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角》教学反思

时间:2022-09-23 10:30:16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认识角》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认识角》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认识角》教学反思

《认识角》教学反思1

  在开始上这之前,我对本进行了简单的教学分析。本的重难点应该是理解:角的大小跟边的长短无关,跟角的张口有关,张口越大角越大,张口越小角越小。在教学前,我思考了各种各样的方式,试图让孩子们理解角的大小跟张口有关。但我的内心始终担心:孩子们会不会理解不到这一点?会不会到最后还是老师直接灌输这句话——角的大小跟边的长短无关,跟开口有关。带着这样的担心,我走进了教室。

  首先,我呈现教材试一试的第一个问题:下面的两个角,哪一个大?孩子们不假思索的回答:"蓝色的。"

  "是的,我们通过观察,一眼就可以看出右边的角大。当然,我们还有一个更精确的比较方法——重叠法。把两个角的顶点对齐,其中一条边对齐,看哪个角的另一条边在外面,谁在外面谁就大。"我一边说,边用进行演示,将两个角重叠到一起。

  接着,我问道:"比较两个角的大小,本质上是在比较什么?大家想一想。"

  "是在比较角的长度",生1抢着回答道。

  "你所谓的‘长度’是什么意思呢?上指给我们看一看吧!"

  孩子走上台,伸出双手指了指角当中呈水平方向的那条边的两端。

  "你的意思是比较角的边的长度,是吗?"

  "对。"

  "既然如此,那我把绿角的两条边延长。现在哪个角大?"

  "还是蓝色的大,绿色的边变长了也比不过,那个蓝边还是在外面。"有学生高声叫道。

  "也就是说,虽然绿角的边变长了,但是绿角却没有变大。那就说明角的大小跟边长没有关系,既然如此,我们就不能比较边的长短。那该比较什么呀?"

  "比较两个角的高度",生2说道。

  "你所说的‘高度’是什么意思呢?请到黑板上,指着这两个角给我们比划一下。"

  他用两只手在角的两条边上比了比。

  "大家看明白他所指的‘高度’了吗?谁还有不同意见?"

  生站起说道:"我认为是在比较角的‘宽度’。"

  "你所说的‘宽度’又是什么意思呢?上给我们指一指。"

  孩子走上讲台,也用两只手在角的两条边上指了指。

  "从这两位同学的动作我们可以看出,他们所说的‘高度’‘宽度’,实际上是一样的,只不过他们自己的说法不一样而已。是的,我们比较角的大小,实际上是在比较角的‘宽度’或者说‘高度’。在数学上我们有专门的称呼,叫做角的张口度。"我一边说,一边用两只手呈鸭子嘴状比了比。

  "蓝色角的张口大,角就大。"

  然后,我拿出一个用两条卡纸做成的活动角摆在讲台上。

  "谁能帮我把这个角变大?"我指名一个孩子上。

  他把活动角的两条边向外掰了掰。

  "为什么要这样呢?"

  "把这个角的张口变大,角就会变大了。"

  "谁又能帮我把这个角变小并?说说理由。"孩子们纷纷举手,我指名一个小朋友上台。

  这次她把活动角的两条边往中间聚拢,然后说道:"把这个角的张口变小,角就会变小。"

  最后,我把活动角固定住,拿出剪刀分别从两条边上剪下一小段。问道:"我减掉了一段,现在这个角该变小了吧?"

  "没有,没有",一个孩子着急的大叫道。

  "为什么没有变小呢?都剪了一段了呀!"

  "因为张口没有变小,所以角是不会变小的。"

  "哦,原是这样呀!"我感叹一声道。

  "那我再剪狠一点吧!"说着,我从两条边上分别剪下了一长段,只剩下小拇指一般长的边。"现在,这个角总变小了吧?"我装作得意洋洋的说道。

  "还是没有",孩子们大叫道:"张口还是没有变,角没有变小。"

  "那也就是说角的大小是跟角的张口有关,与角的边长无关。"我总结道。

  其实,在孩子们进入状态认真思考"比较角的大小,实际是在比较什么"这一问题时,我的担心就慢慢消失了。如果他们的思考方向错了,就以错误的方向为"反面教材",在认知冲突中回到正轨。在程结束的时候,我大力的表扬了那个‘比较边的长度’的孩子。我告诉孩子们:"虽然罗XX没有说对,但正是因为他,我们才排出了一个错误的思考方向,离对的更近了。我们应该感谢他才是!"罗XX听了,咧着嘴笑着用书遮住自己的脸。

  数学不就是这样吗,错着错着就对了;数学教学不就这样吗,堂生成(不管是对的还是错的)是最好的教学资。

《认识角》教学反思2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有以下几个比较成功的地方:

  一、 联系生活实际,激发探索的动机。

  课的开始,教师结合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寻找角开始,接着,通过摸一摸、说一说,寻找三角板的角,逐步抽象出角的形状。密切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样可以使学生有亲切感,自然地就会产生了一种乐于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二、巧设数学活动,激励积极参与。

  这节课中,我为学生的探索设计了一系列活动。首先,寻找生活中的角,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认识角的特征;其次,画角,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加深他们对角的认识;然后从形式多样的图形中标出角,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最后,通过玩角,比一比角的大小、形状,激发学生寻找角的秘密互相交流。整个过程,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兴趣浓厚,学生一直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这样获得的概念,理解是深刻的,有助于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体现了课改中数学“活动化”的要求。

  三、巧用多媒体,变抽象为直观。

  在初步认识角时,我运用多媒体,先在实物上描出角,再去除实物中非本质的属性,抽取出角的本质属性,引出角的图形,帮助学生清晰地建立了角的表象。

  教学是一种遗憾的艺术,总是教然后才知不足,经过思考,总结如下:

  1、画角和比角前应给出操作的要求

  在本节课对画角的处理中,只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出的角的特点来自己画角,如果在画之前有要求,比如,比谁画得快,画得多,在画的过程中挑选画的好的和画的不对的,这样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就会更积极,对角的认识就会更深刻。比角大小时应该给学生多加点思考性,比如,比谁做的角最大,比谁做的角最小,这样既为后面学习比较角的大小做了铺垫,还让学生在活动中锻炼了思维。

  2、应该强调课堂教学的效率

  本节课总体的课堂教学效率比较高,但是在一些细节上有欠考虑的地方,比如,在学生找角的时候,应该让学生先集体找,再单独汇报,这样学生就全员参与了,课堂教学效率就会更高。

《认识角》教学反思3

  1、本节课能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数学学习紧密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生活中找数学,在生活中学数学,将数学教学变成活动的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学生大量的动手操作活动,使他们在活动中亲自感知、亲身体验,在感知和体验中进行思考和探索,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大家操作、讨论、发言,都跃跃欲试。

  2、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直观的认识角,体验角的特征,学生用圆形纸折角时,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角,如:因教学时间关系,这里我没有多用些时间。反思起来,如果当时我能抓住时机,及时展示学生不同的作品,但并不做出评价,到学生体验角的特征后,再让学生思考并判断自己折的是否是角。这样,在凸现学生个性思维、个体差异的同时,能够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角的直观认识。

  3、数学教学中,让学生根据需要进行动手操作是非常必要的,这样可以把抽象的逻辑思维转化为直观的感知,因此,本节课设计的学生动手操作的部分,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的调动,使得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理解透彻,加深了对本节课教学内容的掌握和应用,达到了满意的效果。

《认识角》教学反思4

  《数学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渐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数学体验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在数学活动中主动参与,亲身经历,获得对数学事实和经验的理性认识和情感体验。它让学生以认知主体的身份亲自参加丰富生动的活动,完完全全地参与学习过程,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从而在体验和创造中学会数学。

  一、联系实际

  让学生体验生活化数学教育学意义上的体验既是一种活动过程,也是活动的结果。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法则、算理都能通过追根寻源找到其生活背景,所以教学中应尽量优化以生活为背景的教学内容,把生活素材、生活经验、生活情景作为重要资源,引进和提供给学生去理解去体验。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从感性的实物入手,抽象出角的图形,揭示出角的特征,再让学生在身边的事物中寻找角,做出角,最后自主探索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引导学生逐步深化对角的认识。学生在课堂上想说做合一,真正达到了口手脑协调发展的学习境界。学生既学到了角的有关知识,又亲身体验了知识的来源,同时,教学中还应引导组织学生自觉运用数学知识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深切体验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感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它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

  二、实践操作

  让学生体验知识生成过程通过实践操作,开放学生全脑,引导他们眼、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参与,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动态生成,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较为困难。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整节课我将观察、操作、演示、实验、合作探究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中。在引导学生体验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 (从)感知(经)表象(到)概念这一认知规律,通过找一找、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做一做、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画一画,学生活泼愉快地亲自参与、亲自体验到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造的不同教育情景中,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经历知识形成过程。让学生在观察中分析、在动手中思考。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结合,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索新知的过程。品尝到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成功和喜悦。自信心和成就感也随之增强了。

  三、回归生活

  让学生体验知识应用过程要使学生在活动中和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发展数学。要通过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用数学思维、方法,进一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数学应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数学回归生活,并获得学有所用的.积极情感体验。

  在《角的认识》这一课中,如果剪去两个角,会得到几个角呢?这一体验过程的引导,把空白留给了学生,让他们的思维有更大的空间,使不同的思维方式开展大比拼。这一过程中,不仅是学生的数感、空间观等的培养都通过体验得以实现;而且正确的思维方式在剧烈的碰撞中又得到了锤炼。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这种体验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调用各种感官去体验、感受;注重实践,多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具体形象的问题情境,才能填补学生经验的不足,从而促进学生在体验中感悟:生活中的数学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这种心理体验,会使学生对知识产生更为浓厚的兴趣,也让学生更加乐于参与课堂的学习活动。让学生逐渐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审视实际问题,去构想社会现实,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的巨大应用价值和无穷力量。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数学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多么重要,从而激发了他们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从学数学发展到做数学再提升到用数学。

《认识角》教学反思5

  (一)反思教学目标:

  1、在教学中我创设形象生动、愉悦和教学情境(摆小棒),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习新课奠定基础。

  2、从直观入手,透过多媒体演示找出主题图中的角,引导学生说出生活中见到的角。从事物中抽象出角,让学生观察讨论抽象出角的基本特征,完成知识的独立建构过程,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3、透过学生折角和摸角,加深对角的特征的认识,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乐,真正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同时获得用心的情感体验;透过辨认不同方向的角,让学生对角的认识更加全面

  4、观看电脑演示,全班学生用手势决定所给的图是不是角,掀起学生的学习热潮。

  5、用铅笔把图形中的角画出来,从而透过练习,强化学生对角特征的掌握。

  (二)反思教学重难点:

  一节课是否上得成功,主要是看能否到达教学目标,其次是看重难突出了吗?能在课堂教学中帮孩子解决难点吗?因为教学就是为了帮学生解惑。我这节课的难点是:1、透过比较操作体会角大小跟角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2、用重叠法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但我在课堂上没有很好的帮孩子解决问题,末能突破第二个难点,因为我采取剪短角的边长和延长角的边长的长度,引导学生不够到位,效果不显著。因此在今后教学中就应让学生透过用两或三个不同颜色表示长度不同边长的角,再用重叠法透过学生直观比较,就很容易观察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三)反思教学方法:

  这节课我的主要教学方法是让孩子自己去研究图形,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这个方向是对的,但做为老师就应如何去放,什么时候收呢?这才是最重要的。就这节课来说,我在画角教学环节不够放,先用电脑演示画角,再让学生画角,虽然学生对于画角的步骤比较好,但这样的处理学生只会画出同一方向的角,从而限制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后我们今后对于这个教学环节能够放手让学生尝试画角,在展示他们的作业的时候就能够互相纠正画角的正确步骤了,这样让那些已犯错误的学生印象深刻。

  (四)反思整个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体现了一位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程度,没有很好的“吃透”教材、分析好目标、重难点是不可能设计好一份教学设计的,而我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就没有很好地分析学生的思维的发展,突破难点不够深入,所以在写教学设计前,还是要很好的理解教材,首先要做好单元教学设计及单元教学目标,然后备课时注意这节课前后知识的联系,并设计好本节课的目标、重点、难点,还要思考到自己的学生的具体学习状况。

  三、我的思考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不断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从学生的具体状况出发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从而提高自己的课堂效率。如课前多创设一此生活情境,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深厚的兴趣和亲切感,同时在课堂上多注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潜力、动手操作的潜力、综合运用知识的潜力,以及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认识角》教学反思6

  《角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个独立段的教学资料。对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角有必须的生活经验,然而却不会用规范的数学语言来指、描述角,所以我把本课时的教学目标这样设定:“结合生活情景及实践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明白角的各部分名称,透过各种学习活动,领悟角的一些特征,感受角的生活原型;会用尺子画角,并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动手操作潜力。”同时把“角的大小的决定因素—与两条边叉口张开的程度关,张得越开角越大,反之越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作为本课的难点来进行突破。作为低段数学教研组的第一堂教研课,多少感觉有些压力。上完课之后,自我感觉这节课基本达成了教学设想期望的目标,但也有不少值得反思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点;

  1、能够做到环节紧凑,思路清晰,从而构成一个较好的教学框架:首先是开门见山由“角”字带给你的想法到情景图中找、指角再到揭示课题,其次是放手让学生在猜、折、做、画等各种数学活动中认识角,再拓展延伸,最后是归纳交流。各环节过渡比较自然,而且自我感觉流畅。

  课堂教学中,我始终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教学方案,思考课堂结构。注重丰富的教学情境的创设,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注重对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指导,注重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潜力,实现课堂中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主动活泼、主动有效的进行学习。让全体学生自始自终用心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并不断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他们学会学习。

  2、注重语言表达。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等心理特点,引导他们敢想敢说。凡是透过思考能说的我从来不包办代替,留给学生充分发言的机会。

  但不足之处也有几点:

  (1)在时间上分配的不够好,以至于讨论时间稍长,影响了之后学生的画角和相应的练习,这部分资料,学生还没有充分施展,就草草结束了。原订讨论角的大小时为第一个高潮,练习之后透过巧妙剪角游戏再出现第二次学生情绪的高潮,很可惜,没有达成。

  (2)对学生备的不够。比如:一开始我在板书完“角”字问学生,你对“角”的理解是什么?结果学生回答:“角,是人民币的单位,象1角钱、2角钱。”这一状况就出乎我的预料,我只预设到孩子们会说:角在我的眼里是尖尖的,比如黑板的角、桌子的角等等。所以,提醒我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必须要注意自己的语言,我想,如果这样问:在你的眼里,角是什么样貌的?这样问就应会更好些。

  另外,在做活动角过程中,我抛给学生的问题是:“你发现了什么?”我的意在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两边叉开越大角越大,但是有的学生就是不能明确我的意思,不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说不到点上。之后我引导说:从大小上看,它们和什么有关?学生们这才能够说出来。这也难怪,学生对角的本质特征的理解有一个过程,很多时候我太着急。而且,对教学语言的把握我得再用心些。

《认识角》教学反思7

  小学生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但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因此他们在学习数学知识时,只能勉强知其然,很难知其所以然,运用时稍有变化便会出错。为了能让学生真正理解抽象的数理,增强教学效果,我们常常采用直观演示、活动探究等方法。本人在上“角的认识”一课中运用了一个非常简单而且十分有效的方法——借事说理。

  由于学生在生活中见到的角都是跟面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很难真正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这令许多老师深感棘手。教学时,我先通过活动角的演示,让学生很快明白了“角的两条边叉开得越大角就越大,两条边叉开得越小角就越小”;然后让学生比一比下面三组中两个角的大小(这里不能显示图片,用文字描述一下:第一组,两个角的边画的一样长,一个角叉开的大,一个角叉开的小;第二组,叉开的大的那个角的边画的短些,叉开的小的那个角的边画的长;第三组,两个叉开的一样大,一个角的边画的短,一个角的边画的长)。在学生比较第三组中的两个角的大小时,意见发生了分歧,有的学生认为一样大,有的学生认为是第二个角大,我未作评判,让他们分别说说是怎么比的。持第二种意见的同学认为第二个角上端两边叉开得大些,我听后一边点头一边说:好像也有道理。随即请班上偏瘦小的一位同学起立,让其他同学来比一比我和这位同学的手臂,谁的粗?在大家一致认为是我的手臂粗后,我却说是这位同学的手臂粗,并当众将自己的手腕处和学生的上臂处进行了比较,以证明我的结论是正确的。这时所有的同学都大叫:不公平,比的不是同一处。此时教师顺势而上:你们刚才比较两个角的大小时是比的同一处叉开的大小吗?持第二种意见的同学顿时不好意思地笑了起来,这时我再将早就做好的第(3)组中的两个角重叠,使学生清楚地看到两个角同一处叉开的大小是一样的,从而真正明白“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通过打比方、说生活中的事,激活学生已有的经历和经验,触发思维灵感,借助简单熟悉的事理很快明白抽象的数理。由于小学生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因此,对于有些难以进行直观演示或活动探究的数学知识,我们不妨采用打比方等方法,借助生活中相关的事理来说明抽象的数理,同样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也许“借事说理”缺乏高度的严谨性,但对于刚刚开始学习数学的小学生来说,严格的不理解还不如不严格的理解,因为只有真正理解了的知识,学生才能掌握和运用。

《认识角》教学反思8

  认识角”是二年级数学下册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的,先让学生在情境图中找角同时将角抽象出来(初步认知角的),接下来摸角(感受角),然后让学生在此基础上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创造出角(创造角),其次再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最后让学生找找教室周围的角。找角是让学生找找日常生活中的角,感知各式各样的角,由直观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摸角是通过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感知角的顶点和角的两条边,为认识角的特点做铺垫;教师画角是让学生进一步感知角;认角是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角的认识,怎样才是一个角;做角是让学生在组长的安排下选择自己的材料动手做角,最后通过操作让学生认识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孩子们掌握了角的一些知识,其实我也在准备这一节课的过程中学到了不少。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也有一些不近人意的地方。比如在比较角的大小这一环节,其实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目的要让学生学会怎样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虽然教学想法及教学思路还好,比如用老师的大三角板和学生的三角尺比较大小,为了证实角的大小和角两条边的长短是没有关系的。但学生回答大的三角板角大。后来在另一个班我立即作了调整,放手让学生来比较任意两个角的大小,学生有的用重叠的方法比(顶点和顶点重合,角的一条边和一条边重合,看另外一条边),再出示钟面上两个相差不多的两个角,引导学生直接用重叠的方法来比,有的学生借用一个活动的角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也就是借用其它的角来用重叠的方法比。为了让学生体会到角的大小和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系,而和角两边的长短是没有关系的。我先用实物剪刀做示范,把剪刀张开,角变大了,合起角变小了,剪刀的两边的长短没有变。接着,我把黑板上画的一个角的一条边沿长,让学生体会角的大小没有变,再把另一条边延长,体会角的大小还是没有变。然后学生思考:如果把两条边缩短呢,这个角的大小会不会变?通过演示学生体会到角的大小和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系,而和角两边的长短是没有关系的。还有学生提出,如果角的大小和边的长度有关,那剪刀的两条边就一会儿变长,一会儿变短,那是魔法剪刀了。我体会很深的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溶入学习中来,使每个学生都参与,让他们对数学产生更大的探索欲望。把数学知识融于生活中,并结合自己身边的生活知识学数学。

  要让学生从生活中学数学,并把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把现实问题数学化,把数学知识实践化,真正体现数学的魅力。当然这要我们教师不断的努力,相信只要我们努力,就一定会有收获!

《认识角》教学反思9

  这节课我通过让孩子们找一找、画一画等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孩子们在活动中丰富了对角的认识。

  通过和路校长讨论后我发现有以下不足:

  1、认识角只把角单独画出来说了,没有把角放在封闭的图形中,导致孩子们单独的一个角会说出角的各部分名称,放在封闭的图形中,就不能很快地找出角了。

  2、没有让同学们在封闭图形中,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中描角。让同学们认识角之后,在这些封闭图形中描一描、画一画。不但可以让同学们快速的找到角。还可以很快的找到角的顶点和边加深对角的认识。

  3、角在生活中的运用非常广泛,学生认识直角并不难,但是画出一个标准的直角并不容易,还需要学生加强练习。

  学过之后应该让同学们知道长方形有四个直角,正方形有四个直角,并且会用手画出是哪四个直角,知道三角形有一个直角和两个锐角。

  教学是教与学相长的过程。教学之路满满。在以后的教学生涯中,我还需要不断地向其他优秀教师学习积累经验,找到属于自己的教学方法,为孩子们撑起一片蓝天。

《认识角》教学反思10

  我觉得这节课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造有效的数学学习方式。从多方面向学生带给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每一位学生主动从事数学活动,用心探索自己未知领域的知识,自己去发现、去创新。如:设计让学生动手比赛折角,看哪一组折角的方法多,还设计让学生自学画角的方法等。透过这些数学活动的设计,帮忙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二、创设搞笑的数学情境。数学情境的设计对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很大的帮忙。我也努力在这方面进行设计,也取得了必须的效果。如:在引入的时候,插入学生们感兴趣的动画,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用心性,从而更有兴趣的来学习有关角的知识;在找角时,设计让学生观察、寻找教室的角,透过这样的设计,使学生真正学会“生活即数学,数学即生活”。

  三、运用多媒体课件,解决教学重难点。本节课透过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很好地解决了本课的难点──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课件演示形象、直观,取得较好的效果。

  但是,本节课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从不同侧面我了解到,每一个学生都有丰富的知识体验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见过的角和头脑中的角,主要还有:人民币中的“角”、牛角、羊角、墙角等等,所以要建立一个几何中的“角”,要把“角”从生活中抽象出来对于他们而言还存在一些问题。

《认识角》教学反思11

  片段一:寻找身边的角

  师:小朋友,你们每天上学都要在胸前戴上什么?

  生:红领巾。

  师:我们都知道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师拿出一条红领巾)你知

  道红领巾是什么形状的?

  生:三角形。

  师:三角形上都有三个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角这个新的图

  形朋友。(板书“认识角”)

  师:大家说说看,你在哪里还见到过角?

  生:黑板上就有角。

  生:墙上的图片里有角。

  师:是啊!生活中到处都藏着角,(课件展示一些角的图片)老师

  这儿还有一些物体,你能找出它们身上藏着的角吗?请一名学生上

  来指一指。

  片段二:做角并感知角有大小

  (1)做角。

  师:我们刚才看了很多角,想不想自己动手做个角呢?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一些材料,请你们根据材料或者自己身边的物体创造一个角,并且把你创造的角的顶点和边指给小组里的朋友看看。赶快动手试一试吧!(小组合作,教师巡视)

  (2)成果展示:以小组为单位,谁来介绍一下你们做的角?(请两名学生将所做的角用实物展示在黑板上)

  (3)感知角有大小。

  师:谁用硬纸条做的角比这两位同学的大,也贴上来。看来小朋友们已经知道了角是有大有小的。请你猜一猜,角的大小可能与什么有关?(小组交流)

  师:老师真高兴听到你们这么丰富的猜想,角的大小到底与什么有关,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请小朋友把活动角一起变大、变小。从活动中我们可以发现,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大小有关。

  引申:生活中有没有见过哪些物体上有这样的角?(扇子、剪刀)引导学生自主活动体验扇子和剪刀中角的大小变化。

  片段三:比较角的大小

  其实,我们只要仔细观察生活,到处都能发现数学中大大小小的角,瞧老师随意转动分针和时针,钟面上就形成大小不同的角。

  师:这两个钟面上的角,你们能看出哪个大、哪个小吗?(出示两幅钟的画面)

  生:有的说第一个大,有的说第二个大。

  师:那这样吧,拿出画有这两个钟面的作业纸,同桌合作想个办法来比一比到底哪个角大,看看你身边有没有什么可利用的工具。(汇报交流,强调重合的注意点)

  师:小朋友们真了不起,想出了这么多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现在请刚才把角贴在这儿的小朋友用这样的方法验证你的角,其他小朋友和同桌比较比较谁手中的活动角更大。

  教学反思:

  (1)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动起来。教材是数学知识的载体,是学生在学习中最重要的对象,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依据。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有目的地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改编和加减,使教材变得更加生动活泼。《角的认识》一课的内容应充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学生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本课一开始以学生熟悉的红领巾引入,创设一种和谐的学习氛围,拉近了学生与教学的距离,引发了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他们的思维一下就活跃起来,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促使他们愿学、好学、乐学。接着设计了让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索的数学活动,体现以生活为依托,以实践为第一,让他们在玩中发现问题,找寻数学知识。最后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大胆放手让他们主动探索,通过观察、讨论,自己总结出角的大小比较方法。学生的思维可以得到尽情的发展,个性可以得到尽情的张扬,逐渐感受到数学学科的趣味性、生活性和挑战性。

  (2)放手让学生做自己感兴趣的事,让学生“在做中学”。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新《数学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素质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注意开发人的智力潜能,发展学生的集体精神,形成学生的精神力量,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创设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动手、动脑、动口,让全体学生都能自始至终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去。如:在让学生动手做一个角时,学生首先要从老师提供的材料里选出自己想要的,然后根据对角的理解动手制作。在制作过程中,学生的手动起来了,眼睛动起来了,大脑更是积极思考起来了。这些不仅仅唤起了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更激发了他们的数学思维。

  (3)回归生活,让学生体验知识应用过程。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和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发展数学。要通过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用数学思维、方法,进一步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数学应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数学回归生活,并获得学有所用的积极情感体验。

《认识角》教学反思12

  上个星期听了陈春平老师用微视频的方式上了《认识角》,对这种方式觉得焕然一新,于是产生了兴趣,所以在听课过程中就有一些想法,比如就在课堂里让学生看八分钟的视频,学生能不能接受?家长开通微信后是不是会在收到老师的微信后让孩子会看?课堂上让学生讨论的三个问题,学生在讨论过程中会跑题了,教师怎么才能控制住学生思考的范围?带着这些问题与陈老师进行了一一讨论。讨论后我也准备尝试这种微课堂的教学方式,同时在另一个班级用常规的教学方式,两种方式通过教研活动进行比较。看看两种教学方式的优劣。

  我在202班就用微视频的方式进行教学,为了吸取陈老师的课堂教学,我想通过设计五个问题来缩小学生的讨论范围,更好地控制住学生。我设计了五个问题:

  1、角有什么特点?怎样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角?

  2、请你画一个角,并标出角的各部分名称,并表示、读出你画的角。

  3、角的大小跟什么有关?请你再画一个比刚才画的角大的角。

  4、怎样比较两个角的大小?请剪下附页3图1的两个角,并进行比较。

  5、今天学习的角与桌角、墙角有什么不同?

  因班级里没几个学生家长有微信,所以就在上课开始时让学生带着五个问题看视频,看了视频后就让学生思考回答五个问题,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出现问题了,看的时候有点印象,但说的时候比较难,第一个问题:怎样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角?最后在我的帮助下总结出:1、有没有顶点(应该是公共顶点),2、有没有两条直直的边。第三个问题,学生回答时只知道角的大小跟张口有关,但通过视频的观看,并没有理解张口的意思,所以在作业本上画一个比已知角大的角和小的角时出现了很多错误、第五个问题其实是本堂课的小结,由于时间的仓促,班里有几位学生回答的还是不错的,如殷大奕同学说墙角有三条边,今天学的角只有两条边,徐林飞同学说桌角、墙角是空间图形,今天学的角是平面图形,这两位同学的回答还是非常精彩,也能体现出了上课时会对问题进行充分的思考。

  批改了学生的作业后觉得不是很成功,如学生判断角时还有错题,画角没有用工具,角的大小比较还有较多的错误。

  在203班改用常规的教学方式,上课前让学生看一遍视频,对于2班学生作业上出现的错误,在3班教学时加以了强调,在引入环节时,我设计了“看到角字,你想到了什么?”的问题,由于学生课前看了视频,回答问题的范围都缩小到了找生活中的角了,导致我的预设:想让学生回答桌角、墙角,牛角等的没有回答上。就更没有学生说到角也是人民币的单位的,我想反正会在小结时会提到今天学的角与桌角、墙角的的区别,就提了一下角是人民币的单位。在上完角的特点后,没有总结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角的方法就直接让学生练习了。如果总结了判断的方法,这个练习也可以不要。在教学画角环节时只总结了画角的步骤,没有说明画角的工具,导致一部分学生用三角板描角的现象。在上角的大小比较时,我用了四个步骤:

  1、让学生猜测两学生画的角谁大;

  2、 通过演示角的变双和缩小的过程,师生总结出角的张口越大,角就越大,角的张口越小,角就越小;

  3、让学生通过用重叠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

  4、让学生观看红角与蓝角的比较,说明角的大小跟张口有关,跟边的长短无关。

  最后在小结时我提问了今天学习的角跟桌角、墙角有什么不同?几个学生的回答都没有到位。我拿起了讲台桌上的粉笔盒让学生仔细观察,这时徐鋆愨同学回答了桌角、墙角是不在同一平面的,是立体图形,今天学习的角是在一个平面内的,是平面图形,班里想起了掌声。束个课堂对于“角有一个顶点,两条直直的边;角的大小跟张口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这两句话没有板书,学生虽然看了一遍幻灯片,应该还没有记住。

  通过两堂课的比较,第二个班级学生的作业明显好于第一个班级,我觉得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更加注重学生课前的预习。如果家长开通微信,老师通过发数学课堂教学的微视频的微信 ,让学生看视频,增加直观性、形象性,在课前做好预习,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定有帮助。

《认识角》教学反思13

  1、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活动。

  “认识角”的直观性和操作性比较强,教师设计了认一认、比一比等活动,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充分活动起来,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建立了角的表象,丰富了对角的认识,发展了空间观念。

  2、给学生创设自由度较大的学习空间与时间。

  教师敢于放手,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展过程,尤其是比较角的大小环节,为学生提供判断思维的空间,学生依据对角的各部分认识,在相互交流中发现角是有大小的,进而探究角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一层紧扣一层,层层都体现出学生的自主参与性。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由易到难,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讨论,加深了学生对直角的认识。通过用重叠法、比一比等练习,认识了直角、锐角和钝角之间的大小关系,让学生体会到这些角就在我们的身边。

《认识角》教学反思14

  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的,教材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画面的角及实物角开始逐步抽象出所学图形角,再通过学生实际操作活动加深对角的认识和初步了解角的基本特征。教学中我通过以下几个层次使学生形成关于角的正确表象:

  一、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展开学习。

  在课的一开始,从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情景引出角,并通过观察实物抽象出所学的角,使学生经历抽象数学知识的过程,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学生依据对角的各部分的认识,自由选择材料做角,在互相交流中发现角有大有小,从而探究角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这样的教学不仅符合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进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活动。

  “角的初步认识”直观性、操作性比较强,我设计了找一找、做一做、画一画等活动,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充分活动起来,通过指一指、折一折、摸一摸,动手操作具体感知角的顶点和边,了解角的组成,然后通过动手做一个活动的角,从动态中认识角的形状及大小变化,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建立了角的表象,丰富了对角的认识,发展了空间观念,真正体现“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这一基本理念。

  三、给学生创设自由度较大的学习空间与时间。

  教师敢于放手,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尤其是做角环节,为学生提供了创新的思维空间,学生依据对角的各部分的认识,自由选择材料做角,在互相交流中发现角是有大小的,进而探究角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一层紧扣一层,层层都体现出教师的大胆放手、学生的自主参与。

  四、发挥想象,训练提高。

  这节课的练习是我精心设计和安排的,我让同学们在“蓝猫对话室”里和两位小朋友开开与心心一起判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并增加一道思考题,让学生比较数学课本表面上的角和课堂练习本上的角,这样的安排,一方面把练习放在学生感兴趣的一个情境中,为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更深的理解,教材上练习八的习题穿插在整堂课中,避免了集中练习给学生造成的疲劳感,特别是在课的末尾安排学生利用角来创作画,将趣味性、创造性、思维性融为一体,丰富了学生对角的认识,同时也使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得到极大的鼓舞,可谓一举多得。

  不足:

  第一:没有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比如学生在判断两个边长不一样便角的大小一样的角时,决大多数学孩子都说这两个角是边长长的那个角大,这时我没有把两个角做成实物的形式从黑板上拿下来,重叠在一起比一比,如果这样学生就能更加直观的看出角的大小与它的边长无关。

  第二:我觉得在比较角的大小的时候也处理不好,学生折角后比较角的大小时,由于时间关系这个比的过程还太短,给学生提供的素材学生还不大会用,没有提供一些有利于学生观察、比较、探索的材料,所以,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学效果还不够好,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认识角》教学反思15

  新课标提出,为了使学生能更好的理解所学知识,应该让学生在知识的形成及应用过程中参与实践活动。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观察、操作、演示、实验、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让他们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另外,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的应用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将多媒体课件引入课堂。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探索新知识。从而进一步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

  中年级学生爱玩、爱动。我在教学中为他们创设操作情境,变抽象为直观,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让他们在动手中思维、在观察中分析。在教学生利用活动角演示其大小变化规律时,我先放手让同桌自己试着用活动角拨角,然后再根据学生的回答用多媒体演示活动角,让活动角演示变大、变小的过程,这时教师提出:两根硬纸条叉开的大了,角就怎么样,两根硬纸条叉开小了,角又怎么样了呢?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使学生从认识静态中的角过渡到了认识动态中的角,向学生渗透了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的关系。学生从实际操作中获得知识。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把教材知识结构转化为自己认知结构的过程,有效的练习可以推动这个过程的顺利完成,课堂练习是要成为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培养兴趣的广阔天地。本着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这一原则,将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角这个练习设计成为一道请你来当当裁判员的游戏,这一练习的设计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对角的特点加深了理解,巩固了所学的知识。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猜猜下面图形有几个角这个练习中,我把一颗颗智慧星覆盖在图形的一角,谁能猜对这个图形有几个角,智慧星就跟他交朋友。通过这种竞争性的练习,深化了学生的认知,活跃了课堂气氛。

  总之,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始终遵循着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操作、观察、实验演示等方式,使学生的眼脑手口协调活动,为学生创设愉快、和谐的学习环境和气氛,力求使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努力使课堂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广阔天地。房间一角教学反思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认识角》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三角形认识》教学反思08-10

角的画法教学反思09-17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08-13

《时分的认识》教学反思09-22

《认识公顷》教学反思09-21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09-19

秒的认识教学反思09-18

倒数的认识教学反思09-18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09-17

《认识方向》教学反思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