为逝去的或正在远去的亲情,挽留不住那生命匆匆的脚步,能留下的是记忆和对青春的向往,有着无尽的唏嘘和遗憾。我知道我还是不懂人生,但我明白,对于成长、强大、奔赴前程的背影,最好的相送不是挽留,而是珍惜,是目送,是为你鼓掌加油、为你加油。

目送的随笔6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消逝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龙应台《目送》

  时隔多日,当我再次捧起这本书,有些事,某些景,一些人,在我本已斑驳的记忆里渐次清晰。有些话,本该早些说出口,却被我无声吞咽。此刻,又皆跃然纸上,流淌不息。

  这世界上有一种人,有着别人所不具备的一种特异功能——总能在万千穿梭纷乱的人群里,无比准确清楚地捕捉到他要找寻的那个身影。

  他们的名字叫父母。

  始终记得,大一那年,父亲在老家火车站送我时的场景。

  彼时,我们每人手中都拖着一个皮箱,只是父亲手中的那个,像一个严重积水的矮熊,笨重且又肿大。从数百米外的公交车站,一直拖到狭窄拥挤的车厢小道,最后再用他坚实的臂膀,托举到我头顶的行李存放台上。

  然后,他转身,用极其严肃的口吻第无数次告诫我:“今后你一个人出门在外,事事都要谨慎小心,切不可……要注意安全,出门一定要和别人一起……”

  终于,我怀着无奈又无语的心情目送他一步一回头地走出车厢,而后,开始为这来之不易的解放与自由在心下暗暗庆幸不已。

  火车如期开动,我拉开遮挡视线的车帘放飞我彼时轻松的心情。一转头,却看到父亲依旧站在我们登车时的那个站台,正朝着我车窗这边笨拙地挥手告别。

  这是多年来我第一次看他挥手,竟与电视里播放了无数次的那些老套又滑稽的桥段有几分的雷同。

  我是否该取笑父亲那笨拙的挥手姿势呢?

  火车的轰鸣声继续不止,载着我奔向他视线的尽头,只余他执拗地站在车尾的那头,目光触不到火车移动方向的另一个尽头。

  彼时,正值初春,而我却看到父亲早生的华发与这万物勃发的时代大潮流极其地不相适应,沧桑地在风中随他一同朝我笨拙地挥手告别。

  或许,是火车的渐渐驶离给我造成的视觉错觉。忽然发现,父亲曾经在我眼中的高大形象瞬间土崩瓦解。彼时,他像一棵气息奄奄的佝偻老树,无声地伫立在原地,目送曾经长在他枝头的叶,翩翩飘向他根茎所触及不到的另一方天地,再无力去挽回些什么。

  最终,他在我视野中慢慢缩减成一个圆点,直至,消失不见。

  火车前,是我心飞往的方向,火车后,是他心没落的地方。

  我不知道,那天父亲究竟在原地站了多久,又目送了我远去的背影有多久。只知道,次日,我打电话回家向他们报平安时,电话那头,传来母亲的那句抱怨:“你爸真傻,昨天去送你时,明知道风大,还穿那么少,回来就感冒了……”

  彼时,我并不懂,父母目送子女渐渐远去背影的眼底里,究竟深藏着什么。只知道,那天,我从父亲伫立在站台上略显伛偻的身影与久久凝望的目光中,隐隐感到丝丝的落寞、无力与凄凉。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消逝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目送的随笔7

  小时候,我严重的晕车,所以最怕出门。

  那时候,去过最远的地方,也不过就是离小城不远的姥姥姥爷家。

  我最怕,可是姥姥姥爷最喜,总是早早的坐在大门外等候。年少懵懂时候,被父母家人捧在手心里护着,哪里会懂得老人的寂寞。

  老人家,最喜团聚,最怕离别。

  20xx年春节。我们去姥爷家过年,那一年的春节,姥爷特别高兴。我们初五的早上离开,姥爷急匆匆地吃了饺子,出门送我们。

  其实我已经不太记得那天的具体细节,只记得那天很冷,蓝色的天,白色的雪地,黑色的大门,我坐在车里,看着姥爷的影子越来越远,越来越远。

  那是姥爷最后一次送我们,也是我见姥爷的最后一面。

  我们任凭命运的予取予夺,却没有说“不”的权利。那一年的正月奶奶和姥爷都离开了我们,家中悲伤弥漫,好像每个人的心上都留下了一块大大的伤口,疼痛只有自己知道。

  生活中总是充满着各种未知和改变。它告诉我们,错过了,走过了,就不会再来;失去了,丢弃了,也不复拥有。我们无法猜测下一刻会发生什么事,也无法预料未来的自己会变成什么样。

  就好比我如今的远行。我从前也没想到,我可以赤手空拳,孤身一人的远走他乡。

  20xx年夏天来广州入职时,母亲坚持要送我,与我一起踏上了长春到广州的列车。

  其实我相信现在很多人已经不会选择这样的长途硬卧出行。那是长达36个小时漫漫旅程,火车的嘶鸣声伴随着车厢内各种嘈杂的声音,车窗外是不同的山川田野,车厢内是素不相识的路人,夜里是永远睡不沉的。我能读懂母亲眼中的担忧和不舍,也能想像睡眠原本就不好的她在火车上每一段的焦灼和煎熬。

  龙应台说“很多时候不是我们去看父母的背影,而是承受他们追逐的目光,承受他们不舍的不放心的满眼的目送”。岁月催促着我们向前行,而我们与父母终将是渐行渐远。

  去年秋天,母亲来广州看我。送她回老家的第二天,我去参加了集团的家书朗诵比赛,那天,参赛的第一位选手选择了朱自清的《背影》,我坐在台下听着,眼泪不知不觉地就流下来。

  不是因为矫情,只不过是想到了如今在外漂泊的自己,想到慢慢老去的父母,想到他们关怀和惦记的点点滴滴。

  年少时不懂《背影》,不觉得一位老父亲笨拙地爬栏杆去买橘子有什么好写。那时候以为忙着匆匆赶路,一心想着天马行空的未来,很少会想到从前。眼下知道时间一寸一寸的溜走,父母慢慢变老,而我也终将告别青春。

  岁月漫长,转瞬成殇。

  有些东西,懂得了,便是成长了。

  真正让我们成长的,不是被捧在手心的时侯,也不是呼朋唤友的时候,而是当我们一个人站在人群中,独自面对这个世界的时刻。

  因为慢慢懂得了成年人的分寸,所以很多不容易和不如意都是自己一肩抗,对家里报喜不报忧。可生活怎可能事事如意,时时随心,只是因为知道说也无用,不过是让最爱的人白白为自己担心而已。

  可有些事,还是瞒不住他们。因为最爱的人,总是相互懂得的,许多话不用多说,就能懂。

  上大学开始离家住校,每一次从家回到学校,父母都会去车站送我。而我就在他们的目送中,从家乡到省城,又从省城到更远的地方。也因为有那样的目光,所以哪怕前路漫漫,哪怕赤手空拳也不会害怕。

  就像茫茫雪夜里那盏始终为我点亮的灯。

  因为有光,就不会无措和迷茫。

  因为有光,一个人的路,也不会迷失方向

【目送的随笔】相关文章:

记事的随笔09-15

孤独的随笔09-15

读书的随笔09-14

感悟的随笔09-12

开心的随笔09-11

改变的随笔09-11

假期的随笔09-10

星空的随笔09-10

伤感的随笔09-04

生日的随笔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