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时间:2023-01-11 15:01:03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角的度量》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15篇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1

  角部测量本课程基于对角度的理解。同时,它也是一个操作类。我们应该注意学生的动手能力。因为这部分数据中有很多数学概念和知识点,所以对运算的要求比较高。其中,量角器的中心与角度的顶点重合,0度刻度线与角度的一侧重合,度是取决于内圈刻度还是外圈刻度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在新课的教学中,既要注意培养学生细心观察、有序操作的良好习惯,又要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课堂上,我发现学生很难理解和掌握两个地方:一个是量角器的放置,另一个是如何看内外圆的刻度并正确读出角度。为了突出数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我在教学设计中突出了以下特点:

  第一:在活动中感受知识,构建新知识

  首先,我展示了两个自制的活动角供学生观察。一方面,我复习了角的知识,为这门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通过观察,角度的大小与角度的长度无关,从而自然地引出了这个话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然后我还展示了教师的教学三角形和学生的三角尺来比较相同的角度。让学生触摸并比较这两个角度的大小。经过学生们的动手操作,他们感受到了我们生活中的各个角落。在学习过程中,中学生更喜欢自己动手操作,发现新知识。知识的获取不仅仅是用耳朵去听,更是让学生感受和体验知识的构成过程,让他们印象更深刻。

  第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在理解量角器环节,我让学生先观察自己的思维,然后与同桌合作交流,让学生独立探索量角器相关知识。如果学生发现量角器中有两个刻度圈和两条0刻度线,那么学生自己发现知识比老师直接告诉他们要重要得多。在学生操作过程中,时刻关注学生的状态,尊重学生的思想,多巡视指导,发现问题,与学生讨论。把课堂还给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这次教研活动中,教研组长反复强调教师在课堂中起主导作用,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我们应该不断思考如何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2

  直线、射线和线段内容相对来说概念较多,所以在教学中能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来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的概念,同时也能注重对学生的观察和概括能力的培养,从作业情况来看,学生对数学语言的规范表达能力比较欠缺,要多注意这方面的培养。

  角的度量是本单元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能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来引导学生观察量角器的组成部分,比较直观,并能通过课件较好的演示如何量角,学生的积极性较高,由于量角器的不统一,学生在测量角的大小时,还是有些误差的,也有些学生在量角时内外刻度容易弄错,还应多练习。

  对于角的分类来说,学生并不陌生,只是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我在教学中通过形象的课件演示让学生来明晰平角和周角的形成,学生易于理解,而且在通过平角和周角这两个已有条件来解决角的读数问题时,绝大部分学生都较好,但有个别基础差的学生不能灵活运用。

  画角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难,通过教学学生能较好地掌握画角的步骤,但是学生画的时候还是会发生角度看错的现象,内外刻度看错。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我还充分利用一副三角板来让学生拼不同的角,学生积极性很高,但是接受能力差的学生似乎有些跟不上,要注意后进生的辅导。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3

  “角的度量”这节课是在学生认识角的基础之上,学习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因为这部分内容数学概念多,知识点多,比较繁琐,在以前的学习中也几乎没有接触,操作的时候也比较复杂,其中还有顶点和中心点重合,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重合,包括读数时注意到内圈外圈刻度的选择都是重难点。

  本节课主要包括以下知识点:

  1、让学生认识量角器,知道量角器的刻度结构,能按不同的方向认识量角器上刻度的排列顺序;

  2、知道量角器的摆放;

  3、知道角的计量单位是度;

  4、让学生初步掌握量角的方法及读数方法。在上课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在两个地方掌握理解的有些困难:一是量角器的摆放,二是利用内外圈的刻度正确读出角的度数。

  在本课的一开始通过让学生对线段的测量来引出对角的大小能不能测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简单明了,切近主题。接着在介绍量角器的时候发现教学用的大号量角器和学生的量角器之间还是有一定区别,因此,群殴注意利用投影在介绍,并结合投影测量,边测边介绍测量步骤。同时,在本节课中,我还给了大量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自己动手观察、实践,让他们多看多量多练,将学习到的操作方法充分运用到实践中,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记忆。

  但是在整个课堂中也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比如:知识介绍不充分导致学生在操作的时候频频犯错,拖延了课堂时间;又如,学生的量角器有些有花纹,有些中心点不清导致很多学生无法测量精准也是我课前准备工作做得还不到位等等。不管是缺点还是优点,在面对课堂的时候,我都将真实地对待,坦然地看待,将在不断地自我反思中再学习、再实践,相信自己能在不断的自我反思中成长,在不断的自我实践中发展,在不断的自我成长中创新。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4

  角的度量这一课,要求学生能达到会用量角器正确量出角的度数的目标.具体说来,就是会把量角器的中心点对准角的顶点,并能根据角开口方向的不同,确定一条边为0度,选择量角器内圈(或外圈)数据,按正确的方向读出另一条边所指的度数.

  这对于许多孩子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因为量角器中有两圈数字,且顺序相反,学生往往分不清该读哪圈,往哪边数.尤其那些非整十度的角,是超过整十几度还是差几度未到,方向不同则数法不同.过去的教案手册中有建议用儿歌帮助学生读过难关的,如:"中心对顶点,底边对0线,他边看度数,分清内外圈."这种儿歌能朗朗上口,但对于难点问题并没有实质性的突破."分清内外圈"只是目标,如何分清才是策略.

  要找到解决难点的策略,必须分析造成难点的原因.我认为学生之所以分不清内外圈,找不对数的方向,原因是把角看作是静止的图形而非动态的过程,他们将角的两边孤立地量度,以为像量线段,看钟表一样,只要把一边对准0度,另一条指着几就读几.如果学生能把静态的角想象成从0度开始,慢慢打开,而度数随之增加的动态过程,我想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

  由此,我认为应采取"变静态为动态"的教学策略,并通过三个层次的活动来实现.具体实施如下:

  活动一:

  伸展运动.我带着学生把两手臂伸开,当作角的两条边,把身体当作角的顶点.他们跟着我从两臂重合开始,一臂不动,另一臂慢慢展开,并一起读:0度,1度,2度,3度,4度,5度,10度,20度……到90度时停下来感受一下.然后继续:100度,110度……180度,……,360度.然后我引导说:我们可以这样想象,所有的角都是从0度慢慢张开的.

  这个活动学生很感兴趣,通过自己的肢体语言感受到角从0度张开的过程.虽然所指度数并不精确,但为后面在量角器上想象角的动态变化奠定了最直观的基础.

  活动二:

  穿针引线.刚才的肢体动作只是粗线条的感受,而第二个活动则开始进入精细化的认识了.学生已经在课前预习了量角器的外部特征,汇报后我拿出一张白纸,在上面画出一条射线,再用一根带黑线的针从射线的端点处穿出.这样,纸上的射线和穿出来的黑线就能形成动态的角了.我把量角器摆在上方,在实物投影中大大地演示出来.从0度开始,师问:"这时角的边所对应的刻度有两个:0度和180度,该读哪一个往下数的时候数内圈还是外圈"学生很聪明,立即回答说"读0度,该读外圈."随着老师缓慢地拉动针线,学生从外圈0度开始,也逐一读出了相应的数据,一直读到180度.接着,我又换了一个方向,从另一边的0度开始,这回学生反应可快了,"读内圈,因为这次的0度在里面!"……

  学生在动态中进一步感受到角的度数的变化过程,并明白了当选择不同方向为0度时,读数方向也随之改变的原理.这一活动为学生度量静止的角奠定了表象基础.

  活动三:

  笔尖指路.这一活动则是测量完全静止的角了,也是本节课最终要达到的目标.我在实物投影中呈现了一个完整的角,提出问题:"这个固定的角,你能想象出它是怎样展开的吗"学生有两种意见,一种是把右面的边视为0度,慢慢展开;另一种是把左面的边视为0度而慢慢展开,同学们认为都是可以的.于是按不同的展开方向,我们共同确定了0度所在的圈,并从0度开始,用笔尖顺着数据增加的方向慢慢移动,边移动边读出整十,整五的数,直到接近角的另一条边,将度数准确读出.

  结束了三个活动后,我问学生:量角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什么学生回答说:"一定要从0度开始顺着数下去."是的,这正是量角的关键,他们学会了.课后,通过对学生作业的检查,发现虽然还是有些学生出错,但为数不多,而且只要面对面稍作指导也就懂了.聪明的孩子掌握原理后很快就能找到最接近整十,整五的刻度再进行加减;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则乖乖的从0开始,顺着方向将可见的度数一一读出.虽然速度会慢了些,但方法掌握了,相信熟练后就会快起来.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5

  角的度量这一课,要求学生能到达会用量角器正确量出角的度数的目标。具体说来,就是会把量角器的中心点对准角的顶点,并能根据角开口方向的不一样,确定一条边为0度,选择量角器内圈(或外圈)数据,按正确的方向读出另一条边所指的度数。

  这对于许多孩子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因为量角器中有两圈数字,且顺序相反,学生往往分不清该读哪圈,往哪边数。尤其那些非整十度的角,是超过整十几度还是差几度未到,方向不一样则数法不一样。过去的教案手册中有提议用儿歌帮忙学生读过难关的,如:"中心对顶点,底边对0线,他边看度数,分清内外圈。"这种儿歌能朗朗上口,但对于难点问题并没有实质性的突破。"分清内外圈"只是目标,如何分清才是策略。

  要找到解决难点的策略,必须分析造成难点的原因。我认为学生之所以分不清内外圈,找不对数的方向,原因是把角看作是静止的图形而非动态的过程,他们将角的两边孤立地量度,以为像量线段,看钟表一样,只要把一边对准0度,另一条指着几就读几。如果学生能把静态的角想象成从0度开始,慢慢打开,而度数随之增加的动态过程,我想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

  由此,我认为应采取"变静态为动态"的教学策略,并经过三个层次的活动来实现。具体实施如下:

  活动一:伸展运动。我带着学生把两手臂伸开,当作角的两条边,把身体当作角的顶点。他们跟着我从两臂重合开始,一臂不动,另一臂慢慢展开,并一起读:0度,1度,2度,3度,4度,5度,10度,20度……到90度时停下来感受一下。然后继续:100度,110度……180度,……,360度。然后我引导说:我们能够这样想象,所有的角都是从0度慢慢张开的。

  这个活动学生很感兴趣,经过自己的肢体语言感受到角从0度张开的过程。虽然所指度数并不精确,但为后面在量角器上想象角的动态变化奠定了最直观的基础。

  活动二:穿针引线。刚才的肢体动作只是粗线条的感受,而第二个活动则开始进入精细化的认识了。学生已经在课前预习了量角器的外部特征,汇报后我拿出一张白纸,在上头画出一条射线,再用一根带黑线的针从射线的端点处穿出。这样,纸上的射线和穿出来的黑线就能构成动态的角了。我把量角器摆在上方,在实物投影中大大地演示出来。从0度开始,师问:"这时角的边所对应的刻度有两个:0度和180度,该读哪一个往下数的时候数内圈还是外圈"学生很聪明,立即回答说"读0度,该读外圈。"随着教师缓慢地拉动针线,学生从外圈0度开始,也逐一读出了相应的数据,一向读到180度。之后,我又换了一个方向,从另一边的0度开始,这回学生反应可快了,"读内圈,因为这次的0度在里面!"……

  学生在动态中进一步感受到角的度数的变化过程,并明白了当选择不一样方向为0度时,读数方向也随之改变的原理。这一活动为学生度量静止的角奠定了表象基础。

  活动三:笔尖指路。这一活动则是测量完全静止的角了,也是本节课最终要到达的目标。我在实物投影中呈现了一个完整的角,提出问题:"这个固定的角,你能想象出它是怎样展开的吗"学生有两种意见,一种是把右面的边视为0度,慢慢展开;另一种是把左面的边视为0度而慢慢展开,同学们认为都是能够的。于是按不一样的展开方向,我们共同确定了0度所在的圈,并从0度开始,用笔尖顺着数据增加的方向慢慢移动,边移动边读出整十,整五的数,直到接近角的另一条边,将度数准确读出。

  结束了三个活动后,我问学生:量角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什么学生回答说:"必须要从0度开始顺着数下去。"是的,这正是量角的关键,他们学会了。课后,经过对学生作业的检查,发现虽然还是有些学生出错,但为数不多,并且只要应对面稍作指导也就懂了。聪明的孩子掌握原理后很快就能找到最接近整十,整五的刻度再进行加减;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则乖乖的从0开始,顺着方向将可见的度数一一读出。虽然速度会慢了些,但方法掌握了,相信熟练后就会快起来。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6

  这节课是我第一次上,听说这节课一直使许多教师感到头痛。知识点比较琐碎,如:中心点、零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都是一些抽象的数学语言,知识点多,操作起来比较复杂,尤其是对于动作不够协调的四年级学生来说,是一次关于手与脑的挑战。

  为了让每位孩子都能准确学会测量角的度数,课前让学生准备了量角器、三角板等学习用具并预习了新知,课中使用了多媒体演示量角过程,并示范量角,可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量角的过程仍是那么艰难:顶点和中心重合简单,而要把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重合,另一边在刻度内却非易事,内外刻度要分清更是困难,尤其对于旋转后的角,学生测量的不太准确,这些都是学生所出现的问题。

  而经过反思自己的教学,需要改进的地方有:首先是让学生认识量角器,重点放指导学生观察量角器上,建立刻度与读数的联系,认识1°角并在量角器上找出30°、45°、60°、90°、120°的角,初步悟出量角器上内外圈刻度的不同读法。建立30°、45°、60°、90°、120的角的表象,达到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的教学目标;其次是让学生交流总结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部分学生有了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角的经验,并已尝试用量角器量角,课堂上就先让学生讲量角的方法,然后规范量角的步骤,接着进行变式练习量不同方位的'角,提高学生使用量角器动作的协调性,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最后,探究角的大小和角的边的关系。通过分组观察学生发现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画出的长短没有关系;角的大小要看两条边叉开的大小,叉开得越大,角越大。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7

  一、从教学环节反思

  读讲精练教学法是以言语训练为主线组织数学课堂教学,通过指导学生自学教材,变教师讲解为学生汇报讲解,然后在学生汇报讲解的浅显之处,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难点进行研讨、争辩,促使学生间合作交流,使学生对教材中的每个重点字、词都理解到位,剖析明白,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从开始时语言表述不清到表述完整、明晰,提高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从而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本节课我深感此环节处理的不太好,教学法体现极不明显。

  1、指导学生读书环节:

  由于学生刚从二年级升到三年级,看书习惯差,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还比较低,加之选用的教学内容文字少,图较多,这就需要教师应及时给低年级学生以具体的读书提示,起到指导的作用,而不能范范的让他们想“从书中看明白了什么,学会了什么”。上课时我看到好多学生看书时茫目,不知道读什么,怎么读,这也是造成后面学生汇报讲解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我觉得读书提示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应区别对待,低年级学生的阅读提示必须浅显易懂,让学生一目了然,然后带着问题去看书,效果应该会好一些。

  2、学生汇报讲解环节:

  以言语训练为主线组织数学课堂教学,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此环节正是突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所在之处,但是低年级学生小,从书中读不出自己理解出的知识,只能照书念出看到的一些词句。这时,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启发、诱导、点拨、疏通学生讲解的积极性,并且及时帮他们扫清思维障碍,讲解时的疑惑,这样使讲解的学生学的更明白,没学到此部分知识的学生也能学会,学的不对或不到位的学生重新学习,达到全体都理解、学会的目的。本节课我感觉学生讲解不到位,关键在于我引导、点拨不到位,使学生的学习只停留于书面上,没有深度去理解,去挖掘,始终由我牵着学生在看,在说,很牵强。主要表现在:

  (1)引导学生关注量角器为什么是比较角大小的一种好方法时,本意想利用读讲精练教学法中的八个技巧之一“咬文嚼字”,使学生从中找到“方便”、“准确”二字加以理解,教学完用量角器量角后,再返回来理解“准确”、“方便”二词用在此的含义,但是,课上处理的却很匆忙,很浅显。

  (2)学生讲解把握不够充分,一名学生讲解时,老师应关注到其他学生的反应,有不同意见或补充应及时给其机会,不应为了赶时间而视而不见,打消了学生发言的积极性,造成学生不再想发言的局面。这一点是我没有深刻理解“讲解”环节的含义,应该让学生互相讲,互相交流,有了争论,教师再点拨、引导,这样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使课堂活而不乱,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3、学习用量角器测量角时

  角1与角2的测量方法相同,学生讲出了其中一个角的测量方法,另外一个角的测量方法一带而过,没让学生说一说或尝试操作一下,感觉处理欠扎实。现在想想,如果将另外一个角的测量放在初试验证环节,让学生用量角器仿照书上的样子,实际摆一摆,放一放,这样降低了摆放量角器的难度,也使用量角器测量角的方法落实到操作体验上,使学生更容易理解与掌握。

  4、练习是本节课处理最失败的环节。时间再短也应保证练习的扎实与有效。

  练习是为了巩固新知,训练思维,培养能力,所以它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读讲精练教学法将练习定为分层精练,要求练习的数量不要多,但包含的思维程度要大,这样提高了练习的效率,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1)本节课的第一个练习是为了检验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但是教学中我处理此题非常欠妥。对于第3个角“钝角”的测量,学生汇报出现了不同答案,我没有在课堂上处理、纠正,而是为了赶时间奖其放在课下进行。问题的出现就说明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学会用量角器准确测量角的度数”掌握还不太明白,草草处理只会使学生对知识一知半解,模棱两可,本节课的教学也没有真正落实教学目标的要求。从教以来从来没有犯过的错,在这么重要的比赛中却因自己只顾一味的考虑时间而铸就了教学中不应该出现的严重错误。这是一个教训,类似的事情决不会再次在我执教的课堂上发生,再精彩的练习可以不要,不处理,但是既然练习了,就一定要进行的扎实、到位,为学生的学习负责。

  (2)拓展练习的处理也很欠妥当。学生猜想完后,都急于知识正确答案,因此,学生发表了自己的想法后,我应该及时给学生出示答案,消除发言学生对自己答案的怀疑,然后重点让学生说说自己猜想的理由和依据,这样既能使学生充分理解用量角器测量角这一教学重点,又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起到训练言语、思维条理性的目的。

  从整节课上我看到了自己对读讲精练教学法研究实在不成熟,但是,从这些遗憾中,让我对读讲精练教学法的认识更深了一层,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有针对性的运用好读讲精练教学法,真正领悟到读讲精练教学法的精髓所在,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二、从教学能力上反思

  1、不能合理把握、分配教学时间。

  本节课看似简单,其实操作性很强,能上好这样一节课对我来说也是一个挑战。课前虽然我对每个环节的时间安排都做了精心的计划,但是,具体实施时却不很理想。

  2、教学环节衔接的过渡语激励性不强。

  过渡语的使用应该使学生愿意听,能听进去,并且具有一定的指向性,指引着学生很自然的进入下一步的学习中。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注意过渡语的精心推敲,语言要简炼,切实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3、教学评价语落实不够恰到好处。

  教学中,我评价学生不够及时,评价语不够贴切,不够恰到好处,因此,就显得对学生的评价平淡,无力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易使学生体验到成就感。教师的评价语不能泛泛而言,这样就显得评价语苍白无力,而应该要有针对性,起到激励学生与调动学生发言积极性的作用。

  4、课堂教学语言欠严谨。

  数学教学要求语言简炼、准确,每一句话说出来要强调它的作用,要使学生有一定的思考,没有用的话尽量不说或少说。在教学中,自己在这方面做得不够好,还时常有口误现象,属于本人教学欠严谨,需在以后的教学中,自己要时刻注意严格要求自己,把每一节课都当成比赛来讲,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

  5、教学不够大方,拘谨。

  在教学中,总感觉自己放不开,顾虑太多。有时抛不开教案,有爬教案的思想,再者欠缺创造性教学的魄力,尤其在比赛时,自己感觉很拘谨,很规矩,怕教学思想或教学方法、手段用不对,主要原因就是自己内在的知识欠缺,也缺乏比赛经验,锻炼机会少。

  6、自身的讲课艺术有待进一步提高。

  听完别的老师的课,我更加感觉到自己讲课的艺术性不够好。课上,我应该合理利用自己的体态语,例如手势、眼神、表情等,这些都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再有就是如何在数学课上充分利用自己的语气、声音的轻重、高低、抑扬顿挫来吸引学生听讲的注意力,使学生在四十分钟内始终能紧跟老师的思路专心学习。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8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是《角的度量》这单元主要有三个内容,一是认识线段、射线、直线。二是认识角的单位,会度量角的度数。三是画角。这三部分看似简单,可实际操作起来,也有很多同学不理解。

  今天,我讲的是度量角的度数。在量角之前,要认识量角器,我让学生先自己观察一下量角器,然后同桌之间说一说量角器上都有什么,这样能使学生们对量角器的印象更加深刻。接下来,用课件导入新课,课件中演示了量角的过程,重点看量角器和角的重合部分。通过演示,指名让学生说出重合部分的名称,反复说谁和谁重合,最后归纳出量角的两个步骤,并将书上的步骤填写完整。这就是量角的过程,其重点也在书中的那两句话里,我认为掌握了量角的步骤,那么测量角的度数就不是问题了。我的目的是如此,可教学效果却没有达到预期。

  学生对于量角的步骤能说出来,却很难操作,我也很是疑惑。为什么明知道是怎么回事,却不能测量呢?经过我过筛子似的排查发现,个别学生找不准量角器的零刻度线,或者是读数时分不清读里圈还是外圈。针对这个问题,我再一次讲解一遍,有些同学已经明白了。希望在今后的练习中多加巩固了。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9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37—38页的内容和练习四的相关练习题 教学目标:

  1. 认识量角器、角的度量单位,会用量角器量角。

  2. 通过一下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具准备:

  每个同学一个信封,信封里有两根相同的小棒,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小组操作——深化角的本质

  教师给每位同学准备一个信封,里面放有两根相同的小棒,但同桌两个同学的小棒长短相差很多。

  师:取出自己信封里的两根小棒摆角。同桌比一比,看谁摆的角达? 师:同桌两个同学的小棒长短不一样,这样比较角的大小公平吗?

  二、层次铺垫——突破难点

  (一)量角器的认识

  1. 认识量角器

  ⑴让学生仔细观察量角器:上面有些什么?这些刻度怎么分的?这些数有什么规律?

  ⑵学生汇报研究的结果。

  根据学生的交流汇报,教师板书:中心、0刻度线、内刻度、外刻度。

  ⑶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展示: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每份是1° 。

  2. 游戏

  师:我们做个游戏,看怎么把我们的身体变成一个达量角器。

  教师带着学生量手臂伸开,右(左)手是0刻度线,,手是180刻度线胸前是中心点,也可以看成角的顶点。下面我们用身体表示出量角器上各个度数的角是什么样的。从0度开始,即从两臂重合开始,右(左)臂不动,左(右)臂慢慢展开,一起表示出0度到90度的逐步变化过程,到90度时停下来感受一下,然后继续91度,100度??180度。

  师:我们表示量角器上各个度数的角时,哪里在动,哪里不动?

  回答后小结:0刻度线不动,每个度数的角都是从0刻度线处张开的。

  (二)用量角器量角

  1. 初步感知角的大小

  在量角器内刻度上找出角(90°、30°、60°135°)并用手比划同样大的角,再在三角板上找到这些角并记一记。

  2. 学习量角的方法

  ⑴教师出示一个角,先让学生估计大小,在尝试用量角器量角。 ⑵学生小组交流探究量角的方法。

  ⑶教师演示详细介绍量角的步骤并板书。

  ⑷出示60°、120°的角,让学生读出角的度数(在作业纸上)。根据手中的量角器,师生讨论:为什么同一个刻度,一个表示60°、另一个却表示120°呢?让学生谈谈在量角器上读角时要注意什么。

  (三)知识整理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一起来回顾一下。

  量角器的结构有那些?应该作业量角?现在,我们一起来运用已经学到的知识。

  三、拓展延伸——熟练应用

  1. 做一做:教材38页中的“做一做”。

  2. 量一量:教材39页第3题各时间所成的角的度数。

  3. 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

  “角的度量”的教学难点有两个:一是量角器的摆放,二是利用内外圈的刻度正确读出角的度数。本课突破对策具体步骤如下:

  1.由角的大小的意义引出可以用单位小角来度量角的大小。

  2.做游戏(伸展运动)想象角的动态变化,为抽象的量角器测量奠定了直观的基础。

  3.学习量角器的测量和内外刻度原理,都是采取层层渗透、处处铺垫的方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10

  一、本节课主要包括以下知识点:

  1、让学生认识量角器,知道量角器的刻度结构,能按不同的方向认识量角器上刻度的排列顺序;

  2、知道量角器的摆放;

  3、知道角的计量单位是度;

  4、让学生初步掌握量角的方法及读数方法。在上课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在两个地方掌握理解的有些困难:一是量角器的摆放,二是利用内外圈的刻度正确读出角的度数。《角的度量》这是单元中的一个重点,是为后面利用量角器画角作准备的。这节课中让学生读量角器上的度数是一个难点。根据本班的特点制定教学目标时拟订了这样四条:

  (1)认识量角器;

  (2)会读出量角器上角的度数;

  (3)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

  (4)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二、主要设想

  1、在活动中探索,感受数学知识。

  我首先从学生比较喜欢的美术课中的人物简笔画入手,不仅复习了上节课中有关角的知识,而且引出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习活动中,学生更愿意自己去经历、去实践。学生或许会相信老师告诉他的,但更愿意相信自己所看到的,亲身经历的事,这就是一种“体验”。在教学中,我注重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实际观察——操作——验证而得出的结论。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在合作学习中,我自始自终都是作为配角,起到引导的作用,学生才是主角,是学习的主体。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組与组之间的相互启发、相互评价,取得正确的结论,完成知识网络

  的构建。我时刻注意尊重学生,多巡视,和学生一起活动,一起讨论。鼓励学生大胆的阐述自己的观点,努力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

  3、在游戏练习中升华,挖掘数学的应用价值,学以致用是现代素质教育的追求,也是成功学习的内在规律。这节课后,设计了勇夺智慧星的环节,把本节课的知识融入到生动有趣的游戏中,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让学生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

  通过学生的练习反馈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能正确地摆放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也多次出现了内、外圈刻度看错的情况。还应该进一步指导学生在量角之前先判断是钝角还是锐角,再读度数,这样就可以避免错误。

  不管是缺点还是优点,在面对课堂的时候,我都将真实地对待,坦然地看待,将在不断地自己反思中再学习、再实践,相信自己能在不断的自己反思中成长,在不断的自己实践中发展,在不断的自己成长中创新。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11

  角的度量,一向是许多教师感到头痛的一个知识点。数学概念多,(如中心点、0°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都是一些抽象的纯数学语言)知识盲点多,几乎没有旧知识作铺垫,操作程序复杂,尤其是对于动作不够协调的四年级学生来说,是一次关于手与脑的挑战。

  角的度量这一课,要求学生能到达会用量角器正确量出角的度数的目标。具体说来,就是会把量角器的中心点对准角的顶点,并能根据角开口方向的不一样,确定一条边为0度,选择量角器内圈(或外圈)数据,按正确的方向读出另一条边所指的度数。

  由此,我认为应采取“变静态为动态”的教学策略,并经过三个层次的活动来实现。具体实施如下:

  1、不断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带着问题的思考和解决中进行学习,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探索本事,使学习过程成为问题解决的过程;

  2、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呈现学习资料,使学生经历在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过程。问题情境的创设,需要教师进行教学法的加工,以及必须程度的创造。既能够充分利用教材的题材,也能够创设更贴合学生现实的、趣味的情境,使学生充分体会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道理。

  3、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初步学习将简单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4、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数学思想隐含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中,是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12

  本节课是这个单元中的重点,只有学生学会了量角那么在以后的画角的学习过程中才能够学习的得心应手。这节课中让学生读量角器上的度数是一个难点。学生很容易把度数读错。不能怪学生不认真,也有我的责任。首先让学生认识量角器;会读出量角器上角的度数;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要告诉学生使用的是那条0刻度线就从那边读起。

  对于本节课的知识,我觉得对他们来说很有必要,因为学生愿意听老师说但是他们更愿意相信自己看到的。当然这个过程中是需要我们我是在不断的巡视和指导孩子们的。关于角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本,并让孩子们做标记等。然后提问:“通过自学,你了解到了哪些知识?” “角的计量单位是“度”。这样处理既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同时又使学生获得独立学习的机会。

  为了让学生重视0刻度线。在认识量角器中,我重点放在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上:

  (1)读角:在量角器上出示下列角(40°、60°、90°、120°),问学生这是多少度的角,你是怎么读出来的?

  (2)读一个刻度上没有标数的角(105°)。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注意,不仅要会读有标上刻度数的角,还要会读没有标刻度数的角,要认真地看清楚量角器上的刻度,才能正确地读出量角器上的角。

  探求量角的方法。学生有了以上在量角器上读角和找大小不同角的经验,用尝试的方法来探求量角的方法就切实可行。课堂上有的学生会量但说不出来,有的说的不完整,也有学生量的方法讲得也很顺畅,总的来说,学生大体上能知道两重合一看数的步骤。

  从学生的作业反馈情况来看,本课的教学目标基本上得到了落实,但还是有一少部分学生没有能够掌握正确使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的方法和技能。经过反思,问题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准备不充分,本课需要学生使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度数,课前布置学生购买量角器时,没有强调量角器的质量、规格等要求,课后发现很大一部分学生所使用的量角器不规范,这些不规范的量角器对学生测量角的度数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二是考虑不周全,对于少部分学生而言,量角的过程仍还是有一定的难度:顶点和中心重合简单,而要把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同时重合,另一边在刻度内却非易事,内外刻度要分清更是困难。如果步骤改为先把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重合,再通过平移使顶点和中心重合,这样操作过程可能会简单些,学生也更容易掌握。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13

  角度测量属于“图形与几何”知识范畴。这是人教版四年级第一册第三单元的第二课堂教材。它是在对二年级第一卷中的角度有初步了解的基础上教授的。与二年级的直观理解角度相比,本单元教材更注重从数学概念的本质学习和理解相关知识。在本单元的第一节课中,学生学习线段、直线和光线,并理解角度是由两条光线组成的图形。本课程旨在让学生在此基础上了解量角器,并进一步学习角度的测量。本课程是后续知识的基础,如精确角度测量、角度绘制和角度分类。

  测量指定角度的度数和绘制指定角度的度数属于操作技能知识。对于学生来说,量角器是一种奇怪的测量工具,大多数学生无法利用他们现有的经验来测量角度的程度。异常情况是,当测量倾斜角度或开口向右或开口向上和向下的角度时,由于不清楚量角器的结构和使用方法,很难理解量角器如何放置以及何时查看内圈和外圈。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14

  四年级上册第2单元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和直线,知道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区别。

  2、使学生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和按指定度数画角。过程与方法:

  1、注意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适度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2、加强动手操作,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能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学。

  单元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和直线,知道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区别。

  2、使学生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和按指定度数画角。

  课时安排:4课时

  第1课时直线、射线和角

  第2课时角的度量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15

  本单元包括“直线、射线和角”、“角的度量”、“角的分类”和|“画角”四小节资料。其中用量角器量角和画角是学生较难掌握和理解的资料。所以在教学本单元时要特别注意各个击破,用学生乐于理解的形式让学生掌握。我在教学中注意了以下几点:

  1、重视对“直线、射线和角”的认识

  学生在空间观念的认识上有必须的难度,所以在教学这一单元前必须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利用课件辅助学生理解,效果更好。对于直线、射线、线段的相同点和不一样点,从能不能延长,端点个数来加以区别。由认识射线,引出角的概念。本知识点学生在学习时表现不错,但在做练习题时,对于“经过任意一点画直线”和“经过任意两点画直线”出现了疑点,有的学生把每个点都用上,不能正确理解要求。

  2、重视对量角器的认识。

  量角和画角的前提是认识量角器。课前要让学生准备齐量角器,让每一个学生参与进来。课上经过学生观察和教师提示,明确量角器的构造:一个中心点、0—180度的刻度线(等分)、内圈刻度、外圈刻度、0刻度线。要让学生指着量角器,充分认识内圈刻度是从右边读数,外圈刻度是从左边读数。为量角和画角做好充分的准备。

  3、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索

  对于量角和画角,我都安排学生在课前预习。让学生有一个自己认知的过程,课上经过组内交流,班内汇报,教师示范。学生基本都能掌握量角和画角的基本方法。我提示学生在量角时,注意“点对点,边对边,另一边看刻度”,学生在量角时,容易出现把内外圈刻度读错的情景,要及时指出错因,及时纠正。学生会量了,画角就很容易了。

  4、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

  作图,要让学生养成认真和细心的习惯。课前准备好作图工具和纸,按部就班的进行,不能偷懒,慢慢地就会有一个好的习惯。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15篇】相关文章: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10-07

画角教学反思10-02

《角的分类》教学反思09-28

《角的画法》教学反思09-24

《认识角》教学反思09-23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09-23

角的画法教学反思09-17

数学角的分类教学反思09-25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5篇10-18

《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反思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