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教学反思

时间:2022-02-17 13:01:12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高中物理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中物理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物理教学反思

高中物理教学反思1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反思

  我经历这么多教学坎坷,我对教学理念,物理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要求有了一定的领悟.曾经年少爱追梦,一心只想往前飞,踏遍千山和万水,一路走来不能回,而今才发现,一个人,不仅要低头赶路,还要学会遥望远方,更应仰望苍穹,走走停停,回头望望,不断反思总结,为下一段路的风兼程而养精蓄锐。

  一、作为二十一纪的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角色,以学生为主体。新课改要求教师要注意三维目标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特别要求教师注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理解和应用,要求教学中要有情感,要有对学生的评价和激励。要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注重实践活动,理论联系实际。这样的课堂才显得“有血有肉”,“充满生机”,才会激起学生无穷的学习欲望。

  二、作为物理教师,不仅应该具有丰富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而且还要有较高的专业应变能力和专业情感。新课程对物理老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课堂教学目标已从过去的“学会”转变为了“会学”,而学生的终生学习能力直接来自于教师的合理指导。这便首先对教师自身的学习能力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教师要想教好学生,首先得自己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潜移默化的将这种能力传授给学生。

  三、作为新课改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教师,应该懂教育学、心理学,掌握高中学生的认知心理和接受知识的过程与特点。高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思想不够成熟,在某种程度上情感的波动对学习的影响较大,而且这时的学生也非常渴望老师的理解、鼓励和关怀。因此,我们应该有健全的专业感情,真心去关爱学生,理解学生,走到学生中去,多和学生交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这样学生就会喜欢你这位老师,更会喜欢你这门学科了。这也就是所谓的“感情投资”了,回报要比付出大得多。

  教育以学生为本,关注生命,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所以教育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一脉不和,周身不畅,我将继续不断反思提练,争取最终上为理论,从而更有效的指导我的物理教育教学工作。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反思

  实施有效的物理课堂教学,首先就要明确物理学科的思想:把复杂问 题简单化,简单问题理想化,理想问题模型化,模型问题具体化。其次明确物理教学的任务:在课堂上播撒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撒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撒一种习惯,收获一种人格;播撒一种人格,收获一种命运。

  有效物理课堂的教学,首先取决我们老师对课堂上应做什么作出正确的决定;其次取决于我们如何实现这些决定,课堂上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其中也包括对人对已的情感,态度和价值等心理成份。有效的物理课堂教学应从平面走向立体,从单元走向多位。高中物理教学不仅应该重视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且还应该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谈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有效的物理课堂教学应该重视知识的传承,但应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我对有效课堂教学谈以下几点看法:

  1、 重视培养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常仪器简单、现象鲜明直观的演示实验、或能使学生多观察、多动手的学生实验,利用设悬念、摆疑点、设置矛盾的方法,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兴趣;而根据教材举出一些生动、直观、新奇的现象,也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如,苹果为什么落向地球?如果抛出的石块速度足够大,还会落向地球吗?在光滑的平面上,一只蚂蚁能推动一个很重的铁块吗?在雪地上开车时为什么速度不能太大?如果太大会有哪些危险?有哪些方法可以辨别一根木棒哪头是树根?在此基础上再不失时机地设法强化、巩固学生的兴趣。

  2、 让学生在活动掌握物理知识

  教师在组织教学中要让学生听中学、做中学、听懂以后做出来、做好以后说出来。教师教学中要“敢放”“能收”。新课标下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就高中阶段的学生所研究的题目来说,结论是早就有的。之所以要学生去探究,去发现,是想叫他们去体验和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法,同时获取知识。所以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在充分动脑、动手、动口过程中主动积极的学,千万不要只关注结论的正确与否,甚至急于得出结论。

  学生实验及有趣的小实验,也是现实生活的一部分。我发现,学生对实验的兴趣是最大的,每次有实验时候,连最不学习的学生也会目不转睛的看着实验,物理教材中有许多学生实验及有趣小实验,既生动又形象,能使学生在分工合作,观察、记录、分析、描述、讨论等过程中获得与概念、规律相联系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探索新知识。千万不要因实验仪器或教学进度的原因放弃实验,而失去一个让学生动手的机会。有趣小实验更能发挥这种作用。例如在讲惯性一节时,我先给大家演示一下惯性小球的实验,然后让他们自己做一下,来体会一下,把笔或者文具盒放在一张纸上,迅速抽出纸张时发现放在纸上的物体并没有随纸一起运动,再一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迫使其回到课本中找到答案。再如将重心时,拿来一根木棒,然学生开办法找出那头是树根,然后当堂动手找出。激发他们探究新知识的积极性,让教学内容事先以一种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出来,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营造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使学习的内容富有吸引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授声音的发生时,可让学生用手摸摸自己的喉咙,让学生惊奇的发现原来每天都听到的声音是由声带的振动而产生的等等,这样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掌握物理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了解这些知识的实用价值,懂得在社会中如何对待和应用这些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应用能力。

  3、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有效物理课堂教学离不开启发讲授式、实验探究式、小组合组式、自主学习式、科学研究式等多种教学方式。孔子在《论语》中指出了“悟”的边缘状态是“愤”、“悱”。说出了启发教学的精髓。通过启发让学生达达“愤悱”的状态:“心求通而尚未通,口欲言而未能言”。 探究式教学有多种形式,灵活运用,把握好提出问题这个要素,让问题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课堂的中心。爱因斯坦讲:“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让学生经历真实的学习过程,一堂有效的物理课,必须使所有学生都经历“真实的学习过程”。“真实”,体现在学生从不懂到懂、不会到会、模糊到清晰、错误到正确、失败到成功的过程之中;体现在教师的循循善诱、真诚帮助、严格要求和规范训练的方法之中;体现在学生不同方法不同过程的交流、不同思想不同观点的碰撞和怀疑、争论、发散、统一以及自圆其说之中;体现在教师真情实感的批评和表扬之中;体现在学生有充分的时间独立思考、有个性的语言表达和有胆魄的对一切权威的否定之中;体现在教师机敏地捕捉动态生成的教育教学资源,对预设教案的必要调整和舍弃之中。真实的,才是最美的、最精彩的。

  4、发挥多媒体技术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优势。

  创建物理情景、渲染气氛,增强学生求知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借助于多媒体技术,可以轻松的引领学生进入直观、形象、甚至虚拟的场景,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学习兴趣倍增。如在讲授 "曲线运动”这一节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过山车情景来引入新课,学生会被刺激的情景深深吸引,有的还会想起自己的亲身经历,有的还会以后去试试。教师适时提出问题:在高处,为什么过山车在轨道的下面也不掉下来?其中包含了什么物理道理?这样可启发学生的思维,教师再结合其他生活中的例子,指导学生思考提出假设,这会给学生产生难以忘怀的印象,从而加深对光沿直线传播的认识。

  5、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利用猜想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猜想的过程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思维发散过程,通过猜想力的锻炼和培养,激发和保持学生研究物理问题的浓厚兴趣和欲望,从而使学生自觉地、积极地去探求物理知识。这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能起到重要作用。

  利用猜想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力、观察力、操作力和其他方面的技能,启发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可以使物理教学过程变成学生积极参与的智力活动过程,锻炼和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探讨研究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为创造力的孕育、萌发创造了条件。

  总之。一堂有效物理课的教学,需要有丰富的“知”和“识”,“知”和“识”是黄金搭挡,只有“知”,而没有“识”,那只能是个容器,所学的东西不能内化为自己的血液,只能是一种外加的累赘,有了“识”,才能化死为活,化古为今,为我所用,更要有真挚的情感与探索体验,这是任何时候评价有效物理课堂教学的底线。检验的标准就是学生的接受程度与效果。在课堂上,主要考查学生有无切实掌握这些知识,并将这些新知识纳入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中融会贯通。这本身也是一种能力。同时,还要了解获得知识的过程,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积极主动地跟进、共鸣和投入,每一个学生是否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尽可能大的进步与发展。在致力于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是否能使“优等生”“吃得饱”,让“暂困生”“吃得了”,真正学有所得,各有发展。要充分开展课堂有效教学,一切要从教学的实际出发,顺应学生的学情、讲究实效,正确处理好教、学、练关系,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和手段,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全面有效的提高课堂效率。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反思

  这一次物理的考试,全班的成绩都不理想,当然,也包括我。老师这么辛苦地教育我们,不就是为了让我们掌握到知识吗?让我们考试有一个好成绩吗?我突然觉得自己不应该考一个这么差的成绩,这样对不起自己,对不起老师,也对不起家长。

  考试是为了检验我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虽然说,考试的成绩不理想可能有不细心的原因在里面,但是,绝大部分还是该掌握的知识掌握得不够牢固。

  我知道,要想取得良好的成绩,必须先要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平时,课前要认真预习,不懂的地方要做好标记,先自己独立思考,实在不懂上课的时候再拿出来讨论。上课要认真听讲,做好笔记。课后要认真复习,应该要背的概念和公式一定要记牢。甚至还可以做一些比较灵活一点的题目,当然,这是在对于基础完全掌握的情况下才做比较难的题目。这样的话,考试的时候要想取得一个优秀的成绩就并不难了。

  虽然说,有了良好的基础,考出一个优秀的成绩并不难。但是,考试的时候有一个很大的毛病需要我们去克服,那就是:粗心。考试要做到认真审题、仔细答题、做完检查这三点。考卷里会有陷阱,所以一定要细心、细心、再细心。

  老师,我一定会按照我自己上面所说的去做。让自己把应该掌握的知识掌握牢固,考试时取得一个优秀的成绩,这样才对得住自己,对得住老师的辛勤教育!

高中物理教学反思2

  高一物理是高中物理学习的基础,但高一物理难学,这是人们的共识,高一物理难,难在梯度大,难在学生能力与高中物理教学要求的差距大。高中物理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教材和学生,掌握初、高中物理教学的梯度,把握住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才能教好高一物理,使学生较顺利的完成高一物理学习任务。

  一、高中与初中物理教学的梯度

  1.初、高中物理教材的梯度

  初中物理教学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教材内容多是简单的物理现象和结论,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定义与解释简单粗略,研究的问题大多是单一对象、单一过程、静态的简单问题,易于学生接受;教材编写形式主要是观察与思考、实验与思考、读读想想、想想议议,小实验、小制作、阅读材料与知识小结,学生容易阅读。

  高中物理教学则是采用观察实验、抽象思维和数学方法相结合,对物理现象进行模型抽象和数学化描述,要求通过抽象概括、想象假说、逻辑推理来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和变化规律,研究解决的往往是涉及研究对象(可能是几个相关联的对象)多个状态、多个过程、动态的复杂问题,学生接受难度大。高中物理教材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表述严谨简捷,对物理问题的分析推理论述科学、严密,学生阅读难度较大,不宜读懂。

  2.初、高中物理思维能力的梯度

  初中物理教学以直观教学为主,知识的获得是建立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之上;而高中,物理知识的获得是建立在抽象思维的基础之上,高中物理教学要求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在初中,物理规律大部分是由实验直接得出的,在高中,有些规律要经过推理得出,处理问题要较多地应用推理和判断,因此,对学生推理和判断能力的要求大大提高,高一学生难以适应。

  另外,在初中阶段只能通过直观教学介绍物理现象和规律,不能触及物理现象的本质,这种直观教学使学生比较习惯于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对一些事物和现象形成一定的看法和观点,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势,这种由生活常识和不全面的物理知识所形成的思维定势,会干扰学生在高中物理学习中对物理本质的认识,造成学习上的思维障碍。

  3.学生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不适应高中物理教学要求

  由于初中物理内容少,问题简单,课堂上规律概念含义讲述少,讲解例题和练习多,课后学生只要背背概念、背背公式,考试就没问题。养成教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考试考什么,学生练什么,学生紧跟教师转的学习习惯。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不会读书思考,只能死记硬背。

  而高中物理内容多,难度大,课堂密度高,各部分知识相关联,有的学生仍采用初中的那一套方法对待高中的物理学习,结果是学了一大堆公式,虽然背得很熟,但一用起来,就不知从何下手,还有学生因为没有养成预习的习惯,每次上物理课,都觉得听不大明白。由于每堂课容量很大,知识很多,而学生又没预习,因此上课时,学生只是光记笔记,不能跟着老师的思路走,不能及时地理解老师讲的内容。这样就使学生感到物理深奥难懂,从心理上造成对物理的恐惧。

  4.学生数学知识和数学解题能力不适应高中物理教学要求

  高中物理对学生运用数学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首先,在教学内容上更多地涉及到数学知识:

  (1)物理规律的数学表达式明显加多加深,如:匀加速直线运动公式常用的就有10个,每个公式涉及到四个物理量,其中三个为矢量,并且各公式有不同的适用范围,学生在解题时常常感到无所适从。

  (2)用图象表达物理规律,描述物理过程。

  (3)矢量进入物理规律的表达式。这是学生进入高中首先遇到的三大难点之一。从标量到矢量是学生对自然界量的认识在质上的一次大飞跃。对于已接触了十几年标量的学生,这个跨度非常大,l+l=2,1-1=0,-

  2<1,“天经地义”,现在突然变了,两个大小为1的矢量合可能等于0,而两个大小为1的矢量差反而可能等于2,-2m/s的速度比lm/s大,学生难以接受。

  其次在应用数学工具解决问题的教学要求上对高中学生也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要能根据具体物理问题列出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式,进行推导和求解,并根据结果作出物理结论;要求学会运用几何图形和函数图象表述、分析、处理问题。

  但初中学生升人高一时,无论在掌握的数学知识量上,还是对已学数学知识应用的熟练程度上都达不到高中物理所需,例如:在运动学中用v-t图象的斜率求加速度,而此时学生还没有学过斜率概念;在运动和力的合成与分解中要用到三角函数知识,而学生却只学过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函数定义,一般三角函数定义和最简单的三角公式都还没有学,学科知识之间的不衔接也增大了高一物理教学的难度。

  二、如何搞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

  1.高一物理教师要重视教材与教法研究

  根据教育心理学理论“当新知识与原有知识存在着较大梯度,或是形成拐点时;当学生对知识的接受,需要增加思维加工的梯度时,就会形成教学难点。所以要求教师对教材理解深刻,对学生的原有知识和思维水平了解清

  楚,在会形成教学难点之处,把信息传递过程延长,中间要增设驿站,使学生分步达到目标;并在中途经过思维加工,使部分新知识先与原有知识结合,变为再接受另一部分新知识的旧知识,从而使难点得以缓解。”

  所以,高一物理教师要研究初中物理教材,了解初中物理教学方法和教材结构,知道初中学生学过哪些知识,掌握到什么水平以及获取这些知识的途径,在此基础上根据高中物理教材和学生状况分析、研究高一教学难点,设置合理的教学层次、实施适当的教学方法,降低“台阶”,保护学生物理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学好物理的信心。

  2.教学中要坚持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原则。

  正如高中物理教学大纲所指出教学中“应注意循序渐进,知识要逐步扩展和加深,能力要逐步提高”。高一教学应以初中知识为教学的“生长点”逐步扩展和加深;教材的呈现要难易适当,要根据学生知识的逐渐积累和能力的不断提高,让教学内容在不同阶段重复出现,逐渐扩大范围加深深度。例如,“受力分析”是学生进入高一后,物理学习中遇到的第一个难点。在初中,为了适应初中学生思维特点(主要是形象思维),使学生易于接受,是从日常生活实例引出力的概念,从力的作用效果进行物体受力分析的,不涉及力的产生原因。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高一在讲过三种基本力的性质后,讲授受力分析方法时,只讲隔离法和根据力的产生条件分析简单问题中单个物体所受力;在讲完牛顿第二定律后,作为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再讲根据物体运动状态和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单个物体所受力;在讲连接体问题时,介绍以整体为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的思路。这样从较低的层次开始,经过3次重复、逐步提高,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物体的受力分析思路与分析方法。

  3.讲清讲透物理概念和规律,使学生掌握完整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物理思维能力

  培养能力是物理教学的落脚点。能力是在获得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在衔接教学中,首先要加强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教学。要重视概念和规律的建立过程,使学生知道它们的由来;对每一个概念要弄清它的内涵和外延,来龙去脉。讲授物理规律要使学生掌握物理规律的表达形式,明确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和单位,规律的适用条件及注意事项。了解概念、规律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如:运动学中速度的变化量和变化率,力与速度、加速度的关系,动量和冲量,动量和动能,冲量和功,机械能守恒与动量守恒等,通过联系、对比,真正理解其中的道理。通过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得出、模型的建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科学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教学中,要努力创造条件,建立鲜明的物理情景,引导学生经过自己充分的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过程,从直观的感知进入到抽象的深层理解,把它们准确、鲜明、深刻地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尽量避免似懂非懂“烧夹生饭”。

  4.要重视物理思想的建立与物理方法的训练

  中学物理教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是:确定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进行简化建立物理模型,在一定范围内研究物理模型,分析总结得出规律,讨论规律的适用范围及注意事项。例如:平行四边形法则、牛顿第一定律建立都是如此。建立物理模型是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建立形象思维的重要途径。要通过对物理概念和规律建立过程的讲解,使学生领会这种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通过规律的应用培养学生建立和应用物理模型的能力,实现知识的迁移。

  物理思想的建立与物理方法训练的重要途径是讲解物理习题。讲解习题要注意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的指导,有计划地逐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讲解习题时,要把重点放在物理过程的分析,并把物理过程图景化,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形成清晰的物理过程。物理习题做示意图是将抽象变形象、抽象变具体,建立物理模型的重要手段,从高一一开始就应训练学生作示意图的能力,如:运动学习题要求学生画运动过程示意图,动力学习题要求学生画物体受力与运动过程示意图,等等,并且要求学生审题时一边读题一边画图,养成习惯。

  解题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答物理问题的能力。学生解题时的难点是不能把物理过程转化为抽象的数学问题,再回到物理问题中来,使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教学中要帮助学生闯过这一难关。如在运动学中,应注意矢量正、负号的意义以及正确应用;讲解相遇或追击问题时,注意引导学生将物理现象用数学式表达出来;讲运动学图象时,结合运动过程示意图讲解,搞清图象的意义,进而学会用图象分析过程、解决问题。

  5.要加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也是培养学生能力、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是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与能力。

  独立思考是学好知识的前提。学习物理要重在理解,只是教师讲解,而学生没有经过独立思考,就不可能很好地消化所学知识,不可能真正想清其中的道理掌握它,独立思考是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在高一阶段首先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独立钻研教材,课堂教学中要尽量多的给予学生自己思考、讨论、分析的时间与机会,使他们逐步学会思考。

  (2)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使其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

  阅读是提高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在高一阶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应从指导阅读教材入手,使他们学会抓住课文中心,能提出问题并设法解决。阅读物理教材不能一扫而过,而应潜心研读,边读边思考,挖掘提炼、对重要内容反复推敲,对重要概念和规律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记忆,养成遇到问题能够独立思考以及通过阅读教材、查阅有关书籍和资料的习惯。

  为了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在定义概念和总结规律时,可以直接阅读教材中的有关叙述,并加以剖析,逐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在讲评作业或试卷时,对由于概念混淆不清或不理解,以及对物理概念表达不清而造成的错误,要结合教材的讲述加以分析,使学生意识到这些知识在教材上阐述的是一清二楚,应该认真的阅读教材。可以选择合适的章节采用自学、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为了提高学生阅读兴趣与效果,教师可以根据教材重点设计思考题,使学生有目的地带着问题去读书,还应设计些对重点的、关键性的内容能激起思维矛盾的思考题,引起学生的思维兴趣和思维活动。

  (3)培养学生养成先预习再听课,先复习再作业,及时归纳作总结的良好学习习惯。

  首先要上好高一开学第一节的绪论课,教师对学生提出要求;每节课布置课后作业时,讲明下一节授课内容,使学生心中有数以便进行预习;实验坚持写预习报告,无预习报告不能做实验。要求学生能够逐步做到不论多忙,也要在课前先预习教材。一章学完主动地整理所学知识,找出知识结构,形成知识网络。由于教材的编写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把完整的知识体系分到各章节中,如果课后不及时总结,掌握的知识是零碎而不系统的,就不会形成“知识串”,容易遗忘。要指导学生课后及时归纳总结。总结有多种方法,如每单元总结、纵向总结、横向总结。不论哪种方式总结都要抓住知识主线,抓住重点、难点和关键,抓住典型问题的解答方法和思路,形成一定的知识框架。本届高一从第一章开始就要求学生独立进行单元总结,并逐份批改、提出建议,选出好的全班展览,同时教师提供一份总结以作示范。

  (4)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①通过课堂提问和分析论述题,培养学生根据物理概念与规律分析解答物理问题、认识物理现象的习惯,要求学生“讲理”而不是凭直觉。

  ②通过课堂上教师对例题的分析和学生分析、讨论、解答物理题,使学生注重物理过程的分析,养成先分析再解题的习惯。

  ③严格做题规范,从中体会物理的思维方法,养成物理的思维习惯。

  (5)强调科学记忆,反对死记硬背。教学方法

  记忆是学习任何知识包括学习物理知识的基础,也是物理创造性的源泉。现在学生不重视知识的记忆,或是什么都不记,或是死记硬背,许多学生到了高三才发现高一、高二时学的知识没有记忆造成的困难。所以,从高一开始就要要求学生重视记忆,尤其是对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记忆;要引导学生科学的记忆。准确的记忆是正确应用的基础,理解是物理记忆的关键,对比联系是记忆的有效方法,将所学知识与该知识应用的条件结合起来,形成条件化记忆才能有效地用来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要指导学生深入理解概念和规律的物理意义,明确其本质,在此基础上,将易混的概念和规律放在一起加以比较,找出区别和联系,再行记忆。当掌握了一定量的知识后,要进行整理,把零散的孤立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形成一定的物理思维过程。

  总之,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顺应学生思维的发展规律,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坚持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方能顺利的完成高一物理教学任务。

高中物理教学反思3

  动能定理是一条适用范围很广的物理定理,但教材在推导这一定理时,由一个恒力做功使物体的动能变化,得出力在一个过程中所作的功等于物体在这个过程中动能的变化。然后逐步扩展到几个力做功和变力做功以及曲线运动的情况。这个梯度很大,为了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动能定理,我设置了一些具体的问题,逐步深入地进行研究,让学生寻找物体动能的变化与哪些力做功相对应,从而使学生能够顺利的准确的理解动能定理的含义。

  探究式教学是实现物理教学目标的重要方法之一,()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发展学生非智力因素的重要途径。因此,本节课我在教学设计时从动能的概念入手就注重对学生的引导,使学生在探究中提出问题、设计方案、解决问题。在操作上本节教学我注重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自由的课堂氛围,让每一位同学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在动能公式及动能定理的推导过程中,有师生间的讨论、分析,甚至是相互质疑。本节课我运用实验探究法,通过质量相同的物体高度的不同和高度相同质量不同的两种情况,得出动能和质量速度的关系。用演绎推理法由动能公式进一步推导得出动能定理。在探究过程中,重点引导学生从外力做功和物体的动能变化量两个方面思考,选择受力情况较为简单,动能变化量比较容易得到的具体形式。在解题过程中,让学生采用对比的方法,体会到了运用动能定理解决问题的优点和方法、步骤。让学生采用这种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能够有效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不等式教学反思泊船瓜洲教学反思冰花教学反思

高中物理教学反思4

  一次公开课就是一次成长的历程,在这个历程中可以获得宝贵的经验。应该来说动能定理是高中物理最重要的定理之一,本节课是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的第一课时,是整个动能定理教学中基础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这节课主要是帮助学生了解动能的表达式,掌握动能定理的内容,学会简单应用动能定理解决物理问题,体会到应用动能定理研究问题的优越性。动能定理主要从功和动能的变化的两个方面来入手。里面包含了:功、能、质量、速度、力、位移等物理量,综合性很高。并且动能定理几乎贯穿了高中物理的所有章节、是物理课程的重头戏。反思我在这次公开课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现将此次公开课的得失总结如下:

  1、个别学生课前预习不足

  在上这节课之前已经让学生放假回家预习这节课,但是还有个别学生课前没有让认真的预习<<动能和动能定理>>和之前几节课学过的内容,所以部分学生知识遗忘比较严重,在课堂上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还只是被动的接受老师和其他发言同学的观点和知识点。

  2、对学生情绪的调动,积极参与问题的研究不足

  推导演绎动能表达式时,由于电脑临时出现问题,使得处理这个环节还是有些粗,并且学生自己推导动能表达式是参与度还是不够理想,探究动能变化与什么力做功有关时,参与程度不够,所以,在今后教学中应注重让学生在课堂上多参与,多交流,多提问,不能满足于自己一言到底。

  3、在教师问题引导上斟酌和研究不足

  对于新课程的课堂的教学,应该是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的思考和研究问题,这样对于知识的有效学习有大的帮助,但是如何的引导学生学习是一个突出问题,在教学中问题的创设上还是要多用心,多研究。要不会出现研究问题的盲目性,和无法正确的研究问题。

  在这次公开课中我感受到,探究是全方面的,不一定仅仅体现在实验探究,学生的积极性要在合适的环境中、用合适的方式、合适的语言调动,以后我如果再上这节课,我会多从生活入手,将理论渗透到实际的事例中,这样会更通俗易懂。

  以上几点是此次赛教中的反思和体会。将这些不足的地方加以总结和改进,能够对我以后的教学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把这些经验融入到我的教学过程当中,才会让我不断的进步,知不足而奋进,才是最大的收获。

  最后,衷心感谢学校领导和教研室的老师给我这次难得的锻炼机会以及对我无私的帮助,真心希望得到各位老师的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高中物理教学反思5

  前概念是学生在接触科学知识前,对现实生活现象所形成的经验型概念.而由于中学生的知识经验有限,辩证思维还不发达,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还不成熟,考虑问题容易产生表面性,且往往会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而看不到事物本质.所以易形成一些错误的前概念.这些错误概念对物理概念的正确形成极为不利,它排斥了科学概念的建立,是物理教学低效率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伽利略和牛顿以前,人们对生活经验缺乏科学分析,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所不可缺少的.由此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一个错误命题: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运动,没有力作用,物体就会停下来.这个错误一直延续了2000多年,由此可见前概念对人们认识影响是巨大的.

  在物理教学中,不能忽视学生大脑中形成的前概念,对正确的应加以利用,对错误的要认真引导消除,否则正确概念难以形成.

  一、加强实物演示,丰富感性认识,有利于消除错误前概念,确立正确概念

  中学生的抽象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属经验型,需要感性经验支持.因此教学中应了解学生的实际,通过实物演示消除错误概念.

  太阳曝晒下的木块和金属块的温度如何?学生最容易根据自己的感觉,认为金属块温度高,形成错误认识.所以只有通过实验测定后,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感觉的错误,才能消除错误前概念,否则任何讲授都是苍白无力的.

  由于学生思维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和表面性,他们往往以物质外部的非本质的属性作为依据,形成错误认识.如学生认为马拉车前进是马拉车的力大于车拉马的力,从而对牛顿第三定律产生怀疑.所以教学中针对这种问题设计一个实验:2个滑块,2个轻质弹簧秤,使一个弹簧秤两端分别固定在两滑块上,用另一弹簧秤拉动连在一起的木块,去演示使一物块前进时,另一物块同时前进,通过弹簧秤显示两物块之间相互作用力,这样就可以排除学生形成的错误认识,进一步理解牛顿第三定律.

  在“自由落体”一节教学中,学生对任何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从同一高度竖直落下时,不同的物体将同时落地很难想象.因此教学中应强调“自由落体运动”是指在只受重力作用下的竖直下落运动,但在实验中,不可避免地受到空气等阻力影响,结果当然不会完美.当然,更重要的是做好演示实验也就是要重复“伽利略斜塔实验”,使学生建立密度和重力都不相同的物体在空气中,从同一高度落下,快慢几乎一样的事实,然后对自由落体运动加以分析、研究.

  所以,抓住中学生学习物理的思维特点,充分利用实物演示及创造条件进行实物演示,积极消除学生的错误前概念,对提高物理学习效果是重要的.

  二、重视物理模型的运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消除学生思维障碍

  物理模型是物理学中对实际问题忽略次要因素、突出主要因素经过科学抽象而建立的新的物理形象.

  通过运用物理模型可以突出重点,抓住本质特征和属性,可以消除学生思维方面的片面性和表面性,提高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和创造性,从而使学生能够对自己从生活中形成的朴素物理概念分析区别,抛弃错误概念,形成科学概念.如:伽利略在研究运动的原因并指出,亚里士多德观点的错误时,设想的“理想实验”就是建立了一个没有摩擦的光滑轨道的物理模型.在建立物理模型后,问题便简洁多了。

  这是我在新教材教学工作中对以上三点的一点教学反思。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还要继续坚持与写好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触、思考或困惑及时记录下来,以便重新审核自己的教学行为。通过这半年的教学实践我感悟到在新课程下,平常物理教学中需要教师课后小结、反思的地方太多了……。

  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还要继往开来,做好教学反思,写好课后心得,促使自己成长为新时期研究型、复合型的物理教师。

高中物理教学反思6

  摘要:新一轮的教育课程改革颁布了高中课程的课程标准,本文立足于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教学的新要求,就高中物理新教材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教学反思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物理;教学反思

  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Posner)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新课程教学呼唤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走向研究者、反思者,也就要求新时期的教师不仅专业学识要较为丰富,而且还善于对教学问题进行研究和反思。那么,什么是教学反思?什么是物理教学反思?物理教学反思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有什么帮助?我们物理教师又如何进行教学反思?笔者试做些初步探讨。

  一

  早在1910年,杜威在他的著作《我们怎样思维》中,就倡导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在杜威看来,反思的出发点是对问题情境的困惑,经过分析、假设、推理与检验而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是否善于对教学问题进行反思,似乎已成为衡量优秀教师的当代标准。何谓教学反思呢?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行为,是教师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证的过程。而高中物理教学反思就是一种以追求物理教学实践合理性为目的,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发现、思考、解决问题,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证的过程。

  二

  在新课程形势下要求:一个称职的高中物理教师,决不能“教书匠”式地“照本宣科”,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学习,与时共进。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式学习的习惯。可是,如果物理教师对于教学不做任何反思,既不注意及时吸收他们的研究成果,自己对教学又不做认真思考,“上课时,只是就事论事地将基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下课后要他们死记,而不鼓励他们思考分析”,那么,又怎能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物理问题的空间呢?那么,教师首先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

  新课程下物理的教学反思对于教师物理专业发展有很大的作用。

  一方面,有助于我们在新课程改革环境中更加深入研究物理教学。

  当代国内外教育界都提出,“教师即研究者”。教学反思中的“反思”,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教师的一种经常的、贯穿始终的对教学活动中各种现象进行检查、分析、反馈、调节,使整个教学活动、教学为日趋优化的过程。这无疑会促进教师关注自己的教学行为,深入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成为时下教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高中《物理》附有许多研究性学习“综合探究”;近几年,都有部分中学的开展物理“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活动;许多教学杂志也刊登了很多关于研究性学习的文章……可见,各地普遍重视研究性学习。但是如何开展物理学科的研究性学习,需要我们深入、细致地探讨。

  另一方面,有助于我们在新课程改革下实践教学智慧。

  教学的复杂性决定了它不是教师展现知识、演练技艺的过程,而是教师实践智慧的体现过程。我在初登教坛时,为了教好物理课,经常通过多讲定理、多做习题,但往往学生理解不深刻,不能真正的掌握。通过反思我意识到人的认识是从感性到理性的发展的,那么知识的掌握也应该遵循这样的规律。因而我在动量守恒定律教学中,先介绍了这个定律的发现过程:它起源于16~17世纪西欧的哲学家对宇宙运动的哲学思考。

  新课程下高中物理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可从理论和专业基础方面,教学基本策略方面进行。

  第一、对理论和专业基础方面的反思。

  物理老师要进行教学反思,固然依赖于自身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起来的经验,但是仅仅行停留在经验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教学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对教学行为的反思需要以一定物理知识的教学理论和专业学识为基础。

  1、转变物理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教学行为的理论支点。新课程背景下,物理教师应该经常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新的教学理念认为,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共建,而这样的教学所蕴涵的课堂文化,有着鲜明的和谐、民主、平等特色。那么,在教学中如何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呢?即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要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要转变教学理念,历史与社会教师应加强对历史与社会教学理论的研习,如《物理教学》、《中学物理教学参考》杂志开辟的一些栏目的讨论文章对更新教学理念就有许多帮助。

  2、丰富物理专业学识。

  学科专业知识对于新课程的实施以及开展教学反思,至关重要。历史与社会教师如何提高专业修养、丰富专业学识呢?关键是多研读物理学名著、物理学学术论文、物理著作等。阅读这些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名著,不但足以提高专业素质、分析史料、推理证明以及论断评价等研究方法。

  第二、教学基本策略方面

  在一定的教学理论和学科专业基础上,新课程下物理教师主要以课堂为中心进行教学反思。

  1、物理课案例研究。

  “所谓案例,其实就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析,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

  故事,是对事件的描述”。案例研究就是把教学过程中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事件用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对此进行分析、探讨。案例研究的素材主要来看三个方面:一是研究自己的课堂,并从自己大量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一定的案例;二是观察别人的课堂,从中捕捉案例;三是在平时注意搜集书面材料中的案例。

  我在设计《人造卫星宇宙速度》课堂教学时,一开始就可以提出问题:能否让抛出的物体不落地?这时学生十分活跃,议论纷纷:有的会说,将物体上抛,初速度越大,上升的高度越高,当初速度大到一定的程度,物体飞到外太空,就不再回来了;有的会说,由平抛运动规律可知,物体从越高的地方、抛出的初速度越大,落地的水平距离越长,当初速度大到一定程度,物体就落不回地面了;还有的同学可能会进行反驳:落地的跨度长了,可地表就不是一个水平面了;也有的同学说,由匀速圆周运动可知,当重力正好提供它作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时,物体绕地球在圆形轨道上运动就不回地面了。通过思考和讨论,不但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能激发学生进行思考。

  2、物理课的听课活动。

  听课作为一种教育研究范式,是一个涉及课堂全方位的、内涵较丰富的活动。特别是同事互相听课、不含有考核或权威指导成分,自由度较大,通过相互观察、切磋和批判性对话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

  听课者对课堂中的教师和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留下详细、具体的听课记录,并做了评课,课后,再与授课教师及时进行交流、分析,推动教学策略的改进,这在无形中会促进物理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

  3、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

  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就是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触、思考或困惑及时记录下来,以便重新审核自己的教学行为。新课程下,以物理学科来说,其实平常物理教学中需要教师课后小结、反思的地方太多了。

  总之,虽然新课程下关于物理教师教学反思的研究,目前还是个新课题。许多的反思问题都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探索。但物理教学反思对物理教师的成长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是物理教师实现自我发展有效途径,也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新的尝试,更会促使物理教师成长为新时期研究型、复合型教师。

高中物理教学反思7

  一、教学方式的选择

  对于新课教学,我们一般采用“探究讨论式”教学模式,都让学生在实验室开展分组实验进行探究。每一堂新课的教学都安排“讨论与交流”环节,对于重要概念的教学更是安排多个讨论的题目,让学生去交流、去体验、去产生情感、去建构知识。

  对于复习、习题课我们是让学生在课余自主完成一定习题的基础上进行讲授式教学,这样可以增加教学容量、集中解决学生在应用知识时遇到的困难,保证双基的落实。我校每周安排3个课时,我们的教学进度不追求速度,几乎是一节新课搭配一节习题课。

  二、教学资源的筛选

  我们手上有广东版、人教版、上海版、北京版、山东版等五种版本的教材及教师用书,其中广东、人教两版还配有教学光盘,为我们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使用多种参考教材,有利于把握好教学的重点,有利于选取丰富的教学素材,有利于理解新课标的要求。比较以上各版本的安排,我们认为,广东版至少有三个方面的显著特点。以“从自由落体到匀变速直玫运动”的内容安排为例:(1)更注重学习的探究性。不只是第二章的标题用了“探究”二字,更是每一节都安排了探究性实验。第1节安排了比较轻重物体下落快慢的分组实验,第2节安排了用打点计时器来探究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实验,第3节安排了伽利略斜面实验。(2)更注重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先安排学习自由落体运动再安排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学习,是考虑到了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第三节的“从自由落体到匀变速直线运动”则是考虑到了从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规律。(3)更注重伽利略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整个章节,不管是落体规律的探究还是斜面实验的探究,都贯穿了“观察—猜想—数学推演一实验验证一修正、外推”这种伽利略科学思想方法。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以知识为载体,以实验为手段对学生进行伽利略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让学生在实验和数学推演的过程中体会科学方法,产生对科学探究的积极情感。

  又如: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应该分析各版本教材,筛选合适的教学素材。在进行“探究形变与弹力的关系”的设计时,就用了上海版的讨论与交流的题目,用了人教版配备的视频录像。在进行测验时,把几本教材的练习题进行组合,也就基本把握住了课标所要求的难度。

  至于学生使用的学习资料,我们选取了广州市中学物理教研会编写的《学习指导》,进行全批全改。这本资料有如下特点:对新课标的要求把握得准,题量适中,其中每节课的“提出问题”“归纳总结”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养成。特别是“提出问题”和“归纳总结”这两个栏目,要求学生一定要完成,我们对学生说:“提出问题和归纳总结是发明创造的前提,坚持每节课去提出问题、课后去归纳总结,长此以往,不知什么时候就会迸发出创造性的火花”。

  三、教学评价的思考

  对于课堂教学的评价,我们是以“广州市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的实施意见”为指引,通过自评、他评和互评,通过研讨、对话和反思,促进课堂教学的优化和自身教学素质的提高。我们高一物理组每个教师一学期至少要开一节研讨公开课,研讨课要求有课堂实录和评课实录,要求有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本学期已经进行了“速度变化的快慢—加速度”、“用图象描述运动”、“从自由落体到匀变速直线运动”、“探究弹性形变与弹力”等四节研讨课。通过多次的研讨和互相听课交流,我们对新课标的理解加深了,对教材的把握准确了,课堂教学精彩了,教学的效果提高了。特别是年青教师几乎是有课必听,教学水平提高非常快。

  至于学生的学习评价,我们进行了阶段性的评价(相当于期中考试),其中有一道试题引发了我们的思考。题目为:“某学生设计了一个测定自由落体加速度的实验,在自来水龙头下放一个金属盘,调节水龙头,使第一个水滴碰到盘底的瞬间,第二个水滴正好从水龙头口开始下落,且能持续下去。然后用直尺量出水龙头至盘子的高度h,再用秒表测出某一水滴下落的时间t,代人表达式g=2h/t2求出g的大小,该学生发现结果与当地重力加速度比较相差很远,试分析其原因,并提出你的实验改进方案,写出计算g的表达式”。该题给出的标准答案是:产生误差的.原因是:用秒表测量某一滴水滴下落的时间误差太大,几乎不可能进行测量。改进的方案是:将测量的时间进行放大,即测量n滴水滴的下落时间T(n>30),则每滴水下落的时间为t=T/n,则有g=2h/t2=2hn2/T2。该题的原型是第二章第二节的第5道家庭作业题,学生的答题结果大致有三类情况:(1)布置学生回家进行实验并讲评过作业的班,所有的学生几乎都回答了与标准答案相同的结果。(2)布置过作业但没有评讲的班,约有半数学生回答了与标准答案相同的结果。(3)没有布置作业的班,只有少数几个学生回答了与标准答案相同的结果。后来我们对学生的答题进行了统计,学生回答了十几种可能的误差原因和改进方案,他们分析得不太准确,但显现出了创新的火花,对这样的答题结果我们怎样进行评分呢?还可以把相关内容设计成如下的探索性实验的题目:(1)设计一个实验去验证重的物体不一定比轻的物体下落得快。(2)请设计不少于三个实验方案,验证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为零的勾加速直线运动。(3)在做伽利略斜面实验时,画出的s-t2图象不是一条直线而是一条曲线,试分析可能的误差原因。

  四、教学实践的反思

  1.新课标要求下的教学有利于学生对核心知识的掌握,更有利于能力的提高。本人认为:(1)新课标的三维目标的第一项“知识与技能”相当于旧大纲的“教学目的”,但课标没有忽视对物理核心知识的要求,而对学生的技能培养则提高了要求。(2)新课标要求教师的教学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我认为这样做,能够使学生对知识产生亲近感,从内心乐意去接受新的知识,使知识变得更易识记、更易掌握。例如,对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教学,以往的教学过程可能十分的简单,通常是教师在黑板上板演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接着讲演例题一、二、三、四,最后总结解题规律结束教学过程。表面上看,整堂课讲解了四道例题,教师会认为学生已经掌握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实则不能,很多的学生经历了几个星期的学习也不能把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和位移与速度的关系式记下来。这是因为,学生没有经历探究规律的过程,没有得到情感的体验,很难去对知识进行建构,很难把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识记。生活中无关紧要的电话号码、匆匆过往的行人我们能记下多少呢?

  2.新课标实施过程中教师角色应该重新定位。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主动地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把自己放在主导的位置。本人亲身经历这个定位转换过程,深切地感受到了新课标要求下的探究式教学是传统意义上教学的深化和提高,要做好“主导”比做好“主演”更难。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在我们心中根深蒂固,在教学中会不自觉地沿着老路去走,要彻底转变,需要经过一个长期的认识、实践的过程才能达到。

  3.学生可以选学,教师也应该可以选教。新课标最有新意的是开设门类种多的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发展取向去选择选修的科目,如果选修物理的学生少了我们物理教师怎么办?我参加了学校出版的《选课指南》“通用技术”部分的编写工作,写了一篇,题目是“《通用技术》是新课标最灿烂的闪光点”旨在普及对通用技术这个新鲜事物的认识。通用技术课程设9~11个模块,其中“技术与设计1”、“技术与设计2”为必修模块。“电子控制技术”、“建筑及其设计”、“简易机器人制作”、“现代农业技术”、“汽车驾驶与保养”、“服装及其设计”、“家政与生活技术”、“制冷与空调技术”(此为我校开设的校本课程)均为选修模块。我们物理教师特别是年青的教师,完全可以去学校申请主讲1-2门通用技术课程,如果能够一个学期教物理,另一个学期教一门技术课程,循环往复,对教师的发展定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4.新课标实施过程的难点。

  (1)新课程的目标很高,而课时又太少,很难放开手脚让学生去进行探究,探究过程很难深入细致。

  (2)学生的讨论与交流很难控制,不但要控制讨论题目的数量和难度,还要实时控制讨论的深度和广度,更要控制好讨论的时间。一但控制不到位或疏于控制,教学内容将难以完成,要在课后再花时间去补。由于把课堂的时间大部分给了学生,教师如何利用好有限的时间就成为难题,哪些话该说哪些不该说,事前都必须想清楚,有时可谓做到了惜字如金,且语言的速度也要进行控制。

  (3)新课标对教师选取教学资源、处理教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为了达到课程目标,每一章都安排了几个探究性实验,这对学校的实验室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5)教学实施要符学生的认知水平,在教学设计之前就应该去评估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但现在的学生获取知识渠道众多,现有的认知水平难以估计,且认知水平差距较大。如在图象的教学中,我们提问“在现实生活中,你们看到了哪些图象?”,学生回答了,心电图、脑电图、股票图、资源分布图等等,这就出乎了我们的预料。因此,在关心本学科的新课标的同时还应该去关心其它学科的课程标准。

高中物理教学反思8

  由于反思性教学的理论指导不足,高中物理教学任务繁重,虽然物理教师已经意识到进行反思教学的重要性,但还处于一个相对较低的层次,停留在课后思考的初级阶段,在实践操作上存在差距,仅把思考问题当作反思行为,没有把反思性教学正规化、系统化。笔者通过寻找反思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点,对不同教学内容进行实践,以具有操作性的过程从强化反思意识、培养反思习惯、传播反思策略和注重反思评价四个方面探索适合高中物理学科的教学反思方式。

  一、强化反思意识

  在教学中,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强化自我反思意识,思索各个环节中的不足,将其贯穿教学始终,获取反思信息。

  首先,反思教材。在教学中,笔者尝试根据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挖掘,加入一些贴近生活的素材,使教学内容不仅存在于课本,还存在于生活。讲解气体压强时,除了介绍离心式水泵,还加入了压水井,即活塞式抽水机,这是许多同学都见过的实物,让同学明白抽水机的工作原理,还可启发学生在抽水机漏水时,用加水的方式排出空气,以此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其次,反思教法。新课标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努力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根据自身教学经验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对教学方法作适当的调整,潜移默化地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再次,反思学生。教师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多角度、多侧面地分析,对学生因材施教,学生的情感体验可以丰富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深化。

  二、培养反思习惯

  从教师的角度来看,教学反思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寻找理论支持-解决问题”,是教师对教学活动的持续思考,是教师改进教学和促进自身专业成长的过程。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学生培养反思学习的习惯,是对认识过程的自我强化、监控和调节,能拓展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可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反思审题,在解题后及时回顾思考过程,如重新考虑已知条件、掌握题干和问题间的内在联系、挖掘隐藏条件、排除干扰项等;

  2.反思规律,解题后反思思考过程中涉及的知识方法,探索解题方法是否存在某些规律,把学习放在一个动态的环境中;

  3.反思归类,把解题过程中零散的经验进行总结,发现知识与方法的规律,找出解答某一类问题的方法技巧,继而形成系统的知识网,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三、传授反思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依据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学习。

  1.反思变通。如在分析带电摆球在含磁场的复合场中的单摆运动时,学生易受到重力场中单摆模型的干扰,教师可引导学生依次分析带电粒子在重力场、电场、磁场中的受力特点,分清形似物理模型中的本质差异,摆脱知识迁移引起的负面影响,教给学生反思策略,通过变通,帮助学生养成认真分析过程的习惯,同时培养了学生发掘现象本质的能力。

  2.反思多解。近年高考多次出现了测量电阻这类很有操作价值的题目,笔者结合课本介绍的方法,安排学生自主设计测量电阻的其它方案,收获颇丰,包括:教材中介绍的半偏法、电学中测定电阻最常用的伏安法、在电流表位置并入可调电阻的替代法、电流差值法、安培表并联法等等,极大促进了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和探究能力。

  3.反思总结。

  首先,教师应指导学生及时反思学习中的成功点,供以后学习参考,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如对教材实验装置的改进等。

  其次,及时反思学习中的挫折点,结合学生的实际,从主客观寻找失败的原因。学生在进行“用双缝干涉测光的波长”试验中,成功率较低,通过反复思考,调节光源离遮光筒的距离,实验效果明显改善。

  再次,及时反思学习中的成长点。教师应引导学生尝试通过论文写作的形式,总结物理学中的思维方法,如正交分解法解决小船渡河问题,以及等效法、图像法、在物理解题中的应用等。

  四、注重反思评价

  一方面,教师应通过在反思性教学中得到的经验和教训,从自身做起,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和策略,及时进行自我评价,可借助教育博客写随笔式反思日记、案例式教学札记等,对于教学中出现问题的深入分析,使自身教学技能和专业素养得到发展。此外,还可采取访谈法、问卷法、主题备课等形式与学生和其他教师进行交流。

  另一方面,教师要做好学生方面的反思评价。教师可通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表现,了解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表现和进步,采取观察法,及时记录比较,采取档案记录的方式,收集分析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资料,包括:成功点、挫折点、进步点、测验信息和活动情况等,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行为。

  五、结语

  通过上述反思性教学实践,教师的自身素质得到了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都得到了显著发展。但一些不足和弊端也逐渐显露出来,如缺少时间和空间,难以长期坚持;

  反思评价流于形式,没有得到落实;缺少必需的理论支撑,不易操作等,这需要广大一线物理教师共同努力,探索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进行反思性教学的模式,为新课改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夏心军.反思型教师困惑与创建[J].教育科学论坛,20xx(4).

  [2]郭晓娜,靳玉乐.反思教学与教师教育智慧的形成[J].当代教育科学,20xx(19)[3]申继亮.教学反思与行动研究———教师发展之路[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4]申继亮,张彩云,张志祯.专业引领下的教师反思能力发展———以一位小学教师的反思日记为例[J].中国教育学刊,20xx(6)

高中物理教学反思9

  一、教学目标明确具体,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动能定理是高考频繁出现的考点,它的内涵和外延到高三有的学生都弄不清楚,更难以解决实际问题。所以我就采用小专题分知识块一点一点讲授,就像给幼儿喂食,小口相授,量少而精。鉴于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资料上和网上的习题大多数不能直接使用,需耐心的针对我的学生对一道道题目进行切割、变式,就像文火炖肉,把题目的鲜味发挥到极致,且适合我校学生的胃口。

  本节课主要解决两个问题:1、会求动能;2、知道动能定理,并能简单应用。

  本节课对于简单应用中表达式的意义、解题步骤、过程选择都有相应强调。但是对初状态、末状态的强调不够。

  二、问题情境生动有趣,有很好的教育意义。

  我申请的课题是《新课程背景下物理情境素材的研究》,对于“如何收集相关的素材进行适时的情境创设”这个问题的思考一直渗透在我平时的教学中,开设这节研究课也不例外。力学是运动学的基础,生活中的实例大多与机械运动有关。所以适合本节课的情境素材比较多,我选择了两个具有强烈视觉震憾并且有较强教育意义的励志场景。创设了这三个问题情境:

  1、王小贝老人用牙齿拉汽车。首先用牛顿运动定律和相关运动学公式求解,然后再用动能定理来求解,充分体现用动能定理解题的优越性。

  2、用卡片切黄瓜。这个演示实验即能体现质量小的物体如果速度大了,动能可以很惊人。并用相关数据熟悉动能表达式的应用。

  3、马戏团中“人肉炮弹”表演。以此训练学生选取过程的能力,又让学生体会动能定理可以用来解决曲线运动问题。

  笔者感觉创设问题情境至少分这样几步:

  1、提炼现实生活中的物理模型。

  2、在物理模型的基础上进行深加工,突显相关知识点。

  3、根据学情,再次修改。

  4、给物理量赋予相关数据,数据要符合实际生活。

  5、计算不要过于复杂,对于新课教学努力做到弱化计算,强化概念。

  根据本校学情,笔者把情境1中老人拉汽车斜向上的拉力改成水平方向,把情境3中的人肉炮弹飞出时斜向上53的角换成告诉最高点速度。如果是上位学校可以不用改。

  三、学生活动较多,但在形式的多样性上还可以改进。

  本节课学生活动比较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较高。人的有效注意时间大概是15分钟,所以可以适时用丰富的情境和相关的物理问题对学生好奇心和紧张感进行缓冲。学生在解决物理问题的时候即缓解了听课的紧张情绪,又发挥了主观能动性。

  不过本节课学生活动还是以师生问答,学生解题为主。合作学习和主动探究较少,本节课的难点研究过程的选择其实可以通过学生讨论来完成。

  四、语言流畅自然,精准度还待锤炼。

  我在课前反复推敲了每一个知识点、每一个环节需要表达的语言,尽可能做到精准、清晰。但课后,细想,在实际教学中,仍有许多地方太过口语化,需要激情洋溢的地方由于不熟悉“台词”,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以后还要多听听其他人的课,努力多锤炼自己的语言。

  五、生成资源利用不够。

  本节课有一位学生对于最后一道例题提出疑问,虽然他表达的不对,但是我没有立即抓住这个生成资源。在以后的上课中,我更应该多注意在这一方面的锻炼。

高中物理教学反思10

  刚从初中升上高中的学生普遍都觉得高中物理难学,而学习跨度大是高中物理难学的主要困难之一。如何搞好高初中物理教学的衔接,降低高初中物理的学习台阶;如何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物理教学特点和学习特点,渡过学习物理的难关,就成为物理老师的首要任务。以下是我在教学中的一点心得体会:

  一、注意新旧知识的结合。高中的物理内容有不少是以初中内容为基础而深入的。因此在备课的时候老师应了解学生在初中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并认真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把高中教材研究的问题与初中教材研究的问题在文字表述、研究方法、思维特点等方面进行对比,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差异。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顺利地利用旧知识来同化新知识。

  二、加强直观性教学、培养学习兴趣。高中物理在研究复杂的物理现象时,为了使问题简单化,经常要建立物理模型,使物理概念抽象化。初中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往往感到模型抽象,不可以想象。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可以多做一些实验,多举一些实例,使学生能够通过具体的物理现象来建立物理模型,掌握物理概念。

  三、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思维模式为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一般性的思维方式,但是要有效解决一个具体的物理问题,还必须掌握一些特殊的方法和技巧。例如:解决力学中连接体的问题时,常用到“整体法”和“隔离法”。刚从初中升上高中的学生,常常是上课听得懂课本看得明,但一解题就错,这主要是因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比较薄弱,所以平时应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

高中物理教学反思11

  内容提要:初高中物理学习的差异主要有课程差异,学习方法的差异。在教学中注意从新旧知识的同化,思维、研究能力的培养、知识硬块的消化、解题思路的掌握、自学能力的提高等方面加强教学,达到克服差异的目的。

  主题词:课程差异方法差异教学措施

  初中毕业学生升入高中学习,普遍感到物理难学,教师也感到难教,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初高中物理课程要求存在着差异和学生学习方法的差异。处理好这些差异,顺利实现初、高中物理课程学习的衔接,是提高高中物理教学质量的一个必要手段。

  一、差异产生原因的分析

  (一)课程要求的差异

  1、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差异

  初中物理课程中大多数问题都重在定性分析,即使进行定量计算,也是相对比较简单的比例关系的运用;高中物理课程,大部分问题不单是作定性分析,而且要求进行大量的,甚至相对复杂的定量计算。

  2、知识的呈现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差异

  初中物理课程的呈现基本上是以形象思维为基础,大多数问题是以生动的自然现象和直观的实验为依据,让学生通过形象思维获得知识;而高中物理课程的知识的呈现,多数以抽象思维为基础。问题研究的实验不再是以直观直接得结论,而需要在实验基础上,加以抽象、归纳,才能得结论。

  3、初中课程的问题多是单因素的归因的逻辑关系;高中课程的问题的归因则是多因素的复杂逻辑关系,且是以递进式、归纳式的逻辑关系为主。分析问题时还需较多使用假设、判断的推理逻辑手段。

  4、初中物理问题的解决,对运用数学工具的要求不高,主要使用算术、代数方法;高中物理问题的解决,使用数学工具提高到了需大量使用代数、函数、三角函数、图像、向量(即矢量)运算、极值等方法的综合应用上。

  (二)学生学习方法的差异

  1、初中物理的学习,学生习惯于教师的(知识)传授。在学习中,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停留在“简单问题”的“简单理解”上;高中物理的学习则要求学生独立在老师的指导下获取知识。要求学生要能(把课本作为工具)形成“自主学习”习惯,更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多层次、多角度的逻辑分析,学会寻找知识点的“连续性”关系。

  2、初中物理知识的简单性,决定了学生在学习中较多运用记忆方法掌握知识,对理解、分析方法使用的程度要求不高;高中物理知识的复杂性,决定了学生在学习中需要以理解、分析、归纳为主的方法来进行学习。同时,还需“形成物理学思想”,寻找物理课学习的门路。

  3、高中物理习题的求解,要求学生在数学工具使用上学会数学语言表示物理问题,学会数学工具的灵活运用,实现大量定量分析的自如化。

  二、克服差异的教学措施

  1、加强新旧知识同化,顺利实现学生升级学习的过度

  初中学生进入高中学习,无论是教材理解方面、思维活动方面、研究物理的方法方面、完成作业应用的手段方面等,与初中阶段相比,存在着明显的梯度。在备课时就应该认真思考初中物理课程与高中物理课程的差异,切实了解学生已掌握了哪些知识,并认真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仔细捉摸高中课程所研究的问题跟初中课程曾研究过的相关问题,在语言、研究方法、思维特点等方面存在差异,明确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与差别,确定课堂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启发和指导,帮助学生把旧知识同化新知识,让学生掌握新知识,顺利地达到知识的迁移,减少学生学习高中物理的困难。

  2、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早入门

  针对高中课程的知识呈现多以抽象思维为基础的特点,在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培养,让学生能从教师的课堂引导中,快速形成抽象思维习惯,形成分析、判断、归纳、总结的抽象思维能力,能够早入高中课程学习的门道。例如:高一年级的“匀变速直线运动”一章关于加速度的教学中,对加速度概念的确定,采取引导学生分析此运动现象的特点(轨迹是直线,速度均匀变化),寻找速度变化量,寻找速度变化有快慢的规律,归纳出a=△v/t的物理意义。然后再引导学生总结“a”的定义的要素,充分理解“a”的意义。实现从现象→特点→规律→“知识点”的抽象概括。

  3、加强演示实验的研究,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高中物理课程的演示实验,是培养学生研究能力的最重要的手段。在课程教学中,要尽量增加演示实验,并且要注意对现有实验设备的使用进行符合研究性学习的处理,让学生能够从演示的观察中,学会研究,尤其要学会对有形的物理现象进行抽象思维,并能归纳结论,形成研究习惯,培养研究能力。如“牛顿第二定律”的演示实验,在课堂演示中,可着重引导学生充当研究者,老师扮演工具操作人员,从实验→读取数据→绘制图形→寻找物理量的数学关系→得出公式的程序实施过程中,把研究的任务交给学生,老师充当“引路人”,让学生来完成研究,得出结果。使学生从研究中产生兴趣,形成研究习惯,训练研究能力。

  4、化整为零,消化知识硬块

  针对学生在高中物理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出现“知识硬块”的现象,采取化整为零的方法,消化那些在思维上比较抽象和复杂的知识硬块。具体采用编制一些小型的、概念性强、不需要什么计算又针对学生思维特点的基础训练题,把抽象思维具体化,把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分割成数个简单的思维过程,从而帮助学生克服差异。化硬块为软块。如: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对刚进高一的学生就是一个知识硬块。对这一知识才用“正交分解法”来处理,化互成角度为同一直线的力的合成,再转成互成90度的力的合成。对学生来说就易于接受。

  5、上好习题课,促进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的提高

  高中学生,尤其是刚进高一的学生,不会做题的现象较为突出。上好习题课就成了促进学生分析问题能力提高的关键。在习题课教学中应该着重讲思路、讲方法。告诉学生“我的思维过程——寻找问题现象、分析问题特点、归纳已知条件、确定所用知识、建立解题模型(方程或图形等)、完成具体运算。”,让学生明白解题的根据是什么?怎样联想?如何推算?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归纳和演绎?如何进行判断等分析方法,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解题习惯,以实现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

  6、利用好教材工具,加强教材阅读辅导,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充分利用好教材,辅导学生阅读,告诉学生阅读教材时注意去寻找每章每节的知识点,注意寻找定律的成立条件、要素、结果等内容,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对学生中出现的注意理解、有创见的,会灵活运用的现象大力提倡。对死记硬背的学生及时纠正,让学生学会读书。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采取上述措施,可以减少学生的厌倦、畏难情绪,培养增强学生的信心和学习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克服差异的目的。

高中物理教学反思12

  在高中新一轮课改中推行的“物理课”,是在新课标的标准下展开的,此项改革旨在超越学科界限,强调各学科领域的相互渗透与整合,帮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自然和物理,建立开放型的知识结构,促进知识的迁移、学习能力的发展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在物理课的教学过程中,更加强调培养学生的物理精神、物理态度和物理素养,鼓励学生善于观察,积极参与过程体验,倡导学生自主、协作、勇于探究的学习精神和情感体验。

  下面,就几年来物理课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谈谈我个人的看法与建议。

  一、物理课教师面临的问题与困惑

  1、知识结构的变化带来的冲击

  参加过新教材实验的老师们普遍反映,物理课是最难教的课,有人甚至将物理课能否推行下去看作是影响课改进程的重要因素。

  物理课程的最大特点是综合,因此,在知识结构上与原来的地理、生物、物理、化学的学科体系相比有很大的不同,而物理课对各分科知识的整合也不是简单的分科综合,而是通过对内容的整合“让学生从整体上的认识自然,从基本物理观念上理解物理内容”(《物理课程标准》),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建立开放的知识结构,而且其学习能力也得到了发展,但是,把相关学科的“部分”内容重组于“整体”的学习主题之中,物理课本身就构建了超学科内容的知识结构,这就给原本分科授课的老师们提出了全新的教学任务,也对他们的教学观念带来极大冲击。老师们不知道这门综合性的物理课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储备才够用,因为很多知识和技能都需要不断扩展和提高,任课教师在短时间内很难适应新的物理课程。此外,老师们还要利用大量的业余时间自学、自练相对陌生的学科知识内容,并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等,可还是觉得知识不够用。

  2、思维方式的变化带来的不适应

  原先的物理主要研究的是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涉及到的基本上是因果关系,思维方式主要是逻辑思维,学生学习的基本理论通常是公认的定律或定论,实验方式也基本上是验证性的实验。在物理课里,展现给学生的多是当代科技发展的新成果,一个个千变万化的自然图像,有着许多不确定性的问题。在学习的方式上更强调对自然社会的观察,对物理过程的体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实践。因此,要求教师们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更注重指导学生物理思考与猜想,敢于怀疑,主动观察与动手实践等等。例如,在探究学习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试验方案——收集证据——验证假设——得出结论——评价交流”的学习方法。

  目前任教的绝大部分高中物理课教师在自己的学习生涯中没有这样的学习体验,不容易认识到课程思维方式的这种改变,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感到种种的不适应,难以达到新课程的要求,例如:教师在实验教学和探究教学前,经常会把学生在实验或者探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已经向学生交代清楚,而恰恰是这样“面面俱到”的教学行为扼杀了学生主动思考的机会。面临这样的问题,教师自身必须学会由过去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逐步过渡到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的教学模式上来。

  3、教学资源的缺乏带来的困难

  物理课的教材目前还处于研发阶段,仓促而成的教材错漏难免。这直接影响一线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对课程标准的把握与落实。目前的物理课教学资源严重不足主要体现在软件上,无论是图书资源(包括配套练习),还是多媒体资源都有待一线实验教师自己去开发。物理课教师的教学负担普遍过重,教材涉及到的各个学科的活动,也需要准备大量的实验材料,其备课量已经超过了中、英、数这些传统的“核心课程”,不少教师已感到力不从心。即便如此,老师们也都在尽力去挖掘各种各样的资源,但是还远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学生、家长对此也颇有微词,如果不尽早解决这个问题,将会影响教改教学的质量,教师改革的积极性也会因此受挫。

  二、对物理课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1、开设“物理实践活动”校本课程

  纵观物理课的探索与实践,我认为,要使学生在

  物理课中有更多的动脑、动手和参与实践体验的机会,建议高中学校在开设物理课的同时,研究开发“物理实践活动课”

  首先,设置专门的“物理活动实践课”,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活动的机会,使学生能通过实践活动充分体现物理精神,经历物理研究过程,对学生进行物理素质教育,其中包括物理的精神、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教育与体验。

  其次,开设“物理活动实践课”能更好地发展培养学生个性,弥补理论必修课程的不足。在物理实践活动课中,可以让学生更多了解当代科技发展的重要成果,激发学生对科技发展的关注和兴趣,并对那些有科技兴趣和特长的学生进行思维、技能训练,让他们自由选择所爱好的领域去学习、探究,发展自己的个性和特长,并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

  2、完善物理课师资队伍培训机制

  物理课教学目前处于改革实验阶段,改革能否顺利推进,师资队伍的保障是关键。现在绝大部分学校的物理教师资源都比较紧缺,由于教学内容涉及面相当之广,而目前银川市对物理课教师的培训时间太少且培训时间和方式单一,杯水车薪很难解决实际问题。

  总之,要想顺利地推进这门课程的改革与实践,我们不能仅仅把学习自然物理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作为培养学生物理素质的唯一内涵,更重要的是要全面地把物理课理解为一种特殊的探究自然的活动,这也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物理素养的过程。让我们一起去探索、去尝试、去体验,让物理课课堂成为学校培养创新人才的大舞台。

高中物理教学反思13

  最近几天,高中部组织了各学科备课组长进行了“复习示范课”,我讲了一节《整体法隔离法解连接体问题》专题复习课。我在备课讲课过程中进行了探索和实践,现在将这一过程进行总结交流。

  一、备课反思

  高三复习综合性强,我在准备过程,参照了近三年全国各地高考题,同时结合教学进度和学生情况,进行了综合分析。在设计上,先讲方法,后由浅入深的处理相似问题,最后归纳,比较方法。我自以为设计合理,重点突出,内容精练,习题选择合理,不足之处在于投影片制作粗糙,部分习题设计不严密。没有进行板书设计和一题多解设计。

  二、授课过程反思

  1、优点

  以前讲课有罗嗦、唠叨的毛病,自己不知不觉中说了许多重复的话。在本节课上,我注重了语言的简洁性、准确性,语速也达到了自己的设计要求,在讲解与投影片相结合的过程中有进步。内容讲解与备课过程预设的完全一样,自己觉得选题恰当。注重递进难度,注重基础学习方法归纳,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确实有“启发性”的教学感受。

  2、缺点和不足

  师生互动严重不够,没有单独提问任何人,也就不能将学生的真实思维暴露出来,感谢评课老师在此处的指点。

  板书过于简洁,给自己一种空的感觉,重点没有留在黑板上,强调的不够。(另一原因,因“连接体,整体法,隔离法”均不是在教材上体现的,对自己收集理解的概念均无明确定义。另一原因担心给学生一种再掌握“几个概念”的负担。)各环节过渡连接语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自觉连贯性,因果关系情况表达的不好。投影片应在多做几张。讲课过程中发现投影内有的应分开来放,突出一些内容会更好。

  三、课后反思

  利用信息技术,在备课过程中,收集资料、使用资料起到了不可代替的作用,在讲课过程中也起到了很大的辅助作用,但投影效果不好,学生看不清等技术问题没有解决。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上需不需使用?如何用?辅助效果如何?评价还需探索。

  高三一轮复习注重“三基”复习,本节课专题设计我认为成功,高三物理还应有多少题?其他复习课如何体现教材?大纲和考纲的精神?复习课中如何激发学生兴趣?如何培养学生除做题外的更多能力呢?愿与同仁研讨、请教。

高中物理教学反思14

  紧张忙碌的高一结束了。回首一年来的物理教学工作,可以说有欣慰,更有许多无奈。工作10年,教了4年高三,各方面都积累了一些经验。然而随着教育的发展、高中扩招等诸多问题使得我们的生源质量在下降,很多时候我感觉高中物理越来越难教了。

  我所任教的三个班都是平行班,每个班的特点不同。4班因为本人是班主任,很多同学有着不敢不学、不得不学的心理,因此历次考试平均分在平行班中名列前茅。然而从上课的状态来看,我感觉大部分同学没有对物理真正产生兴趣,也就不能真正学好物理。而且一部分同学虽然也想学好物理,也很认真、很努力,然而由于基础薄弱、理解能力差,始终不能真正掌握学好物理的方法。5班是所有任课教师公认的上课纪律很难保证的班,因此在上课时需要花费一定时间维持纪律,纪律保证了才能让那些想听课的学生有所收获。6班是三个班中上课的感觉最好的一个,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物理很感兴趣,也肯动脑思考,接受能力比较强,只是课后的功夫不足,有的同学凭借小聪明课后从不看书看笔记复习,作业也要催着要才能交上来。

  三个班的学生总体来讲都存在“懒”的特点,懒得动笔、懒得动脑懒得总结。针对这种情况,我尽量做到以下几点:

  1。课堂纪律要求严格,决不允许任何人随意说话干扰他人。这一点虽然简单但我认为很重要,是老师能上好课、学生能听好课的前提,总的来说,这一点我做得还不错,几个“活跃分子”都反映物理老师厉害,不敢随便说话。

  2。讲课时随时注意学生的反应,一旦发现学生有听不懂的,尽量及时停下来听听学生的反应。

  3。尽量给学生最具条理性的笔记,便于那些学习能力较差的同学回去复习,有针对性的记忆。

  4。注重“情景”教学。高中物理有很多典型情景,在教学中我不断强化它们,对于一些典型的复杂情景,我通常将其分解成简单情景,提前渗透,逐步加深。每节课我说得最多的一个词就是“情景”,每讲一道题,我都会提醒学生“见过这样的情景吗?”“你能画出情景图吗?”“注意想象和理解这个情景”。

  5。重视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教学。首先重视概念和规律的建立过程,使学生知道它们的由来;对每一个概念要弄清它的来龙去脉。在讲授物理规律时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物理规律的表达形式,而且更要明确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和单位,规律的适用条件及注意事项。了解概念、规律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如:运动学中速度的变化量和变化率,力与速度、加速度的关系,动能定理和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关系,通过联系、对比,真正理解其中的道理。通过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得出、模型的建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科学的语言表达能力。

  6。重视物理思想的建立与物理方法的训练。物理思想的建立与物理方法训练的重要途径是讲解物理习题。讲解习题时我把重点放在物理过程的分析,并把物理过程图景化,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形成清晰的物理过程。物理习题做示意图是将抽象变形象、抽象变具体,建立物理模型的重要手段,从高一一开始就训练学生作示意图的能力,如:运动学习题要求学生画运动过程示意图,动力学习题要求学生画物体受力与运动过程示意图,并且要求学生审题时一边读题一边画图,养成习惯。解题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答物理问题的能力。

  一年来,我也遇到很多困难。由于课时有限,没有足够的课堂练习时间,高中物理对学生的思维习惯和学习能力要求又比较高,很多时候物理课后没有作业或者作业很少,但是一些概念、规律及情景需要学生在课下加深理解,然而很多学生所欠缺的正是课下的功夫,导致很多学生反映“一听就懂,一做就不会”。这一点是我教学中遇到的最大困难。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继续研究探讨这个问题。

高中物理教学反思15

  昨天,根据学校暑期培训的要求,为本组老师开设了一节公开课。我执教的课题是“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由于是临时接到的任务,所以备课时间比较紧。以前在上高一时,经常将第一节“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一节第二节“时间和位移”这两节内容合并在一起一节课上完。而现在要求我第一节内容就要上一节课,那就要求我必须准备很多的素材。

  “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是高中物理的第一课,这节课主要是向学生介绍描述物体的三个物理概念。其中“质点”这个概念是一种科学的抽象,是一个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学生是比较难以理解的。因此我在讲授这个问题时,先提出一个问题“我们在描述问题的运动时遇到一定的困难,造成这个困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这个困难?”让学生带着这样的疑问,先阅读课本,然后再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最后我在进行总结。我觉得这样的教学方式还是比较好,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也比较高。

  参考系这个概念学生在初中阶段有所接触,我觉得在高中阶段对参考系的难点就是我们在解题时能够灵活的选择参考系,因此我通过一道例题让学生分别以地面为参考系和以火车为参考系分别列式求解,从而体会选择火车为参考系解题的优越性。

  坐标系是为了定量的描述物体的位置及其位置的变化而引入,学生相对也比较熟悉。因此,在这一部分,我主要为学生介绍了我国自主研发的北斗导航卫星系统,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同时为了拓宽学生的视野,还为学生介绍了世界上的另外三大卫星导航系统。

  整节课我觉得在“质点”这个地方的教学还有所欠缺。没有让学生充分认识为什么要引入质点这个模型,引入质点这个模型有什么意义。期望在以后再上这节课的时候可以把这个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

【高中物理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1.高中物理教学心得体会

2.《植树》教学反思

3.检阅教学反思

4.识字教学反思

5.秋思教学反思

6.小学教学反思

7.白鹅教学反思

8.老师教学反思

9.内能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