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随笔

时间:2024-08-24 17:38:31 随笔 我要投稿

端午节随笔集锦15篇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大家或多或少都对随笔有些了解吧?随笔通常指一种散文体裁,随手笔录,抒情、叙事或评论不拘,篇幅短小。那么,怎样才能写好随笔?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端午节随笔,欢迎大家分享。

端午节随笔集锦15篇

端午节随笔1

  节日,就是辛勤的劳苦大众,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平淡无奇的岁月中,为了打破这份宁静,辛勤劳动的人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出来的、欢乐气氛的日子。这样使得,劳苦大众在平静地生活中,让人们有所期待、有所期盼。在漫漫长河中,有了庆祝、欢庆,生活才过得有滋有味,才过得有人情味、有人性。这也许就是传统节日在千百年来,传承至今的理由吧。

  就拿端午节来说,就是没有屈原,穷苦的人们也会在五月编造出节日来。我的家乡的端午节就没有纪念屈原之说,而是一段神话故事。这个故事祖祖辈辈传承下来,这几年却让屈原占据了。话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恶神,仇视人间,他要毁灭人类。这位恶神派下来一位善良之神,让他执行这项任务。可这位善良之神,动了恻隐之心。下凡后对人类说,每年的五月初五,这位恶神要观看人间,你们到这一天的时候,家家户户,房门插树枝,窗口挂野草。到这一天恶神一看,呀!世间人类真死绝了,你看,房门口都长出树枝了,窗户上都长野草了。就这样又过了好多年,恶神知道了内情,杀死了善良之神,还为人间降下了灾难。从此以后,人们为了纪念善良之神,在每年的端午节这一天,每家每户,门口插柳树枝,是为了挽留善良之神,窗口挂艾草,是为了表达对这位善良之神的爱戴。

  至于五彩绳,在我老家叫百索儿。这个传统是怎么来的就不得而知了,反正小时候,只要是过端午节,早上起床,妈妈就为我们弟兄几个带上百索儿。在老家也有人说是为了让孩子长命百岁;也有人说是,五月里蛇出现了,孩子带上百索儿,蛇不咬。不管怎么说都是为了祈求孩子身体健康,命运顺利。

  对于吃粽子,在我老家根本就没有这种习惯。我小时候也没有听说过,端午节还要吃粽子。端午节吃粽子还是在上学以后,课本里学到的,那时候也就知道了屈原,知道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我们北方是以面食为主,在端午节那天,家里人会用面炸麻花,或者炸油饼,这也是我小时候最爱吃的。小时候盼望过节,过节了就有好吃的。在小孩子眼里,过节是最好的日子。

  在我外婆家五月,杏子就熟了,端午节可以提前吃到杏子。我外婆家以前有一颗好大的杏子树,每年端午节时,我舅舅就拿好多杏子,还有麻花,油饼到我家来。这也是天打不动的规矩,自从我妈到我家,就有了这一规矩。有一年,端午节那一天我舅舅收麦子忘了给我家拿杏子,还让我妈质问了好长时间。尤其端午节吃杏儿,这在我儿时是最骄傲的,因为我外婆家的杏子比我家乡要早熟几天。端午节,下午上学,我拿着杏子、油饼、麻花,带着妈妈亲手拧在一起的百索儿,信心满满,就喜欢摆着课桌上显摆。同学们看着杏子,馋的口水直流。那时候就喜欢同学们伸出小手,哀求着在我跟前要杏:“给一个吗!掰半个也行吗?我们俩是好朋友……等等”当我掰半个杏仁给同学,看着同学们吃,我特有满足感。因为外婆家的杏子,个大,不酸。我外婆家的杏核还是甜的,在我小学二年级那年,俩同学为了我吃剩下的杏核,还打了起来最后闹到班主任那里。

  初一那年,我吃上了粽子。虽然在小学就知道,粽子也是端午节的美食,可家里穷,父母没有买过。当时的粽子也是外地运过来的,老贵了,一个五块。那年我小姨,从外地打工回来,刚好是端午节,就往我家拿了几个粽子。人家是沾蜂蜜吃的,我又不知道,拿出一个拨开就吃。尝了一口,新鲜感就没了,一点都不好吃,就像玉米糊糊,没放盐。咬了几口就扔掉了,没想到我哥回家,小姨拿出了蜂蜜。人家咬一口沾点蜂蜜,甜甜的。我是馋馋的,真没劲。哎!猪八戒吃人生果——不知其味。我是没尝出味道,一个粽子糟蹋了。当时就埋怨小姨,为什么不多拿几个,一人一个,真没意思,心里有一种失落感。心里从没有想过,那时候谁家里都没钱,吃粽子也是奢侈品。在当今社会,粽子多了,却没人喜欢吃了。端午节象征性的.吃个粽子,只是为了过节。今年端午节回家,拿了几个粽子,我女儿一个咬一点,说不好吃,就让我家猪,过了端午节了。

  不过我女儿对百索儿,还是很喜欢的。五月初四那天晚上,就让我媳妇给他绑在手腕上。最后是脖子上、手腕上、脚腕上都是百索儿。还记得我小时候也喜欢百索儿,端午节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找我妈鞋百索儿,有时候我妈忙,头天晚上没来得及拧,就催着让她拧。端午节那天,绑不好百索儿是不会去上学的。端午节过后,还一直带着,一直到农历六七月,百索儿颜色褪完,再加上爱玩,不讲究卫生,百索线让污垢侵染地,都看不出是什么颜色了,才取掉。有时候还不死心,自己找来各色丝线,自己拧一根,再绑在手腕上。也许是想着端午节越长越好。在孩童时代节日是越多越好,越长越好,而对于有负担的大人,还是要以过日子为重。

  对于百索儿来说,大人们是不会绑在手腕上的。我不绑百索还是初三那年,主要是男儿身,不好意思。但端午节,砍柳枝,割艾草,还是自己的强项。自从上了初中,每年端午节都会随着父亲到山上找艾草。很早就起床,赶天不亮要把割地艾草挂在窗口,大人们说这样吉利。我对吉利倒没有感觉,主要是为了新鲜、刺激、好玩。就拿我爸常说的一句话,“年轻娃,耍性子。”在那时候,天不亮背着一背篓艾草,走在大街上觉得特别有面子,谁要就赶紧拿点,脸上永远带着灿烂地笑容。人总是要长大,对好多事也有淡化之时。上高中以后就再也没有上山割过艾草。还记得我媳妇怀孕那一年端午节,我刚好在家,我爸让我上山去割艾草,我还对我爸犟嘴,今天满大街都是买的,跑那么远干嘛?我还心里嘀咕,都好几年没上山割艾草了,我爸今年怎么这么大兴致?最后我爸一人上山割了艾草。后来才知道,在老家,女人坐完月子,要把五月端午节那天割的艾草和柳树枝,放大锅里煮水,来为出月子的女人洗身子。传说这种水洗身,对女人身体好。我爸割艾草是为了我媳妇,当儿子的却不知道,自己真是个糊涂蛋。

  随着社会发展,文化大融合,家乡关于端午节的传说已无人说起,而关于粽子,屈原、女儿节的说法,却占据了家乡的传说。对于社会低层的劳苦大众,怎样的传说都不重要,重要的在于一家人快快乐乐,健健康康、幸福美满的生活。

  我总认为,只有节日,才能清晰地记录着劳动人民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和文化内容;只有一次次的纪念才能让中原文化渊源流传;祖祖辈辈记住正能量的东西,社会才能发展。如果现在我女儿问我端午节是怎么来的,我会对她说:“因为有一位爱国诗人,在端午节这一天跳江了,所以每年我们都来纪念他。”而不会说,神、鬼之词。

端午节随笔2

  每年的端午节前一天,老婆都要亲手包制一锅粽子给家人吃。尽管超市里出售的粽子种类齐全,花样繁多。

  老婆始终认为,只有自己亲手包制的粽子才最可口,最有端午节的味道。

  农历四月底,五月初。老婆就把包粽子所需的各种材料都给买了来。有粒大色白的糯米;浓绿新鲜的棕叶;有又宽又长的马莲;也有红红的大枣;颜色不一,酸甜不等的葡萄干儿及上好的五花肉。

  老婆包制的粽子,最大的特点是个儿大,三角形状周正,捆得结实,味道存正。如果是凉着吃口感更好,糯米qq的,大枣葡萄干儿的酸酸甜甜,红烧肉的满口留香,称得上是我家的第一美食。

  我家包粽子时,老婆绝不会让我动手。人家嫌我包的`粽子个儿小,捆得松散,还包不严实。所以,她会一个人蹲在厨房包上 个把小时,一大锅粽子才能包好。然后就用炆火把刚刚包好的粽子煮上。不一会儿满屋就弥漫着浓郁的棕香,让人急不可耐。

  当然我也不闲着。老婆包粽子时,我就找出早就备好的五色亮光纸,自己叠纸葫芦。还是小时候跟奶奶学的。虽然手工叠制的没有市场上卖的丫丫葫芦那样精致,可我觉得更有端午节的味道。

  端午节这天,我必须起个大早,骑上自行车,到离家有一公里远处的机场上,把顶着露水的艾蒿才回来,传说只有此时的艾蒿才能起到除灾去病的作用。

  有时正赶上阴天,能见度差,真假艾蒿辨认不清,采回“山寨”艾蒿来也是常有的事。不过我从来都不会担心。因采艾蒿的人很多,总有热心人把自己采到的真艾蒿分给我一些。

  艾蒿采回来了,便掐一些艾叶儿泡在洗脸盆里用来洗脸,掐一枝艾尖夹在耳朵缝里,或者信手将其插在发间,剩余的艾蒿就用一根绳子绑好后悬挂在门框上。在配上叠好的纸葫芦,端午节的气氛便营造好了。

  吃早饭时,一家人围坐在饭桌前吃粽子,吃茶叶蛋。 在浓浓的艾香中送走了一年一度的端午节。

端午节随笔3

  小时候,我和小伙伴们都特别爱吃粽子,但不是常吃。有个节日要吃鸡蛋,戴“花绒”,这才由大人口中得知这个节日是五月端,而我们只关心能否吃到粽子,对于为什么叫五月端,就一无所知了。

  五月端在祖辈心中是有分量的,和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冬节一样隆重。这时大人们煮鸡蛋给我们吃,而平时是很少吃到鸡蛋的;大人们给我们买红黄绿三色的“花绒”,绾在我们手腕上,脚腕上,戴在我们脖子上,说这样可以避灾辟邪,让我们长命。那时有骑着自行车的贩子走村窜巷地叫卖“花绒”的,“花绒”裹在一个滴溜骨碌的六棱柱架子上,色泽绚丽,柔软。每当这时看到他们,我们就会央求大人们给我们买;开头有一个人买了,渐渐地就围了一圈人,挑选,讲价,仿佛成了街市上一个亲切,热闹的摊点。

  端午节还有一个习俗就是吃粽子。九十年代,街上很少有卖粽子的,我很少吃过粽子,对粽子是陌生的;但看到别人吃粽子自然是异常羡慕的,只有有钱人家的孩子才可以吃粽子的。我也吃过几回粽子,是亲戚家送来的,芦苇叶包的,三棱锥形,馅料是黏米和红枣,甜,黏,香。吃过了一回,还惦记那个味道,每当看见芦苇就容易想到粽子。每逢这个节日,村里富裕人家的一些老实、有礼貌的孩子们就会,依偎着家人到河边采摘新鲜的芦苇叶,要又大又宽的那种,回家洗干净,开始包粽子。包粽子是个艺术活了,我们又不会参与,只知道粽子好吃,对包粽子却也是着迷的;无奈哦,只得羡慕,心里直流口水了。粽子的味道和工艺对我有着很大的魅力,对这个吃粽子的节日也就“上心”了,懵懂中,期望这个节日早早到来。

  如今又到了吃粽子的'节日了。这天,下起了小雨,只有中午晴了一会儿;然而,没有丝毫影响人们的激情。人们走到街上买了各种东西,蔬菜,肉,鸡蛋等等,为准备一份端午的盛宴而忙碌,像往年一样,想过一个祥和吉庆的节。人们以过节来纪念过去的岁月,犒劳自己,感受着生活的美好。这样可以鼓励自己努力工作,给儿孙带来乐趣,合家盼望着幸福,平安,喜庆;可以凝聚家人的心,让家的味道变得浓烈,芬芳。这天,我还是吃着煮鸡蛋,味道还是如小时候的香,对粽子就不那么十分渴望了。周围的孩子们也不戴“花绒”了,有的只穿着由红色绣花的绸缎做的裤子,有的打扮和平常一样,在门口调皮的玩耍。几乎家家门上都插着艾草,这一点至今没变 。

  小时候吃粽子已变成心中一段美味的回忆了。那时大人们只知道端午节是祖辈们定下来的,规规矩矩地过节享受就是了,却很少有知道来历的,也很少给我们讲起。直到我上了初中,学了屈原的一篇文章,才知道这个节日是为了纪念屈大夫的,也叫做端午节。我得知屈原是一位忠诚的大臣,写下了一部名作《离骚》;但受到恶人的排挤,无奈最后投江而死。《离骚》比较难懂,我只记得 “哀民之多艰”这一句。我虽然难以理解《离骚》,但同情屈原的遭遇。端午节人们包粽子投入江中,祭奠忠诚大夫,与英魂共享美食、安乐,寄托了哀思,也彰显了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现在,即便吃不到粽子,只要想到或看到粽子,就会生起欢喜之感,好像每天都是吉祥的端午节。我知道人们用绿芦苇叶,包着黏米,大红枣,芝麻之类的馅料,包成三棱锥形,用白线捆好,放到蒸笼里蒸煮,熟了的粽子成灰绿色,鼓鼓的外形,吃起来,味道没得说。记得有一次在长途车站,我买了一个粽子,花了五元钱,味道一样甜。虽然贵点,我仍感到很满意,当然也有很多人买。

  有时候,我想,粽子为什要用青绿色的芦苇叶包成?人们可能也有这个疑问吧。这要先从芦苇说起。传说神仙喜欢在芦苇盖的棚子下乘凉,芦苇就意味着吉祥如意,用芦苇叶做的粽子就沾上了喜庆的含义了,能给人们带来好运气。观音菩萨喜欢竹叶,竹叶就成了吉祥的代称了,所以有的地方人们喜欢用宽大的那种竹叶来包粽子,图个吉利。那种竹叶也类似芦苇叶。

  许多人们为什么爱吃粽子?我以为,粽子味道固然是美的,但粽子也是一种素食斋饭,就像腊八节人们喝腊八粥一样,吃粽子寓意着虔诚之心,以祈求神灵祖宗的保佑。

  人们把煮熟的粽子,拿一些投入到河流江湖中来纪念屈原大夫,表示哀悼,为什会有这个举动?每个人的看法可能不同。诸葛亮渡泸水时,受到阻碍,就曾以羊马的肉做成馒头,投到泸水中祭奠水中的亡灵,或超度他们转世,或劝导他们随队伍回归故里。祭祀完了,风平浪静,顺利渡过泸水。可见在那时候已经有投食物到河里祭祀亡魂的做法了,之前也一定有这样的古老做法。所以用粽子来怀念屈大夫,也是随古风的。“神鬼之德,其明盛矣!”尊重逝去英灵,早已是一种风土人情了。

  念端午节,对屈大夫的《离骚》一书也倍加敬重了,定犹如他这个人一般璀璨夺目,我心中生起一个念头:要趁这个端午节,手捧这本千古绝唱的奇书来,让心灵化入书中,体会仁人的德行,作一场情感之旅。

端午节随笔4

  一如往日

  只是没有往日的疲惫

  拥有的只是等待的无奈

  默默的我问着自己

  究竟是我用错了心

  还是我爱错了你

  没有人知道

  就如没有人知道天空何时会流泪

  鸟儿为何会悲鸣

  凉如水的夜晚

  纠缠而又烦乱的思绪

  如果你知道

  那么请告诉我究竟是我用错了心还是爱错了你?

  是谁曾经说过,不会放弃,而如今只留下我一个人.现在的你依旧欢言,我却站在长长的寂寞的海岸线,从什么时候,寂寞,眼泪成了我的朋友.我也不知道我到底错在什么地方,是命运的不公,还是我们原本就不该彼此相识.今年的端午节到了,一如认识她之前那样,在相同的地方,什么都不曾改变什么.而面目全飞!

  过去的依旧会过去,我还是原来的我.如过我还剩下些什么.剩下的只有那颗疲惫不堪的心灵,还有那孤独的灵魂!每当清晨起来,眼角还有残存的泪痕!原来好多的梦是真的,只是我们都清楚,不愿触碰内心的那颗线,许多这样的日子,重复了又重复.回首当年,展望未来.你觉得我还有未来吗?未来是什么样子的,我不知道,也不想知道.端午节的今天,我的手里紧握的.只是那根回忆的线!是啊,一段感情的结束,是否就意味着一段新的感情的开始呢?谁会告诉我!我明白不是每段感情的开始,就意味着美丽的结局!在乎的人,会伤的比较深,不在乎的会选择一笑而过,这就是人与人的不同之处.

  回首了一段感情,或许本不该继续的感情,我一如继往,无法释怀。

端午节随笔5

  中国有很多独特的节日:傣族的泼水节、春节、清明节、重阳节等等。但我印象最深的,就要数农历5月5日的端午节。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据说是为了纪念中国伟大的诗人屈原而有的。不愿看见国家灭亡的屈原投江而死,人们将食物投入江中祭奠屈原。为了不让鱼虾吃掉食物,人们便将食物用粽叶包裹,在5月5日划着龙舟将粽子投入江中。慢慢的便演变成了赛龙舟,吃粽子。

  赛龙舟是我喜欢端午节一个重要原因。看龙舟的河边里三层外三层的围了许多人。我不慌不忙的从口袋里拿出看比赛的秘密武器——高倍望远镜。看!几十只龙舟如挣脱了链锁的猎犬,向他们的猎物——终点飞奔而去。一只红色的龙舟脱颖而出,把其他龙舟落在后面。突然!一只蓝色的龙舟奋力直追,一下子超过了红色的龙舟,红色的'龙舟不肯善罢甘休,两条龙舟龙争虎斗,把其他龙舟远远的甩在了后面,其他龙舟望尘莫及。

  我调节了望远镜的倍数,只见两条龙舟上的队员个个汗流浃背,但他们还是随着鼓点的节奏奋力的向前滑,河水和汗水混合起来滚了下去。每个船上唯一的打鼓人为了激励队员,也用尽九牛二虎之力打鼓,而且每打一下就大声的喊一下,喊声振奋人心,队员划得更起劲了。看着如此振奋人心的画面,观众沸腾了,欢呼声,叫喊声震耳欲聋。我也心里想:这比过山车更加刺激。最终,红色龙舟以大约1米的优势赢得了这场比赛,我不经心想:蓝色的龙舟输得太可惜了!

  端午节,还要吃粽子,吃鸭蛋鸡蛋鸽子蛋。早上吃,中午吃,晚上也得吃。端午节这一天,全家除了很小的孩子,都要吃粽子。蛋可以不吃,但粽子必须吃。还可以叫外婆或奶奶,给你挂一个蛋囊,里面装个鸡蛋,饿了就拿出来吃一下。

  这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端午节随笔6

  岁月里那不温不火的过往,最终成了难以忘怀的幸福。

  ——题记

  一场场夏雨过后,农家的稻田里积满了水,就坐着看那青绿的稻苗一天天拔节了。

  通常,这是,端午的前奏。有一种叫端午李的果子就成熟了。我们村上就有两棵端午李,还未等到树叶上的雨水干透,小孩子们就忍不住要爬上树摘李子。树下围着一圈小馋鬼,盯着那黄澄澄的端午李,花猫似的脸上又多淌了两道口水。

  端午节,是要吃粽子的。起先,妈妈不会包粽子,院子里的二娘会包。虽然她都会送给我们煮好了的粽子,但我吃不够。恨不得把粽叶也吞了。又一年,妈妈决心要向二娘学包粽子了。

  端午的前几天,也是刚雨过天晴,妈妈和村子里的人就提着篮子到山上采粽叶去了,粽叶采回来后妈妈把它们一一洗的`发亮。

  又一个晚上,二娘就来教妈妈包粽子了,事先淘好的糯米,里面掺了花生,黄豆。我自己最喜欢吃腊肉的,但家里没有肉,妈妈总是很精心地想把生活过得很好。那时我家里没有电灯,妈妈和二娘就着一盏煤油灯边聊天边包粽子。我和二娘的女儿小芳趁着月光到处乱跑。妈妈就是那天学会的包粽子,以后的几年,因为妈妈在,我都能吃上香喷喷的粽子。妈妈的粽子只有两种:白味的和掺黄豆花生的。煮熟了的粽子吊在门框上,我总是一会儿有去扯一个,我喜欢白味的,冷的,就着白糖吃,好香。

  第二天妈妈会到田地里割些艾草放在窗上,于是艾香和粽子香飘满了小屋。

  以后我念中学了,第一次离家住校。每到赶集,妈妈就要给我捎一些东西来,什么李子啊麻花啊。第二年,妈妈出去打工了。端午节,那时学校不放假。下课的时候,我听见有同学叫我,然后我看见爸爸来了,他讪笑着,递给我一个袋子就走了。是五个粽子。回家时弟弟告诉我粽子是二娘送的,一共还不到十个呢。爸爸知道我爱吃,就送来了。

  又一年端午节,我以为我吃不到粽子了。因为爸爸妈妈都已不在家了。中午的时候,那个少年送我一个大粽子。可惜没煮熟,我仍吞完了。很高兴。

  这是我印象最深的端午了,以后都只是一个人在外过,由于工作忙,也没来得及买粽子。只是会打电话给爸爸妈妈,听听他们的声音。

  夜晚,我希望能梦到他们。妈妈在灯下埋头转动粽叶,放糯米,裹粽叶,捆扎,然后一个一头尖一头圆的粽子乖乖地做好了。你不知道这个画面有多美。

  你不知道,那个时候啊,我有多喜欢过端午,多喜欢和妈妈在一起!那样的时光,能否再多一些呢?

端午节随笔7

  从今年开始,农历五月初五,也就是端午节,为法定节假日。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又称端阳、重五、端五节。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兰而沐”的习俗。但今天端午节的众多活动都与我国著名的历史人物屈原有关。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南方各地举行龙舟大赛。同时,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清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

  端午节虽然是我们的传统节日,但是在长期的文化交流中已经逐渐地融入邻近国家的文化中,已经具有了独特的生命力和特点———在新加坡,每年端午节举行的国际龙舟邀请赛早就闻名于世;在韩国,端午节还被称为车轮节,是插秧结束后祈求丰年的日子……

  韩国、日本、越南等许多国家都有过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而我们却正在渐渐淡忘,陶醉在“圣诞节”“情人节”等一个又一个“洋节”中;或者被形形色色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所异化,节日的意义日渐沦为经济学上的统计数字;渐渐丢失了我国传统的节日中所蕴涵的人文精神:亲情、团聚,以及文化的传承与智慧。

  突然听到我们的邻国要将端午节向联合国申报为文化遗产时,我们会是什么表情呢?表情之余,就是反思。

  我国的传统节日,似乎总是离不开吃。端午节吃粽子,清明节吃青团子,元宵节吃汤圆,中秋节吃月饼,春节更不在话下——大鱼大肉让你吃到不想吃。农耕社会对饥饿的恐惧,形成了我国传统节日最鲜明的风俗——吃。而如今,满足了温饱需求的人们正在奔向全面小康,什么时候都有得吃、想吃多少都可以,传统节日的吸引力似乎一下子失去了特有的魅力。

  传统文化怎么会一天天地远离我们?是谁抛弃了中国传统节日呢?

  是否可以这样说,今天我们确实有了吃了,但吃得实在是没文化。

  文化是不可以量化的,是一种精神的.外显形式;更不可以用金钱的多少来衡量的。就象我们的爱心是不可以用捐钱的多少来衡量的,一亿大洋是爱心,一分小钱也是爱心;他们的爱心是等价的,因为爱心无价。文化不仅是形式,重要的是内涵。

  今年开始,端午节终于有了法定假日的外衣,开始了我们传统节日保卫战。

  今年我们只问:你放假过端午节了吗?

  明年我们会问:你的端午有文化吗?

端午节随笔8

  端阳节遐想

  五月的风

  拂过来这样的一个日子

  两千多年以来的延续

  传诵着

  一个伟大的名字

  一篇经世的绝唱

  一个伫立在江边的身影

  一个问天的头颅

  投进悲愤的汨罗江中的刹那

  一瞬间

  屈原

  走向了永恒

  人人吃粽子

  家家挂菖蒲

  岁岁划龙舟

  无一不是在怀念你

  忧国忧民而冤死的`诗人

  汨罗江水千百年来静静的

  静静的流淌

  一路飞泪

  一路哀伤

  凭吊你不死的英灵

  年年端阳

  又到端阳

  几千年变换沉浮的历史

  改变不了几千年依然的存在

  因为它镂刻在炎黄子孙的心里

端午节随笔9

  又近五月端午,闻着大街上粽子散发出的香甜味道,我不由地想起了奶奶,想起了有奶奶陪伴的端午节。对于一直生活在北方的奶奶来说,端午节有三件事必不可少:第一是给孩子们搓五色线,第二是抹雄黄酒,第三才是包我们爱吃的粽子。
  奶奶说,五色线又叫“长命缕”,在端午当日给孩子们戴上能辟邪、防止五毒近身。不过,我们哪懂这些,只是看五色线花花绿绿,很漂亮。丝线一般由五种颜色组成,不过大部分时候受条件限制,能找到几种颜色的丝线就用几种。把不同颜色的丝线整理好后,奶奶用牙齿咬住丝线的一头,另一头用双手拉紧开始向同一个方向拧。等奶奶把丝线拧成一股时,我们早已伸出自己的手臂,迫不及待地等奶奶给我们戴上。颈间、手腕和脚腕,一戴上五色线,我们立刻感受到了节日的气氛,也感觉比平日漂亮了不少。
  接下来就开始抹雄黄酒了。雄黄酒是奶奶提前泡好的,在自酿的黄酒中加入一些雄黄,泡一段时间后,黄酒里就有一种浓浓的雄黄味了。其实,我们是不太乐意抹雄黄酒的。一是因为味道太重,有时刺激得眼睛都睁不开;二是因为抹在身上会留下黄色的印记,不太美观。但奶奶说了,雄黄酒必须抹,“抹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于是,我们只好乖乖地排成一排,任奶奶用棉球蘸着雄黄酒,在我们的额头、耳孔、鼻孔、腋下和手心、脚心都涂抹一遍。虽然味道不太好闻,但涂抹过后,顿觉一阵凉爽,我们便也开心起来。
  包粽子是奶奶最擅长的手艺,也是我们最期盼的事情。用来包粽子的`粽叶是春笋生长时脱落的叶子,这种叶子宽大柔软,而且有一种特别的清香。奶奶先把粽叶的一端卷成一个圆锥形,然后把泡好的糯米填进去,卷好后用棉线捆成菱形。在煮粽子的时候,奶奶会给我们讲端午节的来历,讲屈原的故事,常常让我们听得入了神。直到闻到粽子浓浓的香甜味儿,我们才回过神来,急切地想要一饱口福。
  如今,已经为人妻为人母的我早已不再戴五色线,不再抹雄黄酒,对粽子也没有了幼时的期盼。但每到五月端午,看到这些东西,我就会不可抑制地想起奶奶,奶奶的一颦一笑似乎仍在我眼前。原来,在每一种物品背后,都有一份思念,一份牵挂,一份浓得化不开的情感。

端午节随笔10

  端午节又要到了,我又感受到了那种真我纯我的意境。

  小时候,我只知那端午节吃粽子。吃着香香的粽子,我问妈妈端午节为什么吃粽子。妈妈告诉我,那是为了纪念伟大的诗人屈原,纪念他不愿与恶势力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纪念他至真至纯的真我风采。

  大一点儿后,又是端午节,我看到了有关屈原的国画。画面上的屈原解衣散发,白衣乌发任风吹拂,口中似在狂吟高歌,不拘礼法,完全自我。这时,我又想起了妈妈的话:至真至纯的真我风采。

  再长大一点儿,从史书中了解到了屈原的伟大,也在他的诗中领略到了真正的他。屈原爱国,死谏楚王;屈原浪漫,著有《离骚》。但这只是表面,我更爱的是他狂妄张扬的个性,爱他的真我风采。

  在众人皆醉得麻木环境中,他选择了一人独醒。

  在世人皆浊的肮脏社会中,他保持着一人独清。

  离开了王都,他投入汨罗江中的波浪。

  褪去了华服,他裹上出水芙蓉的碧叶。

  他狂放的高歌与散飞的`长发释放着他的狂妄与任性。

  他愤然地罢官与冲动的投江展示着他的清高与孤傲。

  他天真地处在官场,认清了世人的丑恶与腐败。

  他诚恳地到处游说,认清了众人的沉睡与昏醉。

  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对他如此的敬重。

  这就是为什么人们要纪念他,纪念这种精神。这正是端午节的意义所在。

  正是他的真我风采让他达到了仙的境界,让我也为之放歌,放歌在这飘着粽香的端午、真我纯我的端午、至真至纯的端午……

端午节随笔11

  在我离开家乡之前,我到过最远的地方是县城.那还是因为叔叔生病在县城住院,爹带我去看望叔叔。我记得,那是我五、六岁的时候,那天正好是端午节,天还没有亮,爹就把我叫起来了,带着我走了一个小时的'山路,然后又坐了一个多小时的班车,当我们到县城时,天刚好亮了.爹一手提着行李,一手攥着我,我屁颠屁颠地一路小跑跟着。

  这时,爹带我来到一家餐馆(后来才知道是县城最大的餐馆三八食堂),爹要了两碗馄饨和四根油条,我学着爹的样子,将油条泡在馄饨里。顿时,滚烫的油条经过开水一泡,那醉人的香味,扑面而来,这是我长这么“大”,过的最幸福的一个端午节,我陶醉在这幸福生活里。从此,我人生的理想也就确定了。十年以后,当我考进县城一中时,老师让我们写的第一篇作文"我的理想",我就写了:我的理想就是长大能让吃上馄饨泡油条。带着这一理想,我走出了县城,浪迹天涯海岛,过过许许多多大节,吃过许许多多的大餐,见过许许多多达官贵人,但是,我还是忘记不了哪个馄饨泡油条端午节。

端午节随笔12

  据幼儿园的老师说,端午节期间,杭州的传统是要吃“五黄”的。女儿很认真地告诉我,“五黄”就是指黄鳝、黄瓜、黄鱼、蛋黄、黄酒。都是鱼米之乡的时鲜菜品。

  为满足女儿的愿望,我去买了“五黄”,并亲自下厨,亮出看家本领。平时,这样的机会不多,大多是妻子掌勺。不过,我们时常到农家乐或杭城的大酒店吃饭,弄个把特色菜,我还是有素描、有功底的啊。呵呵,没吃过猪肉还能没见过猪跑?

  葱爆黄鳝、凉拌黄瓜、雪菜蒸黄鱼、蛋黄南瓜,再加三只梭子蟹、三只栗子火腿粽,半斤黄酒。这就是我们一家三口的端午节家庭菜肴。

  家庭小酌,其乐融融,人生一趣也。

  说到端午,不得不与女儿说两个有趣的.人。一个是中国历史上忧国忧民、著名的持不同政见者屈原,在封建社会的结局是一跳了之,投入汨罗江。另一个是祖籍在我们浙江东阳(我刚知道,与我的祖籍同属金华地区、牵强附会、攀附哦)、立志革新、有着如仙鹤般纯净(即便600万美圆的贿赂款被其家人收受,对于朝闻道、夕死可以的卢武铉来说,也是瑕不掩瑜)的韩国卢武铉前总统,在现代所谓民主社会的结局也是一跳了之。

  历史上的韩国,与我们同文同种。今天,他们也还是刻意纪念端午节的。从今往后的每一个端午节,韩国还将要纪念卢武铉前总统。

  看来,政治人物的归途,真的有点象卢武铉所说的“都是命”,还不知道韩国今后还会不会再有著名人物去学习这两位,也来个著名一跳。尤其要注意明年的端午节,会不会有伟人或明星去模仿?

  现代社会,模仿成风,如轰轰烈烈的“超女”运动。不过,一跳了之最好就不要轰轰烈烈地去模仿了。

  明天就要开市,不希望股市在6月份也学两位,来个著名的跳水或跳崖。我们中的大部分散户,还企盼在端午节吃过“五黄”后,6月份能在股市搏点黄金。衷心希望大家能如愿。

端午节随笔13

  今天,我和孩子们在幼儿园一起包粽子,一起分享品尝我们亲手做的粽子,孩子们可开心了。回到家,在电脑上看着孩子们今天活动的照片,不禁想起自己小时候过端午节的事。

  那个时候吃粽子、系五彩绳(我们也叫系端午线)是我们最盼望的、也是最开心的事。

  记得那时候,每到农历的五月初一(我们这里叫小端午)这天,早早的.,当我们还在梦中的时候,妈妈(有时候是奶奶)就悄悄地在我们的手腕和脚腕上,系上头一天晚上就编好的五彩绳,有时候还会把无名指上系一个指环,可漂亮了。

  天亮了,小伙伴们从梦中醒来,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赶到村里的场院里比一比谁起得早,谁的五彩绳最漂亮。可惜这么好看的五彩绳系不了几天就要在夏至前一天被大人用剪刀剪掉,然后扔到下水道里,说是会变成小龙,所以谁都不愿意比别人晚带几天或者少带几天。因此总是提前好几天算计着端午节的日子,不停地提醒家人别忘了给系端午线,也因此惹得忙于农活的大人们常常对我们发火,可我们仍然很高兴。有的在这天忘记的,就会很伤心,就会回家不停地埋怨大人,而大人们也就会在五月初五(我们叫大端午)这天给补上。

  如今经济发达了,生活条件提高了,一年四季都会吃到各种口味的粽子,只要你愿意吃,粽子几乎天天可以吃得到。可是吃粽子在我们小时候可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吃到的。因为那个时候家里经济条件实在是太差了,交通又不方便。可是,我还是比较幸运的。每年的端午节,小脚的奶奶就会早起,走路赶到离我们村大概五六里路的镇上去赶集,给我们姐弟三个每人买上一个又大又甜的香香的粽子。当我们从奶奶手里接过来时,粽子仍然是热乎乎的。今天我才感到奶奶那时对我们是多么的疼爱,那时候我们姐弟三个是多么幸福。

  虽说时间已经过去很久很久,慈祥的奶奶也已离开,可是每当吃粽子的时候,每当端午节的时候,每当听到大街上粽子的叫卖声,我总会想起小时候过端午节的情景,想起奶奶急匆匆赶集的身影。

端午节随笔14

  又到端午节了,并且放假三天,端午节的祝福语不能说成“端午节快乐”,而要说成“端午节安康”!作为三十好几的人来讲,一点节日的味儿都没了。再也找不到小时候吃粽子的香甜味,只因我已长大。

  去年端午节,家里忙着给婆婆瞧病,粽子是大舅家给的,全家人心情指数都低。今年,婆婆和大姐包了好多粽子,至于我嘛包粽子的手艺不怎么样她们也就不让我插手了。我在旁边看着她们包着不同的形状,婆婆喜欢包三角形,她说包了五六十年了。大姐包的形状可多了,三角、四角、六角、大的、小的、方的,她喜欢创新,平时同事家包粽子总叫上她帮忙包几个。粽子放在草锅里煮味道比高压锅煮的`香,她们分两个锅煮,高压锅和草锅。粽子熟了,我是不劳而获了,有些不好意思,哎!等等吧,有一天婆婆老了,我再包给她吃吧。

  总感觉时间过得很快,容不得你停下脚步思索着。天亮了,一家人去地里种花生。昨天的雨是及时雨,地里的泥土正好种花生。挖空的挖空,丢种子的丢种子,一早晨的气温凉爽适合种地。孩子总是捣乱的,小男孩满地跑,花生沟被他踩塌了,大人们一直斥责着,他吗乐呵呵当做没事。小外甥与女儿同岁干起活来有样子,可是也只是兴趣一会儿过后就烦了开始胡乱弄了。干活总是劳累的,腰酸背痛,汗流浃背。要不家长们总会拿这句话来吓唬孩子“上不好学就回家种地,天天晒太阳!”花生种下了,很开就会发芽长叶,同时杂草也会长起来,我拔草的日子也快了,暑假里等着地里拔草吧。种完花生,大家拖着劳累的身体回家了,一看地里种花生的人还一大片呢,种庄稼是农民的命根子。

  QQ的邮箱里有祝福的贺卡了,我在上周六事先发送了定时端午节贺卡,时间是20日早上6:10,我猜此时大家也该起床了,因为今天是端午节呀!过节了!收到的同事朋友也将祝福送给了我“幸福安康”!

  虽然是节日,可是该干的家务依然就绪,拖地、洗衣服、整理一下。每当打扫时就想打孩子,孩子不听话搞得很乱。人就是很矛盾,孩子小时候不听话盼着他们长大家里能整齐干净,当孩子们都长大成家立业了,家里倒也清净了,可是心情却又不一样了,总盼望着孩子们能常常回家看看唠唠,哪怕是把家里弄脏弄乱了也是乐呵呵的。只要孩子们能回来就很高兴!牢骚发完,活也干完。带着孩子去村里超市、学习用品店转了一圈,作为送给孩子的节日礼物。

  这个端午节知道了一些以前不知道的事情,一是当天不能祝福“节日快乐”,二是“端午节是九毒日之首”,看来许多的节日都是有渊源的。今天是一个特别的日子,端午节!

端午节随笔15

  这天是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传统的节日——“端午节”。

  这“端午节”有个来历,传说从前有一个叫屈原的伟大爱国诗人,因为反对妥协,主张联齐抗秦,受到楚国权臣的打击和陷害,先后遭到杯王和顷襄王的贬谪和放逐。屈原离开郢都以后,沿长江东下,踽踽独行,色彩憔悴,披着长发,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他不明白为什么世界会是这样黑白混淆,忠奸颠倒,美丑不分。他禁不住内心的愤怒,一面大声呵斥吟诵,一面提起笔来,洋洋洒洒在石壁上写下一篇奇绝千古的《天问》。他深知自已无法同现实调和,最后自投于汩罗江,结束了他悲壮的一生。

  当地老百性都十分尊敬和爱戴屈原,生怕他的尸体被鱼吃掉,就投下一种用棕叶包米的东西—粽子喂鱼,好让鱼不去吃屈原。以后,每年都以此方法来纪念屈原。

  这天正是纪念屈原的日子,我一大早就闻到浓浓的粽子清香,于是赶紧洗濑,急不可待地坐到餐床边津津有味地吃起了粽子。我想:为什么象屈原这样的.忠臣要被放逐,还要遭到坏人的打击和陷害,那些奸臣为什么不会思考国家会不会被人家吞并掉,总有一天,国家肯定要栽在他们的手里,还有那个笨大王,怎样也不明白屈原是个忠臣呢,真是笨。虽然心中替屈原打不平,但一点不影响我吃粽子的好胃口。

  我以后要学习屈原,必须要做一个能为祖国做贡献的人。

【端午节随笔】相关文章:

端午节的随笔10-18

中班端午节随笔04-12

快乐端午节随笔04-11

端午节的假日随笔04-15

端午节记事随笔05-09

初中端午节随笔03-02

端午节随笔(15篇)03-07

学生的端午节教育随笔12-23

关于端午节的初中随笔04-15

端午节随笔(集合15篇)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