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新年》教学反思

时间:2024-05-26 10:08:05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过新年》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过新年》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过新年》教学反思

《过新年》教学反思1

  《过新年》是一首欢快,热烈的儿童歌曲,歌曲采用了汉族民间音调和秧歌舞的节奏特点,曲调欢快,活泼,尤其是歌中模拟锣鼓音响的衬词“咚咚咚镪”的反复出现,为歌曲增添了热烈欢快的节日气氛,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孩子们喜气洋洋的过新年欢乐情景。

  本课在设计时,我就有意突出创设热烈欢快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歌曲。贴窗花把热烈氛围带入课堂,模仿律动,旨在培养学生动作的协调性及对音乐节奏的感觉,为歌曲创作律动做好铺垫。所以学生能够载歌载舞地演唱歌曲,身体活动起来,处于兴奋状态。

  学唱歌曲从按节奏读词作起效果很好,学生解决了节奏问题,学唱歌曲就轻松了许多,只用了三遍,学生基本学会演唱,再分组巩固,有竞赛的性质,学生参与很积极。学生情绪非常饱满。聆听《新年好》重温了热烈欢快的音乐氛围,最后在《恭喜恭喜》的歌曲演唱中结束本课。

  从课堂的效果来看,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的要求,学生能够热烈欢快地演唱歌曲,从演唱到聆听,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并积极配合教师所设计的各个环节的.活动,小组间,师生间配合默契,使学生在情感上体会到新年的快乐。但在课时的安排上还要进一步改进,争取恰到好处,进行完美的教学。

  最初设计此课时,我还担心把模仿敲打“咚咚咚锵”放到学唱歌曲前,学生会不会因为对模仿感性趣而忽视歌曲的学唱,从实际看来,担心没有必要,学生在前面的每项环节中,都已经进入学习状态,兴趣指引他们不断向前探索,有此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只要把握好兴趣的尺度,就会成功地驾驭课堂。

《过新年》教学反思2

  锣鼓镲是民间常用来表现喜庆、热闹、欢快气氛的打击乐器,虽然孩子们都听到过它们发出的声响,但很少亲密接触过,也就很少亲手敲打过。为了让孩子们感受这三种乐器的魅力,能够很快地掌握它们的演奏方法,并准确地为歌曲伴奏,我采取以下环节进行教学:

  一、激趣导入

  首先,播放锣鼓镲音乐,让孩子们感受其情绪,并辨别音色,同时展示实物与图片。接着播放动画演奏,激发孩子们学习敲击演奏的兴趣。

  二、模仿敲击

  我先分别敲击这三种乐器,并选择不同的部位进行敲击,让孩子们在模仿敲击姿势的同时,判别音色的美感,引导它们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注意自己对演奏姿势掌握及不同部位所发出的声响是不同的,要寻找音色好听的部位去敲击,展现自己对音乐的理解。

  三、创编响声词

  请学生仔细聆听三种乐器发出的声响,创编象声词模仿唱一唱。这样既能使学生掌握模仿三种乐器的象声词,又能够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为以后的创编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相互合作

  音乐活动是一个相互合作,集体完成的项目,特别是用不同的节奏和乐器为歌曲伴奏,这一点体现的更加明显。如果合作好了,就能够演奏出动听美妙的音乐,如果合作不好,那就是噪音了。我运用分小组探究学习的`方法,让它们分别敲击自己手里乐器的节奏,然后再合二为一,最后个别展示跟音乐为歌曲伴奏。

  五、延伸拓展

  让孩子们仔细观察身边的物品,并敲击倾听,哪些物品通过敲击发出的声响与这三种乐器的声响相似,没有乐器的同学可以敲击它们,模仿声响,为歌曲伴奏。这样提高孩子们学习的兴趣,还做到了面向全体。

  整堂课下来,基本达成了预设目标,但因乐器数量较少以及时间的关系,上台亲手演奏这三件乐器的孩子太少了,另外,除了这三件乐器外,还应该加入其它的打击乐器及表演动作,来烘托热烈、欢快、热闹的气氛,这样孩子们的参与率就高了,才真正达到全体参与的效果了。

《过新年》教学反思3

  人教版小音第三册11课,切实的根据这一学段的学生身心特点: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动、模仿能力强等,安排《过新年》这一课,歌曲采用了汉族民间音调和秧歌舞的节奏特点,曲调欢快活泼,尤其是歌中模拟锣鼓音响的衬词“咚咚呛”的反复,为歌曲增添了热烈欢快的节日气氛,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孩子们喜气洋洋过新年的欢乐情景。教材安排到本学期的最后一课,按正常的教学进度,教学本课时已是期末,孩子们已经能感受到新年的脚步,在孩子们都盼着过年的心情下教学本课,应该说教材的安排是因时、因地、因事制宜的。

  由于接近年关,通过提问,在新课《过新年》的背景音乐中贴窗花和春联一系列情景创设后,让开课不久就将孩子们成功地提前感受到春节的喜悦并带入新课的学习状态中。通过“年”的故事引入以及节奏游戏的启发,孩子们对新课中重要的节奏把握不错,也很好的掌握了休止符。在熟悉了歌曲中三条基本节奏后,再让学生按节奏朗读歌词,就更容易了,前半段节奏和歌词的学习很顺利。

  在接下来旋律的学习中遇到一些小问题,孩子们先用LU模唱的`时候常把第二乐句唱成第一乐句,第一和第二乐句的前半段是一样的,区别在后半句,我就采取让孩子们唱唱名的形式来解决,发现唱唱名对于二年级的小朋友来说比较困难,又是单手弹旋律又是手势的提示之后,有一定的进步。在对歌曲比较熟悉的情况下,就要不断的提示孩子们正确的歌唱姿势,口腔状态,这个跟平时老师对孩子们的要求有关,如果是借班上的话应该要多提示。

  在唱会歌之后,我就引导孩子们要会唱歌,这首《过新年》主要是对整首歌曲情绪的把握,再加上鼓和镲这些民间打击乐器的加入,更加让欢快的情绪表现得非常好,但是孩子们边唱边使用打击乐器后对声音的要求就忘了,所以平时的音乐课上,一定不能忽视对孩子们正确的发声的训练,让他们在长期正确的训练后,一发声就进入适合歌唱的状态,平时的训练不容忽视。

  总的来说,我遵循音乐教学的基本理念,精心组织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努力为学生享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提供机会。整节课以“唱”为本,把“情”贯穿始终,将现代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将充分发挥评价的积极作用,努力使每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我致力于创设一种亲、助、乐的人际情景,利用多媒体营造一种美、趣、智的学习情景,努力构建一个自主、民主、宽松、和谐、愉快、互助的真情空间。整节课下来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很高,也基本达到了学习目标,教学设计也很适合低段的孩子,很顺利的和孩子们合作完这节课的合作。

《过新年》教学反思4

  这是本学期的最后一课的内容。是围绕着“过新年”的人文主题进行的。欣赏聆听的乐曲选编了两首情绪反差极大的一首由中国民歌《小拜年》改编的器乐曲《小拜年》和一首旋律安详柔和的圣诞歌曲《平安夜》;歌曲选编了一首具有中国人载歌载舞过新年特点的、运用汉族民歌音调创作的儿童歌曲《龙咚锵》和一首大家都非常熟悉的英国歌曲《新年好》。

  为了让孩子们感受中国年和外国圣诞的不同,我首先向他们简单介绍了“平安夜”和中国“年”,接着让他们聆听《平安夜》,并设问:这是具有中国音乐风格的音乐还是外国风格的音乐?紧接着聆听中国风的`《小拜年》。为了让他们更加深入地感受中国年的热闹和喜庆,就直接学唱歌曲《龙昸锵》。在学唱歌曲的过程中,让孩子们以桌子为鼓面,模仿敲击小堂鼓的节奏,以两手对拍的形式,模仿锣和镲的节奏。多次模拍后,再让他们学跳秧歌步,最后分小组加入锣、鼓、镲等乐器,表演歌曲。

  对于《新年好》这首歌曲的学习相对比较简单,因孩子们都会演唱此歌,所以,我把重点放在了用英语演唱上。学唱会英语歌曲后,让孩子们用双语演唱歌曲,表达宁静、祥和的气氛,并与《龙咚锵》作比较。最后借助于教材上的问题,复习本学期学过的打击乐器的演奏方法以及记住它们的音色,并用碰钟为歌曲《新年好》伴奏,在热闹与安静中结束了本学期的教学。

《过新年》教学反思5

  “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造就能创新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所做过的事的人,这种人能有所创造、发明和发现。”这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说过的。作为儿童天生就有创造的潜能,而音乐教育的一个根本任务就是利用音乐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最大限度地激活或唤醒儿童的创造潜能,激发儿童的创造动机,培养儿童的`创造能力,使儿童全身心地投入到美丽动人的音符世界中,创造性地体验、感受与表现。

  在一年级第六单元《迎新春》的第一课《过新年》中,我采取了让孩子们来创编。由于这首歌曲是孩子们非常熟悉的歌曲,因此在教学中我除了让孩子们演唱歌曲旋律、演唱歌词、唱英语歌词以外,还加入了让孩子们创编歌词这一项。刚开始说让孩子们创编歌词的时候,由于孩子是第一次接触这样的内容,大部分孩子都睁大了眼睛,傻傻的看着我,这时候我很自然的把我创编的歌词演唱出来“新年好呀!新年好呀!祝福我们新年好!我们滑冰,我们滑雪,祝福大家新年好!”孩子们顿时茅塞顿开,争先恐后的举起了小手。在我的启发下,别说孩子们还真的演唱出了精彩的歌词。“我们放炮,我们打鼓‘祝福大家新年好!”“我吃饺子,我吃汤圆,祝福大家新年好!”我贴对联,我贴窗花,祝福大家新年好!”??孩子们创编的歌词这所谓是五花八门,在这里我看到了孩子们在逐步的长大。

  “音乐的本质与价值就在于激发人的创造性。”实践证明,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和发挥学孩子们的主体性,营造轻松愉快的音乐教学氛围。让孩子们在参与、体验音乐的过程中积极发展想象力、创造力。从而获得音乐素质的提高及智能的开发,并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过新年》教学反思6

  课堂打击乐器以其易学易奏、品种繁多、音乐丰富、合作性强等特点深受师生的喜爱,《过新年》是一首欢快、热烈的儿童歌曲。歌曲采用了汉族民间音调和秧歌的节奏特点,曲调欢快、活泼,尤其是歌中模拟锣鼓音响的衬词“咚咚呛”的反复出现,为歌曲增添了热烈欢快的节日气氛,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孩子们喜气洋洋过新年的欢乐情景。本来让打击乐器伴奏在整个教学设计中,起到烘托气氛的作用,让学生能直接地感受到新年的喜庆气氛。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忽略一些细节,导致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1、教会学生掌握正确的课堂打击乐器演奏方法,养成良好的乐器使用习惯,进行有情感的演奏,也是音乐教师应当引起重视的器乐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忽略的学生根本没有正确掌握这些小乐器的演奏方法,就下放小乐器让学生,学生拿到乐器后,就按脑子的已有想法,或见过的东西作为参照来敲,所以大部分学生的演奏方法是不正确的。例如在课堂了有些学生拿到了快板。当他一拿到这乐器,就用手抓响它,可怎么抓也抓不响。当老师发现这一情况的时候,才记得要先一下,但快板的技法不是那么容易就能掌握的,所以学生根本学不来,老师也只能草草了事。这都是忽略了对学生进行打击乐器学习习惯培养的原因造成的'。

  2、要把握好,课堂打击乐器伴奏的“度”,关键还是在于教师本身。要想在课堂上充分发挥打击乐器的作用,首先就不要盲目地追求“热闹”。选择乐器不适合太多种类。乐器伴奏只是一种辅助的手段,如果太多种类同时运用在教学上,由于各乐器的音色不同,而要花一定的时间来分别演奏,这就会在教学的时间安排上造成一定的难度,因为一节课只有40分钟,如果乐器伴奏就用了20分钟,这样,教学的重点就会解决不了。那么就会变课堂的“绊脚石”。我们的教学设计就忽略了这点,所以最后的环节没完成。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就以简便为主,对于低年级来说,绝不能超过三种,最好是两种。

  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善用打击乐,让它在音乐课堂上发挥最大的作用。

《过新年》教学反思7

  《过新年》是中班“新年到”主题里的一节课,我把这节课安排在了元旦前,更能让小朋友感受到新年里欢乐、热闹的氛围。其次,《过新年》本身是一首欢快,热烈的儿童歌曲,歌曲采用了汉族民间音调和秧歌舞的节奏特点,曲调欢快,活泼,尤其是歌中模拟锣鼓音“咚咚咚咚锵”的反复出现,更为歌曲增添了热烈欢快的节日气氛,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孩子们喜气洋洋的过新年欢乐情景。

  这节课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时主要以歌唱为主,在活动中,我出示了图谱让幼儿理解其中的歌词,没想到没唱几遍小朋友就学会了,对歌词里的“咚咚咚咚锵”唱得更是顺溜,还唱出了铿锵有力的'感觉。在音准方面,附点音符方面都掌握地不错。但是有一个问题就是,小朋友很喜欢在前奏的时候抢唱,针对这个现象,我让小朋友在前奏的时候来拍手打节奏,通过这个办法很好地解决了这个现象。

  第二个课时的时候,我让小朋友把身边的各种会发出声音的东西变成乐器,来打节奏。很多小朋友都能想到拍手、跺脚、拍大腿等。我先让小朋友根据自己想到的来为歌曲打节奏,小朋友都玩得不亦乐乎。后来我又对小朋友进行了启发,小朋友想到了,我们用手拍地板也能发出声音,用手拍凳子也能发出声音,随后小朋友进行了尝试,不试不要紧,一试小朋友根本停不下来,看来小朋友对这个玩法十分感兴趣。

  在整个活动中,我光顾着小朋友的兴趣,没有很好地引导小朋友按节奏来打节奏,在下次音乐活动的要注意这些问题。

《过新年》教学反思8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为了实现这一理念,在《过新年》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让孩子收集相关资料,主动参与活动,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道德观念,训练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孩子在活动中感受快乐,升华感情。

  新年,作为中国人一个盛大的节日,其背后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在依托。让孩子感受感受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体会新年给人们带来的新气象和美好祝福,只是最浅层的目标。让孩子了解元旦和春节的一些习俗,了解过新年各地各国不同的习俗及其变化,了解这些习俗的由来和背后的故事,让孩子因知而爱,爱上这个节日,爱上这些习俗,爱上家乡和祖国,发自内心的去喜欢,才是本节课的最终目标。

  上课伊始,我利用孩子们对之前《冬爷爷在哪里》的喜欢,告诉孩子们冬爷爷带来了礼物,欢快的歌曲《恭喜恭喜》,喜气的春联、年画、灯笼、鞭炮等,提高孩子的兴趣,吸引孩子的注意。然后,引导孩子这些礼物都是用来做什么的,什么时候最常见,从而引出本课主题《过新年》。

  首先,让孩子明确中国新年有两个,元旦和春节,并对其时间有所了解,然后,再让孩子来讲讲从父辈、祖辈听来的关于年的传说、故事,为加深其印象,播放动画《除夕和年的'故事》,再让孩子从中了解年打败夕所依仗的三个秘诀,并由此引出过年时的习俗——贴春联、放鞭炮、挂灯笼。渐渐,由点及面,引导孩子说出更多过年时的习俗。以吃、玩、活动等一一细讲,再由家乡习俗到各地习俗,再到世界习俗,用图片、影像等让孩子有直观的了解。最后,让孩子在《新年好》的声声传唱中,细品新年的快乐!

  第二课时,将情境设定为班级举行新年庆祝会,你有什么好建议,让学生思考、动手,同时也巩固上节课的知识。然后,在此情境下,让孩子了解祝福的意义,动手制作贺卡,送出关爱,共享新年快乐。

  整堂课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下进行,孩子们也学到很多,记住很多。就教学环节设计而言,我觉得第二课时可以再充实一些,而学生表现很不错,只是贺卡上的拼音和字,让我在开心之余有些犯愁,看来语文基础还需要加强些。

《过新年》教学反思9

  上个星期我在学校上了一节研讨课,课题是《过新年》,这课中我安排了认识中华民族乐器锣鼓镲、聆听器乐曲《小拜年》和演唱歌曲《龙咚锵》这些教学内容。

  一、兴趣先行

  现在的新课程标准极力强调:“要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动力”组织教学活动。我想:只有学生有兴趣,他们才会乐于参与学习活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为了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开始我设计了猜谜语进行导入,让孩子们认识了中华民族乐器锣鼓镲,了解这些乐器的演奏方法和聆听乐器的声音,学会了歌曲当中的基本节奏“龙咚龙咚锵”,这样一来为学习歌曲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也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兴趣。

  二、欣赏音乐

  趁着大家兴趣渐起,我提问:一般什么时候敲锣打鼓呢?学生说过年时。我再问:孩子们,过年的时候你家和平时有什么不一样呀?你们在过年时候最喜欢做什么啊?小手一个一个的举起来,都想来说一说,有的说发红包,有人说,我最喜欢放烟花、放鞭炮;也有的说,吃饺子贴对联,有的说,去拜年;还有的说敲锣打鼓……“是呀,过年我们要做的.事情有很多。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中国有哪些过年的习俗。”于是播放了一些有关春节的图片和视频。聆听器乐曲《小拜年》和同学们一起过新年。他们一个个模仿吹唢呐、敲锣打鼓的样子学得很开心。在此我抓住低年级孩子们“好玩、好奇、好动”这一特性,通过模仿的形式调动

《过新年》教学反思10

  小学音乐第一册《过新年》是由《小拜年》、《龙咚锵》、《新年好》、《平安夜》四部分组成,通过教学使学生感受过新年是热闹、喜气的氛围,同时通过教学使学生体会、感受到学生之间、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真情、真爱!

  记得我第一次上《小拜年》和《龙咚锵》这一课时,在设计教案之前,我认真聆听了这两首音乐,说实话我以为上好这节课是很容易的事,因为,当我在听这两首音乐的时候,自己就深深的被音乐浓郁的“过年”气氛给激动了,尤其是《龙咚锵》,非常好听,也非常亲切,不禁使我忆起了自己小时侯在农村老家过年时的点点滴滴。我想,小孩子嘛最喜欢过年了,所以他们一定会被我感染、会被音乐所感动!于是,我大概构思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导入部分

  让学生谈谈一年之中你最喜欢的节日,我想肯定有许多孩子会说到春节。然后引出春节,再让学生说说春节的趣事。

  二、情景表演

  让学生听着《小拜年》进行情景表演,营造一幅过年图,接着让学生在初步感受“过年”喜悦氛围的同时,进一步学唱《龙咚锵》。

  三、歌曲学唱

  指导学生用饱满而有激情的音色演唱《龙咚锵》。我认为在学唱的过程应该不会有太大的困难,重点是要让学生用锣、鼓、镲等打击乐器歌曲伴奏。

  这就是我整节课的教学思路,我以为我会轻而易举的上好这节课,但我没有想到的是自己很快就被学生打败了……在我进行本课的导入提问时,我问学生:“小朋友,我们的祖国一年之中有许许多多的传统节日,但你们知道最隆重、最喜庆的是哪一个呢?”不出我所料,几乎每一个孩子都举起了小手,“我知道!”、“我知道!”,可我没想到的是学生回答中没有一个说到“春节”,却有将近一大半的同学说到了“圣诞节”,还有的说是“国庆节”和“劳动节”。我愣住了,学生的这种回答是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没办法,我只能告诉他们是“春节”,于是又有几个小朋友跟着我说:“对!对!最隆重、最喜庆的应该是春节!”。我又问:“那么说说在春节里有什么让你们高兴的事,好吗?”,我再一次的期待着孩子们的回答,孩子们又“唰”的一下举起了小手,“老师,我最高兴的事是我们全家去大饭店吃饭!”,有一个小朋友这样站起来回答之后,下面的小朋友全都议论开了,有的说是他们家是到“新晶都大酒店”,有的说是到“开元大酒店”……,我又问没有去过饭店吃饭的同学,他站起来想了一会儿说:“老师,我最喜欢的事是可以天天看电视。”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可我这节课在起步时就已经令我感到走不下去了。在失败之后我总结了原因,应该说如果我能拥有一个良好的开端,我相信我们就会拥有一堂令彼此难忘的音乐课。我之所以失败是我不了解学生情况。另外,学生只知圣诞节而不知春节,实在令我们所以中国人感到悲哀!新课标指出要弘扬民族音乐和民族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这是我们的责任!总结原因之后,我觉得自己以后教学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⑴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人们的文化观念、生活习性等也发生着不断的变化,所以学生的情况也会随之改变,要上好课就得充分的考虑到学生的'情况。

  ⑵一年级学生也是学习的主人,我不该忽视他们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应该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不能小看他们的能力,其实他们也具有学习功能,即具有主动向课外搜集相关信息的能力。

  ⑶过年在孩子们心中的分量越来越轻了,我如果仅靠教材中的两部作品是难以感染学生的,所以,我应该寻找更多、更生动的资料,让学生对“过年”有更深的感情!

  ⑷尽力创设教室环境,渲染过年的气氛。

  根据以上几点,我从学生实际出发重新设计了教案:

  一、激趣

  从民族打击乐器入手,通过让学生探索音响、人声模仿、多声部演奏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营造热闹的节日氛围。

  二、激情

  指导学生用饱满而有激情的音色演唱《龙咚锵》,并用刚刚认识的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三、让学生交流课外收集到的有关过年的各种资料,拓宽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

  四、让学生在充分感受春节热闹、喜气的氛围基础上进行《小拜年》的情景表演,营造一幅过年图。

  也许,大家也发现了,我这节课的教学环节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只是稍微调整了教学顺序,但教学效果却截然不同,教学气氛异常的热烈。它使我明白了——蹲下来和学生一起看世界。当我蹲下来和学生一起看世界的时候,我就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理解他们,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使音乐与学生生活自然结合,并且通过让一年级小朋友课外搜集相关资料和信息,也使他们对过年有了更深的了解,对自己祖国的民族文化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我觉得这比教师简单的知识性传授要好的多。

《过新年》教学反思11

  为了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开始我设计了“我比你猜”的游戏进行导入,由放鞭炮联想到新年,通过聆听《小拜年》让孩子们认识了中国民族乐器锣鼓镲,了解这些乐器的演奏方法和聆听乐器的声音,学会了歌曲当中的基本节奏“龙咚龙咚锵”,这样一来为学习歌曲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也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兴趣。

  孩子们从节奏的认识,逐步熟悉了歌曲的歌词,然后很自然的就将歌词加入到歌曲的旋律当中了,所以歌曲学习的环节进行得非常顺利和自然。孩子歌唱的声音我在教学中不断的强调与示范,让孩子知道什么样的声音是正确好听的,应该用怎样的声音来正确演唱歌曲。接下来的环节是要孩子们将学过的节奏运用到歌曲当中,并且在音乐中模仿小鼓和小镲的声音节奏。整堂课,学习气氛佳,学生都保持高度的兴趣,学习的效果很好。想想这节课,我觉得非常有收获。它让我发现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身边最普遍、最简单的.事物来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教学方法可以随着环境的改变而灵活变化,两种教学方法的得出,使我的教学方法进一步得到补充和完善。同时也使我知道了:只有适合了学生的心理特点,符合的他们的兴趣爱好,他们才乐于接受,音乐课才能让学生喜欢。

《过新年》教学反思12

  本节课以“过新年”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始终。从情境导入、学唱歌曲、参与体验、创作表现、拓展延伸等几方面,突出对歌曲《过新年》的学习,是一个综合型的课程。本节课完成了教学目标,并能用多样的教学方法淡化和解决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在快乐中、游戏中学会了歌曲。

  教学中比较成功的地方是:

  一、创设情境法:为了使同学们很快进入到新年的歌曲内容中去,利用歌曲《新年到》进行律动,学生模仿教师的动作和童谣的节奏从教室外伴着音乐的旋律拍手进来。其目的是要用这种喜庆、活泼、快乐的气氛来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尽快进入歌曲意境中,起到引入课题的作用。

  二、根据学生无意注意占优势的原理,运用知识形象化、趣味化、生活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无形中掌握了知识,把枯燥的学习变成了乐学。如在教学节奏时,我采用了把有难度的节奏,从童谣的节奏中引申到歌词节奏,学生便在很容易学会了本歌的歌词与节奏。

  三、运用谈话法、合作法以引起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分析能力。这两种方法在本课中主要体现在理解歌曲内容和用打击乐为歌曲伴奏上。

  四、直观视觉法:利用直观教具,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学习、理解和感受歌曲的情感。如:在节奏练习时,锣、鼓的敲奏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在歌曲导入时,我充分

  运用了范唱与打击乐器的配合,使学生既理解了歌曲内容又激发了兴趣,并使学生感受到了过年的情景。

  五、实践体验法:根据学生好动爱实践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动手模拟过年的场景,如创作新年祝福、贴窗花、挂灯笼等,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感受过年热闹的气氛。

  这节课中巧妙的设计,使学生获得了更多的收获。教学中通过学生模仿--敲打--再模仿的音乐实践活动,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学生能在实践的过程中了解、掌握锣、鼓、的音色及敲打方法。

  本节课还有遗憾的是:

  1、学生虽然对过年有了一些了解和感受,但教师应对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的一些风俗习惯做一些介绍或请同学们交流交流会更好。

  2、分组编创表演这一环节虽然在备课时我考虑了学生的互动情况、参与情况,但是我忘记了一点:他们毕竟还是孩子,他们有他们的思维,有他们的活动,有他们的特殊性。孩子的自控力不如成人,所以,他们不可能说安静就安静,说兴奋就兴奋。

  3、上课过程怎样设计就怎样教,缺少学生的'主动性在其中,更多的时候学生是被动式的接受学习。这需要教师思考用什么样的办法能够达到使学生主动。指导学生知识落实方面我觉得可以再细致一些,再落得实在一些。过新年的喜庆气氛,我觉得是在学生感受音乐欢快的节奏并能够把它表现出来为基础的,否则,这种气氛真的只是在教师的营造下产生出来的,而并非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

  从这节课上我深深的感受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能起主导作用,对于教学而言,一定是内容决定形式,而绝非形式决定内容。

《过新年》教学反思13

  《过新年》是人音版义务教育教科书(20xx版)一年级上册第八课。《新年好》是一首英国儿歌,3/4拍子,F大调,由两个乐句构成的一段体结构。曲调优美、流畅,表现了人们在新年来临时欢欣鼓舞,互相祝福的心情。这首歌的歌词表达的感情诚挚、亲切,通俗易懂,旋律简单、质朴。

  在教这首歌前,我先让学生了解了国外小朋友过新年的习俗。通过欣赏两首不同题材的《平安夜》把学生带入由音乐创设的情景,让孩子尝试国外过新年体验。学生们听了我的介绍,都非常感兴趣。他们在学唱《新年好》时,心情都很愉快。很快就掌握了这首歌,于是就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了比赛,听听哪个小组唱得最有感情,并及时表扬和鼓励。

  一年级小学生刚上小学,正处于转折阶段,针对一年级的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短的特点,发挥其、想象力丰富、模仿能力强的优点,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小乐器来为歌曲伴奏,也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的,学生的学习音乐的兴趣浓厚了,掌握节拍的韵律感也容易了,学生们各个小组的配合也默契了。学生在运用打击乐器的过程中,能积极主动参与,并能将节奏顺利的运用到歌曲的演唱中来。当然教师在对学生的兴趣培养过程中,要及时的引导,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带动自控能力较差的学生共同参与,一起感受不同节拍的韵律感,乐器演奏时拍击出不同节拍的`强弱规律,达到预期的效果。

  当然,没有一节课是完美无暇的,每个人的思路、想法不同也造就了课程的设计不同,我认为我的这节课还可以用艺术性的语言更深的拓宽孩子们的创编思路,相信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更加努力,集思广益,为孩子们带来更加精彩的音乐课堂!

《过新年》教学反思14

  《过新年》是二年级孩子们在本学期学习的最后一单元中的一首歌曲。这是一首节奏欢快,旋律流畅,朗朗上口的儿童歌曲。结合着中国过新年的一些风俗习惯,我设计了一节生动有趣的音乐课,在本课教学完成的同时,我也发现了不足。

  1、教学任务:在本课教学中,我始终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人人参与、人人实践。教学中紧紧围绕“过新年”的主题,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通过播放<年>的由来动画及《春节序曲》的课件,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黑板书上教师亲手写的对联,使学生在课前已经初步接触歌曲的节奏重点和知识重点。课堂上由于学生年级比较低,识字量有限,我恰当适时的教授两遍歌词,辅助学生进一步熟悉歌词内容,以便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学生有了前面的双基教学做铺垫,也就为很好的突出教学重点和突破教学难点提供了便利。学生们通过各种生动有趣的表现形式——敲鼓、耍手绢、扭秧歌等音乐实践活动,进一步烘托了《过新年》的欢快、热烈气氛。通过视、听、说、唱、舞结合的活动,丰富了学生的音乐情感,使他们主动参与音乐体验,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整个教学过程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循序渐进。本节课始终以音乐为主线,以节奏训练为主体,以情境教 学为重点,满足现代学生的审美需求,从而很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2、教学方法:本课主要采用情境创设法、教授法、演示法、练习法、谈话法、欣赏法等进行感受歌曲和表现歌曲的教学。教学过程中,我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欢快、热烈环境的渲染,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了音乐,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观。同时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也拉近了学生与老师间的距离,在融洽的师生关系中进行了愉快的唱游教学课,效果极佳。本课通过丰富多彩的音乐实践活动,体现了艺术课程的综合性,同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创设多种途径感知、理解音乐,也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表现空间,让他们用肢体的动作来展示欢庆新年的喜悦,在掌握歌曲简单演唱的同时也学会了节奏的训练,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我把握住音乐教学以听为主,突出节奏入手为基调,给学生创设充分感受音乐的氛围,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感受音乐欢快热烈的情绪,使他们在欢快热烈的情绪中激发了学习音乐的兴趣,充分感受音乐给人们带来的情感熏陶、情绪感染。

  3、学法指导:整节课,教学效果尚好,课堂氛围热烈融洽,学生在欢快热烈情绪的熏陶感染下,初步表现和体验了歌曲的气氛。通过学生有节奏的读歌词、轻声完整的哼唱歌曲,看得出学生们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的意识越来越强烈。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整个课堂大多数孩子都能够在注意力比较集中的情况下跟随老师完成教学的各个环节

  是十分不易的。而在初步学习歌词,简单学习秧歌步等教学内容上,学生们大多数也能够在教师多样的教学形式指引下积极、开心的完成教学任务。

  二、问题反思:

  1、失误与不足:在击鼓和扭秧歌的练习中,再细致讲解动作要领,简单完整演示练习,最后随音乐完整表现会更好。投影片制作上再精美、考究会更好。

  2、课堂反应:自我感觉这堂课教学效果很好,教学气氛活跃,课上师生关系融洽和谐,能够使学生在开心快乐、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在本节课上学生通过教师的各种教学方法提高了多种能力,体态动作协调性逐步增强,知识技能水平不断提高,从而使学生学习更具积极性,在学科教学中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这堂公开课后我的>收获还是很大的,既看到了自己的成绩,又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在这除旧迎新之际,我希望明年我的教学水平会更上一层楼。

《过新年》教学反思15

  《过新年》教学反思兴趣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原动力,是学生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在本课时中我牢牢抓住过年这一主线,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始终沉静在现实与想象之中,兴趣昂然地完成了教学目标,达到了较理想的教学效果。《过新年》是一首欢快,热烈的儿童歌曲,歌曲采用了汉族民间音调和秧歌舞的节奏特点,曲调欢快,活泼,尤其是歌中模拟锣鼓音响的衬词“咚咚咚镪”的反复出现,为歌曲增添了热烈欢快的'节日气氛,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孩子们喜气洋洋的过新年欢乐情景。 本课在设计时,我就有意突出创设热烈欢快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歌曲从课堂的效果来看,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的要求,学生能够热烈欢快地演唱歌曲,从演唱到聆听,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并积极配合教师所设计的各个环节的活动,小组间,师生间配合默契,使学生在情感上体会到新年的快乐。学生能够基本达到学习的目标,从情境导入以歌曲《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导入,激发学生一目了然描写的是老师的歌,为学习《每当、在语言上,还需要更加的鲜明简炼。

【《过新年》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过新年》教学反思07-16

过新年日记02-01

过新年日记(集合15篇)06-14

过新年日记【精品15篇】07-11

过新年日记(合集15篇)07-13

过新年小学生日记06-21

我在中国过新年小学生日记06-21

反思自己的教学反思02-06

让教学反思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