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的随笔

时间:2022-07-05 20:00:10 随笔 我要投稿

关于语文的随笔

  在学习、工作中,大家或多或少都对随笔有些了解吧?随笔可以观景抒情,可以睹物谈看法,可以读书谈感想,可以一事一议。你见过的随笔都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语文的随笔,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关于语文的随笔

关于语文的随笔1

  开放性阅读教学是针对传统阅读教学中的封闭性特点提出的,它充分顾及学生在阅读态度上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和阅读方式的探究性。在开放性的阅读教学中应营造开放性的氛围,注重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倡导质疑、感悟学习,探索个性化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近年来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关注越来越多,其中对阅读教学的关注尤其多。因为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

  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的基本手段和重要途径,加强阅读教学是培养未来人才的需要。同时阅读教学是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环节。阅读教学有丰富知识,锻炼思维,发展智力,陶冶情操,培养品德的作用。

  传统的阅读教学,课堂气氛严肃,师生互动缺乏,初中语文教师只是对课文做一些纯理性的,甚至是机械的分析,追求的是标准、结论、答案的统一,忽视了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压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违背了阅读的规律,把“分段”、“概括段意”、这个手段变成了必不可少的训练程式,这极大地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回想我们当时所受的中小学教育,不难发现,我们的教师始终给我们以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在课堂上教师的思维方式主宰了我们,师生互动的几率极低,唯一的互动方式就是简单的一问一答式的,而且始终局限于课文本身,学生只是知识的单向接收者。在这样的课堂环境中信息的流动方式基本上是单向性的,既师→生,这种封闭的信息系统,导致了信息的淤积,学生的想法得不到表达与交流,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关于语文的随笔2

  正准备上今天上午最后一节语文课时,张老师突然张开大嘴“啊”了一声,把同学们吓了一跳!原来是张老师连上了三节语文课累了在打哈欠呢!

  “我累死啦!”张老师精疲力竭地说:“谁给我唱首歌解解乏呀?这样可以让我的精神抖擞一下。”“翁灏洋!”为了让张老师开心,同学们一起喊出心目中的“小歌星”来唱他最拿手的歌。谁知,翁灏洋不给力,竟然害羞地躲到了课桌底下。“我要发火了!”张老师一边指着他,一边假装生气大吼道。哎!没办法,“小歌星”只好连滚带爬来到讲台前面。张老师看到了他可怜的样子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快唱吧!”“唱啥?唱啥?唱啥?”翁灏洋围着张老师绕了几圈。“大海!”有同学帮着出起了主意。“大海呀?算了吧!我回去可以吗?”翁灏洋皱着眉头小声地抗议。

  张老师一边“狡猾”地转着眼珠,一边慢悠悠地说:“当然可以啦!不过要抄篇课文,写篇反思……”翁灏洋一下就打断了张老师的话:“我唱,我肯定唱!”嘿嘿!小歌星一定被张老师的话吓到了,张口就大声地唱了起来。他的歌声非常动听,引得下面的同学跟着小声哼唱,班里的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了。

  我想张老师并不是真的自己累了,而是怕我们连着上语文课太乏味,为我们添加一些“调味剂”,使大家能更好的打起精神,认真听讲。真要感谢张老师的良苦用心。

关于语文的随笔3

  今天是周六,去东城景苑溜达溜达。这时一个熟悉但又觉得不曾相识的笑脸出现在视线里。“哦~~?”,我们同时打着招呼。“张老师!”“嗯,是你呀!”激动中掺杂着惊喜。

  这是我的一位学生的家长。那时孩子从五年级到六年级,都是我带的。学生是一个小女孩,文静可爱。不是很聪明,却也努力。不爱和老师沟通。我慢慢地去观察她,发现孩子语文水平还行。写作语言有一定的文采,但写作没有一定的方法。不过我确信这个孩子可塑性强。于是常去培养她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她主持队会。培养她的写作能力,帮她一起研究这句话怎样表达更好。功夫不负有心人,孩子的写作兴趣越来越浓,还帮她发表她的作文呢!在所带的两年时间里,从语文能力上提高的特别快,家长看到我总是连声感谢,说不尽道不完似的。

  最值得欣慰的是由于有了写作兴趣,到大学也一直保持,坚持写作。 到现在,学生都已经小学毕业16年头了,在北京上大学,研究生,现在都在北京工作生活了。

  今天我和这位学生家长又见到了一起,家长还是那样诚心诚意。让我感到了欣慰。比起前几天在公交车上遇到的家长,可是无法比拟的。是的,有的时候,我们的职责是教学生,育学生,作为一个教育者,目的是一样的,让每一个学生都朝着好的方向发展。这样的目的可能得到家长的支持,有的可能得到家长的误解,这都是正常现象,因为家长的水平也不一样啊。

  一朝引正路,受益终生啊!

  这是我最值得欣慰的时候……

关于语文的随笔4

  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自己当年上学时的情景:每学期开学的第一天,恨不能第一时间领到语文课本,然后迫不及待地翻看课文。等到大致浏览一遍后,就再也对语文课打不起精神、提不起兴趣了。

  现在,作为一个研究语文教育的工作者,面对女儿的一道中考复习题,我曾经是那样的无奈。这是一道现代文阅读理解题,要求学生读完文章后回答后面给出的问题,其中有一道题要求学生把文章中某一处人物空缺的语言根据语境自己描述出来。我原以为这道题出得很灵活,答案只要合乎语境、表述准确就行了。可女儿再三强调,老师说不是人物的原话就不给分。众所周知,阅读理解所选的文章可能是经典名篇,也可能是大家都没接触过的短小时文,而对于后者,又怎么可能在没有看过原文的情况下一字不落地把主人公的原话写全呢?我对女儿说,这种考题纯粹是想把你们考倒,你不会标准答案是正常的。

  这就是让人哭笑不得的语文题。为什么我们的语文教育即使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也会遭遇此种尴尬呢?有人说是因为教材的选文与编排缺乏历史感和人文关怀,课前的背景材料与课后的练习设计更是缺乏思维的深刻性与灵活性;有人认为即使有时编写者考虑到了,但某些教师由于意识不到编写者的理念和意图或欠缺驾驭课堂的能力,以至于仍然依据“通读课文──划分段落──归纳段意──总结中心思想──归纳写作特点”的老办法进行教学,往往让教材的设计形同虚设。还有观点认为,我国的语文教材一向是古今中外的文章蜻蜓点水般地摘取,力求“大而全”,因而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语文教材只能是片段式的文学或文化碎片。再加上教师在课堂上的任意肢解,最终有价值的东西都给过滤掉了。

  语文属于人文学科,富含人文因素。因此,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教育必须以人为本,进行语言、文学、文化素养等方面的关照,而以人为本又是指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其中思维能力是其发展的核心。

  在与留学美国继续高中学业的同学交流后,女儿发出了由衷的感慨:美国的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而中国的中学教育简直是用做题和考试进行淘汰赛。也就是说,我国的基础教育纯粹是为大学选拔人才,而不是为培养人才服务的。正因如此,同样是一个人的教育问题,在某些方面中国要比美国晚12年。因为错过了教育发展的最佳时期,这就怪不得中国到现在也产生不了诺贝尔奖得主了。

  通过交流,女儿还进一步发现:实际上美国学生每天大约也有3个小时的作业时间,但他们的作业非常灵活机动。老师给出题目,学生可以从中选择自己喜欢的课题,然后自己思考、查资料。这样的作业会使学生感觉轻松愉快,并且更有兴趣学习,而速度快的学生就能够赢得更多的业余时间发展自己的特长。至于中国学生,只能闷头做老师统一布置的作业。老师是研究中、高考的专家,你不跟着老师走,到时考不好谁也担当不起。至于向来把老师奉若神明的家长,谁敢拿孩子的未来开玩笑?就这样,即使有点想法的孩子最终也在教师和家长的双重管制下,变得只知道一味做题、应付考试。至此,除了名牌大学的光环效应外,就再也谈不上兴趣驱动了。

  比较而言,美国的语文教育更注重人文关怀。美国语文教材非常注重彰显本民族独有的人文内涵,有些教材选编的课文甚至以美国历史发展为线索,并摘要其不同时期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及代表意义的文学、文化成果,学生能够通过听说读写的语言训练受到熏陶。

  另外,美国的中学语文教育非常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与创新,而不仅仅局限于让学生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主旨。因此,课后的练习设计常常把学生置于时代背景以及作者身处的环境中,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全方位启发学生的多元化思维与独特体验。同时,课后练习中充满趣味性与现实性的习题又是触动学生学习乐趣的有效方法,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的是快乐和成长,而不是沉重的负担。

关于语文的随笔5

  于老师虽然头发花白,但是精神矍铄。每次聆听于永正老师的课,那种质朴总让人感到沁入心脾的清新,让人回味无穷,真真正正深刻地感受到了于老师的“简简单单教语文”。

  《秋天的怀念》是著名作家史铁生写的一篇怀念母亲的文章,很感人,但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内容也比较深。于老师在教学中重点强调用“读”来理解课文,品味人物。在于老师扎实到位的引领下,学生不仅学得简单,也学得扎实透彻。

  纵观这节课的教学流程,大体分以下步骤:解决生僻的字词——初读课文——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抓重点词、句、段深入理解文本,体会感情——再回到整篇课文。令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朗读。在讲解完生字词以后,于老师就要求学生把课文读通读顺。每个学生的朗读,老师都给予了到位的点评,并不厌其烦地纠正学生的读音,指导学生再读,直到每位学生都读准、读顺了为止。学生读完以后,于老师又范读。虽然已是年过60高龄老人,然而,于老师读起课文来却毫不含糊,没有煽情的背景音乐,没有动人的诀别画面,但是于老师凭借深厚的基本功,将文章读得是催人泪下。学生自然也受到了于老师的感染。这一环节,就花了30分钟左右。但是我却觉得这是必要而有效的。扎实到位的朗读指导,使学生准确地把握了文章的情感基调,也使得后面的教学环节得以水到渠成。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于老师抓住文中的几个关键词,指导学生对母爱进行深入的解读。在这一环节中,于老师紧扣语言文字重锤敲击,去演绎母爱丰富而具体的内涵。他的每个词语都抓得特别准,精选的每一个细节都能由小见大,从不同侧面映射出母爱博大的内涵。他一步步引领学生思索感悟,从一个“躲”字品读出母爱是理解;从一个“挡”字,悟出母爱是体贴入微的呵护;从一个“笑”字品出母爱的宽容;从一小小的问好品出母爱是商量;从母亲临终前的话语中读出母爱是无休无止的牵挂。正如于老师说的:“如果把母爱比作大海,那一个个细节,就是大海中的一滴滴水。就是这一个个细节铸成了伟大的母爱,就像一滴滴水汇成大海。”如此细致入微的品读,学生感受到的母爱不再是笼统的伟大无私,而是博大而具体的。这样的解读,真可谓力透纸背,入木三分。

  于老师的课,就是平实,可是在这平实之中,学生的`各项语文知识与能力在扎扎实实地落实,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贯穿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之中。这“简简单单”的背后,是语文本色的回归,更是于老师扎实深厚的基本功的体现,炉火纯青的教学技艺的展示。

  在这几个月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仅把自己平时的一点心得写出来与大家探讨,希望大家能给予指导与帮助。在我个人认为,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是枯燥乏味,毫无生趣的。记得我小时候在语文课堂上时不时思想就跑别处去了,或困乏了。但是,如果把音乐,美术和表演带到语文课堂教学当中去,其效果却是迥然不同的,充分抓住学生的心理,这样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毕竟小学生生性活泼好动,他们对音乐,美术的兴趣好比学语文的兴趣浓厚。

  一、设情景,渲染课堂气氛.

  情景能发展人的思维,能给人以最大限度的联想,并且给人无限的美感,让人尽情想象,思索,潜移化地发展思维能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适当地添加些音乐,或配乐朗诵,或让学生唱一些与课文有关的歌曲,人仅能调节课堂气氛,给人轻松愉快的感觉,还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在教学《搭船的鸟》一课时,导入部分播放一只鸟在一条船上欢快地歌唱的图片及鸟叫声,使学生感受到人与动物是好朋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插入表演,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教学是师生双方的交流,但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效果的好坏,关键看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对小学生来讲,如果能采用一种调动其积极性教学方法,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孩子的天性就爱动,有一种先天的表演欲望,我们在教学中如果能利用这一点做文章,有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教学《盲人摸象》这一课的最后几段的时候,让学生充分地通过表演,更好的去理解课文的真谛。可见,课堂的内容已以一种生动可见的形式深入孩子的心灵。

  三、安排绘画,增添课堂情趣.

  语言文字是一种抽象的符号形式,美术却是直观的艺术形式,而且美术在启发人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等方面有其独到的效果.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合理地安排学生进行绘画,不仅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而且能更深地理解课文的内容.例如:在教学古诗《山行》这一课中,我在讲解前两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一句时,先理解了词义,接着又根据词义画了枫林姿态的画面,让学生通过图,不但了解枫林是什么样子的,还从课文上简单的文字来理解,他们对此体会的很到位。打破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沟通语文学科与音乐,美术学科的联系,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他来到班级那天,是两个姐姐陪他来的。坐在教室最后一排,和班里个子最高的同学一桌,形成一座山峰。

  两节语文课,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不知不觉过去了。他在那里不说不笑也不动,静静的一点表情都没有。从长相到身材可以看出他是初一这批孩子中最沉稳的一个。

  经验告诉我,越是这样的学生,越应多加注意,当他把环境和对方都了解清楚之后,再跳起来,那就是“撑杆跳”。况且在特区的环境里,不觉让我有些头晕。

  课间,我递过去一份《学生情况调查表》,让他填给我。他接过去,很自然地放在桌子上,仍然一句话没有,一点表情不带。我也不想多问他什么,心想:插班生好坏都不算成绩,没什么了不起,静观其变。

  转身回到办公室。还没等我打开教案写课后记,班长急匆匆来叫我:“新来的大个子哭了。”我很惊讶:“为什么?”他回答:“不知道。”

  班长一溜烟跑了。我又匆匆的跑回教室。同学们刹时静下来。我看到的还是那张静默的脸,低头弯背的姿势也没有改变,只是那发呆的眼神更加呆滞,泪水像滴管中的滴液,不停地滴落。

  我拍了拍他的肩膀,低声问道:“为什么哭啊?”他终于开口了:“他……们……笑……我……”

  教室里又一阵笑声。我也控制不住自己,也笑了起来。又问他:“同学们笑你什么?”“不……知……道……”

  我的头似乎被麻醉了。真是好命,遇上这样一位好学生。

  从《学生情况调查表》歪歪斜斜的字迹中得知:邬潇,男,1990年12月出生……19岁了,是整个初一学年年龄最大的一个;有病,也是智商最低的一个。我届时宣布一条班规:以后,任何同学不可以和邬潇开玩笑,更不允许发生口角,如果出现矛盾,都是你的错。同学们应多关心他、帮助他,并给他调换了座位,让品德、行为都很优秀的冯鑫波同学和他一座,作他的保护人。

  第二天上间操,我们班和邻班同时被体育主任留在操场上受罚。原因是邬潇不会踏步走,更不会做操,逗得同学们大笑,影响了间操质量。我了解情况后真不知如何是好,到班上还没等我站稳,邬潇就像孩子一样走到我跟前,拉着我的手告状:“他……们……笑……我。”说完,又裂开嘴哭上了。我用眼光暗示同学们,又耐心地安慰他止住哭声回到座位。

  我很激动:“同学们,他愿意这样吗?他的家长愿意他这样吗?你们哪一位又愿意像邬潇这样呢?恐怕谁也不愿意。同学们,如果没想到的话,我们看到了吧,大家开心一笑换回来的却是他伤心的眼泪,公平吗?……”

  从那天起,我批准他可以不上间操,在班级值日。谁知,他连扫地都不会。油然,我联想到“生存”二字的艰难。于是手把手地教他扫地、收垃圾。扫完一组,让他自己扫下一组时,他很认真,却扫不干净。我又教他,反复三四次才把地扫干净,到第二天他又不会了。主要是两手配合不起来,协调性太差。于是我又细致的教他,把“扫”和“收”分开作,先扫完再收。每天看着他、鼓励他,在规定的时间完成任务,并给以奖励,坚持了一个月,现在终于可以独立完成值日工作了。

  一天,我领同学们上完间操回到教室,见他不但地扫得干净,而且还能把黑板擦得干净,我和同学们一起以热烈的掌声向他表示感谢和祝贺,他那张没有表情的脸露出了笑容。从此,班级里不再有同学笑他,更没有同学和他过不去,他在班级里也觉得开心了,还不时地找同学们交流一些问题,冷漠哭泣的面庞变成和同学们一样笑盈盈的脸。

  国庆节前的一天下午,天热得同学们懒得说更懒得动。教室里很静,我信步来到班级,见邬潇又在哭,脸哭得通红,我以为是谁欺负他了。一问得知是他拿10元钱买一桶饮料,食杂店老板没找他钱。我问他是哪一家店,他说不清楚,拉着我的手非要我和他一起去要钱。我相信他不会说谎,更理解同学们一双双睿智期望的目光。我立刻决定帮他找回自信。

  他领我来到食杂店,从老板娘冰冷的面孔上,我感到想要回钱没那么容易。我问他:“是这位老板吗?”他很自信的点头。我让他先出去在外面等,我向老板娘说明来意,她不承认,冰冷的面孔变得铁青。我无心因10元钱和他争吵,很热情地跟他说:“找钱不是目的,关键是为孩子找回自信,让家长放心,对家长有个交待,请您配合我一下。只要他认出是哪种饮料,您把余下的钱退给他,然后我给你补上。让孩子找回自信,坚定信心是几块钱,几十块钱,几百块钱买不来的。”听了我的话,老板娘铁青的脸有了春色。

  回来的路上,他的心情自然很高兴。找回了钱,手里又拿一桶我给买的饮料,很轻快的和我一起走。我告诉他要买东西,先看好价,用多少钱就向父母要多少,兜里不可多放钱,千万记住。回到班里,同学们看邬潇乐了,用热烈的掌声欢迎我们。不知为什么,我的眼睛湿了。

  国庆节那天,他乐呵呵地找到我,送给我两个叠好的纸片,我问他是什么,他说是两颗小五星。一颗是我,一颗是他。我仔细一看,既不是五角,也不是六角,我急忙打开,多么希望能有一行文字,可是一个字也没有。但我还是很感动,因为他心中有我,我已经成了他的朋友。

  也许我对邬潇的帮助,感动了我的同学们,他们接受我了,愿意和我聊天、亲近,从不给我惹麻烦。我真的成了他们的朋友。

关于语文的随笔6

  近两天,我发现孩子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更加浓厚,所以每当我上完一节课后,小声地问孩子们“这节课你上的开心吗”这时,孩子们总是异口同声地说::“开心,语文课真有意思!”于是,我夹着课本轻盈地走出教室。

  今天,身后的两个孩子窃窃私语,一个夸张地说:“你说,语文课本上写的都是真的吗?老师讲的那——么有意思!”“嗯,真好玩儿!”另一个呼应着。我欣慰地回头一笑。这时,小红过来大胆地说:“老师,我也能编儿歌。白兔地上蹦蹦跳。小狗屋里汪汪叫。”我笑着用手刮着他的鼻子说:“傻孩子,只要你多搜集一些你喜欢的小动物的材料,你还能编得更多。这就是语文知识的深奥之处……”我卖起关子来,突然不讲了把脸一绷、把头一扭想走。她急忙抓住我的衣襟,眯着眼睛撒娇地恳求:“哎呀,老师你别走。你快说几个,快说呀……”看她真的想知道那可怜相,于是一本正经地说:“大象河边在洗澡。小猫房前喵喵叫”“嘿嘿……”“对,你看我还上了打比方的手法,以后你也要学。语文知识很多很多,我们每个人都要活到老,学到老。没看老师也要天天学习吗!学得越多会得越多,你说是不是?”“噢,怪不得老师讲的那么有意思。走,笑笑,咱们看书去!”她俩满意地走了。

  孩子的小脑袋里总有那么多的"为什么?",总有那么多的好奇。老师要抓住每个教育的契机,及时给与点拨,以满足孩子们的求知欲,于人于己都是多么开心的事啊!

关于语文的随笔7

  面对新一轮课程改革,使小学 语文教学 充满了新的活力。同时,也应当看到,由于大家对新课程尚处于探索阶段,到底怎样去进行小学语文教学,众说纷纭,使人有种无所适从的感觉。许多观点虽然很独到,很新颖,但操作起来,好象又很不好把握。尤其是通过听一些课,隐隐觉得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开始走向新的极端:一味的课堂对话,一味的强调读和感悟。像这样教学,能否达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的要求?

  我认为,像这样去教语文,如果用辨证法来看,是不可能有好的效果的。窃以为,我们千万不能忽视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千万不能忽视教育教学规律,千万不能忽视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如果离开了实事求是,离开了全面地看问题,离开了变化发展地看问题,把什么都来个一刀切,肯定是不行的。教育要全面地遵循它们所揭示的教育教学规律。

  因此,新课程中的语文教学,尽力使学生具备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习惯是人的第二次生命。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无论是人格上的,学习及方法上的,都要十分重视,努力从多方面去积极引导,从点点滴滴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去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尤其要指出的是,培养习惯,正面引导固然重要,但教育 心理学 告诉我们:习惯养成教育,有时还必须带有强制性。必要时,还需要有教师意志的左右。因为,小学生对教师的某些习惯的培养还不能理解到一定的高度,但对他们的成长是十分有益的。

关于语文的随笔8

  在我个人认为,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是枯燥乏味,毫无生趣的。记得我小时候在语文课堂上时不时思想就跑别处去了,或困乏了。但是,如果把音乐,美术和表演带到语文课堂教学当中去,其效果却是迥然不同的,充分抓住学处的心理,这样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毕竟小学生生性活泼好动,他们对音乐,美术的兴趣好比学语文的兴趣浓厚。

  一、设音乐,渲染课堂气氛。音乐能发展人的思维,能给人以最大限度的联想,并且给人无限的美感,让人尽情想象,思索,潜移化地发展思维能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适当地添加些音乐,或配乐朗诵,或让学生唱一些与课文有关的歌曲,人仅能调节课堂气氛,给人轻松愉快的感觉,还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插入表演,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教学是师生双方的交流,但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效果的好坏,关键看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对小学生来讲,如果能采用一种调动其积极性教学方法,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孩子的天性就爱动,有一种先天的表演欲望,我们在教学中如果能利用这一点做文章,有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安排绘画,增添课堂情趣。语言文字是一种抽象的符号形式,美术却是直观的艺术形式,而且美术在启发人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等方面有其独到的效果。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合理地安排学生进行绘画,不仅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而且能更深地理解课文的内容。打破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沟通语文学科与音乐,美术学科的联系,把语文学习中的读与唱,画,演等有有机结合,让语文课堂"动"起来,让学生动起来,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能培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全面提升学生的能力。

  在我个人认为,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是枯燥乏味,毫无生趣的。记得我小时候在语文课堂上时不时思想就跑别处去了,或困乏了。但是,如果把音乐,美术和表演带到语文课堂教学当中去,其效果却是迥然不同的,充分抓住学处的心理,这样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毕竟小学生生性活泼好动,他们对音乐,美术的兴趣好比学语文的兴趣浓厚。

关于语文的随笔9

  新一轮课程改革,使小学语文教学充满了新的活力。这当然是件大好事。同时,也应当看到,由于大家对新课程尚处于探索阶段,到底怎样去进行小学语文教学,众说纷纭,使人有种无所适丛的感觉。许多观点虽然很独到,很新颖,但操作起来,好象又很不好把握。尤其是通过听了我们的一些观摩课、研究课,隐隐觉得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开始走向新的极端:一味的课堂对话,一味的强调读和感悟。这,是不是一定就是新课程中的语文教学的正确方式呢?像这样教学,能否达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的要求?

  我认以为,我们不能忽视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不能忽视教育教学规律,不能忽视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如果离开了实事求是,离开了全面地看问题,离开了变化发展地看问题,把什么都来个一刀切,肯定是不行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需要与时俱进,但绝不可抛弃!尤其要全面地遵循它们所揭示的教育教学规律。

  因此,新课程中的语文教学,尽力使学生具备以下基本素质是非常重要的:

  1、习惯好。即具有各种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习惯是人的第二次生命。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

  2、热情高。即具有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学习语言文字的激情。

  3、会读书。即具有各种基本的读书技能。

  尤其是要在读书中,逐步使学生形成较敏锐的语感。即基本的感悟语言的能力。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语感,才可能学好语文,语感的培养,当然首先靠读,但教师的引导,进行一些有意思的训练也是必要的。我觉得这是一种很好的语感训练方式。诚然,光靠这种方法来训练,远远不够。还要采用其他多种多样的方法,如读议古诗和课文的重点段落,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展开联想、想象等,总之,要多方式、多层面、多渠道地训练学生的语感,从而促进学生语感的形成和发展。

【关于语文的随笔】相关文章:

寒假语文随笔04-13

小学语文老师教学随笔06-28

语文教育教学随笔06-09

寒假语文随笔 7篇04-13

关于教学的随笔07-04

关于暑假随笔06-28

关于国庆的随笔06-13

关于教育随笔06-09

关于清明的随笔06-01

关于新年随笔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