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随笔通用15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对随笔应该很熟悉吧?随笔的创作非常随意,不需要有任何的负担,不需要华丽的辞藻,没有严密的结构,随心写。你见过的随笔都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学随笔,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教学随笔1
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有味,致力于学生终生、全面发展,突出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是每个语文教师的责任。小学六年级的学生通过几年的阅读积累,已储备了一定的知识,也有着相 应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这些学生即将迈入中学的大门,如何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有效发展他们的语文能力?我认为应做到一下几点:
一、因势利导 六年级学生在校园里显得更为活跃,他们有热情,也显得任性、容易冲动。有时他们会在桌面上、墙上写几句小诗、一行话语,好象像以此表达对学校的留念。教师如何因势利导,抓住学生的情感契机,引导他们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呢?实践证明:积极疏导,把他们的心语得以外化,由此激发他们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是有效的路径。
二、融会贯通 六年级语文教学如果仅凭几十篇课文的精讲深挖、设计无数的练习,由此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习作水平,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提高。的确,课文只是个例子,应由一篇文章的阅读触及其余,启发学生把知识融会贯通,灵活、高效地学,有趣有味地学。
三、开发课程 在实际课堂中,特别是六年级语文教学中,难以听到琅琅的`读书声,如果我们基于以培养学生的读写兴趣为目的、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根本,必然会摒弃。所以我们应该利用一切机会激发他们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同学们觉得毕业前的学校生活是紧张有序的,也是丰富多彩的,令人回味的。在他们的习作里、日记中有生动的记录,还有的以诗与画的形式、书信的方式告诉自己的亲朋好友,这是没有预设的、水到渠成的语文学习活动。
我们该认真反思反思教学中的一些行为了。《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探讨实施绝非上几节公开课、写几篇文章、出几份试卷所能涵盖的,它的积极实施是体现在每个教学进程中的,六年级的师生同在新课标的背景下,应共享一片艳阳天。
实践证明,在生动活泼、师生互动的课堂里、在丰富有趣的活动中,六年级学生的知识、能力会喜获丰收,他们的情感会得到升华,语文学科的魅力才足以得到展现。
语文教学随笔2
今天是学生报名的日子,我没有做班主任,八点半到校的。校园里很热闹,都是孩子,孩子们一个个穿着新衣服,笑呵呵的拉着家长的手,或者和伙伴一起相互看着,叙说近一个月的想念。我快步穿过孩子,上了二楼,到我们教室了。
班主任已经拉开阵势了,在教室门口摆张学生桌,家长在教室门口排对交学费,班主任正收得辛苦呢!我看见我那些孩子了,孩子们见了我都欢欣的喊着我。我冲他们笑了。子涵和泽芳特地到我面前,拉拉我的手,亲热的和我问好。我赶紧摸着两个小姑娘的小脸,说都长大了!我跟主任说我帮忙去领书吧。我叫了几个比较强壮的孩子,还请了几位热心的家长,跟我一起到总务处领书了。很自然的拉着子涵的`手,我觉得真的像拉着我逗逗的小手呀,穿过一个个捧新书的学生,大家的脸上都洋溢着新春的喜悦呀!
我们一年级的书不多,可是本本都是A4大的,看来今年孩子们的书包还是不轻呀!家长就是好,一下就帮拿走了大部分,剩下一叠语文书,看着四五个孩子都热切的看着我,看得出他们都想帮拿呀!我笑着分书了,一人拿五本,人人有份。这下,五个孩子都都满意的笑了!我也拿了几本书,跟在孩子们的后面,又回教室了。
报名还在继续,我还要到四楼分发老师们的书,我帮班主任请了热心家长,叫他们帮忙班主任分书,搞卫生。跟我们班主任说了要让她辛苦了。她说你一样辛苦。我们相视而笑,和我的学生们告别了,开始做那些杂事了。
到了四楼,正好分各年段的书,陆陆续续有不少老师来了,问了很多事,科室里真热闹!我发好了书,把我们一年级的放在一边,我拿到三楼给我们段长,同事一个寒假不见,大家都很亲热的招呼着,说笑着。
语文教学随笔3
今天早上,7:10的时候,班里已经来了很多学生。他们在自由地小声读书。
我叫停他们说,人的基本的语言能力包括,听、说、读、写。在早读老师没有布置任务之前,我们应该注重练习自己的朗读的能力。只有平时积累,到关键时候才能展现出来。比如,很多人想参加升国旗活动,在选主持人的时候,有些人就因为普通话问题而不能被选上。这个时间,没有必要急着背记东西,相反,应该练习自己的口才。
大家知道,我们正处于声音的变声期,更是应该注重锻炼自己。为什么我们中国人说英语,总是缺少那个味儿呢?原因在于,在语言发育的关键期(一岁半左右),我们没有接触到正宗的'美式或英式英语。我们的声带没有接收到相应的信号刺激。过了这个关键期,学起来很难。难不是不能,就是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现在,我们的声带处在变声的关键期,要注意锻炼声带。当我们试着向美的方向去读时,我们声带的就服务于美,当我们回避美的时候,声带就回避了向美的方向发展。当我们需要美的声音展现时,就会感到力不从心。
说完之后,我从语调方面给学生示范应该怎样读。如,"中央电视台"这几个字。我用不同的语调试读,让学生感受不同语调的给人的不同感觉。或许,我读的有点夸张,学生听得认真、开心。(开心很重要,只有开心,才可能接受你的观点。)
同学表示听懂了我的意思,我示意他们开始读书。我在黑板上写下了一句话:"美丽是追求来的,努力得来的"。
朗读开始啦,赵老师也进来了,看懂了我的意思,没有急于布置学习任务。
寻找美的活动也开始了,我在教室过道里慢慢走着,仔细地听着。遇到朗读美的,或是正努力朗读美的同学,停下来给予赞赏。这是利用榜样的力量,引导其他同学认真朗读。
走到王鑫成哪儿,听他读的特别的好听,我给了极高的赞扬。他也很激动地讲述了他小学的经历,一直做主持。他的经历再次验证了,能力是在活动中发展的。
邵佳琪在读书中一直表现很优秀,我给你赞许的微笑。
孔德亮声音有点儿小。我问他吃饭没有。他小声对我说吃过了。我说没有吃吧。此时他知道我的意思了,声音大了许多。
张浩强近日学习认真,我伸出手与他握手,传达我对他最近状态的认可。我顺便问了一句,最近玩不玩游戏。他告诉我说没有玩。我说,如果一个月不玩,我将去家访。
语文教学随笔4
今天听写第二单元的词语,结果不理想,可能是十一放假刚回来上学,孩子们的心还没有收回来,学习的状态不好。听写全对的没几个,但是,杨玉林表现却出乎我的意料,居然得了100分,可能大家对她还有印象,杨玉林是今年的插班生。原来在柳林的一所普通的私立小学读书,在做自我介绍时普通话还不标准,话不多,有些内向。她的语文成绩在班里并不算优秀。
下午放学前,我在班里狠狠的表扬了他,和以前一样,杨玉林抿嘴腼腆笑,杨玉林的`腼腆遗传与他的爸爸。新转来的当天,杨玉林的的爸爸对我说了很多,他很忙,每天都要上班,很晚下班。我了解了杨玉林在家的学习情况。原来,每个晚上,爸爸妈妈差不多都要10点以后回来,年迈的奶奶做饭,和读五年级的姐姐一起做作业,也就是说,杨玉林的家庭教育就是零。
当我说起家庭教育的不可缺少性的时候,爸爸很无奈,说自己小学毕业,心有余而力不足,孩子读书不好也没有办法啊。从他的话语里,我看出孩子的爸爸很心急,但却一直搁着。我说孩子的学习成绩,不仅仅关于知识的掌握,而是一个大写的“人”的书写过程中的缺憾,包括自尊心、自信心等各个方面,我很少在学校里面看到松大声说话,大声欢笑的。我建议为孩子营造一个学习的氛围,环境很重要。像松这样的状态,需要找一个负责的人(姐姐自己也是小孩,当然担当不起这个责任)来交流他每天的学习心得,负责人的人不需要学识渊博,可以这样的形式,“今天学了什么,也教教我吧,读给我听听吧……”所以,也可以爸妈轮流负责。
从当时杨玉林爸爸的表情来看,我就知道他一定会是一个很负责人的好家长。从今天松的表现来看,果然如此!
但我还是不能放松,家长和孩子很多时候是一起成长的,包括老师也是一起成长。所以,提醒学生,提醒家长,更需提醒自己。
语文教学随笔5
在《榜样3》中的主人公们用不懈的努力践行着当初的誓言。在他们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什么是无私奉献,什么是一心为民。
一个有期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政党不能没有标杆。高校作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阵地,要担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离不开全体教师共同努力,更离不开教师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充分发挥。首先,教师党员要不断学习,把师德与育人和谐统一。其次,教师党员要把奉献意识和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和谐统一。
在自我的教书育人中,在与同事的相处中,在领导分派的工作中,以高度的政治职责感、饱满的工作热情、良好的精神风貌时刻严格要求自我,维护党的形象。可是多追求物质利益与个人得失,要经常回想在鲜红党旗下举起右手时的铮铮誓言,高校教师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是加强党执政本事的要求。
一、愿意舍小顾大。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应当始终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任何时候任何情景下都要做到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异常是在危急关头和关键时候,要舍小家、顾大家,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多做贡献。
二、敢于弃软啃硬。没有什么事业能够易如反掌、一帆风顺。成就任何事业,都需要克服艰难险阻。对于共产党人来说,就不能贪图安逸和享受,敢于迎难而上,敢于啃硬骨头。
三、勇于舍生取义。对于共产党员来说,为了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在一切困难和危险的时刻,都应当挺身而出,英勇斗争,不怕牺牲。
四、甘于从一而终。在各种利益诱惑的今日,坚定理念、坚守初心,显得更为珍贵。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我们应当咬定青山不放松,千磨万击还坚劲,下决心、下气力做好当前正在做的工作。
语文教学随笔6
第7课《棉鞋里的阳光》有8个小节,相比前面的课文,不但篇幅较长,不容易读好,而且理解内容也有难度。在吸取了学习《看电视》一文的教训后,我谨记“多读方能自悟”的原则,帮助学生学好这篇课文,为学习下一课《月亮的心愿》打好基础。
我至少花了将近20多分钟的时间以各种方式引导学生读准、读通课文,并着力训练他们最感兴趣的分角色朗读,让他们初步体验读书的快乐。我也时不时用简短明确的语言激励他们:“你们读书的声音真好听。”“你的声音比以前更精神了,能读好问句,真棒!”……在老师的鼓励,同伴的夸奖中,孩子们读书热情比较高,抢着当众表演朗读。
在他们了解课文内容后,我就以“你喜欢谁?为什么?”引导学生用文中语句说明小峰是个好孩子,我相机板书“摆棉鞋在阳光晒到的地方、把棉鞋放回床前”,让学生体会到小峰做事细心,再指导观察插图,练习说话,注意让学生留意画面人物的'表情,指导他们把意思说清楚。同时联系课文前一部分内容,让学生知道小峰的妈妈是个孝顺老人的好妈妈。
以上学习环节进行得比较顺利,因为给予给孩子的读书时间很充足,让学生真正进入故事情境,和老师一起与文本对话,这真是验证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
再想一想,觉得自己组织读书的方式也有待改进。虽然大多数孩子开始喜欢朗读,学会了和同桌合作读书,互相正音,但是除了采用激励性的评价语言外,得多运用竞赛的方式,激发起孩子们你追我赶的上进心,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不断提高朗读水平。
的确,一年级学生学习语文,关键是要学好字词,对于阅读教学,就应该在宽松的环境下,有充裕的时间尽情朗读,不为别的,只为培养读书兴趣,提高朗读的积极性,那么,所有他们该理解的问题,能感悟的内容,也都通过朗读解决了。只要自己今后能继续强化这方面的认识,在课堂上和孩子们一起学习语文,应该是很轻松愉快的事情。
语文教学随笔7
布卢姆说过:“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我们的语文课堂,应注重学生的感悟和建构,再也不能“死水一潭”。有时是汹涌澎湃;有时应是波光粼粼;有时是“百舸争流”。
现在,我们都已逐步认识到,错误也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是学生建构自身知识和能力体系螺旋上升中的一个插曲。在学生与教材、教师、学生和自身对话时,难免会出现一些错误。我们要巧妙地利用和发挥好“错误”这一教学资源,真正挖掘出蕴藏在错误背后的“富矿”,化错误为神奇,引导学生自主建构。
下面,以一位教师执教《送给盲婆婆的`蝈蝈》一文为例,谈谈错误资源的巧妙利用。
当一位学生错把书中蝈蝈的叫声“咯咯”读成了“蝈蝈”时,引来了同学们善意的笑声。常规的做法是老师马上纠正一下了事。但是,这一位老师没有轻易了事,而是大做一番文章,层层剥笋。
先是表扬:“哟,这只小蝈蝈叫得多欢哪!他的叫声与众不同。同学们能不能学一学他的叫声。”老师这样一启发,顿时,课堂里蝈蝈声响成一片。
二是体验:“蝈蝈除了这样叫之外,还会怎样叫呢?”于是,同学们各种各样的叫声,汇成了一曲动听的旋律。
三是启示:“蝈蝈为什么叫得这样欢?”联系课文,学生自然而然地从蝈蝈欢快的叫声中,感受到了帮助别人的快乐。四是纠正:“我们读书时,还是应该按书上写的读。来,我们把书上写的这种叫声也读出欢快劲来”。孩子们同样也会兴趣不减,都能读出自己的情趣来。
你看,学生小小的一个错误,竟能生成出这么多教学的资源。试想,这样一来,哪位学生不愿读书呢?
在注重生成的课堂中,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被重视的,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被鼓励的,学生的个人见解是被尊重的,学生的个人表达是被允许的。
这样的语文课堂,就会成为师生发挥潜力、表现个性、愉悦心灵、提升素养、充满诗意的心灵历程。
语文教学随笔8
任教一年级语文今年已是第6个年头,早已习惯了孩子们的天真、稚嫩,回顾走过的六个春秋有失也有得,可谓喜忧参半。
一年级的孩子是天真无邪的,只要是老师说的就是对的、好的,任你家长如何解释,他只相信老师。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尽量严格要求自己完美些,时刻提醒学生注意学习习惯、行为习惯方面的'养成。
还记得在二小见习接触的也是一年级的孩子,一个月后回到师范我和同学聊天时总是说以后我绝对不会上一年级的课,一年级的孩子太不听话了。没想到毕业后短短12年的教学生涯就有6年是教一年级。所以有时烦有时也会牢骚几句。但是现在返回去想虽然每年都在教一年级,但是每年都有不同的收获。反思这几年的教学:在缪源虽然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孩子学得不够扎实。洪家的孩子可以说是最难教的,学前的基础不过关是原因,反思自己的教学:机械、枯燥的学习其实也是很难提高质量的。今年在中小,说句实话真得学到了不少,就自己的课堂来说我更加注重了学生的自读自悟、自练自说。
四月有幸到婺源听课,高林生老师的话让我从内心觉得学生的自主在课堂上真得真得好重要,所以我现在上课总是尽量让学生快乐,尽量让学生笑出声来。从于永正、薛法根等名师的课堂上我也学到了必须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因此现在我上课时总会提醒学生带着感情去朗读课文,带着思想去写字,这在以前我总是认为不必去花时间来练习的。
教无定法,学无定法,也许我用心了或许学生学得还是不尽人意。因此我会试着让自己的教学更生动、更活泼,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学得更快乐。
语文教学随笔9
我们如果细心不难发现,新课改的每一篇课文在学习目标中都有一点,那就是让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就要强化朗读能力的基础训练,逐步提高小学生的朗读水平。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让学生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要求学生达到爱读、善读、自己照着读的境界。2、教师要以自己精彩的朗读打动学生的心,唤起学生朗读的欲望。3、 采取激励机制,抓住学生在朗读时表现出来的成功之处进行表扬,使学生得到成功的喜悦。4、 经常进行各种朗读比赛
二、经常进行朗读基本功训练
要读好课文,首先要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打好朗读基本功。不丢字,不添字,不错字,不重复,不唱读,不读破句子,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学生读书时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学生能达到正确朗读,也就初步形成了读书能力,那么把课文读流利也就水道渠成了。
三、范读领略,模仿入境
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并不难,但要达到有感情,决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老师范读,当然,范读是随机的,要选择好时机,我一般不再初读课文前范读,而是当学生读得不尽人意时,我才范读。
四、采取多种朗读形式,使学生愿读,乐读
朗读的形式有:齐读与知名读;轮读;男女轮读、小组轮读等。配乐读;分角色朗读对话 较多,故事性较强,语言生动的活泼的课本可以分角色朗读。比如:《松鼠和松果》的教学中,我让同学们自己挑选自己喜欢的角色,我读旁白,这样反复读了两遍,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而且起到了示范作用。接着我又让学生换角色读课文,这样学生的兴趣更浓,读的投入,对课文的理解也很有帮助。
五、注重朗读评价
我们要善于聆听,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不同优点,多给恰当的表扬,少一些批评,多一些微笑和鼓励,少一些单一的评价。学生们树立了能读好的自信心,会读的更精彩。在我们的教学中,我们经常爱说的是:“你读得非常好。”“你读的'真不错”之类的话。其实,我们应用心聆听学生的朗读,切实发现他们朗读中的优点,哪怕是一个词,一句话都给与肯定。学生们在我们的鼓励中会树立自信心,读的兴趣就会高。
六、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初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品读
在教学中要充分给予学生读书时间,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把课文读熟。边读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带着对文章的情感读文,让自己的情感在读书中流淌。
总之,学生朗读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正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只要我们有耐心,有恒心,采取科学的训练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那么,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就一定会取得成功。
语文教学随笔10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是一篇看似简单,却蕴含着丰富哲理的文章。乍看题目,颇受启迪,不禁引起我深深思考:何不在课堂教学中尝试一下语文教学之路呢?
学生齐读课题后,我故意顿了顿,默不着声,孩子们被我这反常的举动惊呆了。我嫣然一笑,和蔼地对他们说:“孩子们,既然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那么我们学习课文的方法也不止一种,你们能用自己最喜欢、最简洁的方法学习课文吗?等会儿我们比一比哪个小组的方法好?”学生兴趣盎然,以小组为单位分别用不同的方式学习起来。圈点批注,动情朗读,激烈讨论……,一阵紧张忙碌之后,教室又恢复了平静。每个小组的同学都迫不及待地准备大显身手,期待着在班上交流汇报。看着一张张严阵以待的小面孔,我亮开了嗓子:“哪个小组先汇报?”话音未落,一双双小手高高举起。“冲锋组”成员索性站起来:“我们小组是利用抓住两件重点事例的方法来学习的:一件是在父亲的教诲下,克服了编织毛衣所需时间与交货约定时间相差20倍的困难,走出了一条从毛衣入手,自己设计、制作、出售时装的新路;另一件是准备举办时装展,可缝纫姑娘们却在另一家时装店的挑拨下跑光了,只好又一次另谋出路——举办未成衣展,不仅使展会如期开幕,还吸引了从多的订货者。虽然作者在创业路上遇到重重困难,但他想办法力挽狂澜,终于走出困境,迎来美好前景,说明了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说完后自豪地扫视了教室一圈。
同学们公认的“辩论组”成员也不甘示弱:“我们小组是通过读描写作者心情的句子来理解的。‘我大喜过望,脚下仿佛踩着一朵幸福的云’,写出了我当时异常兴奋的心情,让我感觉成功来得那么快,就像一朵从天空飘来的云;‘那朵幸福的云突然消失了,我只好垂头丧气地与他告辞’,独具匠心开辟的幸福路,一下子被堵住了,那大喜过望之后的失望却又是那样让人沮丧。但我和维黛安太太想尽办法后,终于使“一条时装的河流,源源不断地从我的时装店流出’,时装像河流那样,可见品种之多,订货量之大。流出的除了毛衣时装之外,还有成功的喜悦和继续寻求发展的信心。心情跌宕起伏,折射出成功道路的坎坷与辛酸。读好这些体现心情变化的句子,使我们理解到了成功的道路不止一条,只要有信心,充满自信,就一定能成功。……”
“辩论组”发言滔滔不绝,早已按捺不住的“睿智组”接下话茬:“我们小组是通过找体现文章中心的重点句来理解的,‘爸爸和蔼地说,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生活也是这样,假如你发现这条路不能到达目的,就可以走另一条路试试。’‘这回该从哪里找到一条出路呢?我为什么不可以搞一个不成衣的时装展呢?’‘父亲的教导让我一生受用不尽——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些反应中心的语句,让我们感受到要是一条路不通,如果不去走第二条路,就永远到达不了目的地。人就是在此路不通,走彼路;彼路不通,走另一条彼路的不断探索中逐步接近目标,走向成功的。
擅长情景表演的“演艺组”,更是别出心裁,只见他们一人演文中的'“我”,一人当维黛安太太,一人扮大商场经理,其余饰缝纫姑娘和订货客人。把作者“大喜过望”、“陷入困境”、“另谋出路”、“订货人络绎不绝”等场景表演得淋漓尽致。高兴、失望、希望、成功,道路受阻,另辟蹊径。一个个动人的情景,孩子们演得如痴如醉,仿佛和作者一道获得了走另一条路试试的灵感和勇气,与生活进行着激烈比赛。同学们身临其境,深深领悟:成功是一种态度,只要带着希望出发,成功就会离你越来越近。当再一次冲破艰难险阻,经历了苦难后,通往广场的路又多了一条。
常常从生活中摄取素材,并将语文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求实组”也据理力争,他们层出不穷地举出生活中善于另辟蹊径的事例:“一个寒风凛冽的冬天,奶奶的电烤炉坏了,妈妈将开水倒进高温瓶里,暂时供奶奶取暖。” “一天上学时,我左等右等都没有客运车,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突然灵机一动,向一辆小车礼貌招手,并向司机叔叔说明了情况,叔叔将我送到了学校。”“我爱看动画片,哥哥爱看足球,我们常常为看电视争执不休,后来我们约定谁先认真完成好作业,就看谁喜欢的频道。”……一个个生活中的范例,成为学生心灵的舞蹈,让学生从真实生活中,使自己的所悟得到印证和充盈。
各个小组争相展示,尽情发表自己的看法。“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的哲理深深印在了孩子们心中,也让我深受启迪:语文教学的路不止一条,只要萦绕新课标理念,建立开放的语文课堂,以学生为主体,倡导小组合作学习,创设轻松愉快、和谐的教学情境,就能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一个个“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的真实课堂,会如雨后春笋般展现在绚丽多彩的语文教学中。
语文教学随笔11
新的一轮模式探讨课结束了,如何提高小组合作的实效性,成了老师们共同探讨的课题,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谈几点不太成熟的看法:
1、目标要明确。在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时,我们必须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学生自主与教师引导的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固然重要,但如果忽视教师的引导、组织与帮助,小组的合作学习会变得十分盲目,并呈现散漫的状态,不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建立与学习能力的形成。二是语文基础训练与人文素养发展的`关系。关注学生人文素养的发展,不能忽视语文基础知识的训练。没有坚实的听、说、读、写的基础,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也不会有更高的发展。因此,在制定小组学习目标时,教师要根据课程计划的要求与学生学习的实际,科学地制定语文基础训练目标与自主合作学习的目标。 合作学习的目标与要求不能定得过多过高。过多,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不能完成任务;过高,学生达不到学习要求。
2、内容可自主选择。“自主选择”具有鲜明的自主性和开放性,这种学习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持续学习的兴趣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可让学生自主选择或共同选择喜欢学习的内容,然后在小组里互相学习交流。如教学《假如没有灰尘》一课,由于本课的4、5、6自然段语言结构形式基本相同,所以教师引导学生在初读全文,整体感知课文的大意后,不必按顺序从开始讲读到最后,可让学生按照自己的阅读兴趣选择其中的一节,按一定的学习目标自学后再在小组里交流。
3、时机要善于把握。要使合作学习取得最大的效益,善于把握小组学习的时机非常重要。就拿解决问题的方法来说,不是所有的问题让小组讨论学习都有最好的效果。讨论的问题过于简单,激不起学生讨论的兴趣与热情;讨论的问题难度过大,大多数学生参与不了。一般来说,下列情形是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的好时机:第一,当学生提出的问题处于模糊、似是而非时,要组织小组讨论或辩论。第二,当问题具有挑战性,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时,要组织小组讨论。第三,对知识的查漏补缺,小组学习更有效。
4、效果要全面评价。评价是合作学习的导向。教师应深入到学生中去,听取学生的意见,发表自己的看法,为他们提供一些指导性的帮助。这样,才能及时、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全面评价打下基础。评价的形式可以是教师对学生的及时反馈性评价、小组内学生的互相评价、小组之间的评价等。
语文教学随笔12
初为人师仅三年的我,带领着一群朝气蓬勃、充满希望的高三孩子,上下求索,不断进取,圆满完成了学校交给的教学任务,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回首一年来的高三教学和迎考,我觉得在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上收获颇丰,现总结如下:
重视基础。纵观三次诊断性考试,我发现,我们学校的学生,与本市其他中学包括重点中学在内的学生相比,第II卷的差距并不是很大。因此,可以说,谁在I卷上取得了优势,就在语文科上获得了先机。因此,教师必须加强对I卷的重视,同时对学生进行反复敲打、试探,发现学生在这些方面存在的和潜在的问题,并通过各种方式来进行基础的复习和强化,尽可能地扎实学生的基础。
强化能力。这主要针对II卷,特别是在诗歌、现代文的阅读上,要教给学生操之可行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重视整体阅读,重视文本基础;同时,又要教给学生审题方法和规范答题的技巧,形成能力,形成定势思维,使学生在进行阅读时能尽快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比如在诗歌鉴赏方面,就要求学生在鉴赏时养成这样的步骤:一看标题、作者和注释,因为,标题是诗眼,点明写什么。作者和注释,却可以给你解读提供必要的背景等东西。二看有无选择题。如有,可带入诗歌,帮助理解,这样,会给你降低阅读的难度。三要逐字逐句解读诗歌,抓住动词、形容词等,抓住意象,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而且在此过程中,还要回忆所学过的诗词,形成联系,体会诗歌的情感。同时,分析作者表现这种情感所运用的艺术手法及其效果。四要认真审题,把握题干所含的信息,明确答题的要点并规范答题。语言表达及运用亦然。
形成框架。教师必须研读高考考纲、教纲和近五年来高考语文试题,仔细研究教材,把握高考试题的特点和发展动态,同时,在专题复习阶段,在进行每一专题的复习中,不仅要广泛涉猎、研读并筛选各种高考资料,同时对每一专题进行了从考纲分析--高考试题特点及典型例题分类集锦--审题、分析及答题规范指导的研究,而且还要备学生,并根据高考考点和学生存在的实际问题,每一专题还配备了专门的.练习来巩固。在本专题复习之后,学生脑海中应具备本考点的框架。我的目标是,在专题复习后,在学生的脑海中,建立起一个关于语文高考知识点及题型特点及例题的总体框架。在第二轮复习中,还要根据补锅原理,通过练习和个别调查的方式,针对工作面学生的弱点和前一轮复习的遗漏以及高考新要求,进行了有重点地针对性极强的复习,尽量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完善专题复习时形成的框架,同时提高其解题能力和应试技巧,方能取得了良好效果。
复习有序。无论是基础还是能力,无论是字词句,还是段篇每一个高考知识点的复习,教师必须统筹安排,合理进行。否则,不知本阶段复习目标复习复习任务,则必然导致复习教学无序,教学效益低下。
调整得当。知识学得好,还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语文教学随笔13
八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即将进入尾声一学期的工作可以圆满结束了。但是反思整个对教学过程及结果,有时会发觉语文教学效果或目的与预期的设计有较大差异,课后细细分析一下,原因在于进行教学设计时忽视了对教学设计的实践反思,因而也就难以使教学设计在实际应用时发挥出所预想的作用。
因此,教师应积极反思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是否合适,及时看到实践过程中出现的误差,不断探求教学目的、教学工具、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积极改进,从而优化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一、教学没能真正达到教学目标,尽管我每次备课时在教学目标的设立,教材处理,教学方法,学法指导等诸方面都有自己的设计和安排,但是在真正的教学过程中更多的采用的是教师教知识,学生记知识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生怕自己讲的不够多,有时一堂课下来,满堂灌,原定的教学目标很难完全实现,教学目标无从谈起。
对策:教学目标的确立,要围绕并使学生掌握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语文知识,通过学生的联想。阅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对教学目标的实施,要正确处理师与生,教与学的关系,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给足学生思考的空间,突显在学生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切实达到教学活动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德育目标。
二、对教材的把握与切入点不准,缺乏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使学生产生对语文学习的抑制情绪。现用的语文教材是在新的教育、教学思想和理念指导下编写的,具有时代性和超前性,特别是强调了生活的语文和学习的实用性,符合当代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要求。
但我教学过程当中仍然难弃传统的思维和方式,乃至全搬教材,因此学生感到课堂空洞、乏味,久而久之产生了对语文学习的抑制情绪,影响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非智力因素的调动。
对策:紧扣语文学科的特点,充分挖掘语文学科的'特色,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尤其要重视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处理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达到最优化。例如:在教学素材的选取上,要充分围绕对生活有用的语文,对学生终生有用的语文;教学方法上要突出个性化的教学,满足学生的参与欲、表现欲、竞争感和成就感,通过对语文课堂教学的优化,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克服由非智力因素而造成的学习困难。
希望以上内容对你有所帮助。谢谢!
语文教学随笔14
语文教学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才容易进入课文情境中去。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开门见山,先入为主
语文课教学之初,教师可用模型、标本、图片、幻灯、录音、录像等形式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产生共鸣,激励他们快速进入课文的情感世界之中。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我们可先放一段有关春天风光的录像带,花坞春晓、桃红李白等春景激起学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或放一曲《春天在哪里》的录音,创造意境,使学生在美妙的乐曲声中自然进入对课文的`学习。
二、巧设悬念,激发情感
在让学生接触课文之前,可先自己复述课文情节,在关键处停下来,让学生去猜测情节会如何发展,人物的命运会怎样。这样巧设悬念,往往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学生阅读课文的热情就会大增。如教《孔乙己》、《变色龙》这一类课文时,我们可采用这种方法去激发学生的情感。
三、创设疑问,启迪思维
在导入新课时,可针对所讲内容,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更加集中,积极地期待着问题的解决。这样导入新课,能较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感,增强讲课的吸引力。如教学《驿路梨花》时,可设计这样的提问:标题一语双关如何理解?文中两次误会、三设悬念、四写梨花分别从哪些语句体现出来?
四、故事吸引,情境感染
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他们爱听爱看有趣的故事。老师可以抓住青少年这一特点,针对教学内容,从与课题有关的趣闻轶事出发导入新课,能够激发学生对所学新课产生浓厚兴趣。同时,授新课前,花极短时间,用绘声绘色的语言,讲述一则引人入胜的故事,显得亲切自然,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学习。如教学《阿长与〈山海经〉》时,可先联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给学生讲讲长妈妈所讲的美女蛇的故事,再讲讲阿长本人的故事,这样,使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进入作品的意境。
语文教学随笔15
本周二,我们语文组的全体成员在王校长的带领下,来到沂水实验中学听市级讲课比赛,此次之行,我收获颇深。
我们听了六节课,《风筝》《苏州园林》《记承天寺夜游》《爱莲说》《春》《钱塘湖春行》,这几节课老师们都用了课件来进行教学,课堂效果很好,我们在欣赏优质课的同时,不得不在内心里赞叹这些老师们的优秀素质。我最喜欢临沂第三十五中的刘宁老师讲的《记承天寺夜游》这课。开头的导入语就很新颖,两句话“此身安处是吾家”“天下无一不是好人”让人一惊,原来这是大文豪苏轼的话语,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紧紧抓住学生的求知欲展开本次教学。这节课的最大亮点就是教学设计欣颖,老师素质极高,很注重对学生的适时引导,教态自然大方,讲话干净利落。将学习一篇课文进行成一次神秘的旅行,在学生遇到不会的地方时,老师则会微笑着说“我们这次旅行不一定是一帆风顺的,也许会遇到一些小坎坷”,当学生读课文的声音不大时,老师就会说“在课堂上,老师最喜欢的就是听到同学们的读书声”……像这样极富引导性感染力的`语言太多太多,成为了本堂课的极大亮点。
《爱莲说》这课的特色在于画了两幅荷花图,让学生将莲的特点及君子的品质分别填上,成为了本课的亮点。最后老师还幽默的朗诵了自己写的“爱学说”,语言幽默,但教育意义极强。还有最后一节课《钱塘湖春行》讲的也别具一格。联系实际《智勇大闯关》将本堂课的学习设计成了一次闯关游戏,每个学生都成了闯关的选手,设计很新颖。“轻轻松松积累关”“你追我赶朗诵关”“积思广益赏析关”“紧锣密鼓背诵关”“超越自我拓展关”,经过这么设计,立刻调动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这堂课学生们的表现也是最好的。
语文课的很多课文本身是很枯燥的,但经过老师的精心设计之后就会变得生动多彩,可见老师在课堂中的引导是极关键的。特别是在这次课改中,课堂的高效优质必定要求老师们积思广益,创新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也是我以后努力的方向。
【语文教学随笔】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学随笔03-15
小学语文的教学随笔07-24
小学语文教学的随笔11-14
小学语文教学随笔07-27
语文教学优秀随笔04-17
小学的语文教学随笔05-30
语文教学随笔(精选15篇)03-13
语文教学随笔精选15篇03-24
小学语文教学优秀的随笔12-22
语文教学随笔(15篇)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