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家乡的风俗作文

时间:2025-08-30 07:28:53 小升初作文 我要投稿

六年级下册家乡的风俗作文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对作文都不陌生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那么一般作文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六年级下册家乡的风俗作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六年级下册家乡的风俗作文

六年级下册家乡的风俗作文1

  在我的家乡,每到春节,人们除了贴窗花、吃饺子和走亲戚外,还要写几幅对联,贴在自家的门板上。我对贴对联这一习俗一直情有独钟,那一缕袅袅墨香,常常唤起我美好的回忆。

  腊月末,家乡的人们就已经忙着剪窗花。在剪窗花的.同时,我还缠着奶奶讲窗花各种吉祥如意的寓意。一天下来,我们收获满满,连堂弟都剪了一个小小的“福”字。大人们在每一扇窗户上都留下了红火的印记。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街上到处人声鼎沸、车水马龙,人们张灯结彩,好不热闹。这一天,人们还要贴对联,寓意吉祥如意、步步高升。诗人王安石曾写道:“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由此可见对联的重要性。我一直在练书法,便写了一副。甩开大笔,只几下,右联“新岁乘龙立宏志”就写好了;再把笔潇洒地连挥七下,左联“牛肥万户示兴年”立即呈现;最后我一横笔杆,横批“吉祥如意”就完成了。精通书法的爷爷看完高兴的不得了,说道:“乖乖,不得了啊,大孙子的书法都赶上我了。“不一会儿,这副对联就贴到大门上了,来访的客人都赞不绝口。

  远居他乡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寓意团圆美满。但今年由于疫情的关系,我和父母无法回家过年祖父从家乡打来了几个电话:“春节要记得贴对联哦。”我依言而行,那悠悠墨香,又溢满心间,我幡然醒悟,春节对联不仅是一种念想,一种关怀,更是一种习俗,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瞬间,我又联想到我那美好可爱的家乡!

六年级下册家乡的风俗作文2

  “正月十五闹元宵”。汉明帝永平年间,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的扩大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南北朝时期,元宵张灯渐渐成为了中华民族独有的风俗。而元宵节拉兔子灯,则是因为兔子灯里的兔子代表着月亮上的玉兔。正月十五既是元宵佳节又是月圆之时,兔子灯表达了人们对团圆的美好期盼。

  拉兔子灯也是许多上海人儿时最有味道的元宵记忆。夜晚,孩子们成群结队地在弄堂里拉兔子灯。钢丝弯出的兔子架,白宣纸贴出的兔子毛,木轮滚出的兔子脚。

  去年元宵,为了追寻那一丝记忆中的上海味道,妈妈买来了制作兔子灯的材料包,过一个上海味儿的元宵。我取出材料包中大小不一的钢丝圆环,将两个的'椭圆交叉,在交点处用黏土固定,把两个稍小的圆环粘在椭圆环的前后两端,就做好了兔子灯的身体。在身体的一端,把两个圆环呈30度角固定在一起,顶端岸上一对长长的椭圆形耳朵。两个最小的钢圈交叉固定后粘在身体的另一端。然后再将带有蜡烛的底座安在兔子底部。最后将整个兔子架上糊上白色宣纸条,贴上红红的眼睛,揣上绳子,一只可爱的兔子灯就完成了。

  我和妈妈把兔子灯拉倒花园里,点上蜡烛。皓月当空,草坪上,无论是手工兔子灯,还是流水线生产的兔子灯,都闪烁着属于自己的光芒。万家灯火将夜晚照亮,我仿佛来到了一个充满童趣的世界。

  那个夜晚,草坪上一个个欢乐的身影,成了我最美好的元宵记忆。

六年级下册家乡的风俗作文3

  有的人喜欢春节,有人喜欢端午节,但我喜欢家乡的元宵节。

  家乡的元宵节比春节还热闹,人们在赏花灯的地方你拥我挤,谁也不让谁。

  关于元宵节,我的家乡有一个传说:在很久以前,一个猎人无意中射死一只神鸟,天帝大怒,命天兵天将正月十五来人间放火,惩戒人类。有个老人想出了个法子,正月十五让人们放烟火,张灯结彩,让天帝以为已经放火了。后来,这个法子骗过了天帝,人们逃过一劫。此后,人们就在元宵节张灯结彩观看烟花。

  去年元宵节,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广场看花灯,一来到广场,就看到一个大花坛。上面有灯,用字写出了一个元宵节快乐。

  从花灯北面是一个展区,里面都是小猪花灯,有小猪在躺着,有小猪在站着,还有的小猪在吃它妈妈的奶。还有一些小猪演卡通人物,有蓝精灵、猪猪侠和小猪佩奇一家。

  广场的`北面是一大边灯笼,还有的灯笼上有龙、猪、有福字,还有的上面有西游记、红楼梦等名著。

  其他花灯,也都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这就是我家乡的元宵节,你也想来看看吗?

六年级下册家乡的风俗作文4

  “咚咚咚,咚咚咚”随着龙舟上的鼓敲得越来越响,传统节日端午节也就到来了。中午,我们一家准备去爷爷奶奶家吃饭,也尝尝他们亲手做的粽子。

  在去的路上,妈妈给我讲起了关于粽子的来历:战国时期,屈原因为空有一腔抱负,却无力报国,最后自投汨罗江。百姓为了不让鱼虾吃屈原的尸体,就把粽子喂给鱼虾吃。

  一进他们家门,我就直奔厨房,只见奶奶在里面准备粽子和今天的午饭。“奶奶,我也想学包粽子!”我喊了一声。奶奶微笑着看我:“好啊,你过来,我教你做。”奶奶拿出一些食材,“这是糯米,这是粽叶,还有,这些是粽子馅,有肉,有枣,豆和豆沙。”说着,奶奶拿起一片粽叶,我也跟着拿了起来。只见那粽叶绿油油的,好似翡翠。奶奶继续说道:“把这张粽叶卷成一个漏斗形状,然后按住那尖角。嗯,嗯,对了。”奶奶一面说,一面帮助我,使我不会弄出太大的差错。“来,过来。你看,把这些糯米抓一点起来,放在漏斗里。”这些糯米,就像某种动物的卵,平静地躺在翠绿的叶子上。“放点粽子馅,再放上米。把剩下的粽叶绕粽子几圈,最后用绳子绑上,就好了!”奶奶再次伸出援手,帮我的粽子加紧完工。很快,我便掌握了做粽子的方法。接二连三地又做了几个粽子。“做好粽子后,把粽子放入锅中,倒上水。“注意,水一定要没过粽子哦!”奶奶讲起了煮粽子的方法,一边讲一边开始煮粽子。接下来,只用等待粽子变熟了。

  “粽子做好了!”奶奶把一大盘粽子端上餐桌。豆香,枣香,肉香一起扑入鼻中。再解开绳子和粽叶,咬上一口,口中那可口的味道更是令人难忘,在一旁的人也都纷纷赞叹道,今年的粽子仿佛格外美味,有一种家乡的`味道。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更是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结晶。希望这种传统习俗能永远流传下去。

  我爱家乡的端午节,更爱家乡的传统风俗。

六年级下册家乡的风俗作文5

  每个人的家乡都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我的老家湖南也不例外。尤其是过年的时候,规矩特别多。

  除夕的时候,一定要吃鸡、肉、鱼三样。鸡要整只的清炖,最好是公鸡。炖好后把鸡头立起来放,鱼蒸好后要在上面撒满红红的辣椒。

  湖南人还有吃腊肉的习惯,不过与四川蒸腊肉不一样,我们喜欢把它和香干或是酸豆角混在一起炒着吃。吃起来油香满口,特有嚼头。有时候也会拿冬笋和它一起炒,这样在咸香外还有一种清鲜的感觉。

  最重要的.是年三十晚上的鱼和鸡千万不能吃完,要余下一点留着初一再吃,这是象征着年年有余、五谷丰登的意思。

  吃完年夜饭,一家人要围在一起烤火、看电视,等到过12点,要放鞭炮“迎新年”。我们称之为“坐田埂”,也就是大家说的“守岁”。迎完新年,这时才可以去睡觉了,在北方,大年初一都有吃饺子的习惯,但是我们湖南人却是吃米酒,也叫甜酒。甜酒的做法可是很复杂的,提前一天要把糯米泡上,中间还要换几次水,泡好的水然后拿去蒸熟,蒸好后倒进盆里晾凉,最后加上酒曲让它发酵,过两天,就可以闻到酒香飘飘了。我们是把甜酒和蛋还有红枣一起来烧汤,听老人说能增进食欲、有助消化,还可以提神解乏呢!

  都说四川人吃辣厉害,孰不知辣椒却是湘文化的图腾,我们湘菜都说以辣子当头,同时兼顾色、香、味。让食客吃罢汗流浃背,唇齿留辣,回味良久!

  其实我们的春节还有许多风俗值得去了解,如果你听了我的介绍,想了解我的家乡,随时欢迎你来做客!

六年级下册家乡的风俗作文6

  以往的年里,鞭炮的响声不绝于耳,人们走亲访友到处拜年,年味浓浓。然而今年,疫情让热闹的年,没有鞭炮声,没有拜年的人,甚至街上也人烟稀少,使得我更加怀念以往的“年”。

  以往的年是热闹的,鞭炮声“噼里啪啦”地响个不停,红红的爆竹屑一堆堆的,火硝味滚滚。街坊邻里见面都互道新年好。人们的脸上挂着喜庆的微笑,而地上的爆竹屑也映衬着喜庆……任何东西都带着浓浓的年味。

  正月走亲访友也是热闹的。人们不是请来客人到自家吃饭,就是留在亲友家吃饭。中午是最令人喜悦的时刻。炊烟四起,高压锅里压着鸡汤、鸭汤,电饭锅里散出香甜的米香,锅里炒着清爽的青菜。“哗啦”一声,是菜倒入热锅中的声音,翻炒,撒盐,使生涩的生青菜变成了美味的珍馐。家家户户都在烧菜,这儿的鸡汤香味散到了那一家,那一家的`鱼香传到了这一家。一时间肉香、鸡汤香、饭香混到了一起,就算没看到菜有多少样,光闻闻味道就能让人咽几大口口水了。

  一桌人围着大圆桌吃饭,谈天说地……说的都是喜庆的话。大人带着小孩给主人敬酒,大人喝酒,小孩喝饮料,其他大人互相敬酒,脸上都洋溢着快乐的笑。中饭吃完后,主人们拿着红艳艳的红包,塞给小朋友。小朋友脸上挂笑,嘴上说不,故意推辞,而手却紧紧的捏着红包,最后还是收入囊中。

  ……到了晚上,一天的行程总算是结束了,点燃烟花,让它在夜空中绽放,是那么宁静、祥和。

  我怀念以往的年的热闹……

六年级下册家乡的风俗作文7

  我的家乡是一个美丽繁华的大城市,武汉。每年的正月十五,等天一黑下来,人们就会跑到街上闹花灯,过元宵节。

  今年的.元宵节也像往常一样热闹,我们一家人坐在餐桌前吃着汤圆,提议去外面走一走。

  大街上果然热闹,灯笼照亮了这个夜晚,赶走了黑夜。看着一个个五花八门的灯笼,我好奇地问妈妈:“为什么元宵节要挂灯笼呢?”于是,妈妈告诉了我一个美丽的传说。

  传说,有一只神鸟迷路了,飞到了人间,被不知情的猎人射死了。天帝知道了非常生气,让天兵在正月十五的时候放火烧人间。天帝的女儿不忍心让老百姓们受难,于是偷偷把这个消息告诉了老百姓。人们非常害怕,有个老人想了个办法:在正月十五那天摆满红灯笼,放鞭炮,让天兵以为人间着火了,这样就可以躲过这次灾难。果然,正月十五那天,天兵看见人间灯光通明,硝烟四起,就回去禀告天帝不用放火了。人们为了感谢天帝的女儿并纪念这一天,就在正月十五时挂花灯,赏月亮。这就是元宵节的来历。

  不一会儿就到了猜灯谜的地方,我看到了一个灯笼上写着:凿壁偷光(打一三国人物)。我思绪一动,这不就是孔明吗?我争先恐后地来到兑奖处,说出了答案。一个叔叔笑眯眯地拿出一盒汤圆递给了我,我接过汤圆,高兴极了。

  回到家后,我尝着靠自己努力获得的汤圆,美味极了。真希望下一个元宵节快点到来。

六年级下册家乡的风俗作文8

  春节

  在春节,我最喜欢的习俗就是放烟花了,所以在春节的时候,我跟爸爸去放烟花了。

  首先妈妈给我买了整整一盒烟花,足足有几百元呢!听到这个消息,我又惊又喜,盼着那场烟花的“盛会”。

  终于到了放烟花的时间,我们小心的把烟花放在已经有很多人放过烟花的桥上。

  我最先拿出了几个手掌那么大的烟花,把他们竖着摆在地上。我点上了火之后,他们便喷出了五颜六色的火花,像一位仙女在黑夜中,穿着彩色的`服装跳着欢快的舞蹈,还发出“沙沙”的响声,美丽极了!接着我们放了三角形的“三分钟”;半圆形的“金孔雀”;像棍子一样的“仙女棒”……各种各样的烟花发出了各种各样的响声,就像一场热闹的音乐会。

  最后我放了“加特林烟花”,这根烟花又粗又长,可大了,感觉像一个真的加特林!我费力地把烟花抬到栏杆上架好。等爸爸点燃的引线烧完之后,烟花前面,便朝宁静的夜空中“疯狂扫射”,这些“子弹”在空中炸开,变成一朵朵五颜六色的小花,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火花从夜空中落下,犹如划破夜空,落下的流星。最终我们不舍得回了家。

  这天的夜晚又美丽又热闹,我真喜欢放烟花!

六年级下册家乡的风俗作文9

  我的家乡在随州,这是一个离大城市武汉不算太远的地方。老家的房子离市中心很远,条件也不算很好,但不管怎样,只要我春节回老家时,爷爷奶奶就都会举办一年一度的习俗。

  “嗷……嗷……嗷!”随着一阵难听而又悲伤的叫声,远在家后小山上玩游戏的.我和哥哥姐姐们一听就知道是家里在杀猪。每年都这样,我心里乐滋滋的,不知道为什么,像我这种从小生活在城里的孩子从小就很喜欢在老家看看大自然独特的景色。

  到家时,我看见爸爸和大伯、叔叔们都围在猪圈子旁边,只见爷爷手拿一个大弯钩子,虽然猪害怕得在圈子里乱跑,但爷爷还是很精准地勾住了猪鼻子,猪又发出了一阵阵低吟,连隔壁好几户的邻居都过来帮忙了。

  猪被摁在了木架上,我们几个小孩都凑得很近,想亲眼看看,虽然有点残忍,谁知被大伯给赶走了。

  老家还有一个习俗就是放烟花,我们家四个孩子年年都要买许多好看的小烟花,但最重要的,还要论爷爷买的一圈大红色鞭炮,全部铺开有四五十米长,可以从家里一直摆到村口,每年爷爷点鞭炮时,我们几个是又怕又好奇,先躲在屋子里,但就算这样,关好门,捂着耳朵还是觉得那声音震耳欲聋。

  忙完了年夜饭,就要去走人家,老家这边亲戚多,红包拿到手软,和家人一起团聚在一起看春晚,和兄弟姐妹们一起上山爬树,下河捞鱼……

  我总觉得每年过年的那几天过得非常快,快到我总是来不及与小伙伴们多玩一下,快到我总是来不及再去田野里看一看,快到我总是来不及细细地品味过年的滋味,快到……

  比起大城市的和农村,我更愿意选择农村。虽然没有平板、手机,但过的比那些沉迷电子产品的日子更充实,虽然没有大城市繁华的外表,但有着大自然朴素的外衣。

  回家的快乐,你懂了吗?

六年级下册家乡的风俗作文10

  家乡的味道永远是勾起舌尖味蕾最朴实的味道。不论是天真烂漫的小孩子,工作繁重的大孩子,安度晚年的老孩子。提起最熟悉的味道,莫过于——家乡的味道!

  一碗只有在过年时才能尝到的“菜米糊”,说到它,嘴里便不自觉咽下三四口唾沫。咸淡适中的米糊,搭配上各种食材。土灶里升起热烟,混合着米糊的浓香,伴着外婆用大锅铲不停搅和,香气更是四处乱窜,令人想入非非。浓稠的米糊像许多个小吸盘,牢牢粘在锅铲柄上。

  在一般人的眼里,也许这和早餐店里的米糊只有模样之分。如果你也这样想,那可就大错特错了。外婆告诉我,我们这儿的米糊有个美丽的传说。不是在大年三十熬成的米糊,滋味往往达不到年三十米糊那种鲜美诱人,味道自然逊色了许多。大年三十熬的米糊会特别鲜。因为居住在天上的七仙女会在这天夜里来到凡间,给放在正桌前的米糊撒下不同的佐料,让米糊的滋味鲜美起来……这让我对这道美味更增添了一份神往。

  “菜米糊”听这名字中的“菜”,就猜到这道美味中一定会添加很多素食。的确如此,“菜米糊”在熬制的过程中,放入了炸豆腐、青菜、白萝卜丝、胡萝卜丝、榨菜……就连熬米糊用的油也得特别讲究:不能用平常炒菜的猪油,也不能用普通超市买的色拉油,必须得用农村里自己榨的菜油!众所周知,菜油是用油菜籽所榨成的,为了让“菜米糊”成为真真正正的素食美味,每个步骤乃至每个细节都不容马虎。因为外婆说过七仙女是吃不得荤的,她们爱吃素。如果不小心用了由猪皮榨成的`猪油,可就别想她们往米糊里添上神奇而又神秘的调料了哦。

  当一碗香喷喷的菜米糊端上桌子的时候,那种浓浓的而又不失鲜美的味道顿时飘浮在空气中,我肚子里的馋虫就被香味勾引出来了。我狼吞虎咽地吃着,那样子像极了几天没吃饭的乞丐。真是太好吃了,馋得我舌头都快要吞下去了。不一会儿,满满一大碗的菜米糊就被我吃的干干净净。

  “菜米糊”,浓郁绵密,是我们家乡的过年风俗,更是一种地方特色。如此诱人的美食,是否让你也垂涎欲滴?

六年级下册家乡的风俗作文11

  腊八粥

  杭州市时代小学六(4)班于隽蘅

  腊月初八要喝腊八粥,这是每一个杭州人都知道的传统习俗。

  这好喝的腊八粥是怎么发明的呢?传说,这粥是明太祖朱元璋发明的。朱元璋小时候家里很穷,有一次,他在柴房的老鼠洞中找到了各种各样的'老鼠的存粮,用他们熬成了一大锅杂粮粥,用它果腹充饥。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又想起当年那锅“救命粥”,便命御厨熬了一锅各种粮食混在一起的粥。又因为吃的这天刚好是腊月初八,便把这锅粥命名为腊八粥。

  腊八的前一天晚上,外婆就把芸豆、红豆、绿豆、莲子、花生、糯米等食材,用清水洗净,放入碗中,用温水浸泡一夜。第二天一大早,外婆就把泡软的食材放入锅中,再加入桂圆肉、红枣、冰糖,倒入大半锅水,开大火煮沸,然后转小火慢炖,期间还要不停地搅动,以防沾锅。大约一个小时后,一股浓浓的香味从厨房里溢了出来,在屋里的各个地方弥漫开来。

  腊八粥熬好后,我迫不及待的盛出一碗,舀起一大勺便往嘴里塞,舌头却被热粥烫出了两个泡。哎,真是心急喝不了热粥啊!

  其实,不仅是每家每户,社区会熬腊八粥分送给孤寡老人,灵隐寺也会给在风雪中站岗的交警,为城市“扮靓”的环卫工人们,以及各行各业的志愿者们,送上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

  从杂粮粥到腊八粥,从暖胃到暖心,我相信,杭州的腊八粥会一定会继续传下去,温暖更多的人!

六年级下册家乡的风俗作文12

  过年,不仅有五花八门的活动,更有平时吃不到的美味。我喜欢的,莫过于好吃的酱油肉了。在温州,过年时家家户户都会在阳台晒酱油肉,那场面想起来就让人流口水呢!冬至的前几天,我们去外婆家做酱油肉。可是酱油肉怎么做呢?怎么做才好吃呢,外婆说,酱油肉一定要在冬至前后这几天晒,因为西风比较干燥,腌制酱油肉更容易晒干,不易坏。外婆开始示范起来:先把五花肉去皮,切成大约5厘米左右厚度的长条,然后放入一些叫做“二锅头”的白酒和酱油腌半天,后放入花椒,蒜,姜片。外婆说,酱油肉好不好吃,取决于酱油好不好,是否有腌入味。然后问我:“萌萌,你要试试吗?”我当然愿意。洗好手后,外婆指导我不停的搅拌,揉捏,给五花肉按摩,这样能让肉更快的入味。大约过了十分钟,肉的颜色明显变深了。接下来大概要晒3—5天,我们就能吃到美味的酱油肉啦!冬至来临,“酱油肉来啦———”妈妈把热气腾腾的酱油肉端出来了。我好奇的看着酱油肉:肉已经完全染上酱油的红褐色了,里面的`酱油似乎被蒸出来了,在碗底还不安分的吹出一股股热气。闻了一口,酱油的微甜和肉特别的鲜香融合到一起,形成一股特别的味道。轻咬一口,开始微微的鲜甜味充斥在嘴间,转眼间肉的鲜味就迫不及待的钻进喉咙……因为晒干了,肉质很有嚼劲,鲜味也很好的锁在里面,让人回味无穷。

  吃着美味的酱油肉,我们听着妈妈讲起酱油肉的寓意:“你们看酱油肉的颜色是不是红褐色?因此过年吃酱油肉也寓意着新的一年红红火火。”原来如此呀!

  我们的家乡风俗很多,想了解吗?来我的家乡——温州看看吧!

六年级下册家乡的风俗作文13

  看,一幅幅喜庆的春联,听,一阵阵响亮的鞭炮声;闻,一股股年夜饭的香味。盼着,盼着,春节就来到了我们身边。

  除夕,是一年中的最后一天。无论大人们有多忙,都要回家和家人们团圆。临近傍晚,大人们开始准备一年中最后一顿饭了。年夜饭中得有一条大鱼,象征着在新的一年里“年年有余”,还有一盘丸子,寓意着“团团圆圆”,有一盘如玉一般晶莹的`大白菜,代表着“遇百财”。等人都到齐了,就开始细嚼慢咽地吃年夜饭。这顿饭要慢慢吃,边吃边守岁。较小的孩子都睡去了,大人们就静静地守岁,迎接新一年的到来。

  大年初一,一年中的第一天。人们备好了压岁钱,把红包交给小孩子们,小孩子们会乐得合不拢嘴。压岁钱还有一个有趣的由来:传说,古时候有一个叫“崇”的怪兽,在大年初一的晚上来吓小孩子。有一户人家的小孩子得到了八枚金币,他在临睡前把金币用红布包住,放在枕头边。当“崇”来吓这个小孩时,用红布包着的金币突然金光一闪,把“崇”给吓跑了。原来那八枚金币是八位老仙人变的。村子里的人知道后,纷纷效仿。由于“崇”与“岁”同音。所以就变成了“压岁钱”。

  春节最热闹的事情就是放鞭炮了。小孩们捂住耳朵,目不转睛地盯着鞭炮,眼里闪烁着兴奋的光芒,嘴巴乐得合不拢。鞭炮的响声传遍了大街小巷,使街上增添了几分年味。

  春节来也匆匆,去的也匆匆。一眨眼,充满年味的春节就过去了。

六年级下册家乡的风俗作文14

  上巳节俗称三月三,在很多地区都已经不过这个节日了,只有在南方才能隐隐约约看到它的影子。在很久以前,上巳节的时候,人们会结伴去水边沐浴,还会去郊外春游,这三月三之所以叫上巳,是因为这天是三月上旬的第一个巳日。据说上巳节是一个纪念黄帝的节日,相传三月三是轩辕黄帝的诞辰,中原地区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而且这一天还得吃荠菜煮蛋,这味菜营养价值极高,美味可口。在疫情间我也总算是再一次回味了这荠菜煮蛋的味道。

  三月三那天早上,妈妈正在用碗泡着四个鸡蛋,见我来了,赶忙招呼我:“可可,你帮我把那个芹菜的脑叶给摘掉,等下要吃荠菜煮蛋。”

  我听完妈妈的话,感觉我正顶着一串问号。荠菜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吃荠菜煮蛋?不是平时吃煮蛋都是吃红枣煮蛋的.吗?今天是个什么日子啊?

  我没再多想,帮妈妈摘完菜,又洗了洗,便看见妈妈把荠菜放到锅子里去煮,随着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水也越来越调皮,调皮的都冒泡了。可怜的荠菜也变得黄黄的,原先的绿皮肤都套在水身上了,锅中飘出一种浓浓的荠菜味,飘走了的那是荠菜的魂魄。

  折腾了好一会儿,汤汁同没了壳的鸡蛋泡在一起,再加上那红彤彤的枣儿,那样子,看起来十分和谐,好可爱的样子。

  等早餐端上桌,都快上课了,看来是没法好好享用了,接着我就是一顿猛吃,真是有一股好新颖的味道,后来上完课,问了妈妈,我才知道,原来这是我们家乡的风俗。

  “三月三,荠菜胜过灵丹。”这荠菜据说还能治头痛,不知道我这头痛的毛病是否能治好呢?现在大家都快把这上巳节给忘了,真希望这个节日能永远的传承下去!

六年级下册家乡的风俗作文15

  在我老家陕西那里,过年会举行社火活动。

  一次,我回老家过年,就看到了社火。

  那天,听到外面锣鼓喧天,人们就知道社火队来了。

  孩子们、大人们、老人们都立刻放下手头的事情,迫不及待地出门看社火。

  道路两旁,观者如堵。我睁大了眼睛,踮起了脚尖,探出了脑袋,张望着,满怀期待地等着社火队的到来。

  锣鼓声越来越响,社火队一边表演一边向我们走来。有扭秧歌的,有划旱船的,有舞龙舞狮的……当然了,还有敲锣打鼓的。场面十分热闹。

  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踩高跷和抬阁。高跷演员们踩着四尺多高的木棍,表演着各种动作,时而挥舞着衣袖,时而时而旋转着身子,时而又扭动着腰肢,如履平地般,全然忘却了脚下的两根木棍。

  而抬阁是有两三个人扮演故事中的人物,由别人抬着游行。一个人用几根棍子居然抬起了两三个人,还能游行一圈而不倒。这实在让人称奇,我看得两眼发直,忍不住鼓起了掌。

  妈妈告诉我:“相传水神共工的儿子勾龙见父亲闯了大祸,十分难过。于是他填平了九州大裂缝。黄帝让他丈量并掌管土地,从此勾龙便成了社神。

  那时有瘟疫鬼到处散播瘟疫,但他怕响器烟火,这就产生了击器而歌、燃放烟火以消灾祈福的民俗。还有人说社火是苗庄王率军乔装打扮逃离琐阳城时流传下来的。”

  社火队渐渐远去,我的眼睛久久跟随着他们的'背影。社火年年都演,人们也年年都看。无论将来怎么发展,社火的热闹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想对家乡陕西来说都是永存的。

【六年级下册家乡的风俗作文】相关文章:

六年级下册家乡的风俗作文08-14

六年级家乡的风俗作文06-21

家乡的风俗作文六年级02-29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08-07

六年级家乡的风俗作文10-20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03-09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08-07

六年级作文家乡的风俗10-31

家乡的风俗优秀作文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