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随笔

时间:2022-11-02 17:29:04 随笔 我要投稿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15篇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随笔吧?随笔可以观景抒情,可以睹物谈看法,可以读书谈感想,可以一事一议。想要更多的了解随笔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幼儿教师教育随笔,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15篇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1

  笑笑是个很帅气的小男孩,刚走进我们班时,情绪非常不稳定,爱哭爱闹,经常在地上打滚。活动中发现云霄与同龄的孩子在行为语言等方面有明显差别,于是我走进了他的家,和家长进行了沟通,孩子家长非常重视,并主动带孩子到医院检查,孩子的语言发育迟缓,孩子需要定期做康复训练。为了减轻家长的负担,帮助减免了刘云霄入园费用,和申请了贫困补助。每次入园时我会主动打招呼,会和孩子简单交流他感兴趣的话题,拉着她的小手和其他伙伴玩耍。

  记得在一次户外活动,幼儿自由组合进行运球比赛。可能每组都想得冠军,哪一组都不想让笑笑成为他们的组员,笑笑被冷落到了一边。于是我告诉孩子们,拿不拿冠军并不重要,朋友之间互相帮助能共同完成任务才是最开心的事,并且笑笑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完成这次任务。笑笑听后没能用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想法,但他使劲点点头告诉同伴我能行。孩子们接纳了笑笑并主动邀请笑笑到他们队里来。活动中孩子们都为笑笑加油助威,能力强的孩子也会主动告诉笑笑怎样把球又快又稳地运到终点。在孩子们的帮助下笑笑顺利完成任务,虽然没有拿冠军,但脸上露出开心的笑容。

  经常得到同伴帮助的笑笑,现在能听懂简单的日常会话,也能和同伴分享有趣的事情,特别愿意参加集体活动,享受活动中带来的快乐,看到云霄的进步老师特别的高兴。教育定位应立足孩子本身,教师应该注重每个孩子的发展规律,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的基础上得到进步。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2

  寒假结束了,幼儿园陆续开学了,有些孩子因为不想上幼儿园又开始哭闹,假期综合征似乎成了一种“流行病”,让家长们头疼不已。

  开学几周后的一个早晨,我刚走进园门,忽然听到身后传来一阵“我不去,我不去”的哭闹声,是哪个孩子呢?回头一看,原来是班里的小峻。他哭得像个泪人,双手死死地拽着姥爷的腿。小峻是一个插班的孩子,寒假前刚来小班一个月,但性格活泼、开朗,很快就适应了,不知是不是因为假期综合征的原因而哭闹。我上前询问,姥爷无奈地说:“不知怎么回事,最近这些天他在家总是说不想上幼儿园。”

  “可小峻在幼儿园表现很好呀,和小朋友也相处得挺好,只是午睡时在床上翻来覆去,总想去厕所……”见我和姥爷在一旁说话,小峻的哭声渐渐小了。我笑着对他说:“小峻,咱们先到教室里去,有什么不开心的事咱们慢慢说,好吗?”小峻这才和我回到了班上。

  于是,连着几天我对小峻进行了仔细观察,发现午睡时他想上厕所的情况更明显了,由以前的几次逐渐发展到差不多10分钟就要上一次。班里的另一位老师也说她看午睡时也有这样的情况,但老师以为他是想逃避午睡,所以好几次都没有准允。

  我想不能任由事情这样发展下去了,孩子在家午睡也有这样的现象吗?于是我同小峻的妈妈进行了交流。原来小峻在家午睡时要闻一张固定的小毯子才能很快入睡,加之受假期综合征的影响,更加不想上幼儿园。在幼儿园里没有了小毯子,他觉得很不安,因此就频繁地想小便。但由于老师的不理解,孩子心理上更得不到安抚,便形成了恶性循环,害怕午睡,甚至害怕上幼儿园。

  探寻背后的原因

  研究发现,很多孩子在1~3岁时会出现恋物现象,这和孩子的心理发展有关。父母,尤其是母亲,往往是孩子的第一依恋对象。但很多母亲因为要重返工作岗位.不能一直陪伴孩子,这时孩子本能地从其他人或物品中寻找新的安全感,就出现了对物体的依恋。一般来说,孩子依恋的是一些柔软的物品,如小毯子、棉被、枕头、布娃娃或其他绒布小动物等等。孩子从熟悉的环境到了陌生的环境,安全感缺失,依恋物上熟悉的气味和触感类似于亲人的抚摸、拥抱,能够安抚他内心的焦虑和不安。

  对于小峻来说,自己的这种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就用哭闹、不上幼儿园的方式来表达。而从家长处了解到,平时只要小峻一哭闹家人就会满足,这是对孩子行为的一种强化。加之在幼儿园老师对小峻的关注度不够,因此小峻和老师还没有建立起很好的依恋关系。

  如何转移孩子恋物的行为

  对某些物品产生依恋是孩子心理发展中比较正常的现象。随着年龄增长,认识能力的提高和经验的积累,这种行为会逐渐被更为成熟的行为取代。只要情绪、行为等发展正常,这种依恋对孩子发展并不会产生严重影响。但如果表现出过度行为,应该怎么办呢?

  ◎接纳孩子对安慰物的依赖行为

  不要刻意限制孩子,因为这会更多地强化他的行为,不仅于事无补,还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在了解到小峻的心理需求后,我们请他把家里的小毯子带到幼儿园,以减轻他的紧张焦虑。情况有一些好转之后,试着让小峻尝试去掉小毯子独立入睡,但可以不按集体常规准时上床。当孩子能够比较安稳地独立入睡后,再尝试着帮他去掉小毯子入睡。

  在此期间,班里的三位教师与小峻经常进行个别交流,给予他更多的关爱,以建立亲密友好的师幼关系。

  ◎重在建立孩子的安全感

  很多时候,父母忙于工作而疏忽了对孩子的关照,尤其是对心理和情感需要的满足,才导致了孩子对某些物品产生如此的依恋。由于假期重返幼儿园,孩子面临分离焦虑,家长应对孩子有更多的耐心,给他更多的情感满足。健康的亲子关系是孩子安全感的来源,父母要多陪伴孩子。为此我们向小峻的妈妈提出了一些建议。

  坚持陪孩子一起入睡,睡前给他唱唱歌、读读书、讲讲故事,让他感受到家人一直在身边。

  多让孩子结交朋友,与几个小伙伴建立固定的关系。给他们提供一起游戏、出行的机会和场所,让他有同龄人相伴。

  经常与孩子聊天,尤其是聊聊他担心的事。用浅显生动的语言和他谈论他担心的事情,如离开家、独自上幼儿园、生病等;也可以和孩子谈论安慰物带给他的积极感受,使他领悟到自己可以慢慢克服害怕情绪。

  给予孩子不断的鼓励。孩子和安慰物分开一小会儿就给予表扬,且慢慢延长与安慰物的分离时间。

  经过家园的共同努力,一段时间后小峻在午睡方面有了明显好转,由不愿意上床,到愿意上床坐着,逐渐到能与同伴一起按时午睡,小便频繁的现象也得到了改善。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个性化的需求,当某些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就会产生抵触、对抗、生气、哭闹等情绪和行为,这需要成人更加细心的关注,同孩子建立可信赖的关系,从而帮助他重新建立安全感。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3

  《小兔乖乖》的故事是我班幼儿最喜欢的童话故事之一,《小兔乖乖》的小画书也成为了小朋友们饭后最抢手的图书之一,看到小朋友们如此钟爱它,又适逢我班在开展《小兔乖乖》的主题,于是我就利用这难得的机会,由故事中的一个细节:通过尾巴辨认小动物,拓展成一节教学活动。

  在此次的教学活动中,场景的布置我选择在娃娃家中进行,让幼儿席地而坐,有可以打开的蘑菇门,有可以向外望的小窗户,在围栏周围贴上蘑菇图片,很有家的味道;由他们来扮演兔宝宝,和“兔妈妈”一起在欢快的兔子舞音乐声中起舞,幼儿的积极性很高,当大灰狼、老虎、狮子、兔子的尾巴分别从门缝里伸进来时,他们都觉得很惊奇,像是自己真的成了童话故事里的主角,真的有大灰狼、老虎、狮子等来敲门一样,也由于小朋友对《小兔乖乖》的故事太过于熟悉了,在我问到:“我们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门外的是不是我们的朋友呀?”幼儿很快的就回答到“你把尾巴伸进来让我们瞧瞧。”可见,幼儿对故事熟悉到可以把故事内的部分台词背出来,虽然在这节教学活动中,我的切入点是要从动物尾巴辨认小动物,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我觉得这其实制约了幼儿的思维,将他们的思维固定在一个小小的圈子内,以至于提到这个问题,他们不会去多想,会不会还有更好的方法?而是第一反应就是故事里用到的方法,使幼儿没有了创新意识。

  从此次的教学活动也可看出,也许是由于平时很少让幼儿坐在垫子上进行教学活动,因此,部分幼儿总存在有新鲜感,在垫子上坐不住,我想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还是应该给幼儿进行多种的教学模式。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4

  曾记得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孩子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却又是十分脆弱的,一不小心露珠滚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我说:师爱应如“毛毛雨”,教师对孩子的呵护就应该是无微不至的爱。

  我们班雯雯是一个文静、可爱的小姑娘。在班里,她总是悄不作声,就像一株无名草,一点儿也不引人注目。

  有一天,在手工区活动时,我教孩子们折叠小青蛙,做得好的我就让他们自己独立去做,但是,我们班有几个年龄较小孩子总是做不好青蛙的折叠,他们噘着小嘴叫道:“老师,我不会叠。”“老师,我叠不好!”......我不得不围着孩子、转着圈逐个手把手教他们。

  当转到雯雯那里,我正想过去时,忽然发现雯雯也不会叠,小雯雯正眼巴巴地望着我,但也有点目光躲闪,怯怯的样子。

  我笑着问道:“雯雯,你也不会叠吗?”雯雯默默地点点了头。“我来教你!”我随机又手把手地教他折叠。

  “那你为什么不叫我呢?”我又问道。“我看着你在教别人,我怕您说我笨......”雯雯害羞地说道。

  看到雯雯胆怯的样子,听了她的话语,我心里一沉,不禁有些自责: 平时我们往往把注意力和精力放在了表现优秀和调皮的孩子身上,而忽略了班里那些比较安静,又不爱表现自己的孩子。有些孩子出于害羞或胆怯心理不敢求教于老师或交流,而我们做老师的有时却视而不见,粗心大意,不能关照到每个孩子,这是做老师的失职啊!

  班里还有几个不引人注目的孩子,他们也有着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啊,同样也渴望得到老师更多的关爱。因此我们应该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孩子,把爱洒向每一个孩子。教师在呵护孩子、对孩子“施爱”的时候,要犹如“春风细雨”般地把爱撒向每一个孩子!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在老师的关爱下健康、快乐的成长。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5

  一、背景

  托班是孩子第一次过群众生活的初始阶段,对他们进行常规培养尤其重要。经过一学期的培养训练,孩子们的常规已初见成形。可寒假休息了二十多天孩子们回来后,我发现班上出现了这样一个现象:当老师需要孩子们移动小椅子进行活动的时候,有的孩子是一只手拖着小椅子走的;有的孩子是一只手拎着椅子,摇摇晃晃地走的;有的孩子不站起来,坐在椅子上拖着走的……此时椅子与椅子之间、椅子与地板之间不是发出"咚、咚、咚"的敲击声,就是发出"吱、吱、吱"的摩擦声。而且地板上也滑出了一些小小的痕印,看到孩子们这样不爱护小椅子。我有些生气地说:"你们这样貌,椅子很容易搞坏的,请小朋友们把小椅子搬起来走路"。但是还是有小朋友无动于衷,依旧把椅子拖着走,发出很大的噪声。

  二、实录

  一天,我们正在开展谈话活动:"我的好爸爸",只听"啪"的一声,把老师和小朋友都吓了一跳。原先缪仁轩小朋友连人带椅子的摔在了地板上,当时我是又好气又好笑,但转念一想遇到事情光靠训斥、说教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何不抓住时机对孩子们进行一番教育呢于是我煞有介事地说:"你们听谁在哭啊"小朋友立即安静了下来,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东找找西找找。接下来我告诉他们:"中午小朋友睡觉的时候,张老师也听到教室里有哭声,我找啊找啊,找了半天最后找到啦!你们猜是谁在哭哦,原先是小椅子在哭,我问小椅子你为什么哭啊它含着眼泪对我说,小朋友不爱护它,一会儿拖着它走,把它得腿拖得疼疼的,一会儿拎着它摇摇晃晃的走,把它身上碰的青一块紫一块的。此刻小椅子还伤着呢。"此时小朋友们的脸上都露出了一些不忍的神情。我不失时机的继续说道:"此刻啊小椅子想离开托二班啦,不和托二班小朋友做朋友了,怎样办呢"小朋友开始着急了纷纷说到:"小椅子你别走,我们不拖你了,我们改正了,我们两只手搬椅子了……"此时,我灵机一动何不将老师自创的一首《小椅子》儿歌下放给孩子,帮忙孩子掌握正确地搬椅子方法呢于是我对孩子们说:"如果你们想和小椅子做朋友,就请像

  张老师这样做。"我一边念儿歌一边示范:"小椅子,我爱你。天天和你在一齐,两手搬,轻轻放。累了坐在你身上"。有的孩子一下子就学会了儿歌,这时小朋友都模仿着我的样貌,轻拿轻放椅子。此后,拖椅子的现象日益减少了,"哐当哐当"晃椅子的声音听不到了,如果有谁偶尔忘记了,立刻就会有别的小朋友提醒他改正呢。

  三、反思

  (一)抓住时机巧用拟人化教育

  瑞士着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时期的"泛灵心理"乃是把事物视为有生命和有意向的东西的一种倾向。在幼儿心目中,一切东西都是有生命、有思想感情的活物。利用幼儿"泛灵心理"对幼儿教育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老师应善于将物"拟人化",以激发孩子的"泛灵心理",使之产生移情心理,进而理解和构成相应的良好习惯。如上面的例子经过对孩子实施拟人化的教育,让孩子体验到了用心情绪,为孩子创设了宽松、安全、自由的心理氛围,比起向孩子们说教讲解深刻道理效果好得多。培养了他们的爱心与同情心。小椅子的事件也许是件很微小的事情,但是却让我们的孩子明白了,在他们的生活中,不光是成人的呵护和关爱,学着关心他人也同样重要。关心他人,需要从点滴的小事做起,就像和小椅子做朋友一样,这是良好道德情感的培养,有利于孩子们健康的成长!

  (二)孩子模仿老师的言行

  托班孩子的思维来自于实物和直观的形象,往往从事物的表面形象来认识事物,他们的思维要透过成人的启发诱导,在具体活动中才能逐步发展。他们好模仿,成人的言谈举止、行为习惯都是他们学习模仿的榜样。他们一天中接触最多的是老师,老师的一言一行他们尽收眼底。孩子由于年龄小生活习惯的正确与否没有准确的概念,首先得让他们构成正确的概念,对不良的行为,作为教师不能简单地指责、阻止,而应正确地讲解、示范、引导帮忙他们构成正确的概念,给他们一个可效仿的榜样,让他们在看看听听说说做做中主动地自觉地去学习,去模仿。正如着名教育家马卡连科说:"教育务必从细节开始"。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6

  天天是我们班的一个男孩子,平时由奶奶接送比较多。一天,奶奶来向老师诉起了苦。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是两个奶奶产生带孙子的矛盾了!

  天天的奶奶离园来接孩子的时候和老师交流了起来:"老师,你不知道,最近这个孩子一点也不听话。"老师问奶奶什么原因?奶奶气呼呼地说:"就是孩子的另一个奶奶,这几天是他那个奶奶来接他的。然后孩子要什么就给他买什么,天天一样玩具,还总带孩子去吃肯德鸡。现在这个孩子都不要我领他了。我么不乱宠他的,我不给他乱买东西的,领他回去么好了。我想想小孩子么只要饭吃吃饱么好了,吃什么肯德鸡啊。我是连肯德鸡是什么也不知道。以前他爸爸没什么玩具的,也不出去的,不照样长得高高大大的。他那个奶奶一空么就带他出去。现在这个孩子一天到晚就想到要往外面去。我么住在乡下的,要带孩子出去玩也不方便,所以不出去的。现在这个孩子和我都不像以前那样亲了。总是要他那边的奶奶领他。我现在看到他那个奶奶来就生气,讲么又不好当面讲。老师你说,小孩子怎么能这么宠呢?要什么给他什么!这样怎么行呢?小孩子要宠坏的。"

  听了奶奶这些满腹抱怨的话,让我不禁思索开来:其实,仔细分析下来,天天的两个奶奶是两个比较典型的祖辈家长的代表。一个是极度宠爱,孩子无论什么要求都会答应。另一个则是每天只是管好孩子的吃喝拉撒,不带孩子出去有任何的交往。

  那么,在这个中间,年轻的父母该做什么?作为父母不是光挣好一份工,满足孩子物质上的要求。而是要协调两方老人,慢慢改正老人不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式,不能一味地满足孩子,或者是一味地管住孩子,这样教育下的孩子必然出现两面性。在这里是一种表现,在那里则又是一种表现。

  老师则可以起到一个指导的作用。把好的教育方式通过各种途径传授给家长,比如多形式的家长会、家长座谈等,在和家长的相互交流中,促进教育方式的提高和教育观念的转变,使我们每个孩子都全面、均衡地发展。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7

  去年的九月,我们班新插班了几个孩子,有个叫东文的男孩引起了我特别的关注,因为他的日常表现明显有些异常。我想与他交流,他却一再回避我的目光,对于我的问话,也只限于一点鹦鹉学舌似的回答。对于班里的活动,他几乎不介入,只沉浸于自己的世界里。我试过好多次,想进入他的那个世界,都以失败告终。我脑子里闪过以前看过的一个关于“孤独症”孩子的电视节目,联想到东文来插班之前,东文妈妈就来找过我们多次,一副很不放心的样子,一再强调自己的孩子在家很娇惯,自理能力很差,希望老师多照顾。带着疑虑,我查阅了很多关于“孤独症”的资料,了解的信息越多,心情就越沉重,因为东文的表现与这些孩子太像了!其中有一篇文章详细介绍了“孤独症”的十八个表现,我暗暗给东文做了一个比照,他符合其中的好多条:难于介入同龄人、鹦鹉学舌、莫名其妙地发笑、缺乏与别人的目光对视、特别好动、拒绝拥抱、用动作表达需求等,根据后边的测试结论,我感觉东文孤独症的倾向太明显了。

  从此,我特别关注东文,每天的入园、离园时间,我都主动与东文妈妈交谈,想多了解一些东文的情况。东文妈妈很关心东文在园里的表现,但对于我小心翼翼的关于东文其他情况的询问,却都尽量回避。看着这个矛盾又辛苦的母亲,再每天面对孤独的东文,我真的很心痛,如果就这样继续下去,无论是作为老师还是家长都是对孩子的不负责任。

  于是,我们班的老师和东文妈妈进行了一次推心置腹的谈话。我们向她敞开心扉,让她感觉到我们的真诚,同时策略地提出了我们的看法和感觉。看到我们是真心为孩子着想,东文妈妈哭了,经过交流,我们终于了解到了东文的情况。他们家经济状况不是很好,这几年虽然觉得孩子有异常,却从没有带孩子去看过医生,家人也都回避和别人谈起孩子的情况。我们告诉她,会和她一起承担起对孩子的那份责任,因为许多资料上都谈到,对于患孤独症的孩子,干预越早效果会越好。我们一定会在幼儿园里多照顾、关心孩子,请她放心,同时也希望她克服困难尽快带孩子到医院去,听听专家的意见,以便我们共同对孩子进行科学的有针对性的干预,配合好对东文的训练与治疗。

  从此,我们班的老师都积极配合着对东文进行训练,都用全副身心接纳东文,从心理上给他温暖,让他慢慢接受我们。东文开始时排斥我的接近,不让我碰他,我就一次又一次不厌其烦地和他说话,从生活上照顾他,常常有意摸摸他的头,拍拍他的肩,让他感觉到老师的爱意。我们还调动班里其他孩子,用孩子们的热情感染他,在一些活动中让其他孩子给他做示范。以往分点心时,东文都是一把抢过去就走,这天孩子们喝酸奶,我就在班里宣布,每个孩子都要走到老师面前说“老师,我要喝酸奶”,老师才会给他。在一种游戏的气氛中,孩子们大都愉快地拿到了酸奶,最后只剩下东文了,他又想一把把酸奶抢走,我就把酸奶举得高高的,对他说:“东文,看着老师,像小朋友一样说‘老师,我要喝酸奶’”他不说话,又要抢,我就再次向他重复我的要求。他非常喜欢喝酸奶,在我的一次次引导下,他终于说了一句:“老师,我要喝酸奶。”虽然声音很小,虽然他的头一直扭向一边,眼睛也不看我,但我的眼睛还是湿润了,第一次啊!下午离园时,我高兴地把这件事告诉了他的妈妈,他妈妈也激动得哭了。

  这件事给了我们极大的鼓舞,我让东文妈妈把孩子在家的情况及时反馈给我。一次,东文妈妈说,东文最近经常在家嘟囔一些话,什么“哪里来的信呀,青岛来的信呀”。我一听,这不是我们平时做的一个语言游戏“小小邮递员”吗?是不是我们做游戏时,东文看似心不在焉,其实却已经学会了呢?这个游戏是模拟邮递员送信的过程,一名幼儿和其他孩子进行问答交流,循环进行。在又一次游戏时,我就让一个孩子有意把“信”送给了东文,让他继续进行,可东文怎么也不参加。我把他拉到身边,鼓励他:“老师知道东文会做这个游戏,说得可好了,来吧,咱们一起来说。”在我一遍遍地引导下,东文终于开口了,虽然还是声音很小,但他一字不漏地完成了游戏,而且把“信”顺利地送给了另一个小朋友。我们都对他报以热烈的掌声,他自己也偷偷地笑了。

  还有一次,妈妈说东文在家经常自己唱歌,经过仔细询问,原来都是我们在班里学的歌曲。于是,我就在适当的时间,让东文唱歌给小朋友听,经过多次引导,他也能小声唱歌了。看到东文的进步,我们心里的兴奋是别人无法体会的。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经常把自己查到的一些资料推荐给东文妈妈,也让她把需要我们配合的事情及时告诉我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共同放大东文的优点,及时肯定鼓励他;在家在园都有意降低对他的要求和标准,为他创设成功的机会,使他从不难获得的成功体验中获得自信;我们还指导东文妈妈,关注孩子的兴趣点,训练孩子的注意力,在家中借助游戏提升与东文互动的质量……

  经过我们和家长近一年的共同努力,东文在各方面都有了明显的进步,毕业典礼时,东文的笑脸,东文妈妈的眼泪,已经是对我们工作的最好肯定,也使我更坚信:每个孩子都是天使,只是有些孩子晚些拥抱我们罢了。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8

  在“互联网+”时代,家长对孩子使用手机等新媒体有着不同的态度。一种是放任鼓励孩子使用。家长认为学习使用微信等社交工具可以扩大孩子的社交圈,APP应用也可以辅助他们的学习,况且移动互联网技术也是未来时代的发展趋势,使用新媒体设备还可以激发孩子对信息技术的探索兴趣。于是经常出现这样的场景:家长坐在一边翻看着手机,孩子在旁边也在摆弄手机家长在一起谈笑风生,一群孩子则拿着手机或平板在一旁玩得不亦乐乎。就这样,手机等移动设备就逐渐成为孩子“迷恋”的“玩具”。另一种则是严格禁止孩子接触任何新媒体设备。他们认为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等新媒体设备会给孩子的眼睛等造成很大的伤害,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会给没有辨别能力的孩子带来心理上的伤害。而且一旦孩子“触网”成瘾之后,则很难戒除。因此,他们将孩子与网络完全阻隔开来。

  其实,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化成为这个时代的发展趋势,互联网设备也逐渐成为未来生活、工作与学习的必备工具。现实生活中幼儿接触与使用新媒介的状况已超乎我们的想象。20xx年,“儿童与媒介”调查报告显示,幼儿园学生的手机接触率为91.8%,平板电脑的接触率为83.4%,电脑的接触率为80.6%,接触和使用手机等新媒介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尽管如此,英国心理学家西格曼博士指出,政府应颁布法令禁止9岁以下的儿童接触电脑,因为儿童过早接触电脑会影响到智力发育。我国青少年问题专家孙云晓也认为“9岁前不要让孩子单独‘触网’”。真实的生活经验与直接体验是幼儿获得社会认知的重要方式,幼儿特别需妻通过现实生活世界培养其人际交往能力,而不是通过电子媒介中片面的、虚拟的和碎片化的世界。因此,对于幼儿使用移动智能终端,我们不是简单地阻隔而是正确引导。

  首先,持开放的态度,同时加强监管指导。网络新媒介本身没有任何问题,关键在于我们如何使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家长“谈网色变”,对孩子“触网”怀有强烈的抵触情绪。为避免受网络负面信息的熏染,父母干脆直接让孩子与网络“隔离”,这种因噎废食的做法其实不可取。当身边的同伴都在谈论和使用手机游戏或社交工具时,孩子会感觉与他们之间有“隔离”而难以融入同伴群体,而且网络本身有着丰富的信息与学习资源可供孩子选择与使用。

  其次,不能让孩子单独“触网”。可以允许孩子使用手机等新媒体,但一定是在父母或成人的监管与指导下而非他们单独使用,这种监管指导本身也是一种对孩子的陪伴。当孩子的认知能力还不足以支撑其独自使用网络新媒介时,通过父母的陪伴或共同使用,可以监管孩子的使用方式与过程,同时还能让孩子获得一定的新媒体知识,如教孩子如何发邮件等。

  第三,做好内容的筛选与时间控制。内容良莠不齐与无法控制使用时间是家长反对孩子使用网络最主要的理由。父母应该从一开始就给孩子选择合适的有教育意义的媒体工具和应用软件,积极引导孩子学习使用,从而形成探索的兴趣。同时一定要严格控制使用时间,如规定只能在周末使用,而且只有在完成自己的任务后才能使用,每次不能超过20分钟。这样也就可以较好地解决孩子网络“上瘾”等问题。

  通过成人的正确引导和控制,孩子可以借助新媒体技术进行学习与游戏,并逐渐形成一定的媒介素养,从而既能科学地“触网”,又不被互联网给“网”住了。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9

  有些时候,我们总说别人不礼貌,不尊重人,但其实我们先要想想,自己是否有尊重过对方,毕竟尊重是相互的,你不尊重对方的话,对方何以会来尊重你?有一句老话说的好:“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反过来说,只有你尊重了幼儿,幼儿才能尊重老师。

  我们是孩子的榜样,一言一行都被孩子所关注,小岱是一个十分聪明的孩子,但与别的孩子之间很难相处,交往能力非常差,总是独来独往。在有一次上语音课,教儿歌的时候,我发现有一首新教的儿歌除了小岱掌握了,其他小朋友都没有掌握,于是我顺势请小岱来当小老师,耐心的一遍又一遍的来教小朋友们念儿歌,小岱的聪明,小岱的认真,小岱的耐心等优点,深深得打动了其他小朋友,他在这次活动之后收获了很多好朋友,让他尝到了拥有朋友的快乐,从而产生交友的欲望,与朋友相处得也非常融洽,交往能力也明显提高。在这个案例里,我始终接受孩子的个体差异,小岱在交往能力方面上确实不如别的孩子,但是我细心的去关注孩子,寻找他的闪光点,并且以他自身的强项去推动他的弱项。我利用小岱的优势,提供孩子一个交友的平台,为他在交往这条道路打开了第一扇门。

  因此,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们应该运用新的教育理念,尊重幼儿,理解幼儿,努力实施以人为本的幼儿教育,使他们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10

  “喜欢一个家,家在绿绿的石峰山下,风儿吹过来,像那好听的童话。云儿飘过来,像一朵朵美丽的花。。。。。”每次听到这首歌曲和透过动听的音乐旋律时,心中便充满了甜蜜幸福般的温暖。石峰,在这里我们收获了关爱,关爱浇灌着快乐的小苗。石峰,在这里我们收获着友情,友情营造着幸福的港湾。石峰,在这里我们收获了智慧,智慧编织着绚丽的梦幻。石峰,在这里我们收获着希望,希望充实着绚烂的人生。石峰里的每一处鲜花艳丽,靠的.是阳光精心的抚慰。每一片绿叶的摇动,靠的是微风的抚摸。石峰里的每一位孩子成长,靠的是老师们辛勤的教导。幼儿园里的教育生活犹如一场场未经彩排的童话剧。不在乎华丽高档的舞台效果,而是在乎着真诚平凡的感觉和每一场童真的话语。那些天真无暇的童真童语蕴含着一段段烂漫的故事。这些烂漫的故事需要老师们用童心和爱心去发现、去发掘。。。。。。只有喜欢并且真正地享受教育。我们的工作才有意义,我们的教育才会更精彩。每位浇灌嫩苗的教育者应该有自己的梦想,都应该给自己一种挑战自我的勇气。一种超越自我的精神。每位教育者都要寻找成功的感觉。而这种成功或许是平常一堂出彩生动、富有感染力的游戏活动,或许是一位家长和孩子、老师和孩子之间感人的故事。又或许是与同事、上级领导之间思维碰撞思想交锋时的自我提升。这种成功是充满智慧、文化、美丽的资本源泉。

  在石缝这个家里,每天都面对着班上三十几个可爱、顽皮的小家伙,因为有孩子们所以快乐、生气、就连伤心都和孩子们息息相关,孩子们每一幕成为了我生活中的剪影。我们的脚步匆匆,喊声不断。每天忙着叮嘱孩子们正确穿衣、吃饭,叮嘱孩子们注意安全,学会如何保护自己,发现问题随时随地进行引导教育,又忙碌着和孩子们做游戏,忙着给孩子们上课......

  我总会碰到这样那样无法想象中的麻烦与烦恼,当孩子们在我们的引导下明白了自己的过错,很深情地说:“老师,我错了。”“老师,我下次改正”“老师,我再也不敢了”的时候,孩子们的眼眶里闪烁着渴望和期待。正因为看到、正因为听到,就在那一瞬间我仿佛又回到了风一般的平静,剩下的只有一丝从心里发出来的微笑。在每次的教学活动中,孩子们学会了每一句话、一首歌。学会做一件事的时候,我的心里都会发自内心感受到成功的快乐、幸福。这种生活体验是用金钱赚不回来的可贵,又当我将孩子们每一分每一秒成长的点点滴滴梳理成有趣、生动的乐章时,似乎真的要感谢上帝,给了我一份又一份珍贵的礼物。

  教育是引领的,让我牵着你的手,将爱的教育底色发出光芒。教育是智慧与灵性的爱。教育是理解、是唤醒、是宽容、是给予、是守望、是美好的祝福。。。。。。也许,这才是我们正真所追求的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难道不是吗?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11

  在我们班里有一个叫粼粼的孩子,在刚开学的时候他是最能哭的孩子,而现在他是最能闹腾的孩子,而他又比较有领导力,宝宝们都喜欢跟他玩。对他的这种情况,老师们都很无奈。

  有一次我带孩子们去小便,出来站队的时候粼粼到处乱跑,一会去玩滑梯,一会去玩轮胎秋千,到处乱跑一个劲闹腾,我叫他"粼粼,来排队了,我们回教室了"他会看你一眼,然后继续乱跑,其他的孩子看见了,也会跟着他到处闹。我看见这种情况突发奇想,"粼粼,到老师这里来,老师有话对你说。"当粼粼过来的时候,我对他说:"粼粼,如果你表现得好,老师让你当班长好不好。"粼粼痛快地答应了。我又告诉他"那你帮老师把小朋友集合起来,我们回教室吧。"不一会的功夫,孩子们排好队随着我回教室里去了。

  对于这种爱表现想让老师注意他的孩子,我们应该给与他合适的机会对于像林林这种爱闹腾但有号召力的孩子老师应给与其发展的空间。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12

  从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看,21世纪将是生态文明构建和发展的世纪,而今天的婴幼儿将是承担这一任务的主力军。因此,引进生态观以深化幼儿教育改革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的确,我们迫切需要树立生态观,形成生态意识,并落实到我们的教育行为中去。

  观念的更新是一个持续发展逐渐提高的过程。当今世界关于婴幼儿身心发展和保健、教育方面的理论和研究成果异常丰富,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学习和借鉴用以指导我们的实践,而不需要从头做起。然而,学习和借鉴是为了提高,这就必须通过实践,在实践中消化吸收并转化为自己的意识。这就是说要走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螺旋式上升之路。实际上,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们经历的正是这样一个过程。20世纪70年代末,我们开始从幼教改革的实际需要出发,借鉴有关理论来解决实践问题,促进改革向前发展。然而,每前进一步都会出现新的需要解决的问题,这又促使我们去寻找相应的理论来解决新出现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运用理论的能力来解决新出现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运用理论的能力越来越高,改革的效果也越来越好。今天,我国幼教领域出现了异常丰富的前所未有的创新成果就是明证。

  但在这里我想强调的是,“观念更新”不是一般地从理论上提出一个新观点,而是从我们的幼教改革实践中升华而形成新观念,这种观念应该成为我们自己思想意识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且随着幼教改革的不断向前发

  展而持续深化更新。

  现在以“综合教育”改革为例,来回顾我们这些年来在实践中观念更新的过程。

  80年代初,有些幼儿园老师向我们理论工作者提出要求:改革分科教学,把几门学科综合起来教学,以减轻教师和幼儿的负担。当时,我们找到并运用了系统论的一个观点:系统是有一定结构的,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形成一个整体,其效果将大于各部分相加之和,从而提出教育内容的综合、手段的综合、过程的综合,并据此建立起主题系列。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这种改革缺乏对教育目标的研究。因此,在1987年开始的“农村学前一年综合教育课程”的探索中,我们首先对教育目标进行了反复研究,从而使综合课程的结构得到了改进。同时,我们认真研究了陶行知、陈鹤琴当年创办农村幼儿园的理论和经验,并以此指导我们的课程设计。从那时开始,我们意识到在课程研究的理论指导方面,继承与发扬我国幼教先驱者的思想和引进西方理论都是必要的,而且两者要尽量相互结合,从而建立起我们自己的观念。

  也是从那时起,我们开始接触到人类发展生态学,并提出了“重视社会生态环境对幼儿发展的影响,利用生态变迁促进幼儿发展”的观点。关于前一点,我们积极提倡充分利用农村的各种资源对幼儿进行教育,但对后一点“利用生态变迁促进幼儿发展”,直到1993年开始探索“2至3岁儿童综合教育课程”时才有所思考,思考的重点是如何使孩子顺利地过好入园关的问题。

  上述观念更新的过程实际上受到多种思想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一方面吸收有关信息进行加工,一方面互相交流共同研讨。可以说,这种观念的更新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再以儿童观的发展为例,来回顾我们观念更新

  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初,我们受建构论(由蒙台梭利和皮亚杰先后提出)的影响,认识到“儿童的认知是由他自身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而逐渐形成的一种结构”,因此开始重视为儿童提供操作的机会,强调变灌输知识为发展智力,提倡将发挥幼儿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与教师的主导作用结合起来。后来我们认真研究了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哲学的主体发展观,把我们的教育目标定在“使幼儿的身体、认知、个性、社会性情感等方面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为幼儿创设有利于全面发展的、轻松自由的环境,使他们摆脱人为的束缚,得到科学的发挥,促进他们的主动发展。进入20世纪90年代,在课程改革方面,广大教师就开发幼儿的潜能、发挥幼儿的自主性进行了多方面探索。近年来,老师们又开始通过直接观察来认识和了解孩子的潜能和发展需要,并采取相应的教育策略,而不是单纯考虑儿童的年龄特征,更强调从儿童发展的实际出发制订教育计划,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是儿童观的一大进步。

  从上述发展过程可以看出,幼教观念的变化是广大幼教工作者不断总结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研究自己面对的幼儿身心各方面发展的现状而得以实践的。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13

  为了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20xx年5月20日上午双凤幼儿园大班组举行“大班生活技能大比拼”活动。这次进行了拼图,整理书包、建构小区等比赛。

  首先是拼图比赛,裁判的一声令响,比赛开始,顿时教室里鸦雀无声,孩子们沉浸在拼图中,他们是那么地认真,那么地投入。别看孩子小,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很强,都要为自己班级争光。当拼图结束,他们脸上洋溢着快乐和成功感。

  接着整理书包,要求小朋友把书从小到大排列,然后把书放进书包里。在比赛时,他们的动作很利索,一霎那,孩子们把书包都整理好了。

  最后建构小区比赛,孩子们共同合作搭建小区,孩子们的想象力多么的丰富,小区里有小桥、翘翘板、树、楼房、围墙等。每班搭建的小区别有风格,体现了孩子们的塑造和创新能力。

  通过本次活动主要培养技能为主,胜负结果为辅。在大比拼活动中不仅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而且发展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为入小学打好基础,更增进了幼儿的集体荣誉感。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14

  创设丰富的阅读区环境及阅读与区域活动的结合,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并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探索因材施教的指导策略,进行一定的观察记录,积累一定的教学方法。

  创设丰富的阅读区环境,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首先,在阅读区中,老师布置了温馨、舒适的环境,让孩子们愿意在这里阅读、喜欢在这里看书。 其次,阅读区里有多个书柜,摆放各种幼儿书籍,供孩子阅读。

  在环境布置方面,我按照绘本内容,认真装饰阅读区的环境。

  在绘本与区域活动相结合中,我在区域中投放大量材料,供孩子们操作。如:绘本《我们去探险》讲述的是主人公杜里和沙里为了向爸爸妈妈证明自己已经长大了,就踏上了冒险之旅。图画中设计了各种不同类型的迷宫,而每个迷宫都有它不同的破解方法,因此,这也是一本游戏故事书。我将此绘本中的内容与多个区域活动相结合:

  1。科学区。在阅读绘本前,我在益智区中投放一些迷宫类的游戏,让孩子们掌握一些走迷宫的诀窍,能分清入口和出口的位置,并让孩子们感受到走迷宫带来的乐趣

  2。语言区。我在语言区中为孩子们准备了一首儿歌《走迷宫》。帮助孩子们掌握走迷宫的诀窍。

  的场景,制作了宣传海报,并用彩带及图片装饰墙面。营造音乐会的氛围。

  3。体育角。运用体育角中的器材,拼成迷宫,进行游戏。

  4。手工区。在手工区中投放制作探险棋的材料及工具,如:卡片、剪刀、胶水等

  以上是我将绘本《我们去探险》与区域活动的有效结合。

  而在绘本《边界》中,我积极投入材料,使绘本与以下区域相结合:

  首先,《边界》这本绘本,对于中班孩子而言比较抽象,我认为在阅读前,在体育区和户外游戏中,可以组织幼儿玩这类的游戏,如《狼来了》或《跳圈游戏》等。通过游戏,让幼儿知道只要回到“家”就安全了,从而在游戏中里了解到“家”其实就是个边界,门和窗就是我们家的边界。狼是不能穿越边界去抓我们的。让孩子们从游戏的快乐中,初步理解“边界”的含义,从而吸引孩子到阅读区中自由阅读《边界》。

  在手工区中投放制作探险棋的材料及工具,如:卡片、剪刀、胶水等

  其次,还可以结合语言区,通过展示图片来巩固孩子对“边界”的理解,如可以在语言区中设立三个板块——动物王国里的边界、生活中的边界、幼儿园里的边界。每个板块都以图片和照片的形式展示,继而让孩子们继续寻找“你眼中的边界”

  在益智区中投放一些拼图及棋类游戏,通过中国地图的拼图游戏,了解每个省的边界和中国的边界,也可以通过玩飞行棋等棋类游戏,让孩子在与同伴的游戏中,区分自己和同伴的领土,也就是区分彼此的“边界”。

  在手工区中,可以结合橡皮泥来制作边界。孩子们用橡皮泥做出了房子和栅栏,这些也都是我们生活中的边界。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尝试将绘本带入到更多的区域活动中。但是,在教学中,我也有一定的困惑。比如,在绘本《边界》中,为了让孩子们能理解“边界”这一比较抽象的词汇,我让孩子们大量的在生活中寻找“边界”,孩子们尽情的发挥自己发散性的思维,可渐渐的我却觉得很难再把孩子们的思维与兴趣拉回绘本中。其实,在其他的绘本中,我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希望请专家及领导给予指导。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15

  虽然说带班很久了,但其实我还是非常不喜欢每天的入园时间的,主要是因为这个时候真的是太让人烦躁了,小朋友们早上来到幼儿园,基本上每天都会有哭闹的孩子,小孩子哭着闹着不踏入幼儿园。有家长在身边,不好不哄,但是,这样的孩子,更因为有家长在身边,会哭闹的更厉害,哄是哄不住的。最好的办法是先强硬一点带进幼儿园,在众多玩具和小伙伴的诱惑下,他会自发的不哭。

  后来,这样的事情多了,我就突然想起了以前看过的一个育婴师的视频。其中,有一段就是关于孩子早上不起床上学的解决办法。

  而这个办法,最主要的是要家长和老师共同合作。

  先在家里,家长跟小孩子约定好,每天早上可以让他自己决定穿什么衣服,带什么玩具或零食去幼儿园,家长要把孩子的想法制定一个规范的表格,贴在孩子床头,这样的话,每天孩子起床,就可以看见。

  依着孩子想迫切成为大人,想自己做主的愿望,这样的做法,孩子每天对上学这个事情,就不再是一个恐惧心理,而是一个期待的心理。

  来到学校,老师也不能随便就否决孩子的东西,不然孩子带了自己喜欢的东西,幼儿园却不准他用,这样的话,他对幼儿园的看法,便越来越坏了。

  而且,幼儿园老师的教学,也要精彩有趣,最好每天放学的时候,设置一个悬念,让幼儿期待着第二天的上学。这样一来,里外结合,家园合作,想必幼儿一定会渐渐喜欢上幼儿园的。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15篇】相关文章:

幼儿教师教育的随笔11-01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10-02

小班幼儿教师教育随笔10-01

优秀幼儿教师教育心得随笔10-30

大班幼儿教师教育随笔巧用扑克牌09-30

幼儿教师数学培训随笔10-22

大班教育随笔10-22

中班教育随笔10-14

教育随笔中班09-30

教育小班随笔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