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石》教学反思

时间:2023-03-10 12:29:52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搭石》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搭石》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搭石》教学反思

《搭石》教学反思1

  《搭石》这篇课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这是多么熟悉的场景啊!所以一读课文,我就深深地喜欢上了它。再次捧读,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映入眼帘: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番精心踩踏;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才肯离去;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序,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两个人面对面过小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

  学习过程中,我让学生认真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有哪些感人的画面?

  学生交流时,我引导他们观察图画,弄面白什么是“搭石”以及“搭石”的重要性。之后结合我的亲身经历,进一步让学生知道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激发他们善良的人性美,使他们充满为他人奉献的热望。

  我老家附近有一条石河,河床全是鹅卵石。夏天河水猛涨的时候,尽管水不是很深,但水流湍急,一个人过河都有些怕。附近的村庄有好几个,尽管不同村子的人不怎么熟悉或者根本不认识,但看到你一个人在河边犹豫的时候,他们会拉起你的手,帮你提着东西,和你一块过河。

  我姐姐有一次回家,带着很多东西,就遇到过邻村的好心人——一位叔叔,不但帮姐姐过了河,还借出自己家里的小推车,让姐姐用。20多年过去了,至今回想起来,姐姐还说邻村的那位叔叔心眼真好,淳朴的民风让人难忘。

  在讲述给学生的时候,我是充满感激之情的。学生听得入了迷,他们感叹我们那优美的山水风景,感叹那古朴浓郁的人间真情!

  秋凉在即,所发生的一幕幕感人的事,与课文中描述得差不多。所以读文感到格外亲切,慢慢品读,引导学生去发现感受文中看得见的具体的“美”,和看不见的心灵“美”:

  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勤劳美;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致,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和谐美、自然美;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谦让美;要是谁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尊老美……人们的心灵美、友善美、自然美、团结美、善良美、奉献美……文章表达得淋漓尽致,美读课文,大家处于柔美的情境之中,真是感觉心中最柔软的地方都被触动了。

  教学此课,学生学得好,让我有一种感觉,那就是《新课程标准》指出的那样: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教材的开放性表现在教材要和生活实践相结合,要课内外结合,要学用结合。我的亲身经历让学生有了更亲近的感觉,不再感到陌生和遥远,所以学习效果好。

《搭石》教学反思2

  今天讲21课《搭石》,刘章的作品,是他有感于在城市中生活,看到人们挤公交车的粗鲁和狼狈,不由得怀念家乡的搭石,怀念家乡的小溪,怀念乡亲们互帮互助的恬静生活,有感而发,遂成文字。

  早上起床,自己先把课文美美地读了两遍,一条清清的小溪便在眼前展开画卷。看,溪流清澈,两岸绿树成荫,鲜花遍地,五六个村子散落在小溪两岸,如世外桃源一般。乡里乡亲们到河对岸走亲戚串门抑或赶集访友,会脱鞋挽裤,趟着清清的河水过去。入秋转凉,人们便自觉在溪道中放好搭石,保证出行畅通。你看,人们上工、下工,一行人走在搭石上,前脚搭着后脚,协调有序,脚下的踏踏声不绝于耳,好像为劳累一天的乡亲们送去舒缓的圆舞曲。大家一边拉着家常一边过溪,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好一幅美丽的.乡村晚景。

  短短的一篇小文,用质朴的语言描绘出一幅意境隽永的画面,字里行间洋溢的浓郁的生活气息让我们身临其境。

  话搭石、摆搭石、走搭石、赞搭石,看得见的美和看不见的美都震撼着我们的心灵。乡亲们相亲相爱、默默奉献、时刻为他人着想的人性美强烈地感染者我们。

  孩子们怀着浓厚的兴趣感受着乡亲们之间质朴纯真的情感,都能有自己的体验。

  一个孩子提问了:“老师,课文里写的到底是小河还是小溪?为什么有时说河,有时说溪?比如: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我笑了,小家伙儿们现在读书越来越细致认真了,连这些字眼儿也抠上了。

  “河是由溪汇流而成的,但是两者的界限也不会太分明,有时溪和河可以通用。当溪流比较宽,溪水又比较多时,也可以叫小河,比如课文里描写的这条小溪也可以叫小河。溪水一般是清澈见底的,河水比较深,一般不见底。水流很多又很深时就不能叫溪了。比如,宽阔的黄河就不能叫黄溪。”

  我这样解释。孩子们满意地点点头,接受了。

  第二个问题又来了:“老师,为什么摆搭石的人是‘上了点年纪’的人?为什么不是年轻人或者特别老的?”

  “大家动动脑子想一想。”

  沉思了片刻:“是不是年轻人等着走路,顾不上?”孩子们是现代人的思维——什么时候年轻人都是忙忙碌碌的。

  “不一定。”

  “老人搬不动搭石了。”这个有道理。

  “小孩儿也搬不动。”对头!

  为什么偏偏是‘上了点年纪’的人?秘密在哪里?

  孩子们经过自己讨论、争辩,明白了:上了点年纪的人摆搭石有经验,比如能一眼看出哪块石头合适,比如能一下子就放到合适的位置上。而年轻人没经验,老年人搬不动。

  我提示让孩子们从这句话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准性。

  第三个问题是我的。当孩子们读完“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作理所当然的事。”说这是“尊老敬老”之美(跟上面的摆搭石的“为别人着想之美”和过河时的“谦让之美”交相辉映)。

  我对这个答案不满意。

  “这个词没有完全概括出乡亲们的人性之美。”

  那该是什么呢?孩子们眼中一片迷茫,不是尊老敬老又是什么?

  我提示:“不是说得不对,是说得不全面。”

  ……

  我又提示:“那假如是一个孩子过河呢?人们会怎么做?把孩子这个词换进去读一读。”

  “假如遇上孩子们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孩子过去,人们把这看作理所当然的事。”孩子们大声读。

  “假如是一个残疾人过河呢?”

  “假如遇上残疾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残疾人过去,人们把这看作理所当然的事。”声音更高了。

  “假如是一个病人过河呢?”

  “假如遇上病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病人过去,人们把这看作理所当然的事。”

  孩子们读得声音更亮了,并且开始嚷嚷:“老师,我知道了,是尊老爱幼之美!”

  “是帮助别人之美!”

  “是助人为乐之美!”

  “是相亲相爱之美!”

  最后我们选取了相亲相爱之美。至此,孩子们已经把握住了文章的灵魂。而这一咏三叹,在反复读中体会文章的含义,让我的课堂似乎也有了于永正老师的某些影子。

  真高兴!为自己,也为孩子们。

《搭石》教学反思3

  《搭石》是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文章,这一单元是教学策略单元,要教给学生一些快速阅读的方法,要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

  第一课时中,主要是提供方法,训练速度。

  这一课落实的主要方法是“不回读”,学生在阅读得过程中做到不理解的词语、不懂的地方等,不能停下来,也不要回过头去重新读,而是继续往前走,可以跳过不懂的地方。同时,在读的时候,要注意力集中,不仅要提高速度,还要知道课文的主要内容。

  在教学中,我明确提出了不回读的要求,并且通过希沃给学生提供计时器,让他们读完后,在题目旁边记下所用的时间。

  所有学生读完之后,进行检测。我提了两个问题,一是“读完后,你知道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吗?”这是针对课文内容的检测;二是“什么是紧走搭石慢过桥?”这是针对课文中语句的检测,主要是检测学生阅读时对局部的关注。通过检测,大部分学生对课文内容以及课文中的一些细节是了解的。这说明,快速阅读是有一定的质量的。

  在方法指导这一环节,有一个特别明显的不足,那就是没有组织学生交流自己是怎样提高阅读速度的。默读结束后应该找组织学生交流自己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将大家的方法梳理总结提炼,这样同学们可以学到更多的方法。然后再对课文内容进行检测和交流。

  第二课时主要是深入学习课文,通过“搭石”体会乡亲们美好的品质和情感

  在第一课时,已经给课文划分好了部分,第二课时聚焦第二部分(2——4自然段),通过“摆搭石”、“走搭石”、“互相礼让和帮助”这三个画面的交流,体会乡亲们之间的情感和他们的美好品质。以四人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进行,最后展示汇报。汇报的两个小组,只注重交流人物品质和他们之间的情感,并没有交流自己看到的画面,而且一些同学并不能抓住关键语句来说自己的体会,只会读课文或者个号课文换一种说法。所以,在学生的表达、规范表达这方面还要常抓常练。

  最后,我们理解了课文中的两句话“搭石,构成了家乡得一道风景。”“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同样,孩子们的分享并没有达到我的预期效果,因为一些孩子还是跟第二部分的学习一样,停留在在局部抓关键词表达看到的阶段,很片面,并没有全盘考虑、统考全文。这不能怪孩子们,是老师的设计、组织、提问除了问题。

  应该在学习第二部分之前,就将这两句话就拎出来,提出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学习;在最后的.交流时,应该明确要求学生联系全文。今后,联系全文,概括总结的能力也要加强训练。

  总的来说,大多数孩子还是进步了的,这一点令人欣慰。

  这节课自己犯了一个不该犯的错误,那就是大声斥责了一些孩子,他们不认真听讲不积极思考,更可气的是不知道做笔记,我每节课都告诉他们,要一边听讲一边做笔记,尤其是交流环节,自己没有找出的句子没有圈出的关键词,在其他人交流时或者老师补充时,自己也要在书上补充……可是,整篇课文学完了,一些孩子的书上一片空白,跟上课前没有什么两样,我气,不断克制,最后还是爆发,怒其不争。现在反思,终究还是自己不对,对于一些学生不好的学习习惯,作为老师该耐心引导,要想方设法让他们改正,一味地斥责只会将孩子越推越远,他们可能更不会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亲其师则信其道”,严慈相济,微笑以待,真诚坦率,尊重孩子,将课上得风趣幽默有意思,把他们所有人的心牢牢抓住,何愁他们改不掉坏习惯呢!

《搭石》教学反思4

  《搭石》一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展示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映入眼帘: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平整方正的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番精心踩踏;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致,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若是谁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也正是“搭石”默默无闻中凸现出的`精神。

  本课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到其中的人性美;二是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根据本文特点,结合新的课程理念,结合本学期我校的教学研究专题,这课书教学过程就是围绕“发现美,感受美”这一主题,引导学生紧紧抓住“搭石,构成家乡的一道风景”这关键句开展课堂教学。

《搭石》教学反思5

  《搭石》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的第21课课文。全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如“搭石”一般于默默无闻中凸现。

  结合本课教材特点,我在教学中以学生自读自悟为基础,注重引导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体验、感悟,在读中积累、内化,在读中欣赏、升华。倡导个性阅读,珍视独特体验。以“美”作为这篇课文的主线,贯穿课堂始终。

  (一)以“寻找美”统领全文

  这篇课文文字并不艰深,但其间传递的情感却是丰富的。这正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供给了想象的空间。“请细细地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体会,文中的那些词句让你感受到美呢?”这是一个难度很大的问题,同时又是一个透过文字直抵内心的引子。学生潜心全文,完全能够得出各具个性的阅读体验。学生带着任务读课文,读书目的性自然体现,又增加了语言的积累。以“美”为切入点,带着学生走进了小村庄,开始感受“搭石”,欣赏“搭石”,寻找美的画面。学生每寻到一处美,教师就用不一样颜色的笔在黑板的石头上写上一个“美”字。

  (二)、以“欣赏美”感知全文

  学生在体验诉说这些美的画面时,脑际其实已经生成了丰富的人物形象,此时,教师适时地指导朗读,力求经过有感情地朗读进一步强化这种细腻的情感体验。

  读书是师生,尤其是学生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的过程。在学生对“搭石”有了必须的了解感悟后,再组织学生运用多种形式,进行不一样层次的读书活动,使其感悟体会“搭石”的美,欣赏一幅幅动人的画面,从而实现教师、学生与课本对话的目的`。

  心灵美、友善美、自然美、团结美、善良美、奉献美......

  美是永恒的主题,学生们自读、自悟,在寻找美,欣赏美的同时,感悟自然的美,感悟和谐的美,感悟平凡的美!

  (三)以“发现美”延伸课文

  美无处不在,就连搭石这么不起眼的小事物都有美。作者就是从一件很小的事物中发现了美。在我们身边发生的小事中哪里也能够找到美?使学生的情感又进一步得到升华。

《搭石》教学反思6

  《搭石》是人教版语文《课标》教材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人教版语文《课标》教材编排特点之一,就是以主题组织单元。本组教材的主题是——人与人之间纯真的爱。全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经过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体会到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为此,我设计的教学重点是体会乡亲们淳朴的爱,难点是体会作者是怎样经过平凡的小事让我们感受到美的。本课,我采用二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主要学习生字词,让学生到达会读、会写,能理解的目的,为理解课文打下基础。另外,经过各种形式的读课文,到达熟读、会总结主要资料的目的。课后静心反思,感触颇多。

  1、落实大语文观,抓住“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中心句,让学生重点体会三幅感人画面,去层层深入地阅读文本,进行感悟。以“美”作为主线,贯穿课堂始终,从看的见的景美、物美,到看不见的人性美、情感美,让学生从文中去寻找、发现美,感悟、体会美,抒发、表达美。

  2、加强识字、理解本事的培养。生字教学,根据中年级学生特点,识字采用随文识字方法,把生字放在句子中学习,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把字、词放到语境中学习,既有利于掌握音形义,又易于理解文本,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此,教学时,我先对所学生词进行听写,到达检查、巩固的目的。对“伏”“协调有序”等词语的教学,采用多种方法理解词义,如联系上下文理解,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想象画面等方法

  3、能把朗读、理解、感悟、运用相结合起来。抓住“一行人走搭石”和年轻人和老年人走搭石“的画面,采用创设情景、联系语境等方法,自然灵活地理解“协调有序”、“理所当然”等词语,抓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等重点词语,想象画面,把抽象的文字还原为生动的画面,经过一次次地朗读、积累、感悟,品味感人的场景;感受乡亲们纯朴、完美的.情感,体会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带来的温暖和欢乐,体会人间的真情,感受人性的美。

  4、说话做到在深入体会文本的基础上去说、去交流,到达语言和情感的共振和发展。如发挥想象,说说心中的“假如”,既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又是与读文自然联系的说话和习作训练。

  教学永远是一项遗憾的过程,虽然预设时研究周全,可是真正教学时未必到达预期效果。静心思索,感觉课堂中存在以下不足:

  1、由于时间关系,原先预定的“写一写你身边的美”临时改成了“说一说你感受到的美”使写的训练没有完成。

  2、设计的资料太多,想讲授的太多,因而对文章个别语句分析理解不是很到位。例如没有体会“谴责”是什么意思。

  新课改的探究之路还很长,如何真正落实新课改的思想,是我今后教学思考和实验的主旋律。

《搭石》教学反思7

  《搭石》全文语言质朴,意境优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私奉献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本文通过截取了农村生活中的几个非常平凡的镜头,但是平凡中透出的深意,朴素中闪烁着美好的思想。

  在设计教学时,我本着标准实验教科书中的教学建议采用自读时想象画面,自悟时体会情味、交流时畅所欲言的教学思路进行,重点放在“美”当中,有情景的“美”,有心灵的“美”,有能想象的到的实际的“美”,有需要我们自己去感悟的“美”,在学习后,班级学生交流感受,升华感情。

  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没有达到预想的情景,总结反思有以下几点

  1.同学们的积极性没有被充分的调动起来,课堂气氛一般,使得我有些紧张,直接的影响到了我的情绪,致使思路有些被打乱。如果我能充分的利用多媒体,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首先把同学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的话,我想效果会好很多的。

  在引导同学们充分的朗读上,我觉得我还是有些进步的,在原来的教学中,我没能更好的

  2.同学们在读中体验、感悟并且积累,现在我已经知道了学语文的'重点应放在读中了,但是教学中引导读的时候环节有些散乱,例如在句子中体会词语,在句子中联系上下文,层层相应的联系性、统一性不够好,使知识变的有些杂乱了,学生理解掌握起来就有困难了。

  3.低估了学生的能力,课堂上学生对问题的分析、理解有时会超越教师的设想,有时同学们的问题让我不知道该怎么样去解释、回答,在这方面我想和我备课不够充分以及教学机智不够灵活有很大关系。学生有自己的思维方式,新课程倡导学生应该是发展的人、独特的人、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所以我应在认真备好课的前提下,不束缚孩子发展的想法。给学生自由想象的空间。

  总之,在语文教学的环节和方法以及个人素质能力方面,我觉得我还应该不断加强,虚心学习,积累经验,把语文课上好。

《搭石》教学反思8

  很幸运成为我们群组课例打磨的执教者,幸运与压力并存。在这次打磨中我们学会了用事实说话,用理论导行,反反复复的制定教学目标、一次次地写教学设计、一次次地试课、一遍遍地修改……在一次次地研讨中,老师们集思广益,智慧碰撞,而我就在这一次次的研讨交流中,不断反思,提升自我。经历了七八个不眠的夜晚,终于如释重负了,回顾走过的磨课之路,迷茫与顿悟交织,心中更多的是感动,感动于我们这个团结向上的团队,想说的话真的很多很多……最想说的是:“磨课”让我明确了语文教学的方向。

  一、教学行为的转变

  在专家的引领下,知道“转身”是必须的,怎么转心里也模模糊糊知道一点,可是真的要落实到行动上,真的有点茫然。走惯了“情感线路”一下子真的无所适从了。反反复复,修修改改,放不下这个,丢不下那个,找不准教学中心点,思路一直在繁琐中徘徊。在群组成员的帮助下,我明白了教学一篇课文,先不要忙着怎么设计教学环节,而是要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明白了语文教学教的是课程,课文只是为课程服务的一个个例子。特别是教学目标的制定,一定要做到三者结合:一是吃透课程标准中的学段目标;二是认真熟悉并解读教材;三是要考虑学生现有学习水平。制定出的学习目标要小而实,具有可操作性。

  二、学习预设的自我评价

  (一)教学目标的自我评价

  本节课预设的教学目标是:

  1、认识本课7个生字,正确认读“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联系上下文,想象画面理解“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等词语。

  2、抓重点词句,边读边想象画面,创设情境、联系生活体验体会乡亲们纯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德,体会搭石蕴含的美,从中受到熏陶。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4、学习留心观察,一边想一边写,抓住人物动作,描写印象深刻的场景。

  本节课,我觉得预设的教学目标中第2、3、4个目标基本实现了。我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想象画面,学生们想得很美,很丰富,好多内容非常符合实际,大大超越了我的预想。比如有的学生说:“我看到了走搭石的人们有说有笑。”有的学生说:“我听到了人们在走搭石的时候哼着小曲。”还有的说:“我看到干完活得人们下工走在搭石上,嘻嘻笑笑的还说:“今晚上到我家喝酒。”读的目标也完成的较好,学生们入情入境地朗读,很是用心用情。写的目标就是要求学生用上几个动作,写两三句就可以。学生们用上了“伏、拍了拍、抬、扶、拉、走……”等动词,还有好多学生用上了课文里的句子,活学活用。

  第一个目标中“协调有序”理解不到位。

  (二)教学流程的自我评价

  本节课共分五个流程:直接导入、检查预习(3分钟);整体感知,了解文章主要内容;(6分钟)深入理解搭石之美;(18分钟)习作练习;(10分钟)总结全文回顾方法。(3分钟)回顾整个教学流程,我觉得用时还算合理吧,理解搭石之美和习作练习用时最多,一个是为了完成读的训练目标,一个是为了完成写的训练目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也是中年级训练的重点,这一环节用时也比较多。这三个环节都注重了方法的引领,教给学生方法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提高语文学习的能力,不管效果如何,教学行为的转变是很明显的。

  三、教学调整

  磨课最大的收获就是理念和教学行为的.转变。回顾自己的课堂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需要改进的地方很多,我最明显的感觉就是教学节奏有点拖沓,以致浪费了时间;好多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举手好几次,特别是前两排的学生,因为我走到了学生中间,忽视了这些学生,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今后应该注意,关注这些老师视线盲区里的学生。对课文的教学流程设计,缺少了质疑环节,当初考虑的是这篇文章,文字质朴,平实,没有艰涩难读的词语句子,疏忽了这一环节,关键不在于学生提什么样的问题,关键是质疑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孩子的质疑习惯和质疑的能力。

《搭石》教学反思9

  一、识字教学,集中和分散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识字教学,我采用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方法。先整体认识本课要求会写和会认的字词,以及多音字的正确读音。再学文中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想象画面理解,联系生活体验理解,也有教学生通过查字典理解等。比如在初读课文后认读生字词时,不但要求学生读准,部分词语还进行了拓展,如“清波漾漾、人影绰绰”是ABCC形式的词语,借此机会让学生说出自己积累的这种形式的词语,拓展了学生的词汇量。在教学“协调有序”一词,学生对“协调有序”的理解一直是抽象的,我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又通过学生体验走搭石的节奏加以理解。一行人走搭石是那么默契,那么有序,这样的动作就叫——“协调有序”。在学习“清波漾漾、人影绰绰”这两个词语,相机学习生字“绰”,课件出示字典的三种解释,学生联系上下文知道应该是姿态柔美,然后让学生通过想象画面和图片来理解,并通过朗读体会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的画面美,达到了感性理解和个性思维的统一,从而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二、文本教学,捕捉画面,品读文美

  抓住“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一主题,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悟老人摆搭石,摆出了助人美;一行人走在搭石上,走出了音乐美,画面美;两个人面对面地走搭石含着的谦让美;“青年人”和“老人”走搭石所体现的敬老美,同样都是家乡的一道风景。让学生在感知美、体会美、欣赏美、感受美、发现美的过程中,感悟到风景的自然之美,感悟到人景合一的和谐之美,感悟到朴实的为人之美。

  如上了年纪的人摆搭石的场面,通过学生想象老人发现不平稳的石头到放平稳,再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才离开这个过程,他会想什么,做什么,体会他认真负责,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质。又如年轻人背老人过河,通过理解“理所当然”,引导学生想象“假如还有哪些人来走搭石,家乡人会怎样做的”,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来体现出他们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让学生通过这些画面的'体会,自然地感受到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时,学习最后一段,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搭石默默无闻的美,以及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美,情感又进一步得到升华。

  在这节的教学中,我感觉自己在课堂教学中还存在以下不足:

  1、教学总结的语言过多,随机处理问题的灵活性不够。

  2、在课堂上,个别地方没有落地,如:批注感受的时候,学生只画了相关语句但没有写出感受,在讲“谦让美”这部分时,学生在表演走搭石时,动作不规范,没有引导学生明白走搭石的方法。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扬长避短,不断努力,不断反思,争取进步。

《搭石》教学反思10

  我准备参加学校远程教育优质课的选拔赛,选定了四年级课文《搭石》这一课,并进行了认真的备课。当我捧读课文,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映入眼帘: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番精心踩踏;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才肯离去;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序,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两个人应对面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

  课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著乡村的生活气息。使我一次又一次地感受到一种看得见的美和看不见的美在文本中和谐共生。根据本文特点,结合新的课程理念,本课在教学时我注重以人为本,以读为本。利用远程教育资源,采取情境体验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紧紧抓住“搭石,构成家乡的一道风景。”这一主题,教学中实时配以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以学生自读自悟为基础,注重引导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体验、感悟,在读中积累、内化,在读中欣赏、升华。把“美”这条主线,贯穿于课堂始终。

  (一)以风景为主线

  这篇课文文字并不艰深,但其间传递的情感却是丰富的。这正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带给了想象的空间。新课伊始,由课题引入什么是搭石?让学生从图文中领略出搭石的美,领略到“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并领悟到乡亲们摆搭石是为别人着想,是心灵美。然后,我请学生带着“你从哪幅画面感受到了什么美”,静静地默读课文,抓住“一群人走搭石”,“两个人应对面走搭石”和“老人与年轻人走搭石”三个板块,勾勒成三幅画面,很自然地引导学生理解搭石在作者眼里为什么是一道风景。

  (二)、以欣赏为前提

  读书是师生,尤其是学生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的过程。读“什么是搭石”那一段,我透过引读“脱鞋绾裤”让学生读出搭石为人们带来的方便。读“一群人走搭石”那段话,我透过引导学生对“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的理解,引导学生诵读,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入有着浓浓乡情的搭石旁边,引领学生用朗读将这完美的画面呈此刻了大家面前。而“两个人应对面走搭石”和“老人与年轻人走搭石”主要让学生抓住文本的空白点进行想象。

  (三)从背景中升华

  当学生透过这些画面的体会,自然地感受到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时,学习最后一段,并透过背景介绍,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搭石默默无闻的美,情感又进一步得到升华。

  教学中,我努力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在词句教学时,我不光引导学生了解意思,还提示理解方法,如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以培养学生自学潜力。在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基本功综合训练的同时,要注重对学生关爱他人完美情感的熏陶和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比如在朗读中潜移默化,在过渡语、小结语、激情语中渗透。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勤劳是美、助人是美、谦让是美、和谐是美、美就在我们的心里,只要我们奉献了爱,我们的生活就充满了美。

《搭石》教学反思11

  在小学的学习中,语文文章是学习的重点,所以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应该重视一些教学反思,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下面是学大的专家为大家总结的20xx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课文搭石教学反思。

  《搭石》全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如“搭石”一般于默默无闻中凸现。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而学生阅读能力只有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才能得到锻炼与提高。”结合本课教材特点,我在教学中以学生自读自悟为基础,注重引导学生充沛地读,在读中体验、感悟,在读中积累、内化,在读中欣赏、升华。倡导个性阅读,珍视独特体验。以“美”作为这篇课文的主线,贯穿课堂始终。

  (一)以“寻觅美”统领全文

  这篇课文文字并不艰深,但其间传递的情感却是丰富的。这正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提供了想象的空间。“请细细地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体会,文中的那些词句让你感受到美呢?”这是一个难度很大的问题,同时又是一个透过文字直抵内心的引子。学生潜心全文,完全可以得出各具个性的阅读体验。学生带着任务读课文,读书目的性自然体现,又增加了语言的积累。以“美”为切入点,带着学生走进了小村庄,开始感受“搭石”,欣赏“搭石”,寻觅美的画面。学生每寻到一处美,教师就用不同颜色的笔在黑板的石头上写上一个“美”字。

  (二)、以“欣赏美”感知全文

  学生在体验诉说这些美的画面时,脑际其实已经生成了丰富的人物形象,此时,老师适时地指导朗读,力求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进一步强化这种细腻的情感体验。

  读书是师生,尤其是学生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的过程。在学生对“搭石”有了一定的了解感悟后,再组织学生运用多种形式,进行不同层次的读书活动,使其感悟体会“搭石”的美,欣赏一幅幅动人的画面,从而实现教师、学生与课本对话的目的。

  心灵美、友善美、自然美、团结美、善良美、奉献美......

  美是永恒的主题,学生们自读、自悟,在寻觅美,欣赏美的同时,感悟自然的美,感悟和谐的美,感悟平凡的美!

  (三)以“发现美”延伸课文

  美无处不在,就连搭石这么不起眼的小事物都有美。作者就是从一件很小的事物中发现了美。在我们身边发生的小事中哪里也可以找到美?使学生的情感又进一步得到升华。

《搭石》教学反思12

  在课堂上,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和理解有时会超出老师的设想,这是一个很好的教与学的机会。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从中汲取营养,在教学中启发学生的思维。文章的最后一句话:“一行石头,让人走,让人踩,他们连接着家乡的小路,连接着村民的完美情怀。”如何理解这个句子?说真的,这句话的意思很深刻。我认为这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太难了。因为文章的语言表面容易理解,但内涵却模糊不清。作为一名教师,有时会突然转身,何况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呢?我让全班同学分组讨论。最后,一些学生回答说:“这个句子安排在课文的最后。作者想指出中心吗?文章的中心思想是赞扬村民。那就是赞美村民。另一个学生后来回答说:“这句话的表面是写一块石头在小溪里静静,被别人踩着,却无怨无悔,无话可说。”事实上,这是对那些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村民精神的一种描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可以用大脑去寻找信息,这是探究精神的体现;讨论问题,解决问题,是合作精神的体现。引导学生听别人的演讲,鼓励学生与不同的观点进行辩论,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迸发出火花,从而对课文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通过使用新课程的新概念,我感觉新概念已经逐渐渗透到学生的思维中,这是值得的

  我很高兴。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材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教材的开放性是指教材应与生活实践、课堂内外、学习和使用相结合。作为一名教师,要想突破教材对学生教育的束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不能做教材的奴隶,而应做教材的主人。

  “为了每个孩子的发展”是课程改革的`核心。作为一名教师,教学并不是对教学计划负责,而是时时处处为每一个学生负责,而学习的权利也真正回归到每一个孩子身上。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真正让每一个孩子得到发展。

  王松洲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学有一个障碍。跨越这个障碍是语文教学。不跨越这个障碍就不是语文教学。这个势垒是什么?它是话语的形式。因此,在教授这篇课文时,我注重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充分阅读,在阅读中体验和理解,在阅读中积累和内化,在阅读中欣赏和升华,基于学生的自我阅读和自我理解。以“美”为主线,贯穿整个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一种个性化行为,学生应在积极、专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情感影响,享受审美愉悦。”根据这个想法,我把抽象的人物还原成生动的画面。在开始上课的时候,我很自然地把同学们带到了刘章爷爷住的小山村,通过展示图片和介绍感受的方式,走近了萦绕在作者心头的那块石头。然后这句话“在秋天,当天气变冷的时候,人们在他们的家乡会根据水的深度从河的两边找到一些平坦和方形的石头。”根据大约两英尺的间隔,一排石头将被水平地放置在小溪中,这样人们可以跨过它。这是铺石”。自然,石头的铺设会从教科书中浮现出来。我的句子“如果没有铺路石,村里的人怎么过河?”孩子们问:“人们只是脱掉你的鞋子和裤子。”随着理解的加深,学生自然会理解石头的重要性。孩子们对圈的理解很轻松,对圈有很多美好的感受,他们会被文字的优美所吸引。所有这些都是自然地进行,就像春风潜入夜晚。

《搭石》教学反思13

  《搭石》一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如“搭石”一般于默默无闻中凸现。本节课要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和“让”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到其中的人性美,感受乡亲们纯朴、美好的情感,体会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带来的温暖和快乐,并使学生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第一次执教四年级第七册的语文,对我来说就是一个挑战,而这节公开课让我收获了很多。回顾整个教学过程,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感受:

  1、首先,目标明确,每个环节的教学目的性较强。我紧紧围绕“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句话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学生充分感知的情况下,注重学生听、说、读、写的训练。在课堂中,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字词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并通过多种方式地读,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与文本对话。例如学生寻找自己最感动的词,出示“踏”,并用动作演示表达自己的感悟。再比如,学生上来画搭石,其他学生评议,对“搭石”有了形象的理解,为接下来的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充分利用了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

  2、以“美”为切入点,创设情境,读中感悟。

  伴着音乐创设情境,带着学生走进了小村庄,开始感受“搭石”,品读“搭石”,寻找美的画面。在教学中,我重视学生的朗读,如在学习“协调有序”一词时,我运用想像,让学生置身其中的方法领读课文,开火车让学生读“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让学生充分地感知文字中所描写的画面。又如:把课文其中一段内容变成一首小诗,让一个学生配乐示范读,再让全班读。让学生在浓浓的“美”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句子。

  但是,在教学中也有许多不足之处,促使着自己以后在教学中要多学习、多思考:

  1、教师的教学语言节奏较快,让学生听不清楚或跟不上老师的思路。

  2、教学机智还需培养。在课堂上,我注重重点词句品味,但是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让学生通过对重点词语(如“人影绰绰、理所当然”)不理解的基础上,充分发动学生评议、补充再总结的方式,因此错失让学生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的机会

  3、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没有进行个别的反馈,而是通过整体地检查、整体地过关。

  4、在过渡语上还不够连贯。

  5、最后一个环节“让学生写写生活中的美”,花费的时间较多,导致最后学生反馈的时间不够。如果能在这个环节换成“说一说在生活中发现的美”,将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作业再布置“写一写”效果会更好一些,做到课堂说一说,课后写一写。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扬长避短,不断努力,不断反思,争取进步。

《搭石》教学反思14

  今天上午第一节,我上了《搭石》一课,完成了本学期上优质课的任务。这是任务,同时,也是机会。

  上语文课,我是外行,一直以来,我对别人都这样说,但从骨子里我有上好语文课的思想准备和坚定的信念,我一定能行!

  捧读课文,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映入眼帘: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平整方正的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番精心踩踏;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致,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若是谁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这样的画面,带给人们一种最朴质的、似乎就是身边的景儿。

  上完课后,慢慢回忆,找出了许多不足:

  1、在设计上不合理。

  昨天,上了这课的第一课时,扫除了课文里边的生字、词,同时,带着孩子们一起了解了什么是“搭石”。原计划是导入之后,就让孩子们通读几遍课文的。但今天到校后,我突然改变了想法,想尝试让孩子们听了遍课文的录音。听完录音后,就请孩子们找出文章中的美。这太“突然”,以至于显得生硬了。

  孩子们没有充分读课文,怎么会发现美呢?发现了,也没有了解得更透彻。这一环节没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和自主性,多么大的失误!

  2、话到嘴边却没有强调。

  在学习“一行人走搭石”时,没有强调“像轻快的音乐”。话到嘴边,却没有说出来,好似做一道菜,没有在起锅时加少许味精一样,总觉得少了那么一点儿味儿。

  3、在小黑板上写错了一个字。

  利用小黑板写了三个段落,在写了“上了点儿年岁的人……再在上面采上几个来回……”,我竟写成了“更在”,孩子们发现了,我没发现。孩子们高高举着小手时,我突然意识到一定是我出错了。孩子们给我指正,我没有将“更”字改成“再”就将小黑板取下来了(其实,正好要进行下一个环节),放下黑板那一瞬,我想将小黑板再挂上去改正过了,却没能。这又是一个失误。

  严格地说这是一个不小的错误!

  4、没有“点睛”

  课文的最后一段是本课的点睛之笔,而被我给忘了(下午,我已经补上了)。这个失误与“虎头蛇尾”正好相接!

  一堂课结束了,找出自己的不足,同时,也看到了自己的优点:

  1、抓重点段落和词语

  本课中,处处是景,而最美的是“走搭石”。我参照王湘玲老师上的这一课,将这一段划分出意群,让孩子们细细地品读,尤其是“清波漾漾、人影绰绰”让孩子们边读边“过电影”想像着那是一幅怎么样的画儿。将孩子们分成两大组来一个在前边“走”一个在后面“跟”,让孩子们理解“协调有序”。

  2、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讲到两人走搭石时的谦让时,让孩子们联系到实际生活,想想该怎么做;讲到“理所当然”让孩子们说说生活中做哪些事是理所当然的,孩子们说出了很多了。结合学校这个星期重点抓环境卫生工作,告诉孩子们随手捡起一个包装袋也“理所当然”的。

  这一课中,我认为,人文性更强!

  一堂课结束了,自己的教学又走上一个新起点!

《搭石》教学反思15

  《搭石》一文语言质朴,意境优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像“搭石”一般在默默无闻中凸现。结合本课教材特点,我在教学中以学生自读自悟为基础,注重引导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体验、感悟,在读中欣赏、升华。以“美”作为这篇课文的主线,贯穿课堂始终。

  一、以“寻找美”统领全文

  这篇课文文字并不艰深,但其间传递的情感却是丰富的。这正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提供了想象的空间。本节课围绕“文中的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美呢?”展开交流和讨论。因为课文中蕴涵的美是有层次的,一是看得见的具体的风景美,二是看不见的家乡人的心灵美。让学生带着任务读课文,读书目的性自然体现,又增加了语言的积累。以“美”为切入点,带着学生走进了小村庄,开始感受“搭石”,欣赏“搭石”,寻找美的画面。

  二、以“欣赏美”感知全文

  学生在体验诉说这些美的画面时,脑际其实已经生成了丰富的.人物形象,此时,我适时地指导朗读,力求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进一步强化这种细腻的情感体验。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也是师生,尤其是学生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的过程。在学生对“搭石”有了一定的了解感悟后,再组织学生运用多种形式,进行不同层次的读书活动,使其感悟体会“搭石”的美,欣赏一幅幅动人的画面,从而实现教师、学生与课本对话的目的。

  美是永恒的主题,学生们自读、自悟,在寻找美,欣赏美的同时,感悟自然的美,感悟和谐的美,感悟平凡的美!

  三、以“发现美”延伸课文

  曾经有位名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美到处都有,只要我们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世界将会变得更美好。”是啊,美无处不在,就连搭石这么不起眼的小事物都有美。一节课即将结束,我让学生回忆生活中那些不起眼的事物,看看能不能发现其中的美,并想到了与它相关的哪些人或事。让学生联系生活去发现美,表达美,既是对课文的延伸,又是对学生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的训练,一举几得,何乐而不为呢?

  教学,永远是一项充满遗憾的艺术。虽然在预设时考虑周全,但在实施过程中未必能达到预期效果。一堂课下来,静心思索,感觉课堂教学中存在以下不足:我的语言再自然些,这样课堂会更生动。作为一名老师应学会聆听孩子的心理,这样的课堂才是最美,这样才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指出的:“语文教学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还要多吸取丰富的教学经验,升华自己的情感,从而更全面的体现新课标中的三维目标,使课堂 教学更有效。

【《搭石》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搭石》教学反思10-28

搭石教学反思09-12

《搭石》教学反思(15篇)09-29

《搭石》教学反思15篇09-16

《黄山奇石》教学反思11-02

小石潭记教学反思03-30

反思自己的教学反思02-06

教学的反思12-09

让教学反思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