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随笔:记忆

时间:2022-07-18 17:27:33 随笔 我要投稿

生活随笔:记忆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大家对随笔应该都不陌生吧?随笔最重要的是是表达出作者的意图,传达心情、感悟、观点...就像与邻家谈心般轻松。想看看大家都在写什么样的随笔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生活随笔:记忆,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生活随笔:记忆

生活随笔:记忆1

  内心的回忆,陪伴着我们走过壹天又壹天

  那些—我们的爱情,友情,理想和未来

  记忆中的故事,很伤感,也很甜蜜

  像大海壹样荡漾着我的心怀,时起时浮着

  如灿烂的朝阳,也如雨夜般的忧伤

  不能忘记,只有让它潜藏内心的深处

  那些离开妳的人和妳得不到的人,却都是世界上最美好的,值得珍藏的礼物

  那种纯真的爱情,很甜蜜!就算最后还只是分离,也不必感到惋惜和悲伤

  因此我们只能怀念其中

  习惯每天倾听心灵的音乐,仿佛回到了从前的画面

  美好的情景浮现,向天的那边望去,距离真的很遥远

  MP3里的记忆中,每天延续着过去的幸福与悲伤

  异乡都市的繁华,悄悄的掩盖了人们心灵上的空虚和寂寞

  壹个人走在街上,仿佛回到了从前,记忆里的那片彩色,已慢慢的苏醒

  我在这喧嚣的都市中,闭着眼,静静的寻找着过去的羙恏回忆。

生活随笔:记忆2

  生活是一种有深度有内含的浓缩艺术。

  生活是真实且平淡且的, 它就像一杯白开水,无色无味;但又像一瓶酒精浓度很高的白酒,会让你“醉”,会让你“犯傻”。甚至因为生活而从此堕落。

  生活亦是虚幻与浪漫的, 它就像一个美梦甜蜜而温馨 。

  生活里有痛苦与奈,也有鲜花与祝福,也有泪水忧愁与孤独。 有真善美,也有邪恶丑,有得有失,有聚也有散.只有经过了生活的磨砺, 才能体会到其中的酸甜苦辣!

  每一个人的一生中总要经过许多’风雨坎坷',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细心去体会生活用一颗善良的爱心去生活才会生活得幸福与快乐珍惜缘分,珍惜亲情、爱情、友情 ,珍惜自己拥有的日子,生活中才会充满温馨与芬芳。生活是靠自己经营的,具体怎么样经营因人因性格而异。

  点点的缺失遗憾总会落在心头,但又能怎样,有时只有尽力去改变,有时只有顺其自然。我在想,在我们行走着的路途当中,每一次的诀择,每一次的放弃与每一次的执着,除了给我们增添一些意外的痛苦之外,是否也带来了些不可名状的希冀与从容。

  就像一些东西注定要离散、注定要失去,注定乞求都是一番徒劳后,那我们执着的意义又何在?

  抬头仰望,依然的蓝天从容地洗涤着世间的尘埃。听着歌中播放出得温转的旋律,想念过去,想望未来,小心翼翼地珍惜当下的点点滴滴。因为相信记忆可以收集,一点一滴让我们更加学会。

生活随笔:记忆3

  在我的记忆中,妈妈是个勤劳,善良的农村妇女,一辈子在土地上耕作,从来。

  妈妈没有出过远门,就连我们临近的城市也很少去,虽然城市里面有妈妈的姐姐,妈妈总说,“我们这样,还是不要去的好”,所以,我亲爱的妈妈一直还在我家的那片土地上耕作,耕作。

  在我的记忆中,我的爸爸是个有些不称职的爸爸,爱赌、爱酗酒、爱抽烟,这些都是我比较反感的,虽然我家一直都很穷困。我记得,我们家那边的经济不是很好,妈妈每逢赶集的时候,那天就很早的起床,把前一天晚上准备好要拿去卖的蔬菜背在集市上,因为早上的菜贩子多,能够一次卖掉,然后又回家继续耕作。每天卖的钱不过十几元,支撑着家里的一切,而我的爸爸就知道抽烟,喝酒,一切的一切,源于一个贫困的家庭。

  我的妈妈身体一直不是很好,奶奶在世时说,都是因为生我时候,还没有满月爸爸就狠狠地打过妈妈,所以落下了这个病。听了以后,我一直就有一个想法,这个世界上,打女人的男人一定不是好男人,我是这样想的。

  现在,爸爸好了很多了,就一个四十多岁的人而言,也开始好好的为家里着想了,现在我爸爸在内蒙古打工,听说生活的很艰苦。我爸爸是一个善于交际的人,也是因为命运不济,想起来,也开始原谅爸爸了。

  我想,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本来都不是件容易的事。

  前几天,爸爸来电话说,家里周围有几家办喜事,我们家也得去,但是没有钱,需要我给家里寄上二百就够了。我第二天就去银行取出来,给家里打回去了,也打了电话,是我弟弟接的,我让他告诉妈妈。

  后来,好几天了,我打电话回去问妈妈,妈妈说她去邮局了,说卡的密码不对,就耽搁了。

  我的妈妈,那天我很生气,向妈妈发火了。我想,既然不知道,就可以打电话问我呀!

  后来,我想了很久。我才知道我错了,我家的麦子熟了,该收割的也要收割,该播种的也是妈妈一个人播种。别人不想种的地,妈妈也找人要过来种,妈妈说,这些年,国家的政策好了,不用交农业税了,多种点地有好处。家里家外都是妈妈一个人,我知道,妈妈也累了。

  我立刻拿起刚刚发火完的电话,给妈妈道歉了,电话那端,妈妈哭了。

  妈妈后来告诉我,她从来没有亲自到邮局取过钱,也从来没有给谁打过电话,到现在,妈妈还是不会用电话。

  妈妈一直生活的很清贫,所以常常教育我们兄弟俩,既然能挣钱,就要好好的存起来,以备后用。“挣钱犹如针挑土,用钱犹如水推沙”也是妈妈常常告诫我们的。我说我想做生意,妈妈就反对,因为我爸爸也是从生意场上跌下来的。我不怨我的妈妈

  我的妈妈啊!等我退伍以后一定把您从山里接出来,让你看看外面的世界。

  我也会努力的让您留下来,享受这除了风调雨顺之外的喜悦。

生活随笔:记忆4

  随着年龄的增加,记忆里的年味已渐行渐远。

  旧习俗里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这天父亲会早早的起来熬上一锅热气腾腾的腊八粥,红豆、绿豆、黄豆、葡萄干、红枣、柿饼、大米、小米硬是凑齐了八样,早饭喝上一碗腊八粥,一天都是暖暖的。

  “腊八粥过几天,漓漓拉拉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年鸡,二十八,把面发……”听着耳熟能详的童谣,又让我想起了孩提。每到年根儿大街小巷都弥漫着幸福的味道。红红的春联、五颜六色的糖果、琳琅满目的年货堆满了街头。大人们忙碌的置办着,孩子们嬉笑的玩闹着。小孩子最开心的要数买新衣,吃糖果、放鞭炮了。

  父亲母亲放假晚,总是忙到腊月二十七八,才一趟一趟的往家运年货,有鱼有鸡,都是活的,现杀现做。所以后来生物课老师讲授的鱼类内脏结构我是老早就知道的。记忆里最清晰的还有甘蔗,父亲说寓言生活节节高。接下来的两天家里就弥漫着煎炸烹煮的香味。

  二十八一大早会被父亲叫去帮忙贴对联,家里是独院两层,所以门比较多,但父亲贴的很讲究,浆糊是自己一大早现打的,我们姐弟俩就负责递春联抹浆糊,贴上春联家里瞬间喜庆了不少……

  现在的郑州一到过年就会来一场大迁徙,越到岁末人越少,以至于除夕到初六大街小巷冷冷清清。记忆里的年去了哪里?随着这场大迁徙回到了梦里老家。看吧,堆积如山的年货又涌上了街头,到处熙熙攘攘,老公不经意的感慨“这才有过年的味道”。

生活随笔:记忆5

  小时候,年是父亲自行车后座载着的依依不舍。整个寒假我大部分时间是在姥姥家度过的,父亲总会在除夕的前夜来接我回去,那时候我总是奇怪为什么有时候是二十九来接,而有时候却是二十八呢?除夕到底是不是三十呢?

  小时候,年是母亲蒸的绵软香甜的枣篮子和豆包。父亲照例只能吃方馍,母亲说吃了方馍来年才有力气扛布袋。

  小时候,年是噼里啪啦,不绝于耳的鞭炮声。一群小孩子,一听到哪有鞭炮声就呼呼啦啦涌进人家里,有心急的不待炮声落就开始在红纸堆里翻捡,末了和主人家道声新年好,心满意足的揣着捡来的小炮咋咋呼呼的跑向下一家。男孩子的收获总是多一些。

  小时候,年是对可以贴春联的弟弟的羡慕。母亲说贴春联是男孩子的事,而我的任务是洗菜,所以我总是羡慕弟弟可以贴漂亮的年画和对联。通常我会以最快的速度洗完菜去给弟弟帮忙。

  小时候,年是放在枕头边的新衣服。母亲在年前准备的新衣服一般是要等到初一早上才能换上的,所以父亲的开门炮一响,我就一骨碌爬起来套上新衣服,去镜子前照一照,臭美一番。

  小时候,年是永远留不到手里的压岁钱。母亲总是第一个发钱的,往往也会鼓动父亲再给一份,还有长辈们那里磕头拜年得来的,我总是乖乖的如数上交给母亲“保管”。通常,母亲会允许我们把钱留在手里几天,弟弟的大半在小卖部换了各种鞭炮,而我更乐意存钱,所以总是一分未少。

  小时候,年是初一嘻嘻哈哈一整天串门的热闹。大人们拜年,总要小坐一会儿,孩子们是不耐烦的,胡乱的作个揖,道声“新年好”,抓一把瓜子就跑了。孩子们见面先交换消息,“我婶子家的瓜子很好吃”、“我二叔家有好糖”……之后一帮孩子嘻嘻哈哈结伴去串门。

生活随笔:记忆6

  又是新年,还是这样寒冷的冬日,我忽然想起一些尘封的往事。

  是多年前,也是这样寒冷的冬季。

  哥哥和我,一齐被寄养在姨妈家。

  那天飘着大片大片的雪花。进到姨妈家的院子时,我和哥哥几乎都变成了雪人。

  彼时,姨妈正在忙活。听得声音,连忙放下手中的活计,急急地出来迎接。

  “瞧这两个可爱的雪人,快过来让姨妈给扫扫身上的雪。”

  话刚说完,我们也还没来得及走过去,性急的姨妈就已经取了挂在屋内的小刷子,走过来帮我们扫落身上的雪。

  之后,姨妈取出她前一天才炸的馓子,又特意为我们烧了醪糟。我至今仍记得姨妈对我们说的话:“冬天喝醪糟祛寒气,也润肺。”

  一碗热气腾腾的醪糟下肚后,我和哥哥坐在热炕上一起看表哥的课外书,是些连环画或页码不全且折了边角的故事书。

  仅仅一墙之隔便是厨房,我可以听见姨妈做饭的声音。便跳下热炕要去看看。

  进了厨房,看到长长的擀面杖正在姨妈灵巧的双手中一前一后地运动,而那原本结实的团面,竟变魔术似的,很快就在姨妈的手下变成了一张大而薄的圆饼。继而,那张大而薄的圆饼又在姨妈的手下变成了一条又一条长长的面条。

  当那些面条被整整齐齐地摆上案板后,姨妈才终于抬起了头。看到站在一边看得入神的我,便笑着说:“一会吃了热热的面条,就不会再冷了。”

  我笑着点头,也继续看姨妈煮面。

  姨妈很快用一根火柴点燃了一炉膛火。那些干得发黑的树枝在炉膛中燃烧,不时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而那火舌则疯狂而迅速地在炉膛中蔓延开来。

  吱吱吱吱,我听到了水烧开的声音。

  姨妈很快起身,走到锅台前,只一抬手的工夫,姨妈就被那氤氲而起的热气给包围了。

  在热气腾腾中,姨妈看不到我了,我也几乎看不到姨妈的面庞了。但我依然知道,姨妈那微笑的面庞一定美丽如花。

  姨妈用手提起那些整齐摆放在案板上的长长的面条,然后轻轻抖动着将它们放进热气腾腾的铁锅中。

  不消一会,那些面条就被煮熟。姨妈非常麻利地用筷子捞起那些面条。一碗、两碗、三碗。然后,姨妈再将已经炒好的肉臊子盖在那些面条上,再放入酱油和少许的盐以及辣椒。姨妈用筷子搅拌起那三碗面条,直到碗中的肉臊子和面条彻底被拌匀。

  热炕上,我,哥哥,还有姨妈一起吃着那热乎乎的面条……

  我幼小的记忆中,那碗面是混合了葱、肉、红萝卜以及白菜的香味的。记得我和哥哥在吃完那碗香香的面条后,还一直缠着姨妈以后常做这样香的面条给我们吃。

  很多年后,只要看到面条,依然会想起那个寒冷冬天的早晨,想起那碗香香的手工干拌臊子面,想起姨妈亲切而温暖的笑容,还有姨妈忙碌的身影,想起那厨房里氤氲着的热气和炉膛中热烈燃烧的红色火苗。

  常常会和哥哥说起那碗面条。而哥哥也觉得那是我们吃过的最好吃的面条。

  不久前,姨妈突然走了。

  我和哥哥伤心欲绝。

  姨妈下葬的那天很冷很冷。傍晚时分,天空忽然飞起了雪花,那些雪花大片大片地飘飞,像极了那年冬天,而我们雪人样的情景以及姨妈亲切的笑容,还有那香香的面条又一一浮现于眼前。

  雪还在飘飞。我和哥哥一起做了手工的面条,也用肉臊子拌匀了,然后,我们一起将那飘香的面条放在餐桌朝东的方向,那是姨妈安息的方向……

  也许,这样飘香的面条会使姨妈很好地安息,也许,姨妈在另一个世界,亦会记得那些难忘而温暖的过往。

生活随笔:记忆7

  清晨,我受赞颂的激情推动唱了几首圣歌,经曲里的老歌后,突然想起一则往事来。我还在西班牙打工时,饭店里有一个,是新教徒,有一天他得知我是天主教徒后,跟我闲聊几句。

  “我还在中国时,人家给我介绍女朋友总是说我很老实,他说,结果一个都没谈成。我现在想明白了,那时我根本不是老实,是傻。天天在教会里生活,着实有点傻。”

  我看着他好像大彻大悟又有点玩世不恭的模样,仿佛被世界给狠狠的嘲讽过。我问他,那你现在还祈祷,还去教会吗?他说,没有了。我跟他不算是朋友,总感觉他还时不时地把世界所给予他的嘲讽分一些给我——刚来西班牙混的菜鸟。当时我没有表示什么。

  后来,在圣诞节那晚的大聚餐上,他喝个酩酊大醉!零点时我走开去教堂,后听其他同事说,他们把他抬到住家去,那一路,他的嘴一直在哼唱着教会的歌曲。

  谁能找到使孩子们与年轻人信靠基督的方法呢?牵起一个小孩的手,到圣堂内一起安静祈祷……他或她会被天主的神秘唤醒。一份信德的直觉,不论多么的微弱,就算很快就被淡忘,但在未来生命中必将频频再现。——泰泽罗哲

  罗哲说得确实是。天主在人生命中的影响是很难被磨灭的,即使在白天时我们一点都没想起来,但在晚上,主会光临我们的睡梦中。即使在清醒时我们说,我不相信天主,可当我迷醉时,我的口在赞颂他。

生活随笔:记忆8

  那个雪花飞舞的冬天

  走在下班回家的路上

  凛冽的西风

  吹得我几乎睁不开眼

  路上行人不多

  也都和我一样

  急冲冲朝着前方而去

  轰轰烈烈的曾经相爱过

  卿卿我我变成了传说

  耳边传来高安的歌曲

  这是我的手机铃音想起

  接着听见老公急促的话语

  今天我还是不能回家吃饭

  得陪咱爹吃饭我张了张嘴想要说些什么

  可是电话已经挂掉

  我什么也不能再说

  一阵冷风吹来

  吹落了枯枝上的白雪

  冷冰冰的落在了我的脖子里

  仿佛又浸透了我的心底

  公爹身体不好

  将近一周了

  老公都是如此的来回奔波

  医院 医院宿舍 家里

  我也请了两个上午的假

  专门伺候公爹

  但人手还是打不过点来

  老公在医院上班

  晚饭后散步的夜晚

  总是看得出他的疲倦与劳累

  我说爹有病了

  该让家里的所有弟兄都来照看一下

  他却考虑着弟兄们都在打工赚钱

  耽误一天的工时就耽误一天的工资

  能自己扛着的情况下

  他不舍得耽误弟兄们赚钱

  我看着老公

  想要批评他几句什么

  预备好的话语就那么梗在喉咙

  最终我也还是没有说得出来

  婆婆早年去世

  老公与他的弟兄姐姐相依为命长大

  没有亲身的经历

  我也许无法体会他们那份浓浓的亲情吧

  公爹的病有了好转

  但老公依然放心不下

  依旧天天为他做饭打水

  陪他聊天看着他吃完夜晚的药

  等公爹睡下

  老公才开始回我们的小家儿

  来到家里

  老公便开始问问女儿一天的情况

  每每此时

  我会像一个开心的孩子

  向老公汇报着女儿的学习与状态

  然后还会讲起单位里有趣的事情

  而每每此时

  我才感觉到家里充满了无限的温暖

  在娘家数我最小

  我仿佛养成了一个坏毛病

  对我的老公总有一种依赖的感觉

  一个人在家吃饭

  再好的饭菜觉得无滋无味

  一个人在家看电视

  再精彩的节目都感到无精打采

  看到老公回来

  我委屈的想要掉下眼泪

  关上门

  我的老公低头望着我

  开始了与我深情的对话

  他告诉我自己的无奈

  自己的为难

  还有自己那无法形容的痛苦

  他告诉我自己的希望

  自己的心愿

  还有那扯不断的无尽的担忧

  老公娓娓的话语

  像是在讲一个男人的生活史

  又像是在讲一个男人对人生的无限感悟

  他对美好生活是无限的向往

  他对老人是那样的孝顺

  他对妻子女儿是如此的.挚爱

  他对兄弟姐妹又是那样的充满手足之情

  望着老公

  我的心里忽然又萌生了一份心疼的感觉

  十岁丧母

  老公的童年该是受尽了多少的磨难

  中年不幸

  作为妻子的我也身患顽疾

  孩子尚未长大成人

  青春的叛逆

  又让作为父亲的他操碎了多少的心

  老公就像那棵顶天立地大树

  在烈日与风雪中顽强屹立着

  为自己的亲人遮风避雨

  为自己的亲人打造着永远的幸福

  将工作打理好之余

  他扛着来自生活的磨难

  扛着人生所有的辛酸苦辣

  扛着一个中年男人的所有责任

  也许

  我的老公在慢慢期待着

  期待着我的病情恢复健康

  期待着公爹的身体慢慢好转

  期待着女儿学业有成

  期待着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幸福

  期待着我们一起度过人生的所有磨难

生活随笔:记忆9

  花开花落,暑往寒来

  伴随着经历的增多,加快了成熟的步伐。

  花前月下,寂夜沉思

  回忆过去点滴,整理烦乱思绪。

  人在某些时候,真的很无奈、很失落、很彷徨、很痛苦。

  情能够温暖人心,让人年轻,让人痴迷。而情又能够让人凄凉,让人迷失,跌进深渊。

  留住一个人好难,舍弃一个人也好难。

  每一份感情都很美,每一程相伴也都令人迷醉。是不能拥有的遗憾让我更感眷恋;是夜半无眠的思念让我更觉依恋。

  感情是一份没有答案的问卷,苦苦的追寻并不能让生活更圆满。也许一点遗憾,一丝伤感,会让这份答卷更隽永。

  谁说喜欢一个人就一定要和他在一起。有时候,有些人,为了得到他喜欢的人,费尽心机,不择手段,以至走向极端。也许他得到了他所喜欢的人,但是在他追逐的过程中,失去的东西却无法估计,他所付出的代价往往是其得到的无法填补的。

  上帝是不公平的,命运也不会安排所有的有情人终成眷属。

  我深知在你我之间有一道无发跨越的鸿沟,那就是现实。你有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人生道路,我很清楚,我们终将是陌路。

  缘起缘落,人生的驿站早已圈定,一切的一切,将随风而散。

  曲终人散,固然可悲,但仍感激上天让我与你相遇,与你别离....

  昙花一现,固然可叹,但仍有美丽的回忆永存记忆深处、、、

生活随笔:记忆10

  腊八一过,空气中便到处弥漫着春的气息,年的味道。这些味,是中华民族沿袭下来的古老的喜庆的味道,是浓浓的亲情;是一缕悠长乡音。买年货、扫灰尘、贴春联、粘福字、挂灯笼,到处充满着喜庆;腊八粥、杀年猪、蒸豆包、杀鸡,烀肉,时时都洋溢着快乐。

  小时候喜欢过年,家里穷,一年365天,只有这一天才能吃上几个像样的菜,才能穿上一件还算崭新的衣服,才能打着自己做的简易的纸糊灯笼和伙伴们一起走东家串西家的尽情玩耍。

  过年,少不了一个重要的环节,那就是接神。到了接神的时候,父亲便带着我们到院子里摆好买来的少的可怜的鞭炮,把房门打开,在院门口横放一根较粗的木头杆子,爷爷说这是给回家过年的祖宗拴马用的。院子里拢起一堆篝火,在门前燃上一堆烧纸,随着“噼噼啪啪”的一阵鞭炮响,只见父亲一手拿着一个猪爪倒退着快步往屋里走,边走边大声的喊道“搂财,搂财,财神到家,越过越发”,我们就跟着父亲边跑边喊着。母亲已经把饺子煮好,爷爷奶奶则在家谱前给祖宗斟酒、摆菜,然后一同跪下来给祖宗叩头,接下来就是父母亲,后面便是我们。爷爷奶奶拜完祖宗后就端坐在炕上,等着父母和我们一个个的整齐的跪在地上给他们叩头拜年,我们给爷爷奶奶叩头后还要给父母叩头。一切礼仪过后,一家老少四代就聚在一起,吃着那丰盛的宴席。

  从儿童到今天,年,从未挺歇过它的脚步。我们长大了,都有了自己的家,老人们也相继的走了,过去的年味也不复存在了,而唯一保存下来的就是给老人叩头拜年的习俗,这是岁月新旧过往的一次承前启后。

  年夜饭,就是一年中最大的一次精神聚餐。

  当凛冽的寒风还在冰雪中疾步,年夜饭的种子已经在我们心中播下。在我的记忆中,每到刚一入“九”,父母亲就在用心的准备一份新鲜,等待着我们的归来。我们在归家的路上远远地就望见了家乡的袅袅炊烟,也闻到了佳肴飘香。亲情在蔓延!

  而今,我们老了,虽然年夜饭俗成已久,而等待的孩子归来的变成了我们,日子也富裕了,新年的饭夜总是变得别样、新鲜。桌上摆好了菜酒,家人备好了激动。等娃的炮竹响够,我们就端坐在炕上等着孩子叩头拜年,然后在碰杯换盏中,把年夜饭的所有吃个够。鱼代表年年有余、生菜代表生财有道、红辣椒代表红红火火六个菜,代表六六大顺、八个菜就是八面来财、十个菜就是十全十美,就是为图个热闹、吉庆,就是为了新的一年有个好年头,图个喜庆,一顺百顺。重要的是亲人的团聚。

  过大年,过的是辞旧迎新,是亲人团聚;年夜饭,吃出的是天伦之乐、是亲情的永恒、是对明天的美好期望……

生活随笔:记忆11

  过年这几天,微博微信朋友圈里,满是些过年呀乡愁呀等等东西,本来我一直不愿凑这个热闹,但这些东西多了,总会触发出儿时过年的一些回忆来,不把那些东西写出来,我总感到心里不怎么好受。

  几乎所有人的回忆里,都是自己小时候是怎样的盼望过年,不是盼着吃好的,就是盼着穿新衣,或是盼着挣压岁钱。小时候,我也常盼着过年,但几乎不太盼这些,而是盼着赶快放假,能不再去上学,尽情的玩儿。

  同千千万万的农村家庭一样,我家那时也挺穷,但也从来没有穷到了揭不开锅的程度。虽然白面挺少,但杂面,番面,即玉米面,及红薯面总还是会有的,不能尽饱吃,但也不至于经常饿肚子。若这些都没有了,还会有蒸红薯或烧红薯的。要是哪几天没有面了,在邻家借一借,还是能借下的。春节前,生产队里都要分粮,分油,分钱的。像我们家这样的老超支户,分不到钱,但分的麦子和食油还是能够过一个略像样儿的年的。那时候,即使超支户,也能从队上借个五块十块的。五块钱,对于一个五六口人的家庭来说,就能过一个差不多的年了。曾有多年,生产队年前还会杀猪分肉的。杀猪时,麦场上或饲养室门口往往会围上一大堆大人小娃们观看。我们那些小伙伴们最希望得到那个大猪尿脬了,吹起来大大的,把它当做气球来玩。给猪尿脬上绑一个线绳子,吹大后让它飞在半空中,十几个小孩子扯着线绳子,满麦场里跑着,喊着,好热闹好开心!

  在我的记忆里,最难过的倒不是节前,而是节后麦前,即我们这儿农村人常说的“二三月里”,特别是麦口里那一二十天时间。而在当时,队上常常发一发返销粮,绝大多数家庭还是能够挺过去的。挺过了“二三月里”,也就该收麦子了。收了麦子,还能隔几天吃一次白膜。不能经常吃麦面馍,但总能吃一些黄白或白加黑花卷馍馍。黄白的自然是麦面和番面,白加黑的是麦面和红薯面馍。小时候,我从来都是自己吃饱了而不管其它的,但却常常听母亲念叨这“二三月里”的日子最难过。正因为当年吃番面红薯面把我的肠胃吃伤了,使我一见,甚至一听说“番面”或“红薯”这几个字,我的嘴里就忍不住地流酸水。现在写到这个地方,我还有这种挺难受的感觉。从乡下转到城里工作以来,多少次,一旦有哪位朋友邀我一起在街上吃番面糢糊、鱼鱼或者泡皇上馍时,我都会很伤朋友的面子。妻子是城里长大的,有时候买几个皇上馍拿回家,我一见,就大躁,让她再不要把这种破东西拿回家来。特别是近七八年以来,玉米都被转了基因,我更反感她吃玉米之类东西了,更不允许她让孩子们吃。我家里姐妹多,小时候,几个妹妹都挺小,到了我该咥饭的年龄,家里的日子也就差不多好过了。

  过年穿新衣服,我也不太盼望。小时候,我对穿新衣服并不怎么感兴趣。我家有一台织布机,除了母亲和我大姐经常在那上面织布,春末和夏秋两季,常常有队上或一个巷子的婶婶嫂嫂们来我家织布。织布机不是放在上房正堂里就是放在前堂檐下。我常觉得她们织布的声音特别好听,比广播里的音乐还好听,有时躺在床上还专门听这种很有节奏的声音。买不起洋布,但土布衣裳我还是能够穿得起的。我大姐手很巧,很有本事,她做的衣服我都喜欢穿。小时候,我很费事,也不太爱惜衣服,整天不是低沿高上的,就是跟村里的孩子们摔跤玩耍,衣服破了自然有大姐给我缝补,她不太嚷我骂我,但为此我却没少挨母亲的嚷和骂。“一天连个土匪一样!”“整天低沿高上的!你能不能给我歇上一会儿?”母亲常嚷骂我的就是这两句。现在想来,也多亏了我小时候“跟土匪一样”的疯玩,才会有现在我这样的好身体。那时,我平常所穿的衣服也都能走到人前去。过年所穿的,只不过是大姐新做的罢了。大姐做的衣服二姐做的鞋,我一直穿到了高中毕业。上了初中,我过年时穿的罩衣,基本上就成了洋布的了,还是由大姐做的,那时候,我家早已有了缝纫机。常听大姐她们说什么“凡立丁”、“的确良”或“卡其”等等洋布名称,但我一直分不清这些,一概称其为“洋布”,以别于自家所织的粗布。我上了高中,二姐给我她那件上面印着“机电”字样的深蓝色工作服,穿在我身上有一两年时间,还是特别令我们那些男同学们羡慕的。

  现在的孩子常常直接给人要压岁钱。我们那时却从不这样。大人给多少就拿多少,这点儿规矩,我和几个妹妹还是挺懂的。“不要!我不要!”“我有呢!”有时候,我还要扭扭捏捏地装装样子。出门走亲戚,因为我是我们家里唯一的男孩子,所以所有长辈们都偏向着我。不管到哪儿,其他孩子若是一毛钱,我就是两毛;其他孩子两毛钱,我就是五毛;其他孩子五毛,那我就是一块。拿上钱,要么买鞭炮,要么买香木草。小时候,我最喜欢响炮了。一开始,左手拿一支点燃的花柴杆,右手从口袋里摸出一个小鞭炮,点燃后连忙向远处一扔,看着那炮眼子吃吃吃地向前燃着,“爆”地一声响了,特别开心。常常这样一扔,就把炮扔灭了,待一会儿,明确了那个小鞭炮真的没有点燃,或者摔灭了,再捡起来另点着。有的孩子没有经验,往往刚把那小鞭炮捡起,没想到竟然爆炸了,炸得手指生疼,急得直甩手,两手指还黑乎乎的。时间长了,有经验了,我们往往把小鞭炮放在我家门口的大碌碡上,消消停停地点着。或者,给上面盖一个瓦片,点着后,专门听瓦片下面那种瓮声。过年那几天要是下雪了,先堆一个手掌大的小雪堆,在雪堆下面紧贴地面的地方挖一个小洞儿,把鞭炮放在那个小洞里,点着后赶忙跑远一点儿,专看那个小雪堆被鞭炮炸开的情景。我上了初中以后,每逢过年,父亲就把家里响炮的事儿交给我了。二踢脚大炮和鞭炮都任我拿到街门口去响。我好像天生就有一种响炮的情结。这三四十年里,每一年,月尽晚上一次,大年初一和破五早上各一次,但我好像总过不足响炮的瘾。每次听着放炮时那噼里啪啦的声音,我都感到心里十分振奋。点燃双响炮后,使劲地往高空里一扔,然后“咚”“啪”响在半空中,带劲极了!后来有了各种摔炮,摔在石头上,啪啪地响着。我们常常比赛看谁摔得声大,声音好听。没有几天,大家就都不再比赛了,因为每一个小伙伴的胳膊都被摔得直不起来了。香木草是正月十五前后那几个晚上放的。一大群男孩子们各人拿着自己的香木草,向前边猛跑着,跑得越欢,香木草燃得越旺。我们经常比赛着看谁跑得欢,香木草燃得旺。后面,跟着一群小娃和女娃娃。过了十二岁,我就不太玩这种小儿科的东西了。还是响双响的大炮带劲。至于打灯笼,我始终认为那是小女娃们的玩意儿,常会不屑一顾的。玩美了,张圆了,过十五后要开学了,过年挣的那些压岁钱也全花完了,要交学费时,我们这些疯孩子的脸也常吊下了。反正我还感到没有玩够,更不爱上学去,大人们要是催着我上学去,我常常半会不说话。问得紧了,“没学费!”

  “没学费?你先去!”我只有跟着站了半院子的小伙伴们走出家门,到学校里去。没有了那些小伙伴们,一个人呆在家里反而挺不自在。

生活随笔:记忆12

  时间真快,转眼20xx年的第一个月也已经离我们而去了。对于教师而言,寒暑假是蛮幸福的。然而在已经过去10天寒假里,我却几乎百无聊赖,除了处理家庭生活琐事外,偶尔翻几页书籍,就是上网、看电视,但头脑里似乎始终生活在过去的记忆中,也许是自己人生到了不惑的年龄,感觉人生秋天里就是回忆,品尝现实生活就是一种苦涩的味道,徜徉其中感觉就是一种茫然和无奈。

  生活在记忆中让我对未来没有任何规划,因此愉悦的假期对自己来说却也只是一种休闲和失落,对于生活中拥有的热度我反而感觉寒冷。可是今天我偶然间阅读到几则记忆的经典名言,让我顿悟很多,人不能总是生活在记忆中,我要从回忆里走出来,用心经营现实生活的每一天,让眼前发生的一切完美些,多储蓄一些美丽记忆,让自己的人生记忆不能只停留一个结点上,让时光把自己人生记忆串成丰富多彩的扉页,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更宽广些,更值得永恒的回忆。

  看到书中有拉丁美洲这样的一句谚语:“应展望将来,莫留恋过去。”看到这则谚语我的心不禁一颤,是呀,我不能总是停留于过去生活的记忆中,而对现实总是麻木不仁,失去拼搏进取的信心和意志,何况四十六个春秋不是我教育生涯的终点,也不是我人生的终点,为什么自己心里总是老气横秋,心态决定意识,心若不老,也许梦中也不会总是呈现过去的影子。或许《诗经》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诗句让我钟情过去,而伤感现在和将来,也让记忆占据了我今天的美好光阴。如果我总是喜欢回忆过去,那么也许会让自己的今天变得碌碌无为,得过且过,这对于工作和家庭可能都是不利的。也许“毋为已消逝之年华叹息,须正视匆匆溜走的时光”这句警示格言可以治愈我的心病,让我能走出记忆的囚笼,珍惜现在,奋发有为,让自己的人生继续出彩,也能为将来的回忆增加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来想利用难得寒假好好读些书籍,规划一下新学期的工作,且行且思,可是由于心态的秋意浓郁,不觉让自己心灰意冷,沉湎于回忆中,束缚了自己的手脚,浑浑噩噩了这段时光。幸而今天总算幡然醒悟:如果只是为了记住过去些许的记忆,安慰自己今天内心的孤寂,曾经的绯红记忆也不是为了激励明天的继续进取,那就莫如暂时忘却曾经的光鲜记忆,并且也让自己的明天回忆更加精彩,与此同时更应该精心地描绘自己现在的图画,设计好自己将来的愿景。正如作家哈代所说:“回忆过去和展望将来的作法,会使过去成为伤感的同义语,使将来成为审慎的代名词。”时光就是如此,过去永远会在原地静立纹丝不动,但现在却像离弦的箭一般飞速,而未来也不会总是那样姗姗来迟。

  骏马踏着白雪已经渐行渐远,肥羊沐浴金光也已经近在咫尺。自己着实不应埋首于黯淡的过去,而应抬头眺望辉煌的今朝。作为一名教育人也应该紧握时代的脉搏,而不该沉沦过去,生活在记忆里。教育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教师,学生渴望朝气蓬勃热情洋溢的老师。自己如果总是生活在记忆里,也许终会被日新月异的教育事业所抛弃,自己也会成为教师团队里的落伍者,自己的教育生涯不再熠熠生辉而是黯淡无光;自己生活的世界里也只有秋季和冬天,而不再拥有春天和夏季,眼里只有落花和枯草,不会再有翠柳和梨花。

  克劳塞维茨有句名言:“创造明天的是今天,创造将来是眼前,当你痴痴地坐等将来的时候,将来就从你的懒惰的双手中畸形丑陋地走出来”。我要铭记他的这句名言,用它激励自己,警醒自己,从生活记忆中走出来,创造属于自己的将来,也为自己的学生拼出一片新天地。虽然自己只是一个乡村教育人,但也要拼出自己的一片云霞来!脚踏实地过好生活的每一天,不断积累自己的善良,储蓄自己的墨香,在金羊送来春天信息的时候,自己也会继续播洒一片绿色,为大地增添一份生机,也为自己的不惑年轮增加一份光华,也让自己的内心璀璨起来,品尝现实生活中的芬芳。

生活随笔:记忆13

  前几日,在朋友圈看见了一张关于鞋子的照片。只见一溜排的鞋子挂在绳子上晾晒着,主人用每个夹子夹好,拖鞋、棉鞋、运动鞋、等等;有男士的、女式的;有大人的,有小孩的。旁边还有与鞋子相关的鞋垫,鞋垫的种类也五花八门。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当然这肯定离不开这家主人对生活的热爱,在一个春天晴朗的日子里,将家里的鞋子整理洗净晾晒,多有生活的乐趣。

  鞋子总是与大家不能分离的。记得小时我总是穿上妈妈纳的千层底的鞋子,妈妈把家里的碎布糊在门板上,等形成板子后,再按照鞋印剪下,千针万线用妈妈的爱纳在一起。现在下班在家我会穿上一双拖鞋,拖鞋总是很舒服的,也是让我最放松的,踢踢嗒嗒,很随意,即使有些大,也不在乎。因为在家,就是放松、舒适,可以放下在外的一些伪装,歇下一身的疲惫,一进门随意地喊道“老公,帮我把晾在阳台上的拖鞋拿来。”出门在外多半要穿上皮鞋了,伴随现代制造业的发展,这皮鞋的种类款式也太多,可怎么也比不上妈妈纳得千层底。我是很害怕那种很高跟的鞋子了,走不了几步路,脚基本上就受不了。有时为了一些场合需要,只能穿着这样的皮鞋,晚上回到家的结果就是,脚趾头磨了泡,脚后跟蹭了一块皮。其实路走的多了,运动鞋还是舒服些,更适合在外走路,上上下下总是能穿着自如。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穿什么样的鞋子,走什么样的路,都是自己的选择。无法后悔,没有退路,只能一路走下去。当遇到人生的十字路口,要学会换上一双鞋,转个方向,继续走下去。只因走过的路,都是人生的脚印,所以那是过去抹不去的记忆。鞋子陪着我一路走来,无论是泥泞的路,还是平整的路;无论是长满长满野草的乡间小路,还是开满鲜花的公园小道;无论是充满崎岖的山间小路,还是通向幸福的康庄大道;这一路走来,都是鞋子陪着我,伴着我。无论走过什么样的路,都倍感珍惜。回首望去,一路走来都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珍藏在心中。那身后深深浅浅的脚印,便是那生活中一路走来的痕迹。

  最爱穿的一定是妈妈纳得千层底的鞋子,那是最舒服的,最温馨的。

生活随笔:记忆14

  然而,我们总在有序的生命里无序地行进着各自的生活,任生与死在我们身边走过,它们或来得唐突或走得安然。

  角色凭风疾疾而过,像极一株胚芽的萌生,从接受命运的降临,以嫩色冲破深灰的土层,带着一生的奇异。

  一生当中,我们都会遇见诸多形色各异的人,他们或走得匆忙,或回眸一笑随之轮入百代陌客

  我们的爱即将给谁呢?

  我们唱着戏剧,唐宋元明清,时代更替我们见证老化的古人,他们把爱赋予国土之上,我们把爱泼在天地之间纵使有千种风情我们小小的情愫也敌不过那些于乱世烽火中的爱来的轰烈。

  有谁敢说他对爱视若草芥?没有人能够。

  诚然笑着在生活。

  若是可以,我想做一个生活在罗马城的人,金色的头发,成熟的脸孔。冬日里,我穿着红色的大棉袄,橙褐色的高筒靴,走在寒气弥留的大街道,那里的火车似一列长长的楼房,所有的车厢像是夜莺憩脚的红屋顶,我走过邮箱,穿过许多斑马线寻找流浪的老人、小孩,掷一枚硬币微笑走开。

  我喜欢斗兽场的景观。

  我喜欢将生与死想象在它胜似埃及古老的神话里,我终将踏步,我的红色的大衣,没有手套的冻紫的双手,和一双在空气里凝神的眼睛,和呼出的白色的卷状雾气。我们都将看见,冬天的雪花飘在无人行穿的道路旁,那些奇异的用瓦砾建成的楼房,那些与童话相隔不远的圣诞节,那些明暗相衬的彩色霓虹灯,它们把我的目光拉紧,身影拉得老长。

  我愿承受一点小伤,让伤口在寒冷的雪季里发芽,长成一颗坚硬的松果,我没得选择,让它继续生扎根,我在看着它把我仅有的爱变得冷血无情,我把它比划得错落有致,我把它堵塞的不会再生感情。

  已经离开的回忆,

  正在死去的记忆,

  不管生命给予我们的是什么,平淡与轰烈,皆是福。

  总有一天,我会为爱情而哭;

  总有一天,我会遇见爱我的人和我爱的人;

  总有一天,岁月为鉴我们终将温柔老去。

生活随笔:记忆15

  最近接到大学同学暑期聚会通知,方才意识到大学毕业已30年了。30年前那一幕幕往事在脑海中浮现。

  记得1980年盛夏,全村人把话题集中到了我一个人身上。他们为我能成为周边几个村唯一的大学生而羡慕不已,尽管他们当中还不乏“家有二斗粮,不当孩子王”的偏见,但对我这个考取“师范大学”的农家孩子还是大加夸奖。我也为自己能跳出农门、吃上商品粮而欣慰。但我也不敢忘形,我知道,如果没有开明的父母支持我上学,如果没有家人从牙缝中给我挤出向学校交纳的口粮,我是不会考上大学的,要知道当年大学毛入学率仅仅2.2%。

  入学前的那段时间,村干部帮着办理户口转移手续,邻里帮着做铺盖,母亲则一针一线地为我缝制新棉衣和新布鞋。那时,没有庆贺宴和谢师宴,面对恩师只是以深深的鞠躬去表达谢意,对亲朋好友也只是用一种友善的眼神来表示感激。

  去学校报到的那一天,聆听完父母的叮咛,挥泪向家人告别。哥哥骑自行车把我送到县城的火车站,我独自一人挤上通往省城的火车。平日里只是远远地看到铁路上驰骋的火车,乘火车出门还是第一次。没想到车厢内那么拥挤、闷热,上午坐上火车,下午才到达目的地。我忍着饥饿和酷暑,在火车上足足站了五个多小时,出站口那一张张热情的笑脸,让我忘却了身体的不爽,他们是在车站迎接新生的师哥师姐们。

  接下来,四年的大学生活便正式开始了。这期间我用好奇的目光去审视这所校园,以亲身经历体味到了这所学校的意蕴。

  四年的大学生活,让我体会着同学们的纯真友谊。我们系我们年级的同学总共120名,分别来自于全省各地,岁数都在16岁左右。因城乡中学学制的差别,城市里来的同学一般都大出1—2岁。我们这帮世事懵懂、来自四面八方的半大孩子们远离家乡和亲人,临时组成了特殊的大家庭。大家互帮互助,共同克服生活上的困难:看到有人不会洗衣服会有人过来帮忙,看到有人不会拆洗被子也会有女同学帮着拆洗,看到有的同学值周会有人主动帮着打水拖地,当有人因事顾不上去餐厅就餐会有人把可口的饭菜带回来,当有人身体不适会有人去寻医买药或陪同治疗……

  四年的大学生活,让我体会到学校严谨的校风和学风。我们这120名同学,先是分成三个小教学班,两年后调整为四个教学班。上课一般都是集中到阶梯教室上大课,在小教学班自习辅导做作业。我们的《拓扑学》老师吴振德、《泛函分析》老师王元奎、《数学分析》老师李恩忠、郭顺生、《实变函数》老师丁仁、《近世代数》老师朱元森都是知名教授,治学严谨,教学认真。同学们上课出勤率高听讲专注,自习课积极提问互相解疑释惑,遇到难题总是刨根问底争论不休。

  四年的大学生活,让我体会着平实的浪漫。我们系的同学不像艺术系、外语系、体育系同学那样洒脱、自由、活泼,但也不失年轻大学生的那种平实的浪漫,青春的荷尔蒙同样在各种社团活动中挥洒。

  大学生活,让我们学到了知识,开阔了视界,升华了思想,丰富了阅历,为以后的学习工作生活奠定了基础。

  这段青春记忆深植于我的脑海,成为我人生不能忘却的记忆。

【生活随笔:记忆】相关文章:

品味生活随笔07-16

生活的艺术随笔06-10

生活感想随笔06-06

生活里的随笔05-06

暑假生活的随笔04-30

学习生活随笔04-29

暑假记录生活随笔06-22

教师假日生活随笔06-15

教师假期生活随笔06-15

随笔学生的暑假生活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