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育随笔

时间:2021-08-04 19:59:32 随笔 我要投稿

教师教育随笔

教师教育随笔1

  陈鹤琴是伟大的教育家,他创立了“活教育”的理论体系与实践体系。

教师教育随笔

  活教育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应植根于中华文化和教育理论的土壤中,而活教育正是核心素养孕育和发展的摇篮,它的理论、思想与内容体系可以激活学生的潜能,培育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而这一切,并不影响核心素养的时代特征和未来社会的要求,恰恰相反,活教育将历史传统和时代要求联系起来。

  活教育的原点:激活核心素养发展的主体——儿童

  活教育的原点是儿童,即活教育是以儿童发展为核心展开的。

  其一,活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儿童。”陈鹤琴88岁时写下一题词:“一切为儿童”。1935年,他曾写过《儿童年实施后的几点宏愿》,开篇就说:“愿全国儿童从今日起,不论贫富,不论智愚,一律享受相当教育,达到身心两方面最充分的可能发展。”这是他的第一宏愿。他始终把儿童、儿童发展记在心里,写在行动中,而且不是面对少数儿童,而是面向所有儿童。儿童是活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活教育的归宿点。儿童原点永远是活教育的核心,恰似核心素养是所有同心圆的圆心。

  其二,活教育的目标是三个信念。陈鹤琴确立的活教育的目标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首先,儿童是人,不是物,他有作为人的价值和尊严;儿童是目的,不是手段,教育的最高目的是让儿童成为人的发展。其次,做中国人,家国情怀、民族认同、国家的责任全在里面了。再其次,做现代中国人,则是让儿童从中国出发,走向世界,走向未来。陈鹤琴将这三大目标作为教育信念。这一目标、信念与当今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一脉相承的。

  其三,活教育明确提出做现代中国人必须具备五个条件:第一,“要有健全的身体”。他说:“一个健康的人,他有理想,他乐观、积极、有毅力,他能担当起大事”,“惟其有健康的身体,才能担负起现代中国与世界给予我们的任务。”第二,“要有创造的能力”。他说:“儿童本来就有创造欲,并有创造能力。”第三,“要有服务的精神”。他说:“要为国家服务,为全世界的人类服务,为真理服务。”第四,“要有合作的态度”。他说:“中国人是有合作的态度的,抗战时期不是证明我们的团结力量很伟大吗?”但他又指出,中国人缺乏合作精神“确是一种严重缺陷”,亟待加强。第五,“要有世界的眼光”。他说:“所谓世界眼光就是对世界的看法”,“惟其认识世界,才能眼光远大”,“以宇宙为学校……才能做一个世界人”。以上五个条件,与当下核心素养的元素、要求相比照,都是相呼应的、相嵌入的、相融通的,是具有前瞻性的。

  其四,活教育确立了儿童教育的十七条原则。概括起来,其中有:两个“凡是”——“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们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们自己想”;两个“鼓励”——“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积极的鼓励胜于消极的制裁”;两个“化”——“教学游戏化”“教学故事化”;最后一条:“儿童教儿童”,因为“儿童了解儿童的程度比成人所能了解的更为深刻”,“儿童鼓励儿童的效果比成人所能获得的更为巨大”,而且,“儿童教儿童,教学相长”。这些原则用于今天不仅一点都不落后,而且仍有时代感、未来性。

  通过对活教育原点——儿童有关论述的简单梳理,我们可以作出一些基本判断:在儿童这一原点上,活教育与核心素养是完全一致的、相契合的;活教育进一步启发我们要坚持一个信念,一切从儿童出发,将儿童发展作为核心素养的主题与宗旨;活教育应当成为核心素养孕育的摇篮,首要的是激活儿童这一主体;核心素养一定要根植于中华文化的沃土中,应从中国教育的优秀传统中汲取营养,找到自己的根与魂。

  活教育的基点:丰富核心素养的情境和资源——生活

  活教育有个重要的基点,那就是生活。活教育要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劳作,在生活中学会合作、服务和创造。生活是活教育的源头活水,只有在生活中,教育才是活的,否则是死的。

  核心素养的培育、发展离不开生活,离不开丰富的情境,真正的学习是在情境中发生的,核心素养是对真实复杂情境的认知、辨别、顿悟,以及知识、能力、态度的综合体现。

  活教育把宇宙当作学校。陈鹤琴提出,教育的场所不限于学校,生活是学校,宇宙是学校。他讲述了“一个活的林间学校”诞生的过程,具体记录了林间学校一天的生活,从早上七点开始,到傍晚结束。先是讲冒险故事,九点半开始分班上课,有“披荆斩棘”课,他称为“开辟世界的工作”;有草地上的唱歌课,有“动物乘火车”的游戏,还有作文共同订正课……可以想见,林间学校正是今天的野外学校、蓝天下的学校。课程是情境课程、综合课程,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是跨界的,小朋友是互助互学的。陈鹤琴告诉我们,教室不应该是封闭的小匣子,它应打开,应开放,应流动。核心素养当然可以在书本世界里、在符号世界里培育,但更为重要的是在情境中萌发、生长起来的。

  活教育把大自然、大社会当作活课程、活教材。陈鹤琴说,“书本上的知识是间接的知识,要获得直接的知识,应该向大自然、大社会去探讨。”他还说:“环境中有许许多多的东西,初看和你所教的没有关系,仔细研究,也可以变成很好的教材、很好的教具呢。”这些论述,表明了活教育的课程和教材的理念是,鼓励儿童积极研究,“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其理论支点是让儿童建构活知识。陈鹤琴还以生动的语言作了如下讲述:“把一本教科书摊开来,遮住儿童的两只眼睛,儿童所见的世界,不过是6寸高、8寸阔的书本世界而已”,“儿童的世界多么大,有伟大的自然亟待他们去发现,有广阔的大社会亟待他们去探讨。否则,在渺小的书本世界里去求知识,去求学问,去学做人,岂不是等于梦想吗?”这些都在反复阐释同一个问题:新的课程观、教材观应是,努力把一个偌大的世界当作课程和教材,课程、教材的大视野带来教育教学的大格局,大视野、大格局才会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和发展。

  活教育的原理是“从儿童的生活出发,完成儿童的完整生活”。陈鹤琴提出“整个的教育”概念,因为生活是完整的,所以教育也要完整。这集中体现在他的“五指活动”中。“五指活动”是指儿童健康活动、儿童社会活动、儿童科学活动、儿童艺术活动、儿童文学活动。这五个领域的活动犹如人的五根手指,是一个整体,能分离,相对独立,但不可分割,更不能分裂,其目的是从儿童发展需求出发,完成儿童的完整生活,完整的生活才能培养完整的人,进而促进儿童生命体的完整和活泼。这五大领域几乎覆盖了儿童的全部生活,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的“文化基础”“人文底蕴”“科学精神”的基本要点及主要表现描述大体上是一致的。由此,我们得到的启发是:核心素养虽然分为三个方面六大素养,但一定是个整体,所有学科都要指向这一整体,决不能从核心素养中只找自己学科的要求,以求学科与核心素养的某几条要求一一对应。一一对应的结果势必造成核心素养的分裂、割裂,造成“学科本位”。

  生活,这一活教育的基点,实质是教育的源泉、教育的环境、教育的资源、教育的情境。活教育之活,活在丰富的生活,活在真实的情境,活在课程、教学向生活打开,回到知识真正发生的情境中去。核心素养也是活的,学生核心素养要活在生活的源头活水中,活在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中,可以说,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当是活教育。

  活教育的力点: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学习方式的变革

  活教育有一个力点,既是着力点,又是一个支点。这个力点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首先,陈鹤琴确定了活教育的方法论。活教育的方法论就是“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他对这一方法论作了说明——“脱胎于杜威博士当年在芝加哥所主张的‘寓学于做’,但比杜氏的主张更进了一步,不但是在‘做’中学,还要在‘做’中教,不但要在‘做’中教与学,还要不断在‘做’中争取进步”。活教育的教学“着重于室外的活动,着重于生活的体验,以实物作研究对象,以书籍作辅佐参考。换一句话说,就是注重直接的经验”。他明确指出:“这种直接的经验是使人进步的最大动力。”“着重于”,并不是“唯一”,他并不否认教室里的学习,而是更注重室外的体验所获得的经验。培养、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不也正是这么去改变去努力的吗?课改以来,学习方式变革成为改革的重点,这与活教育的“做”的方法论是高度一致的,活教育的方法论给了核心素养发展十分宝贵的启示。

  其次,以“做”为着力点,活教育确立了几条原则。一是“使小孩子获得均衡发展”。“并不是培养儿童某一技能,或使他们精习某一特殊学科,我们不能让刚出芽的幼苗早熟结果”。二是开展“自动的研究”。他说“最宝贵的是儿童自动研究的精神,这种精神是小朋友们本已潜在的”,那种“耳提面命的教学方法”限制了潜能的开发。三是开展“分组的学习”。他早就指出:“一般的学校大多是采用分班制,分班制是教师与学生在注意力上交流,只适宜注入式学习。分组学习是小朋友以及小朋友教师双轨线的交流,适宜于相互讨论研究和工作。”还有其他一些原则。这些原则规定了“做”的方向、目的,直抵儿童的生命潜能,而且直指班级授课制、注入式学习的弊端,极具理论性,也极具操作性。可以说,当下的小组合作学习、现场学习、场景学习与活教育是相承的、相通的,也是“活”的。

  再次,活教育规定了教学过程的四个步骤:实验、参考、发表、检讨。陈鹤琴让每一个小朋友拥有自己的工作簿,“在工作簿上编自己的教材”。这四个步骤形成“做”的链,一环连一环,一步深一步。所谓实验就是具体的设计、操作、研究;所谓的参考就是文献参考、理性分析,形成研究假设;所谓检讨,就是反思、改进;所谓“发表”,就是表达、展示、与大家分享。陈鹤琴并未将之冠以“模式”,其实正是一个理论化的实践、实践化的理论——应称之为模式,是科学的、有效的。

  最近听哈佛大学教育学院院长作报告,他说,“做”就是学。他还认为,“做”应当有工具,但有工具还得有想法。他甚至提出,不妨让学生从金字塔的塔尖学起、做起,才会有高阶思维、高峰体验,才会有高期待。这位院长讲的与陈鹤琴所论述的所实验的,不是具有高度的内在一致性吗?永远的活教育,永远的陈鹤琴。让我们继承和深化活教育,让活教育成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摇篮,让学生的核心素养在那里孕育、生长、发展吧。

教师教育随笔2

  我的最初理解是:“学习故事”是“鼓励孩子发现自己感兴趣的事,并敢于思考和探究,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答案和结果,教师把这一过程记录下来形成故事”,虽然是很个性化的表现,呈现了不一样的个体,但能形成一定的共性特征——故事里都有有想法、敢行动、会学习的儿童。

  成为实验班中一班的骨干教师后,我知道自己承载着期望。园里的安排让我感到自己身在“特区”,可以不写那么多文字材料。可是,虽然没有定数要求,但白纸黑字的“学习故事”文案是必须呈现的结果之一。

  任何结果都事出有因,一个教育成果必然是一种教育理念在支撑着,新西兰“学习故事”里所呈现的轻松、快乐、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需要一套科学、人本的做法去支持。

  环境、材料、活动、空间、教师和家庭、家长,乃至幼儿自己都是重要的支持因素。而我们一贯的做法中,教师的作用明显强于其他因素,所以要想达到新西兰“学习故事”里的效果,我们还需要改变很多,与写故事相比,这些更难。

  一,印象

  “四好”是我对新西兰“学习故事”中体现出的幼儿园教育教学情况的最初印象。

  一好:环境好开放。新西兰幼儿园的室内外环境都非常开阔、开放,没有明显的区域划分和界线,甚至没有我们常见的标志、区域名称。但孩子们似乎都知道什么事情在哪里做,显得非常自主!在自然、丰富的环境里,孩子们独立地做着自己感兴趣的事,眼神非常专注。

  二好:时间好充裕。幼儿的游戏时间相当充裕,因为很多游戏活动需要较长一段时间才能完成。在自然、田园般的环境里,孩子们轻松、惬意、不紧张地做着自己喜欢的事,不会受到打扰。

  三好:孩子好自由。孩子们所关注的事也是五花八门,有使用吸尘器、种树、搬木头、推土、运沙子;可以去的地方有超市、树林、院子、工厂;会用很多工具,根据自己的想法大胆地动手。而加餐、牛奶、点心在干净的包里装着,摆在一个地方,孩子们想什么时候吃就自己拿着吃,没有统一的喝水、入厕、吃午点环节。

  虽然没有老师随时随地的“教”,但到处充斥着孩子的学。孩子们个个是那么鲜活、生动、主动,非常有自己的想法,做自己的事情时很专注,不用老师的陪伴和照顾,也不出现安全、打闹、争吵等问题。最重要的是,孩子们的想法都能立刻行动起来并得到实现!

  四好:老师好轻松。孩子如此生动,老师的作用体现在哪里呢?没有常见的老师组织幼儿上课的情景,视频里偶尔出现的老师在看着小朋友用电锯和电钻,在餐桌前倒水,在大地垫上和孩子一起看书,拿着夹子走来走去地写着什么……显然,这些视频、照片是老师拍摄的。所以,我的第一个困惑是,难道新西兰的老师除了拍照、摄像,“什么都不干”?

  我就这带着这些一知半解和困惑开始借鉴“学习故事”开展探索。

  二、模仿

  感谢园长等管理者提出的四个打破,我决心从模仿开始,将环境、区域、材料都向孩子开放,逐渐减少界限和控制,鼓励孩子干自己喜欢的事,不去过多干预和询问。我开始学着新西兰幼儿园老师那样,挂着相机,拿着笔和本,跟在孩子后边,走走看看听听拍拍。但是,没有惊喜,没有故事,只有各种各样的“乱”!

  第一种“乱”:频繁换区。有的孩子在每一个区都停留一会儿,玩一玩、弄一弄、摆一摆,但似乎都没有做出什么,然后把玩具收起来;又到另一个区看看、摆摆、搭搭,但仍然没有出现作品,就又放弃了……如此重复,每个地方都停留三五分钟,但都没做出什么。

  第二种“乱”:走来走去。有的孩子在教室、卧室的区域间到处走动着,没有在哪里停留,只是这里看看那里看看,也没有伸手去摆弄什么,似乎自己也不知道想做什么。

  第三种“乱”:摆弄无趣。有的孩子很“乖”地坐着,不离开坐位,拿着一筐玩具,把玩具逐个地拿出来,摆在桌子上,来回摆弄着,眼神并没有专注地看着玩具,但也不离开、不换区,可是拿到东西又不会玩,也没有求助老师或同伴的愿望,仿佛在“熬自己、熬时间”。

  第四种“乱”:模仿等待。有的孩子没有自己的想法,看别人拿起什么,自己也拿起什么,别人怎么做自己也怎么做,或者干脆等着老师过来教。当老师走到孩子身边时、主动问“你想做什么”“这个是这样玩的”,孩子才会动起手来,跟着老师一步步做。

  当频繁换区、走来走去、摆弄无趣、模仿等待这几种“乱”出现后,我产生了很多困惑:孩子们为什么找不到自己喜欢的事?为什么没有自己的想法?班里的玩具、材料真的不能吸引他们吗?老师不教、不出声,孩子就不会玩吗?老师、孩子、环境、

  材料、内容……人、事、物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三、反思

  再仔细看孩子的种种“乱”。

  “频繁换区”的现象若在以前,老师会给出“不能坚持、没有兴趣”这样的解释,但换个视角来看,其实孩子是在努力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事,哪个都试试玩玩,如果找到了,会停下来玩下去的。我们要给孩子一个操作、尝试、选择的过程,就像老师去商店买衣服一样,也要一家一家地走走、看看、挑挑,才能在比较和试穿中找到自己喜爱的那一款。所以,“频繁换区”的“乱”其实是好事!而“走来走去”也可以用这样的视角来理解,允许孩子有一个观察、寻找的过程……这两种“乱”其实表现出孩子在努力寻找兴趣的“忙”!

  另两种“乱”——默默等待、无趣摆弄,似乎幼儿是被老师“教”惯了,如果没有老师“教”就不知道自己怎么“学”,其实表现出孩子在等待。

  原来对“乱”的理解可以是“忙”和“等待”,这不就是孩子表达出的对环境、材料、内容和老师的具体可见的需要吗?

  于是,我对老师的自身作用产生了很多困惑:到底教不教?不教,孩子会玩吗?不组织行不行?区域环境怎么办?要按领域分区吗?区域要起名字吗?要定目标吗?要不要买玩具?买什么玩具?要不要做玩具?做什么玩具?有游戏计划吗?必须讲评吗?幼儿能不能自己游戏、学习?一定要有作品吗?……这些问题归根到底是一个——老师要为孩子做什么。

  同时,我又发现,这些问号在过去都是叹号,都是必须做的。每年开学时,老师都会把区域布局规划好,每个区域都是一个小范围,是一个相对独立、与其他区域隔离开的空间,然后把所有相关材料、玩具都集中在此并分类摆放整齐。

  接下来,给这个区域做明显、突出、有指向性的标志。当幼儿进入区域游戏,老师会有目标地教会幼儿玩相应的玩具,如科学玩具、益智玩具,会按照说明、作品图教幼儿搭建、下棋、绘画、手工;在表演区会将幼儿本年龄段常用的乐曲录制好,相关服装准备好,供幼儿自选表演。

  每年开学时,老师也会在园长的带领下,商量给班里买新玩具。一般幼儿园也会要求老师给孩子制作玩具,有时还有数量、比例的要求。

  这些在过去都是必做的,在老师的意识里已经约定俗成、不可取代。但是,突然看到新西兰老师的“什么都不干”后,我对表象的简单模仿立刻导致种种“混乱”出现。

  当我把对“乱”的理解搞清楚,把困惑、问题重新梳理后,发现:有些事还是应该做的,如一些建立秩序感、归属感和安全感的环境是必须创建的,大量操作类材料和工具、半成品、使用度高的物品,是必须提供的,而有些事是应该放手等待孩子的兴趣、关注、操作和发展,再共同建构的。

  “四好”与“四乱”就这样建立了连接:“四好”的背后是有老师的作用和支持的,而“四乱”里恰恰没有体现人、事、物的协调作用。弄清楚后,我也明确了自己应该干些什么。

  四、改变

  经过和幼儿园管理者们的共同研究,我们又进一步对环境、材料进行了调整,为孩子提供更加自由、开放的环境的同时,使其科学、合理、易操作,引导孩子们建立并形成自己认可并能主动遵守的规则与秩序。

  物质环境的改变

  一开始,为了不乱,我们又回到区域划分体现领域目标、游戏指导偏重知识传授的老路上。当看到孩子像在完成任务似的,在区域中默默地游戏、简单地操作,我又一次反思。

  我们到底要培养有知识的小大人、还是有想法的孩子?为什么孩子玩得没有效果?在与孩子一起游戏时,我发现孩子对环境、材料的需求和渴望,他们天生是有方法的,只要给他们适合、有序、安全的环境和材料,他们就会探索!于是,我们在园长指导后再次勇敢地做出了改变。

  美工区,材料较明显地投放在一个开放的较大空间里,并且按纸类、工具类、辅助材料类、颜料类、作品区分开。每类物品的摆放位置都经过充分考虑,促进幼儿的选择和使用更准确、有目的,并且不再用柜子、桌子把区域明显地划分开,造成隔离感,没有了专属地盘的感觉,会满足孩子更自主、便捷的需要。

  阅读区也将幼儿最爱的图书分册摆放在书盒内,将很多分散幼儿阅读注意力、降低阅读品质的毛绒玩具收在角落,并且用“读一本书、玩一个玩具、讲一个故事”的提示语来引导幼儿在长时间游戏中自主安排内容。

  我调整了三次自然角,从挨着空调的窗台上的摆设型,到挨着门的观察型,到没有柜子挪出长桌增添小桌的操作型。每次改变都是遵循贴近孩子、易于操作、乐在其中的原则。

  在表演区,我们将多达两个柜子的乐器、服装、道具做了精减,减少限制幼儿创造力的高结构材料,大量增加原始、有趣、简捷的低结构物品,同时也随着游戏的深入帮助孩子合理利用空间环境和材料。

  精神环境的改变

  幼儿在这样的环境里,与随手能用的材料发生了更密切的互动,他们可以一转身就找到需要的东西,也可以按自己的游戏需要到专门的区域内去准备。同时,老师给予极大的精神支持,师幼互动特别频繁,孩子需要帮助和支持而发起的交往时时发生。

  我将上下午打通,全面协调。如,当发现幼儿的阅读渐人佳境——从一开始的频繁换书、翻看,到有目的地取书、一页页仔细地看还有问题和发现,就将下午的游戏时间改为阅读时间。为了亲身调动幼儿的阅读积极性,我常常跟孩子说: “你们吃得香一点,大口咬水果啊,老师给小朋友梳完头也盼着拿一本书看呢!”“这套书只有我们班有啊,特别好!”“老师最喜欢晒着太阳看书了,特别幸福!”孩子们从老师身上感受到书的魅力,产生了向往。

  五、惊喜

  孩子们渐渐建立了新的秩序感,不管如何调整空间、如何摆放材料,教师都秉持“利交流、利操作、利行动”的原则,保证游戏规则随孩子的游戏需要而随时建立、维护、打破。我们不再用“小脚印”“插卡”“写名字”等方式,来限制某个区域的游戏人数,而是会根据人多人少立刻调整空间和材料。如果“人多”,是不是说明这里的游戏受欢迎,孩子感兴趣?但材料和工具能否满足“人多”的需要呢?如果不能满足,哪些由老师来补充?哪些放手给孩子想办法解决?如果“人少”,是不是说明内容、材料等方面没有调动出孩子的积极性和关注度呢? “不限制”正是关注孩子的需要和激发游戏兴趣的好机会!

  时间充裕了,孩子们有了思考、选择、行动的保障,纷纷行动起来。实验班里,孩子不再出现安静、无趣、涣散的眼神,而都是奔走起来、找寻自己的游戏。

  20xx年9月18日,开学才两周多,北京市早教所、区教研室的老师来到园里,想看看实验班的游戏情况。我带孩子来到户外,习惯性地组织幼儿走队、锻炼、拉圈游戏……

  当园长催促“不要总是组织,让孩子们自由活动,看孩子们怎么玩”时,我的心里产生了矛盾:怎么拉个圈也不行呢?虽然我放手了,却又习惯性地在操场上摆阵:一排拱形门、一溜平衡步道、一排圈,希望孩子们能练习钻、平衡、跳,完成一系列的综合体能锻炼。

  但是,当我退到一旁,孩子们成为场上的主人后,改变开始了……

  孩子们把老师摆好的圈拿在手里,按着一个方向在拱形门下钻来钻去,没有碰撞。接着,又加入平衡墩,跨过墩再弯腰钻拱形门。

  不一会儿,孩子们又在入口处摆放小梯子,码上球,挡上平衡墩,孩子们要跨过小梯子、踩上矮平衡墩、再分腿迈过高平衡墩、然后再钻进拱形门!这是多么复杂的组合啊,而且很有难度!孩子们是会给自己设定有挑战的运动目标的。

  接着,拱形门又搬了家,被摆成一个城堡或者是花园。孩子们还推着车、运着球,钻进钻出,好难啊!接着,拱形门被放倒,成了练习跨跳的样子?这不是比我给摆好的跳圈更难吗?更有创意的是,潇予居然把拱形门竖起来、练习套圈。这在过去不就是一节课“拱形门的一物多玩”吗?而今天,孩子们自己给自己上课了,甚至比我想到的还多。

  在场地的一边,刚刚入园、早晨来园还大哭的浩宇也没闲着。体重8 2斤的他拿了4个平衡墩,自己在练习跨跳。另一边,勇敢的柯宇把平衡墩摆成左右两列,尝试站上高过膝盖的平衡墩。

  同时,老师在场地一侧摆好的平衡步道也被改造了。大家开始往拐弯处运球、摆球,还要求每个弯道里放数量一样多的球。原来孩子们把这里当成了“粮仓”,球是大粮食,要运到这里储藏起来。孩子们分工合作,商量着每个弯道放5个大粮食,还要来回巡逻看着粮食……

  我一边不停地拍照一边激烈地思考起来:一开始时觉得孩子们不会自主运动;放开后,急忙去摆阵,是因为我觉得孩子们没有东西就不会玩;而按我的意志摆成“综合体能锻炼”,是因为我认为孩子不会组合锻炼、不会均衡发展。我既然按园长要求不“组织”了,也要通过我摆的器械去“组织”!

  但是,当我退到一旁,把主场让给孩子们后,我却惊讶地发现,孩子们很会玩!这里面还有情节、空间设计、角色、建构,甚至有数学!长达一个小时的户外活动中,没有争吵,更没人闲着,只有激烈的讨论和组织,五大领域哪个没有发展?孩子们用行动告诉我:“我们会组织自己,我们会锻炼,我们会玩!”

  对“四好”的憧憬和迷惑,对“四乱”的困惑和反思,对过去的打破,对现在的重建,让我们逐渐看清真实、主动、有想法的孩子们,让我们彻底颠覆了多年以来“好孩子是教出来的”这种观念,让我们坚信孩子有能力有自信去主动学习、建构游戏、有个性地积极发展。这个信念将会继续推动我以后作为孩子的游戏伙伴,陪伴他们不断成长。

教师教育随笔3

  一个“牵”字引发了我的思考:什么是“牵”?“牵”什么?怎么“牵”?

  角色的转变让我深深地感到自己需要充实的知识还有很多很多,四个月前我还是一名学生,当时的任务是好好完成学业,奔波于寻找工作的道路上。而现在的我则是一名幼儿教师,突然间发现自己的责任重大,不仅要对孩子的今天负责,而是我们今天的教育要为孩子一生的发展负责。责任感驱使着我思考并用行动诠释“牵”的内涵。恋人间彼此牵手是因为互相倾心;朋友间互相牵手是因为志趣相投;父母与孩子互相牵手是因为血缘亲情;教师牵着幼儿的手则是一种“爱”。

  陶行知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我很庆幸自己读到这句话,看似简单的十二个字却诠释了教师的无私、细心、耐心。记得有这样一个场景:有一天午睡起来,看到牛牛站在卫生间里不出来,我走过去问他怎么了?牛牛看着我不说话,小手还来回的搓着。这时,邬老师走过来,把他带到了卧室里,悄悄的问怎么了?牛牛趴到邬老师耳朵边说了起来,邬老师摸摸他的小脑袋,微笑的说没关系的,边说边把牛牛的裤子脱了下来,原来孩子拉到裤子里了,邬老师帮孩子换好衣服后,把脏裤子拿到卫生间就洗了起来,动作时那样的利索,没有丝毫的犹豫。当时我没有说话,但我感到一股暖流在我身体里流动,像是一位妈妈照顾自己的儿子。秋冬季节特别干燥,老师每天都会强调幼儿多喝水,可是有的孩子总是不自己觉或是记不住喝水,老师会一个一个的督促,直到每个孩子都喝了水。有时候觉得老师的眼睛像电子扫描仪,时时刻刻关注着每一个孩子,早上来了摸一摸孩子的手冷不冷,户外时看看孩子衣服有没有穿好,吃饭时关心孩子有没有吃好,活动中注意力是否集中、能力是否得到了发展。这些简简单单的举动正如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爱,首先意味着奉献,意味着把心灵的力量献给所爱的人,为所爱的人创造幸福。”

  是啊!幼儿教师何尝不是将自己心灵的力量献给所爱的孩子们。幼儿的健康成长不仅是身体的健康成长,还包括心理健康和良好的人际交往。这三大方面正是我们应该去“牵”的。从早上入园到下午离园孩子的一日生活都是教师在细心的照顾,要做到关注每一个孩子均衡的膳食,培养良好的用餐习惯。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教育活动中都在时刻的关注着幼儿的身心健康。教授幼儿多少文化知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学习能力。教师不可能陪伴孩子一生,只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段插曲,而幼儿教师则出现在孩子形成良好性格的关键时期。所以我们更应全面了解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切勿“拔苗助长”。考虑到现在的孩子交往范围小、爷爷奶奶过分疼爱的现状,我特别注重让幼儿去尝试、体验与同伴的交往,如活动中请幼儿分工合作,体验合作的乐趣;小朋友之间发生矛盾先请他们自己解决,解决不了再适当介入。因为幼儿由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中,学会如何与人交往是必要的技能。

  知道了“牵”什么,为老师指引了方向,而怎样“牵”才更能体现教师在教育中“爱”的智慧。《窗边的小豆豆》中小林校长可以听小豆豆讲四个小时的话,这四个小时的倾听不仅表现了小林校长的耐心,更是他将爱寓于教育中的智慧。记得我开展第一次活动时为了尽快和孩子熟悉,我选择请幼儿自愿唱歌,当时听到有小朋友说吴宇桐小朋友想唱歌,可当我请她唱时,她却不唱。于是我走过去蹲下来问她想不想唱,她说这次不想唱,我没有要求她必须唱,而是说:“老师相信你下次一定会自己举手的”。令我欣慰的是第二次我们唱歌时她真的举手了,我便请她到前面唱歌,虽然她的声音特别点低,但我还是当众表扬了她的勇气。那一刻我真的很欣慰,老师辛苦的付出不就是为了看到孩子们点滴的进步吗?

  付出就会有回报,当得到孩子天真、纯洁的爱时是最幸福的时刻。有一次开家长会,我在班级门口等着家长接孩子,我正忙着与孩子互道再见时,突然一个小朋友在我的手背上亲了一口,当时我愣住了,接着就听到甜美的声音:“老师我为什么那么喜欢你”,那一刻的幸福没有人可以体会,更是无可替代的。有一次的午点是桔子,有一个小朋友将桔子分成一瓣一瓣的,边吃边数着,她将心爱的桔子分给我一瓣,然后又数了数自己的桔子。看着她的举动我心里酸酸的,一瓣小小的桔子却让我享受了孩子无限的真爱。

  孩子的爱让我感动,更是我继续全身心投入幼教事业的源泉。虽然参加工作只有短短的三个月,但每一天的感动都足以让我感受到大手牵小手的温暖场景。爱是教育的灵魂和生命,爱是教师的奉献与无私。让我们在享受孩子那份纯真、美好的爱的同时,一起和孩子牵出“大爱”的盛景!

教师教育随笔4

  许多时候我们总会用许多的言语去强调孩子们不能这样、不能那样、应该怎样等,可在生活中我们却经常忽视给孩子们树立起好的模范,他们也就会做不到我们老师所提出的要求。为此我们作为教师必须以自身行为来引导孩子的行为。

  这时我们正在讲故事,偶尔也会小声攀谈几句,在我们说话时就听到了从孩子们那里传来了许多说悄悄话的声音,我们没有立即制止而是不发作声音,没想到一会儿孩子们也安平静静的把悄悄话收了起来,闭上了小嘴巴。从这简朴的案例中我们都能领悟到:在要求孩子的同时,我们必须再三考虑一下孩子们是否能做到,并检核一下自己的行为是不是也会像孩子们那样犯同样的小错误!

  作为老师我们应该首先为孩子们树立起好的模范,在他们的脑海中留有好老师的高峻形象,还要把孩子们当做自己的朋友、同伴来看待,让孩子们在被尊重和关爱的情况下康健快乐的生长!

教师教育随笔5

  有人说幼儿教师的工作是辛苦的,是的;幼儿教师的劳动是琐碎的,是的;幼儿教师的工作是细致的,是的。

  当你走进孩子的心灵,你会发现很多、也会得到很多、感悟很多。

  “三、八妇女节”我开展了爱妈妈、爱奶奶、爱姥姥、阿姨的活动,延伸到爱所有的其他人。竟有幼儿不仅想到老师,还“蜂拥而上”给老师捶背、捏肩、一群小天使开心地笑着,扑过来、这时满身的疲惫化为幸福;

  当孩子入睡时,看到他们熟睡的稚嫩的小脸,我的心里和他们一样洋溢着幸福。再多的辛苦疲惫已化为心底深深甜甜的爱。

  昨天我们开展了“开汽车”的游戏:我当“交警”,幼儿当“司机”。当“交警”一声令下“绿灯”,汽车“嘀嘀”地叫着,向前开去,开到“交警”身边时,调皮的“小司机”竟撞我屁股,“有人撞交警屁股了!”更多的小调皮“嘀嘀”叫着,向我撞来、小调皮们哈哈大笑,洋溢着满脸的幸福快乐!“有人违反交通规则,我会把车扣下的!”“嘀嘀”叫着,又开走了。

  想让幸福的阳光沐浴自己吗?那就去爱他们吧,爱他们让你走进他们的心灵,解读他们的童心,享受他们带来的快乐、幸福。用自己的目标,学会安静体会生活,敏锐感悟幸福。热爱这份工作,在教学中感悟幸福、快乐!

  爱孩子等于爱自己!

教师教育随笔6

  一天上午,孩子们陆续在喝水、送水杯,这时,从教室前面传来“当当当”的声音。我循声望去,原来是孙宇仑和马增凯一边喝水一边碰杯,他俩碰得正开心。旁边一些小朋友见他俩敲得好玩,也跟着相互碰杯,还有几名幼儿用水杯敲桌子玩。大热的天,小小的屋子被这乱糟糟的碰击声吵得更加燥热。于是,我大步走到孩子们身边,看到老师严肃的表情,他们停止了敲击,连忙低下头喝水。我一边看着孩子们喝水送水杯,一边思索着该如何解决刚才的问题,很快孩子们都喝完水坐回位子上。

  接着,我用拟人的口吻说:“刚才小水杯悄悄地对我说,它今天非常不开心,小朋友都把它撞疼了。它想和那些爱护它的小朋友做好朋友,你们谁愿意做小水杯的好朋友?”孩子们高高地举起小手,我又问:“那我们应该怎样保护我们这个朋友呀?”“轻轻拿,轻轻放。”“不碰撞水杯。”“两只手拿住水杯,不往地上掉。”听着孩子们的回答,我满意地点点头。我想,教师在面对和解决幼儿出现的各种问题时,一定要遵循幼儿年龄特点实施教育,避免说教,不仅易于幼儿接受,而且教育效果也更好。

  正当我为自己刚才巧妙的教育策略感到得意的时侯,我听到孙宇仑小声说:“小水杯一起唱歌为什么不开心呀?”难道是我错怪了孩子,是不是孩子们还有其他想法?此时,我意识到教育幼儿爱惜水杯、养成良好习惯是教师的教育目的,虽然自己没有指责幼儿,也采取了适宜幼儿理解的教育方式,但这并不代表孩子的意愿,自己还缺少倾听的教育环节,应该让孩子们说一说自己的真实想法。于是,我又问:“哪个小朋友还想对大家说些什么?”孙宇仑说:“刘老师,我听到小水杯碰在一起,像小铃铛一样好听。”马增凯也紧跟着说:“对,对,我也很喜欢。”曹诗玉说:“我用手指弹它能发出小撞钟的声音。”……

  其实,很多时候幼儿独特的、有创意的想法,常常不经意间就被我们忽略了。细想起来,在他们大胆、童真、稚气的想法背后,岂不隐藏着智慧的火花?就像今日,我差点错过孩子用生活中常见物品做乐器的新奇想法。或许,我们不能接受幼儿喝水时相互撞杯的行为,但是,若没有这个机会,他们怎会有若干个发现?怎会有音乐家们用厨房餐具、废旧物品演奏出的精彩?

  身为教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要善于发现他们富于创造性的想法,并适时给予积极有效的评价和支持。所以我们必须想方设法在保证幼儿安全的前提下,做到尊重幼儿的意愿,让幼儿的潜能得到开发。为了给孩子们提供主动探索的机会和条件,我提议在班中找一找,除了小水杯还有哪些物品也能做乐器,能发出美妙的声音?这下孩子都积极地开始寻找,不一会儿,有的拿来饮料瓶,里面还放了几颗串珠,有的拿来积木、塑料玩具,有的找来纸盒、铁桶等等,每个幼儿都找到自己的“乐器”,而后大家一边敲打着自己的“乐器”,一边齐声唱起熟悉的歌曲。此时,我看到孩子们开心的笑脸,教室里也回响着生活中最美妙的乐章。

  由此我深深感悟到,成人眼中美好的事物,孩子不一定觉得美好,而成人觉得不起眼的东西在他们看来也许就是宝。所以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千万不要用你的眼光来替孩子做决定,应该给孩子表达表现的机会,为孩子提供选择。这需要我们教师多一点爱心,多一些理解与接纳,多一些赏识,才能与幼儿共同碰撞出快乐的音符。

教师教育随笔7

  让他留下来

  爱是教育的灵魂,热爱孩子是教师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只有用真挚、温暖的爱去换取孩子们的信任,和他们建立深厚的感情,才能引导他们快乐、健康地成长。

  记得三年前我带小班时,班里有个叫小威的男孩,不仅性格怪异,而且语言发展极差,小班上学期只会说单个的字、词,从不会用短句交流。吃饭时,他总喜欢找个靠边的位置坐下来,将不爱吃的饭菜扔得满桌子都是;午睡时,他常常钻到床底下和我们“躲猫猫”;区域活动时,他常常与小朋友发生争抢,只要是他想玩的东西,其他小朋友谁都甭想玩,倘若哪个小朋友也想玩,遇到他心情不好时他还会抡起小椅子砸向那个小朋友,使得小朋友都不敢接近他。

  说实在的,我当时感到很头疼,甚至每天只要看到小威就特别恐慌,因为我没办法预测他还会惹出什么乱子来。尽管当时有好多人建议我向园领导说明情况,劝说他退学,但我没有那样做。因为我知道,如果我那样做,我是解脱了,但对小威来说就意味着失去上幼儿园的机会。小威是无辜的,他与其他孩子一样有受教育的权利,于是我咬咬牙,决定留下他!

  这以后,我常常牵着他的手,让他跟在我身边,同时引导其他幼儿与他交朋友,鼓励他做一些喜欢做的事,抓住机会帮助他树立信心。开始,班里有很多人告他状,每次我都会耐心地调查、分析,公平公正地处理。

  有一次,走进观察区,我看见小豪不小心把刚抽出两片小芽的小豆子揪了出来,此时小豪也回头看见了我,怕我批评他,他猫着腰躲到了钢琴后面。当时我保持了沉默。收拾活动区时,孩子们发现了被揪出的小豆芽,然后异口同声地说是小威揪出来的。此时的小威使劲摇头。看到小威被冤枉,我便说出了真相。我还组织了一次专门的教育活动,借故事帮助大家消除对小威的偏见。就在那一刻,我从小威脸上看到了一丝笑容,我对他更有信心了。

  又有一次,我看到小威走进了小朋友较少的表演区。我便静静地观察他,只见他认真地用手指着《好吃的食物》图谱,节奏准确地唱着歌。我高兴得紧紧把他抱住,亲了又亲。活动点评环节中,我表扬了小威,并让他在全班小朋友面前又唱了一遍,博得一片掌声。

  慢慢地,小威对我产生了信任感,他不再那么随意、无规则了,能用简短的语言与大家交流了……看到孩子的进步,家长很感动,我也很欣慰。爱,要真诚、要无私,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自豪地说:我爱孩子们,因为我会勇敢地承担教育的责任,毫不吝啬地将爱给每一个孩子。

教师教育随笔8

  教师引导起大作用

  有两个小班的孩子,她们用手纸擦鼻涕时余留一小块,在老师不注意的情况下,放到嘴里嚼一嚼,老师会告诉她们,吃卫生纸是不卫生的,吃了会生病,不能随便乱尝东西。在孩子的观念里,没有“不卫生”的概念,所以他们当然是要“尝尝”;如果没有老师的引导,他们会这样反复好几次,直到确认不好吃才没了兴趣。老师是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指导者,在一开始就指导学生,有许多东西是不能乱吃的,在幼儿的头脑中形成这种意识,然后,孩子们良好的习惯才会慢慢养成。如此说来,老师的指导在幼儿的生活中起着的是多么重要的作用。

教师教育随笔9

  不知不觉间,我在教育教學的路上,无论是在个人的教育教學经验,驾驭课堂的能力还是教育教學的效果,都较刚参加工作时成熟了许多,进步了许多。

  波斯纳曾提出过一个教师成长的简要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并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的发展将大受限制。可见,经验和反思对教师的成长有着非常大的意义。

  记得有这么一句话“你要想跑得更快,要先學会停下来。”这句话是说在跑步中我们要學会停下来,这样可以对自身做全面彻底地调整,也可以积累更多的体力、技巧和方法,以更高的速度冲刺。跑步是这样,我们的教學工作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试着在教學中多反思,使自身获得的经验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那么,我们的专业技能将得到更大的发展。在实际教學工作中,我们只有运用头脑真正地反思,才会有我们教师自身的发展,才会有學生的发展。

  通过我的教學实践,结合教學反思,使我真正地体会到,反思,对一个教师的成长,真的很重要。记得一次交流会上,有个老師就讲起了他对日常教育教學的反思,给我印象深刻的就是他专门准备了反思记录本,只要有想到的内容,及时写在上面,很多时候只是一个大概内容或是一点想法,然后他会利用空余的时间,把这些内容中特别感兴趣的话题写一写,也便就成了我们所谓的反思,我想这就是一种坚持吧。

  我想,只有坚持不懈坐着反思教育的老師,才是真正能在教育教學中有所收获的人。

  一个拥有积极态度的人,总是能在各种逆境中寻找到坚持下去的理由。由此想到我们平时教學中的反思也是一样,只有首先抱有积极反思的态度,才能真正做到反思,做好反思。

  所以,想要真正反思成功,先有积极的态度吧。自古以来,关于“坚持”的名言有许多许多,譬如比阿斯说:“要从容地着手去做一件事,但一旦开始,就要坚持到底。”又譬如《论语》中那句“欲速则不达。”人们为什么要一直重复着坚持,可见它是多么的金贵。

  从事教育工作三年来,我就始终秉持这样的信念,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我都会坚持到底。现在的學生与我们存在着很大的观念差异,而且个性都比较强,不能对他们采取压制的手法,刚开始虽然取得一些成效但是效果却会适得其反,我们并不是阶级敌人,要真正从他们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更要兼顾大多数人的利益。面对本學科的特点,要认真思考怎样让他们更好的接受。

  教师不仅仅是传知解惑,重要的是培养學生,让學生会學而不是學会知识;教知识的目的在于让學生从知识的发生过程中學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培养學生學习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學的关键。教师首先要吃透學情,要知道學生需要什么、學生在什么情况下能发挥潜力!兴趣、方法、习惯、性格、个性、心理品质、目标、非智力因素等都值得重视。教學要有效果,关键在课堂;课堂要有效果,关键在學生参与!常规教學的各个环节,课堂教學是关键。

  要提高课堂教學效果就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基础,而且要涉猎一些课外书籍的知识,开拓视野,关注身边事,国家事,只有这样才能把教材枯燥的知识讲活,才能激发學生的學习兴趣。在今后的學习工作中要更加努力,引领自己不断超越。只有这样,才能对得起教师这个称号,才是真正的名副其实。

教师教育随笔10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但是,教育者需要对惩戒有正确的认识。

  我认为,首先,惩戒不是伤害,而是帮助。教育中的惩罚,是指对学生某种思想、行为给予否定性的评价,采取一定措施使之改正且内化为自觉约束力的教育方法,旨在使学生受到警示,控制不良的思想、行为。它与体罚和变相体罚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体罚和变相体罚是一种伤害或者摧残;而惩戒却是一种帮助、一种教育,促进个体进行反思、反省,无伤于身体和精神。

  美国总统里根小时候踢足球时,不小心弄破了邻居家的窗户玻璃,主人家要他赔偿12.5美分。里根的父亲没有打骂他,而是让他自己挣钱偿还这笔钱作为惩戒。小里根通过卖报、洗碗等方式,顺利偿还了赔偿金,得到了教育:他认识到损害人家的财产必须赔偿的生活规则,明白犯了错误必须付出代价、必须负责的人生道理,培养了责任感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其次,惩戒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立德树人,在于发展人、成就人。惩戒和赏识一样,都只是一种辅助的教育形式、一种达成目的的教育手段。惩戒和劳教、管制犯人有本质的区别。它不关乎泄私愤、报私仇的事儿,而是通过一种特殊的方法或手段,促进个体改变不良状态,激发个体更好地成长和发展。

  实施惩戒,不存在惩恶扬善的性质,它只是对于偏离正常发展道路的孩子进行的一种善意的提醒和特殊的关怀,使之能够知错就改,重新回到健康发展的轨道。简而言之,惩戒不是最终目的,而是达成教育目标的一种手段而已。

  英国著名科学家约翰·麦克劳德上小学时,因为好奇狗的内脏是什么样子,与小伙伴们偷偷地把校长的宠物狗杀了。校长气得七窍生烟,却没有暴力惩罚“主谋”小约翰,而是罚他画一幅人体骨骼图和一张人体血液循环图。约翰·麦克劳德被校长的宽容打动了,不得不认真查找资料,最终艰难地达到了校长的要求。生活中,我们常常罚闯祸的学生面壁思过十分钟、毁坏桌椅者自己动手修理桌椅、乱扔垃圾者扫地做清洁等。这些做法都是以惩戒为手段来教育学生,使其认识到错误,积极改正,并激发学生内在的成长欲望和内心的荣誉感,推动他们自觉主动地向真、向善。

  再次,惩戒既重过程,又看结果。惩戒意在惩前毖后,治病救人。过程是结果的有效保障。如果只关注过程或只注重结果,惩戒必然是不完整、不完善的。在实施教育惩戒时,我们不能只看过程,而对最终的结果不上心。惩戒学生之后,还应当及时追踪、诊断,力求药到病除。换而言之,既要关注学生接受惩戒过程中的态度、表现,还要看随后学生的态度、表现。比如惩戒肇事者仅仅书写出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使其反思自己为什么错误,如何改正错误,并能在实际行动中表吸出来。这样,惩戒教育才算落到实处,才会产生应有的效果。

  教育惩戒不姓“罚”,而姓“育”。实施惩戒,重心始终是学生的健康发展、顺利成长。如果以这种态度对待惩戒,有什么可“畏惧”的?

教师教育随笔11

  听了程老師的一席话,我也深有感触,小班制条件下课堂教學的`价值取向与传统课堂教學相比较,它的优势的确很突出。

  我们都清楚學习不是知道了什么,记住了什么,學习是學生通过自主活动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过程,在小班制条件下,便于教师针对學生的认识水平正确地选择,组织和设计教學的内容,并以开放、对话的方式呈现。

  例如《影子》一课以简洁、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影子和人“形影不离”的特点,但學生对太阳和影子的位置关系搞不清,是教學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

  40位小朋友在老師的帮助下,在课堂上做起了游戏,我们搬开桌椅,在腾出的空地中间,小朋友们围着灯站好:“今天,老師把太阳公公也请来了,想不想和太阳公公玩一玩,看看自己的影子什么时候在前,什么时候在后,什么时候在左,什么时候在右。”40个小朋友拉着手,围成一个大圆圈,在教室里试着活动,他们边跑边互相持着对方的影子。“噢!影子甩不掉。”这就是书上说的“影子像条小黑狗,常常跟着我。”因为學生围成的是一个大圆,所以处在灯光的任何一个位置的影子學生都能很直观地看到,根本不需要教师对身体与影子的位置变化关系作任何解释。

  这样,在实际活动中,本课难点迎刃而解,实现了玩中學,學中玩的初衷。

教师教育随笔12

  1

  教育需要思想,教育需要智慧,教育需要梦想,教育需要激情,教育需要诗意,教育需要活力,教育需要坚持,教育需要坚守!

  坚持教育规律,坚守教育良知!

  教育作为一种唤醒人的生命意识、启迪人的精神世界的特殊活动,必须在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更多地关注学生精神世界的建构和发展。学校教育应该在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失衡、幸福感匮乏、动机错位、信仰缺失等一系列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拥有一个强大的精神世界。

  每天,我都在心中编制一个梦——让阳光洒满校园,让尚高成为时尚,让学生感受学习的快乐,让教师体验教育的幸福,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让校园成为师生的精神家园。我相信,我的未来不是梦!

  我心目中的高中校园:清新洁净,紧张有序,生机勃勃,文化浓郁;我心目中的高中校长:德才兼备,敢于担当,真抓实干,勇于创新;我心目中的高中学子:阳光乐观,自尊自信,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我心目中的高中教师:身体健康,心态阳光,团结协作,追求卓越!

  2

  近些年来,多次聆听魏书生、任小艾、丁榕、赵谦祥、郑杰等教育专家的报告,拜读陶行知、肖川、朱永新、郭元祥、高万祥、李希贵等教育大家的文章,受益匪浅,引发了一些思考。今以随笔的表达方式,与同伴交流,期待能与大家产生心灵的共鸣和思维的共振。

  (一)

  优秀的教师,不仅为学生做了什么,更重要的是所做的一切是否有意义,做的方法是否科学有效,是否被学生接受和认可;优秀的教师,最重要的不是为学生做什么,而是引领学生做什么和怎样做;优秀的教师不仅有爱心,而且能把握好爱的时机和分寸;优秀的教师,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关注学生的精神需求;优秀的教师尊重学生的生命,尊重学生的差异,能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思考问题,再站在教育者的角度进行理性的分析;优秀的教师既不姑息迁就学生,又不无原则的宽容学生;优秀的教师不动辄大呼小叫,那是黔驴技穷的表现;优秀的教师处理“麻烦”事件,就是教育智慧生成或闪烁之时;优秀的教师既爱事业和学生,也爱自己和家人;优秀的教师不常戚戚,而坦荡荡,心胸豁达,心态健康;------。总之,优秀的教师,有思想、有理想、有文化、有智慧、有品位、有激情、有能力。

  (二)

  在工作中,每天都要进行一次反思,要敢于面对自己的过失,勇于面对同事、学生、家长、社会提出的意见或建议,善于倾听不同的声音,这是智者的心态,勇者的行为。

  反思是痛苦的,但痛苦也是助人重新出发的力量。

  (三)

  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意味着什么?就意味着每天都要和一群成长中的孩子打交道。如果,你不能面对这个现实,动辄与学生较劲,暴跳如雷,一味抱怨、训斥学生,那么久而久之,你就会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怨妇”、“怨男”,成为一个不受学生欢迎的人。结果,学生对你的“苦口婆心”、“谆谆教诲”、“呕心沥血”决不“买单”。

  当我们不想或没有其他选择的时候,我的想法是:面对现实,接受现实,改变自己的观念和行为,以健康乐观的心态面对必须面对的一切,用真心、真爱、真情润泽孩子质朴纯真的童心,赢得孩子的尊重和拥戴。

  选择了教育的同时,就选择了“无怨无悔

教师教育随笔13

  以前,在农村教学的老师,条件都是非常的差!差到什么程度呢?黑板是那种水泥做的,然后用了好几年了,一坑一洼的!写起来费劲!教学任务非常重,所有往往都是很多教师要教两门学科,每天的课程大概都是4-5堂的课程。更重要的是以前的学校没有计算机,老师要出试卷怎么办呢?用钢板刻!如此出一张试卷要好几个小时。最重要的是:那时农村学校教师工资待遇很低,一个月只有一百多元,其它什么福利待遇都没有。

  然而,在以前这样的环境下的教师,往往都是没太多与苦恼,因为,不涉及太多这样那样的干扰和顾虑,所以都能清静的教书,让很多农村学生考上了大学,走出了农村。

  朴实勤奋的农村学生,尊师重教的学生家长,融洽相处的学校同事!这是一个以前农村教师的写照!

  可是现在呢?教书不能完全的清静了!是什么瓜分了我的时间呢?

  现在,学校的环境越来越漂亮,随着教育资源班班通,网络班班通的建设,教学设施越来越先进,老师的可用资源也特别的多,包括学校用21世纪教育的校网通资源可以轻松减掉教学资源的问题,那些ppt课件一个个的漂亮,完整!然后现在出卷,也太方便了,大家都用组卷系统的来出试卷,点点鼠标,浏览浏览就搞掂了,实在轻松,高效!

  然后,还有很多外部的事情,让我觉得学生越来越难管了,社会对教师的偏见越来越多了,教师也越来越难当了。即使你没收到过家长的礼物,也有人说你们教师向家长索要礼物。即使你正当的批评教育学生,如果学生出现一些问题,责任也是你们教师承担。即使你不遗余力的教学生,学生成绩没上去,也是你们教师教学水平差。

  还有,现在学校教师们为了评职称,需要做很多事情?不争取去评又不行,可要去争取呢?!争得面红耳赤,撕破了脸皮,没有了以往同事之间的融洽相处。然后绩效考核,哎哟,那个差距太大了,学校跟教师的距离也从此拉得远远的!

  现在,我只想清静的教书!

教师教育随笔14

  今天是开學的第一天,學生的表现很另人满意,和上學期比有很大的进步,我感到非常的高兴,上起课来也是非常的有劲头。为了上好这开學初的第一堂课,我做了精心的准备,我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来激发學生的學习兴趣。

  第一课描写了春天的生机勃勃,和小燕子的活泼可爱,一节课下来,學生基本上掌握了课文中的词语,既能背下来,也能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孩子们在上课回答问题的时候非常的积极和踊跃,完全改变了以往课堂上没有人举手发言的现象。尤其我觉得學生的思维发展有了很大的进步,例如: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中的比喻句,學生分析的特别好,甚至都说出了通过把小燕子比喻成音符,能够更好的说明真的是在谱写出一首春天的赞歌,让我觉得很欣慰。

  为了更好的丰富學生的词汇,我们又积累了一些描写春天和小动物的词语,在课堂上學生随机说的时候,发现學生的词汇实在是太贫乏了,几乎说不上几个来,可见,學生平时不注重词语的积累,后来,让學生自己回家去搜集的时候,學生搜集了比较多的词语,并在课堂上做了交流,大部分學生都记下几个和课文不同的词语了。

  总之,作为开學的第一课,我觉得上的还是比较成功的,學生的表现也是让我十分满意的。我忽然觉得學生长大了,懂事了,成熟了,我也相信孩子们在这一年的學习中,会有更出色的表现。针对學生词汇量少的问题,我会在以后的教學中注意的,有意识的培养學生养成良好的學习习惯,为写作文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是在上课的过程中我也做了很大的调整,感觉在备课的时候真的没有充分考虑到學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如何才能更好地调动起學生學习的积极兴趣,如何才能让學生真正地进入到學习状态中去,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真的用心去备课受到的效果也真的非常好。

教师教育随笔15

  我们是教师,都是些普通人,但我们从事着神圣的事业。我们每天面对的是人,我们的学生,他们天真、可爱、充满生命的活力和幻想,他们对我们无限的信任和敬慕。我们付出了爱,得到的是更多的爱。

  读过《教师人文读本》这本书,感受最深的是爱,对教育,对学生贯穿始终的是爱,最多的爱。

  读过这本书,经常思考的问题是:如何在人生的大航船上确定自己的位置,是船员还是舵手,是大副还是士兵。每个人在世界上所扮演的角色不同,关键在于定位。冥冥中有双大手在指挥着我,从师范中学习的艺术到工作中教的课好似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但要想教好课不也是一门艺术吗?

  有句话说:“活在当下”。其实,每个人的命运还是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虽然从出生到长大,基本是家长在为自己做主。但今后还有漫长的几十年,仍然有自己选择的机会,是选择努力踏实地度过还是空虚而归,全在自己。在学校所学的专业直到现在也拾不起来。工作上的杂事与生活中的事情搅得没有时间,没心情(其实我知道这些都是找借口)。既然经常思考,我想这件事很快会提上我的生活日程的.

  每看到书上的某一个片段,总在不停地在反思自己,自己在对待学生的态度,对待家人的态度。我慨叹自己太平凡了,平凡得没有一双慧眼,去发现学生的长处与潜力。平凡得没有一双巧手,把学生引

  领到更加广阔的天地中去。

  工作几年,能够得到学校领导和家长的肯定,心里自然很高兴,但又觉得自己做得实在是太少了,有点愧对家长的信任,领导的表扬。

  “公平公正”“爱心”“教师的发展”“教师的专业”等等,新教育为教师提出了那么多的努力方向。所谓坚持,所谓勤奋,所谓的所谓??。教师自身的前进动力,外在的推动力.不论怎样,都去做一个问心无愧的教师,努力的教师。

  在《教师人文读本》中,还收录了古今中外很多名家的各种类型的文章,每一篇都让我有所获益。《学习的革命》一文告诉我:“做教师首先要相信你所有的学生都是天才,你才会认真地教每一个人。”我领悟到,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育不是要改变一个人,而是要帮助一个人。

  教育的本体性是育人。如何在教育的过程中让一个人具备品德的高尚?我想: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不论他为金钱去奋斗还是为理想奋斗,只要是正常的奋斗,正当的争取。在奋斗的过程中不忘父母,不忘时时去帮助别人,他都可以说是品德高尚的人。

  《教师人文读本》同时也为我们指明了新的教学观。这就是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品德,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在教学中创设使人思考、激励探索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心智发展的过程。与此同时,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者也应成为实践“终身学习”

  理念的楷模。重视和加强继续教育,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总之,终身学习是我们教师能走在时代前列必不可少的前提。

  《教师人文读本》给了我很多新的启示,我将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尽职尽责、努力向上。最后,让我用徐匡迪先生的一句话来结束此文吧!——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献身;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

  三、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我受到了深深感触。的确,这些建议使作为教师的我们有了更明确的方向,给了我们极大的帮助,它就象一盏指路明灯一样。

  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仍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一颗颗干渴的灵魂。它像

  与教师面对面一样,针对着教师的苦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他还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总在抱怨着时间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总是最公平的,它给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天24小时,问题还是出在疲于应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而没有主动去做是事。

  想想自己更是如此,做事急于“抱佛脚”。有时为了一节公开课,花了大量的时间在网上和杂志上搜索着相关的图片和知识;有时为了写一片论文也是绞尽脑汁,趴在电脑前浪费时间。想起来真是可悲!我想这就是平时不学习,急来“抱佛脚”的后果。书中提到:“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试问,从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呢?俗话说:“活到了,学到老”,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我更应当主动地学习。因为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这是作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苏霍姆林斯基也说:“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我再反省自己:我又看了多少书呢?

【教师教育随笔】相关文章:

1.小班教师教育随笔

2.幼儿园教师教育随笔

3.语文教师教育教学随笔

4.幼儿园教师教育随笔15篇

5.大班教育随笔

6.教育教学随笔

7.教育的随笔

8.家长教育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