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段》教学反思

时间:2022-12-16 17:28:24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线段》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线段》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线段》教学反思

《线段》教学反思1

  学生在二年级时,已经认识直线、线段,角的初步认识。本节课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认识射线,由于已学习过直线,对无限长已理解,所以在教学射线时,我通过复习直线、线段,电脑出示射线,让学生自己概括射线的特点、表示法,通过线段、射线、直线的联系和区别,掌握各自的特征。重点放在进一步加深对角的概念的认识。让学生仔细观察画角的过程,初步感知角是怎样组成的,为抽象、概括并理解角的概念作好准备。学过角的各部分名称,所以接着通过图形直观,让学生自己说明角的各部分名称。然后实际操作,通过操作让学生体会到拉动角的一边或同时拉动角的两边可以改变角的大小。电脑演示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可以得到大小不同的角,用运动的观点说明角的概念,看到角的运动轨迹,为量角作准备,也使学生看到角的大小与两边*开的程度有关。

  运用多媒体中移动的功效,比较角的大小。通过直接比,可以加深理解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开的程度有关,间接比较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空间观念。

  我觉得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各种功能让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并且多次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做到手、脑、口并用,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这既可以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又可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符合小学生由感知到表象,再由表象到抽象这一认识规律,促进了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有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启发学生积极地思维,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学习的能力和良好的思维习惯。学生参与机会较多,课堂气氛活跃,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线段》教学反思2

  直线、射线、线段是最简单、最基本的图形,是研究复杂图形的基础。这节课学生第一次接触几何语言,第一次使用几何符号表示几何图形,因此这节课对于几何的学习起着奠基的作用。通过生活中的实际情景抽象出三种图形,让学生经历了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在三种图形的学习中学生还感受了类比的数学思想。

  一、设计理念

  贯彻落实数学课程标准,建立新的数学教学理念,实施课程教学民主化,促进开放式教学的深入研究,结合我校的课题研究活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充分暴露和展示学生的数学思维过程,使学生经历一个再发现的学习过程,向学生提供探究和交流的空间,紧紧抓住“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这条主线,主动探索并获取知识,将面向全体落到实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学生实际分析:

  学生已经初步感知线段,为学生学习本堂课提供了基础。这节课对学生来说,通过课件形象感知直线、线段以及射线的特征,进行分类整理,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分类思想的培养。通过典型的感知材料,及教师根据概念的特点组织感知活动,对学生而言,重要的是形成以上概念。整堂课目标设定合理,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学生学会了根据三线各自的特征区分直线、射线、线段。知道了线段、直线、射线是最简单、是最基本的图形,是研究复杂图形的基础,也是以后系统学习几何所必需的知识,线段的得出经历了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同时,直线、射线的表示法是由线段延长而得到的。

  三、这堂课我觉得比较满意的地方

  1、对教材的处理、设计衔接比较自然,学生学习不感到吃力,让学生先通过线段的特征总结方法,过渡到学习射线、直线,进而总结射线、直线的特征,学会三线的异同点,从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自己又对单元教材进行了系列化的研究,有助于对教材的进一步理解。

  2、课中给学生提供了主动探索的时间、空间。多次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做到手、脑、口并用,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这既可以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又可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有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学习的能力和良好的思维习惯。

  3、能培养学生对几何图形的敏感性,引导学生去主动思维。学生先从线段、直线、射线去分类思考,感悟到了端点在其中的重要性。把书本上原本凝固的概念激活了,使数学知识恢复到那种鲜活的状态。实现了书本知识与学生发现知识的一种沟通,增强学生对几何图形的敏感性,这也是新教材教育数学教学中所一直倡导的。

  四、值得反思的地方

  1.整堂课因为内容设计较多,怕教学时间不够,加快了整个教学节奏,有些地方就显得有些匆忙,不够从容。最后总结全课后就正好下课了,机动的拓展题目可以不出现,拖延的那几分钟时间出现思维拓展题学生的注意力已经不够集中,没达到预期效果。

  2.气氛不够活跃。可能由于不是我自己班的学生(我是八年级教师)彼此之间不熟悉,另外七年级新生有些紧张,所以我们配合的不是很默契,不过在我的调动下,后半节课有所改观。

  3.课件要和动手实践相结合。这是使用课件教学的不足之处,特别是讲授几何课,更要再使用课件的同时动手画出图形,让学生看到作图的全过程,有助于学生更深刻把握重点内容。

  4.对个别同学回答问题时的几何语言纠正的不及时。

  总之,我会不断的努力,不断的探索并且不断的进步!

《线段》教学反思3

  空间想象力的培养和提高是制图教学中的主要任务之一,也是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基础。在《机械制图中》点、线、面的投影是培养空间思维的关键内容。而且,这部分内容也是学习几何体以及后续章节的基础,因此,必须加强点、线、面的投影教学。在10年的《机械制图》教学工作中,我发现,对于这方面的内容,学生学透彻了,将在以后的学习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制图的积极性。下面浅谈几点本人在教学实践中对于点、线三视图教学设计的做法及体会。

  一、让学生了解基础性的知识,能够相当熟练的说出以下几个概念

  1、三面投影体系的形成

  2、三面投影体系中X,Y,Z轴的位置关系

  3、三面投影体系中V、H、W面的概念

  二、进入新课题的讲解

  先从空间点在三投影面体系中的投影开始讲授,并能够用到生活中的例子,如,讲台上教室的一角。再利用投影仪画出直观图和平面图形。

  让学生直观的了解点在空间投影后的图形。确定一条空间直线段,空间直线的投影一般也是直线。直线段投影的实质,就是线段两个端点的同面投影的连线;所以学习直线的投影,必须于点的投影联系起来。面的投影和点以及直线的投影也是需要联系起来学习。所以掌握了最基础的点的投影,学习直线和面的投影就轻松了。

  三、教师要对直线和面的投影进行总结,让学生轻松记住特点。

  1、投影面平行线

  总结投影面平行线的投影特性:两平一斜。

  对于投影面平行线的辨认:当直线的投影有两个平行于投影轴,第三投影与投影轴倾斜时,则该直线一定是投影面平行线,且一定平行于其投影为倾斜线的那个投影面。

  2、投影面垂直线

  总结投影面垂直线的投影特性:两线一点。

  对于投影面垂直线的辨认:直线的投影中只要有一个投影积聚为一点,则该直线一定是投影面垂直线,且一定垂直于其投影积聚为一点的那个投影面。

  3、一般位置直线

  与三个投影面都处于倾斜位置的直线称为一般位置直线。

  一般位置直线的投影特征可归纳为:三条斜线

  对于一般位置直线的辨认:直线的投影如果与三个投影轴都倾斜,则可判定该直线为一般位置直线。

  四、小结

  三种位置直线的投影特性。尤其注意:

  1、两线一点是垂直线的投影特性;

  2、两平一斜是平行线的投影特性;

  3、三斜线是一般位置直线的投影特性。

  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学会归纳总结,这样就会到教学的最佳效果!

《线段》教学反思4

  一、自身做得不错的方面

  ⒈教材解读精准到。

  《6、2线段、射线、直线》这一课主要是要让学生辨别线段、射线、直线的特点以及它们的表示方法,还需理解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这一基本事实。

  ⒉学法指导有效灵动,学生兴趣充分激发。

  在教学时,我考虑到真正的教学我们所要关注的是不仅仅是教材所给予我们的知识点,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因为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的情感会参与其中,思维被激发,经验被唤醒,智慧得到生成,精神受到启迪。因此,课中我没有一步到位地直扑文章的主旨,使学生一下子就领悟到,而是利用信息化应用技术,通过PPT教学,给学生设计了一连串的的问题,使他们在解决问题当中能够自主地建构起他们独特的更改认识和情感态度。

  ⒊信息应用符合实际,师生互动落实目标

  本课教学中,我运用信息技术应用教学手段,通过简易多媒体教学,制作PPT课件,融入相关的图片、文字及音频信息技术资源,配上触发器、字幕滚动式等制作技巧,在新课导入、复习回顾、等环节中加以实施,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模式,实现了信息技术应用背景下的有效的师生互动教学实效。

  二、目前仍需要提升或改进的方面

  在观看培训中的各个视频后,感触颇深,我执教的这节课若能运用交互式白板教学,融入更多的信息技术应用手段,或者仍然运用简易多媒体教学,在教学设计、批注技巧和快速默读技术设置等方面进一步地完善和改进,学生可能会学得更为投入,更有趣味,也更能体现信息技术应用教学的有效性。

  《直线、射线、线段》教学反思10

  “线段、直线、射线”是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的一个重要内容,要求学生

  1、重点学习线段、直线、射线的特征。

  2、掌握线段、直线、射线的画法。

  3、探究线段、直线、射线的联系和区别。

  在教学上,我首先把学习重点放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线段的教学上,通过创设情境,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特征,从而在理解线段基础上认识射线、直线的教学。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讨论线段、直线、射线的联系和区别,让学生在活动中先尝试自己想,和同学说一说,加深理解,然后再做填表格,巩固知识,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学习,在活动中互相交流,互相探究。

  总体来说,本节课通过学生观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课堂气氛活跃,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整节课内容较多,时间比较紧,个别地方讲得比较仓促和不到位,一些机动的拓展题目没有呈现。

《线段》教学反思5

  尺规作图七年级才开始接触的,有必要讲清他的意图,首先要强调直尺和刻度尺的不同,这样在讲画一条线段与已知线段相等的时候,学生就会明白为什么不能用尺子直接量出长度,而且也避免学生在以后的作图中,还是习惯性的用到刻度尺进行测量。

  而教盲生画图,我在课前就预设了各种困难,针对盲生动手能力差,学生差异性大的特点做好准备,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的小组长组织小组内学习。譬如有的盲生不会用尺子画直线,主要存在问题是不懂得如何将尺子用手固定起来,固定起来之后如何沿着尺子的一边画直线,很多同学的手不知道是如何放在尺子上,例如用手按住的直尺的时候,手会挡住要画直线的笔,如果手不按那么多的话,很难将尺子固定住,所以我想下次教画直线的时候,可能借三角板给学生,他们手抓的地方更大,可能更容易操作。而且胶纸都很难固定在胶版上,作图对盲生的难度还是远远大于正常学生的。

  尺规作图,往往很枯燥。要牢牢记住画图的步骤,否则就画不出你要的图形。我反问了自己以下几个问题:

  但是通过本次尺规作图的教学,学生对尺规作图有了一个具体直观的认识,我觉得效果很是不错的。

《线段》教学反思6

  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这是教材中的定义。这是本学期图形教学的一个重难点,而我紧紧地围绕着这一定义进行了教学。

  在教学的开始,我就先引导学生明白什么叫做顶点,什么叫做它的对边。“高”这一概念其实是很抽象的,学生不容易弄懂。因此首先得弄懂概念中的重要字眼,明白它们的具体位置和相对位置。举个例子,题目通常会有两种问法,第一种,就是先确定一条边作为底边,让学生根据这一底边作一条高。而第二种,就是不确定哪条边作为底,让学生在任意的一条边上作高。而前者会是难度更大。学生通常会出现找不准底边的错误。为了让学生更容易掌握,我把每一条边标上a、b、c,把每一个顶点标上1、2、3,用游戏的方式让学生找顶点的对边,相对应地也让学生找每条边所对着的顶点。当学生能自如地找到边和点的相对位置时,我再开始下一步的教学。这样就令原本抽象的概念变得清晰。而在作高的过程中,我先放手让学生自己做,做完之后,我把有代表性的作品让全班一起讨论。并且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出作高的步骤:

  1、对边(让三角板的直角边与底边相重合)

  2、移动直尺(在教学这一步时,我作了一个比喻,我说这把直尺就像是一辆火车,它在运行的时候不能偏离轨道,也就是说,直角边在移动时,不能偏离底边。)

  3、移动到顶点的时候就在这条底边上作一条垂线。这条垂线就是这个三角形的高。

  由于有了前面的铺垫,整个教学过程都比较流畅。也启发了我,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运用概念,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线段》教学反思7

  量物体的长度,实际上就是用刻度尺量线段的长短。因此,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初步认识线段。线段对学生来讲是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的。我先通过学生的体验活动来初步认识线段并用图表示,再通过学生画线段活动,让学生直观认识线段的特征。最后学生通过量线段、数线段来加强对线段的认识。

  线段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既抽象有实际。我在设计本节课主要注意以下几点:

  1、抓住线段的两个特征,恰当把握教学要求。

  尽管教材只写出“线段是可以量出长度的”,但用直观描述的方式表明了线段的属性,直的、两个端点即可以度量。教学时,我紧紧抓住线段的两个特征,反复用多种方法强化学生对线段的认识。画线段是在认识线段的基础上进行的。由于学生已有了对线段的感性认识,知道某些物体的边可以看成线段。因此,我让学生自己想办法画一条线段,并请了不同画法的小朋友展示自己画的线段,并介绍自己是怎么画的,从而使学生明白画线段时既可以先画一条直的线,再画上两个端点,也可以先画一个端点,再由这个端点引出一条线,最后画上另一个端点,还可以先画两个端点,再把两个端点连起来。除此之外,我还请学生说说为什么尺、铅笔、数学书这些东西都可以用来画线段,还有哪些东西也可以帮助我们画线段,使学生明确只要有直边的东西都可以用来画线段,又一次巩固了线段“直”的特点,最后我请学生再画一条定长线段,这样,学生经历了画线段的过程,自己得出并牢固掌握了画线段的方法,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存在问题:这一环节我过多关注线段的测量,而没有关注定长线段的画法。虽然学生没有多大问题,但作为新授课教师必须明确指导:从零刻度开始到规定厘米刻度画一条直直的线,并画好端点。如果在这一环节上教师能够示范画线段,学生思路上会更明确。

  2、注意创设情境,感受理解线段。

  教材只有半页的内容,如果为了背出线段是什么,画一画线段,那不是难事,但线段的教学,更重要的是结合情境感受线段,理解它的意义,使学生看得着,摸得到,用得上,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观察想象力和探索问题的能力。这一环节学生进行了多样、灵活、有趣的练习,不仅巩固了对线段的特征的认识,而且对线段的认识更丰富、更深刻了。他们在练习中获得了提高,树立了学习的信心,也充分感悟了数学学习的价值。

  存在问题:设计问题时我能够考虑题目的开放性、递进性、灵活性、知识的连接性等方方面面,但对练习的反馈形式或者说反馈时教师的问题设计不够全面。如反馈断尺量长度时,我只考虑有三种方法,没有考虑这三种方法的思考过程。比如我考虑到可以用12—8地方法来解决,在练习中通过引导,学生也想到了这种方法,这时我没有再深入研究为什么可以用12—8,当然学生的思维也只停留在可以用减法,至于为什么就不得而知。

《线段》教学反思8

  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理解和掌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定理及其逆定理,并能利用定理进行证明或计算;知道线段垂直平分线是到线段两端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通过动手操作、猜想,证明、应用的过程,渗透集合的观点和用交轨法确定某一个点的位置的思想方法;通过参与课堂活动,知道数学问题源于生活实践,反过来数学又为生活实践服务,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首先设置情景引入新课,普陀区政府为了方便居民的生活,计划在三个住宅小区A、B、C之间修建一个购物中心,试问,该购物中心应建于何处,才能使得它到三个小区的距离相等?

  然后通过实践探究、猜想得到命题“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任意一点到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再证明这个命题的正确性。得到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接着由学生说出其逆定理,培养学生逆向思维及数学语言表达的能力。本节课较重视与生活实践相联系。将实际问题数学化,揭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问题源于生活实践,反过来数学又为生活实践服务。

《线段》教学反思9

  本课题设计思路按操作、猜想、验证的学习过程,遵循从感性到理性的渐进认识规律,暴露了知识发生过程,体现了数学学习的必然性.教学先从学生折纸开始,让学生体验三角形中线、角平分线的存在及其性质,而后通过尺规作图,加深学生对中线、角平分线的认识,增加了数学学习兴趣.讲三角形高时,学生也想用折纸折出三角形高,结果碰到困难(钝角三角形),使新、旧知识大碰撞,加速知识同化.在探究三角形稳定性时,课堂出现很多三角形结构,并让同学解释,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数学也服务于生活的真谛,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整堂课都以学生操作、探究、合作贯穿始终,培养学生动手、合作、概括能力.特别是三角形的高:应注意以下几点:

  1、强调直观性原则

  利用学生生活中已有的对“高矮”的直观认识,让学生比较一副三角尺在不同的情况下,哪一个更高。总结出比较三角尺“高矮”的一般方法:看“顶点”的高低位置,底面的边在同一条水平线上。在此基础上,再提问“顶点”的高低如何测量,从“顶点”量到底边的“距离”其实就是我们已经学过的哪一个知识?使学生从生活的感性经验中逐渐抽象出概念的一些表象。

  2、注意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客观事物是互相连系的,因此反映客观事物的概念也是互相联系的。数学学科中,一些概念之间存在着内在着联系,前一个概念是后一个概念的基础,后一个概念又是前一个概念的变化或发展,所以在数学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概念之间的联系。从“顶点”量到底边的“距离”其实就是从“顶点”起画一条“垂直线段”与“顶点”所对应的底边互相垂直。在这里就可以唤起学生的旧知“点到线的距离”,并回忆其画法,边回忆边操作,为学生概括三角形高的定义和掌握高的画法打下基础。

  (板书)顶点---底边“距离”---“高”

  点-----直线“距离”---“垂直线段”

  3、注意概念的运用和巩固

  人们的认识过程不是一次完成的,概念的形成也必须经过一定的反复。对所学的概念不仅要求学生能够用确切简明的语言说出它们科学的定义,而且还要求学生会运用所学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当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三角形高的意义以后,再让其阅读书上的准确定义并找出关键词,使学生能够用更确切简明的语言说出来。紧接着,让学生指出三角形的“底”、“高”、“顶点”,并理解其三者是一一对应的关系。然后再让学生试着画出三角形的“高”,强调画高前必须先找到对应的底边和顶点,教师应该按步骤示范。在变式练习中,及时发现错误,并展示出来一起讨论,引导学生应用高的定义去反驳和解释。使学生在反思中,不断提升对概念的理解.

《线段》教学反思10

  本学期我公开课执教的是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线段的初步认识》。在选课时犹豫不决,因为这节课要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从而感知什么是线段,线段有哪些特征,怎样认线段、找线段、画线段等。我担心在学生在这节课的活动中“乱”起来,以致于我“收”不住。后来我还是决定挑战一下。

  这节课前我先检查了学生是否带学具,结果有好多学生忘带毛线了,我把自己带的毛线发给了没有带毛线的学生,这样全班学生人人都有毛线了。这节课我很重视学生从操作中形成概念,巩固提高。由新课开始,我让学生动手把桌上弯曲的线变成直的。全体学生动手把线拉直。然后从中抽出两手之间的一段是线段,用手捏住的两端是线段的端点。让同桌互相数与形相结合,学生容易记理解。再次,通过动手折一折,折出一条线段,再折一条比这条线段长的线段和比这条线段短的线段,来扩展学生的思维。整个操作活动中,不是为操作而操作,而是把操作,理解概念以及数学思考有机地结合起来。形象生动地表明,线段是有长度的,有长短之分,可以比较,可以度量的。培养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观察能力和探索能力。

  这节课超出了我预想的教学效果,学生参与非常积极,动手操作能力比较强,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学会了新知识,我心中暗自窃喜。很遗憾的是还有好多孩子急于展示而没有给孩子充分展示的机会。

《线段》教学反思11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觉得有以下几个地方值得肯定:

  这节课通过动画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知识,增强了吸引力。在逆命题的引出部分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出以线段AB为底边的等腰三角形,观察得到顶点在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上。学生在画的过程中可以直观感受数学知识,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新课标》指出:“重视教学内容的展开方式,努力帮助学生用自己的智慧去获取、发展数学知识。”接着引导学生发现前后两个命题的内在联系。在对逆命题的证明上,采取合作交流及积极引导的方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

  新课程要求教师不能是单一的课程执行者,而应是能够依据课程内容、学生的具体情况,对课程进行整合处理的实施者。对本节课的难点问题一:文字语言与符号语言的转化。

  我采取了提前学习,逐步探索,分散难点的方法。课前学习了“等边对等角”及“等角对等边”的证明,也做过一些相应的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的练习,所以这节课让学生回忆转化的步骤,按照以前的方法,先画出相应的图形,再找出命题的题设,根据题设结合图形写出已知;同样找出命题的结论,结合图形写出求证。课上总结这类问题的解决方法,使学生的知识内化、巩固加深。对本节课的重、难点问题二:命题及逆命题的证明及应用。我采取了逐个突破的办法。学生证明完命题后及时做两道相应的练习巩固。练习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激发学生的潜能,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对逆命题的证明,我采取了小组讨论、合作交流、教师引导的办法。引导学生发现图形中缺少证明所需的线,使学生想到要作辅助线,再进一步讨论得出可以添加什么样的辅助线。对学生提出的几种辅助线进行分析是否合适,从而命题得证。学生在练习本上写出证明过程,随机抽取几个同学的证明过程用投影仪展示,同时老师指正修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提高了课堂效率。接着提出一道练习和一道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将数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本节课有几个地方我做的还不够好:

  在证明命题和逆命题后,应再次强调一下两个命题的内容,使学生明确知识点;在学生回答问题时,应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分析答案的可行性。

  通过这一次的“成长”,我对教材的理解有了进一步的加深,教学语言的规范性得到了加强,对学生的认知规律有了更深层的认识。相信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会做得更好。

《线段》教学反思12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逆定理,是几何中的重要定理,也是一条重要轨迹,在几何证明、计算、作图中都有重要作用。上完本节课后,通过其他老师交流,自己静心反思,我主要有以下体会:

  一、课前的认真准备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

  作为一名教师要想上好一节课,其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想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具有“一桶水”,所以教师课前准备时必须认真钻研教材,领悟教材内涵,并能分析出这节课在整册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及前后关系,这样才能有的放矢。但是由于我在上这一节课的时候,连着前面轴对称的性质的内容一起上了,从而导致内容太多,重难点没有很好的突出。

  二、在教学活动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中,没有很好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精神。虽然从问题的导入,性质,判定的引出都是由学生动手操作讨论得出,但是由于我在安排这节课的时候,准备要讲得内容太多,导致很多时候都是我一个人在讲学生在听,学生动手写练习的时间就变得很少。再者这节课的重点是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我也没有很好的突出重难点。虽然有很多不足之处,我觉得有些地方还是可取的,如:

  1、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如在学生通过“画一画”“量一量”“猜一猜”活动得出命题“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时,让学生结合图形写出已知、求证,这正是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

  2、注重学生几何语言的训练

  在学生总结出定理和逆定理后,引导学生根据文字结合图形写出它相应的几何语言,这为学生做证明题时的推理打下基础。

  本节课得到的定理为: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用几何语言表示为:∵MN是AB的垂直平分线,点P为MN上的任意一点(已知)。

  ∴PA=PB(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通过这个几何语言的表述又可以强调今后已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存在,证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时,直接用这个定理即可,不用再通过证三角形全等而得出,防止学生课后应用时走弯路。

  逆命题为:和一条线段的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用几何语言表示为:

  ∵PA=PB(已知)。

  ∴点P在AB的垂直平分线MN上。

  (和一条线段的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3、整堂课课堂效果较好,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较高,课堂气氛较好。学生对问题的探索、研究反应较好,接受、吸收情况也比较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不仅会使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定理及逆定理解决问题,而且在探索发现问题能力方面有很大的进步。

  三、教后反思。

  针对这一节课中出现的问题,我做出了如下的反思:首先在备课的时候,一定要抓准重难点,安排好一节课的内容,抓准一节课的时间;其次一定要体现以学生为主的原则,要讲练结合,给学生足够多的时间做练习,充分理解接受新的知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不断不改进自己的不足之处。

《线段》教学反思13

  本节课的导入环节,教师选用的是复习导入,温故知新的方式。这样设计的主要原因是,之前三节课学习过的一些基本命令,比如pu、pd、fd、lt、bk等,学生能够回忆起来并能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由于每周只有一节课,学生上周学习的内容这周再来学习确实会有遗忘,所以教师认为这样的复习是十分必要的,而在课堂上,也确实验证了这一点。因为有的学生确实已经忘了前面学过的命令,在学习新知前,对旧知的唤醒快速将学生的思维从其他学科聚焦到本课当中来。

  本节课的书本设计是三个简单的重复图形,线段、米子图和环状图,教师设计的思路是由易到难,注重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三个图形的引导分析也是精心设计的,先从最简单的线段开始分析,让学生理解重复图形和基本图形的概念,并能分析出小海龟的路线,以及用重复命令怎样快速实现,教会学生重复命令的使用格式。再由米字图入手分析,引导学生思考重复图形的起点在哪儿?基本图形是什么?重复了几次基本图形得到?学生思考后集中交流中老师出示答案,理清学生思路之后,教师让学生选择虚线或是米字图自己绘制,在练习中体会“repeat”命令的使用方法和作用。第三个环状图的分析,教师还是出示三个问题请学生思考并讨论,思考重复图形的起点在哪儿?重复的命令是什么?需要重复几次重复命令才能得到?通过三个图形的分析,学生已经渐渐学会了分析图形的方法,让学生养成一个好的习惯,先观察、后分析、再动手操作。

  成环状图的时候,有的学生很快一两分钟就能完成绘制。这时,老师再来大屏幕出示一个思考题:如果每次小海龟都没有后退30步,那么结果会怎样,有的学生猜想,会画成一个正六边形,教师让学生去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学生验证后发现确实如此,于是教师再引出绘制正多边形的方法,学生绘制的不亦乐乎。这样的教学设计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学生会随着老师的引导形成自己的一个学习思路,然后将所学的知识去整合绘制更复杂的图形,效果也是很好地。在前面三个简单图形的绘制时,完成率都在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在创作阶段也是反馈了许多的惊喜。但在整个过程中,让我感触最大的一点,就是新课讲授时,老师带学生分析图形,多数学生不愿意参与进来,可能是他们觉得很简单,看课本就能完成了,但我坚持要带学生分析,我认为课堂上最重要的不是学生把书本上的某一个图形画出来,而是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学习才是最重要的。于是,我通过提问、请同学上台带着小海龟道具走路线等多种方式鼓动学生参与到分析过程中来,就因为老师坚持那么做了,到第三个图形分析时已经比第一个好很多了,学生的积极性慢慢就被带动了。所以有时候在课堂上遇到一点阻力的时候,老师一定要及时的运用教育机智去打破课堂沉寂或是抑制课堂喧闹,让学生安静下来再参与进来,让课堂更有活力,能有更多的课堂生成。

《线段》教学反思14

  近一个星期一直教用线段图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教学我发现同学们对线段图的接受程度都是不一样的。出现不同的表现:有的能够很好的理解题意并相应的画出线段图,有的能够列式解答出问题,线段图也会画出一部分,有的人是线段图根本不会画但是能够解答出问题。

  据我分析可能有以下几条原因:

  1、学生本身对线段图的实际意义不是十分了解,有的学生向我提出老师既然我能够解答出问题,我为什么还要画线段图呢?学生没有真正明白线段图的实际意义,但是学生的提问确实值得我思考。

  2、老师本身估计过高,作为老师认为画线段图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殊不知在学生那里确是学习的一个灾难,有些学生本身画图能力就很差,加上又新接触线段图,学习上着实费力。

  3、老师课堂没有调控好,每节课应该让学生掌握的线段图画法整理出来,不应该面面俱到,应该点面结合,既有重点,又有难点,让学生认识到这节课我必须掌握的是什么知识,理解什么知识,要让学生心中有数。

  策略:

  1、加强引导,分类出需要学生必须掌握的线段图,重点突破,辅以练习,让学生真正认识到线段图在数学学习中的实际意义是辅助解答试题。

  2、针对学生的质疑,比如一些过于简单的应用题我们可以不用让孩子每道题都画,只要掌握线段图的基本画法即可,为以后学习更难的数学应用题做准备,让学生明白学习线段图的画法真正意义所在。

《线段》教学反思15

  《线段的大小比较》是七年级上学期的内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在上课后的一节反思型设计,力图突出教学中学生的主动探究和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并注重数学知识和生活的紧密相接,数学来源于生活、用数学知识解释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从一开始就在创设的学生数熟知的生活情境中提出问题,让学生有目的地探索问题,自然的就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线段的大小比较;在比较的方法上也有时让学生得出比较方法,此时设计了一个“两个同学的身高问题”,学生很容易想到一些办法,教师适当引导就可以得出比较方法;课中让学生反复动手操作,熟悉掌握方法,恰当引出“线段中点”的定义,让学生在动手中摸索并熟悉工具的运用,和线段和、差作图的策略和方法;在一组练习题中让学生加深理解;并在思维上进行升华拓展,为以后三角形的边角关系也打下基础。在教学中让学生情调动手操作去主动地获得性质方法,并学习用语言描述出事实结论;鼓励学生进行有价值的思维探索;小结交流所学所获所感。整节课呈现一种层层推进的节奏,环环相扣的衔接,也让学生经历了“实际问题—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解释与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过程。

  整节课的设计中既注重了平面几何的起步,立足于学生的知识经验水平,强调“知识源于生活”,从“猫狗获取食物”到“身高比较”问题的设置都体现了这一点;反复让学生动手操作试图强化知识的形成与过程的体验,让学生在动手中去摸索方法,并归纳形成理论。在动手中去体会工具的使用和表述,结论方法的得出使学生能够理解并体验深刻的。符合了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以及平面几何刚刚起步的基础性工作,做好中小学的衔接教育。

  整节课的设计中较多注重方法的获得与解释运用,特别是比较策略,强调师生协作、生生协作,主动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

  反思整节课的设计的亮点,第一注重问题情景的设计,用一些生活中的习以为常的例子来引发问题,切入主题,又用学生身边的例子来突进方法的探究。过渡自然,衔接流畅。第二、强调学生的小组合作、合作性学习、探究式学习。比如给足时间让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去发现方法,让学生动手工具的操作方法、折纸问题等等。大大激发了学生都得主动积极参与,自觉探究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热情和信心。第三,在设计中关注学生的人文价值和情感态度。强调知识的主动获得,鼓励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探究信心的扶植,照顾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有经验水平。

  本节课适当使用多媒体,并认真规范的做好示范性教学。例如用多媒体创设实际问题情境,恰当利用动画功能演示两种方法的比较,练习题的展示,但是老师工具画图的示范必须规范严格,让学生动手操作才能体会深刻。动手折纸、动手画图、开口表达等方面训练让学生慢慢熟悉并进而掌握图形符号语言,通过观察思考、合作交流、动手操作和问题解决去解决一个一个力所能及的问题,在实践中获得发展。

【《线段》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09-17

让教学反思12-15

教学的反思12-11

教学反思心得04-02

耳的教学反思12-15

《日月》教学反思12-13

猫的教学反思12-10

古诗的教学反思12-04

电路教学反思12-01

体积教学反思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