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上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

时间:2024-07-15 10:18:59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六年级语文上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六年级语文上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六年级语文上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

六年级语文上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1

  现在的家长视子女为掌上明珠不愿让这些小皇帝小公主去干能干的事,去克服能克服的困难,而过度保护起来。这既压抑了孩子活动的愿望,又使孩子养成依赖、退缩、怯懦等不良心理,缺少独立、自主性。通过观察、调查,充分了解实际情况然后采取相应的方法逐步培养起良好的个性,另外在课堂教学中,给予学生充裕的时间独立看书思考找出不懂处、有疑问初。

  我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时,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在坐的大多数人在家是独生子女,过着小皇帝的生活,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在学校与同学相处也是从不相识,心中无他人,心中无集体;对社会上的善恶之事也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然而有这样一个人,他与你们的想法正好相反,他忧国忧民,处处以别人的利益为重,因此,他受到全国人民乃至世界上大多的'人爱戴和尊敬。同学们想知道在为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人是谁吗?通过这一激发,学生的表情有了微妙的变化,有的注视老师,有的同桌在窃窃私语,接着异口同声地说:想知道他是谁!这时老师告诉学生:他就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正因为他忧国忧民,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所以才受到世人的尊敬。

  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在润物细无声中进行,才能使学生潜移默化在受到良好的心理品质教育。这样学生不反学到了知识,还提高了心理素质,使非智力因素也得到了发展。

六年级语文上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2

  执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时,我遇到了以下问题:

  1.教学应当是“预设与生成相益得彰”的:

  但在教学中,我只顾着讲教学设计步步为营地进行实施,对教学现场学生提出的一些疑问,以及产生的认识和感悟,没有做到及时捕捉,只是轻描淡写、蜻蜓点水地点到,甚至忽略不计,没有使之成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基础,更没有被用作新的生成资源。

  2.“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个问题,由于学生基础的差异,知识水平和思考角度不同,对于这个问题的感悟也就处在不同的.层次上,但是,我拘泥于寻求惟一的答案——鲁迅先生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缺乏敏锐的洞察和不失时机地充分利用,没有真正把“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落实到教学行动中去。

  因为上述原因,本课的教学显得教条而不灵动。

  其实,课堂上即时呈现的动态生成资源是格外可贵的,因为它反映了学生学习的需要。在以上的生成资源面前,倘若能及时调整教学预设,根据学生的不同感悟,组织教学,学生不才能不但读懂、悟透,而且更有兴趣,课堂也会更有活力,更具生命气息。

  教学是一门艺术,它永远需要教师不断提高应变能力,锻炼教学智慧,增强教学技艺和魅力。

【六年级语文上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语文教学反思10-19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04-19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04-17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08-01

六年级语文上册《索溪峪的“野”》教学反思04-10

六年级上册语文少年闰土教学反思04-18

初三上册语文教学反思10-24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0-23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