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时间:2021-11-26 20:00:26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草船借箭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1

  在教学课文《草船借剑》的时候,我发现同学们对这个故事以及故事中的人物非常感兴趣,就顺势利导:我们来进行课本剧表演,好吗?好!大家一致同意。于是,我们决定选取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周瑜请诸葛亮来商议军事,作为剧本。在看完了精彩的表演之后,他们余兴未尽。于是,我请同学们再回头读读课本,体会体会人物的内心。这时,有个同学提问了:老师,这一段对话的提示语太单调了,怎么总是周瑜问,周瑜说呢?你这个问题提的真好!我连忙肯定了这位同学的大胆质疑,是啊,我们学过的提示语中,常常有恰当地描写说话人的动作、神态等的语句,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物的个性特点。只是本文是由古文翻译过来的,古人写文章用提示语一般很简洁,某人曰就好了。这位同学点了点头。那好,我们接下来就根据刚才同学们的生动表演,以及你对课文的理解来把文中的提示语补充进去,好吗?下面是一个同学们的发言片段。

  生:我给第一句加上故意,因为一个大都督怎会不知道水上交战用弓箭最好?(读)

  生:我认为用明知故问更好(读周瑜明知故问: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

  生:我给周瑜第二句话前加狡猾地一词。诸葛亮是一个文人,他没有兵工厂,怎么造十万枝箭?分明想陷害他。

  生:我认为军情紧急,可开不得玩笑一句前面可以加上高兴。因为周瑜看到诸葛亮上当了,心中一定会非常高兴。

  生:我用心中暗喜,嘴上却说。

  【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是个性化行为。语文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任何人都无法代替。因此在教学中,教师的职责是在教学中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场,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解放。本案例中,我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表演课本剧,凭借生活体验来感悟周瑜的面似和善却暗藏杀机,诸葛亮的料事如神成竹在胸。从上例可以看出,在教学中,阅读这种个性化的活动,教师的讲解远远代替不了学生的阅读实践,一旦学生有了个性化思维,个性化体验,必然会产生精彩独到的感悟、理解。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2

  《草船借箭》是小学语文第十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诸葛亮,是文中着力赞美的人物,周瑜称其“神机妙算”。引导学生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根据双主模式,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我经过实例操作,得到以下启示:

  1、要构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互动关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置疑、探究,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例如:我让学生在充分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雾中借箭"这部分资料,让学生找一找从哪些句子中读懂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让学生在合作互动中学习语文。在本节课中,经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以"合作互动"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诸葛亮怎样能够做到让船顺风顺水,小组同学合作演示诸葛亮怎样掉转船头借到箭的。学生发挥群体的进取功能,智慧火花不断闪现,潜能得以充分发展。

  3、让学生在探究发现中学习语文。语文课并不是枯燥乏味的,它具有审美性和情趣性,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会得到许多有益的东西,教师要善于运用艺术的方式让学生体尝探求之味,享受语文的发现之乐,那才是语文教学的真谛所在。

  在教本课时,还存在一些不足。由于没有试讲,在时间上把握不准,没能给学生很多时间去读书。在谈诸葛亮“笑”的这个地方,还没挖掘太深,没能让学生更好体会到诸葛亮神机妙算。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使自我在业务上更上一层楼,期望校领导在教学上能给予更多指导。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3

  我今天所执教的《草船借箭》一课,是调兵山市“五环三歩一中心”模式下的一节课,这种模式,所体现的教学理念是,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下面我就说一下自己的教学设计和反思。

  《草船借箭》一课是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二篇课文,主题是感受古典名著。教学目标:是 1.认识10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妒忌、擂鼓”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3.感悟作者的叙述特点和刻画人物的方法。为了达到目标上课之前,我让学生听了三国演义的主题曲,从听觉上把学生带入到三国中,为本课的学习做好了铺垫。然后让学生说说,三国都是哪三国,主要人物都有哪些?诸葛亮,和周瑜,都是哪国的,接着介绍了草船借箭的背景,进而导入了新课。然后,我又用了经典国文中的一句话,“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导出了,诸葛亮,借箭,是否也具备,天使,地利,人和,这三个条件。为我校国文诵读做了一个很好的应用,引导学生多积累国文。然后,出示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清楚,本节课所要完成的任务,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第一个环节,是提出问题,在这个环节里,我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自学生字词,设计统领全篇的大问题(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也就是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目的是让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在自学提示中,我又提出了,诸葛亮神机妙算表现在哪里,以这个问题为切入点,让学生深入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可以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第二个环节,是解决问题,学生首先要自学,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如果遇到不懂的问题,学生在小组内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全班交流。这也正体现了,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理念。在自学过程当中,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在这个环节里,教师所起的作用是点拨,引导的作用。所以,我抓住了,“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这句话让学生知道,诸葛亮懂天文知识,然后再揣摩诸葛亮,鲁肃心里,感悟去读,把读落到实处。然后又让学生,联系上文,“第一天,第二天,直到第三天”,这个句子,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教给学生联系上文解决问题的读书方法,然后让学生,比较,两种表达方式,目的是让学生学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应用到自己的习作当中去。在学生的汇报中,我抓住了诸葛亮的笑,以它为突破点,让学生想,诸葛亮可能是在笑什么?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从而让学生品出曹操、鲁肃、周瑜,性格特点,总结出诸葛亮识人心的特点。同时,我用了一把扇子做道具,让学生入情入境地去读,增强一定感染力,也真正的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点,培养了学生读的能力。然后让学生汇报诸葛亮,晓地理,巧安排,随机解决学生课前不懂的问题。这时,我演示了自己做的课件,,让学生再一次清楚诸葛亮草船借箭的过程。当诸葛亮借箭成功的时候,我让学生一起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目的是让学生,和文本产生共鸣,体会借箭后的高兴心情。

  第三个环节,是归纳概括,在这个环节里,我首先让学生知道了借箭也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三要素,与开篇照应。然后让学生,走进文本,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这也正是语文科的工具性的体现,然后又让学习体会诸葛亮能够顾全大局,以国家利益为重,心胸宽广的好品质,体现语文科的人文性的特点。接着,我让学生,品词草船借箭中“借”是否能换成别的词,目的要让学生感悟,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学习作者遣词造句的能力。随机,板书,画成了知识树,将学生所学到的知识,更加系统化,鲜明化,这也是五环三步模式下的一大亮点。

  第四个环节是,巩固应用,在这个环节里,我注重是语文科的特点,要多积累,所以,我帮学生们,积累了三国演义的歇后语,成语,让学生,读,记。达到语文学习的目的。

  第五个环节,拓展创新,在这个环节里,我让学生课后准备,三国演义中的故事,班级准备召开,历史故事会,这个环节的目的是引领学生,去读《三国演义》这本书,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继续学习,也体现了语文科的大语文观的特点。

  本节课不足的地方是时间的分配上不够合理,应在学生自学的时候时间多些,照顾一下学困生。在以后的教学中尽量做到时间安排合理了。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4

  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忙作战。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课文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足智多谋、才智超群。

  课文结构严谨。故事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先写了草船借箭的原因;之后写了诸葛亮做草船借箭的准备;然后重点写了草船借箭的经过;最终写了事情的结果──箭如期如数交付周瑜,周瑜自叹弗如。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叙述得清清楚楚。不仅仅如此,文中的许多资料还前后呼应,如,结尾与开头照应。这样严谨的结构,大大增强了故事的完整性和严密性。

  开头部分周瑜与诸葛亮军中议事,周瑜步步紧逼,其毒计可谓蓄谋已久,大有天衣无缝、诸葛亮必死无疑之感。诸葛亮沉着应对,还出乎常理地将造箭时间降至三天,使得周瑜都认为在开玩笑。借箭时,曹营万箭齐发,诸葛亮饮酒取乐,完后还大呼多谢,使故事情节曲折生动。

  诸葛亮、周瑜是文中的主要人物。诸葛亮,文中着力赞美的人物,他神机妙算,对周瑜的险恶用心了然于胸。但他不动声色,出人意料地提出只要三天,并按周瑜意愿立下军令状。周瑜大喜过望,以为阴谋得逞,诸葛亮对借箭妙计进行了通盘研究和周密安排。他算到了天气,明白第三天四更时分必须有大雾;他算好了受箭的方法,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受箭;他也算好了人,明白鲁肃忠厚守信,特向他借船,明白周瑜聪明过人,所以不让鲁肃提借船之事,明白曹操谨慎多疑,看不清虚实不会轻易出兵,因而大张旗鼓,雾夜佯攻曹营;他甚至算到了周瑜取箭后必然疑惑,但绝不会直问原因,所以请鲁肃同船取箭,做个见证,回去好向周瑜讲述取箭经过,给周瑜一个迎头闷击,让他清醒地看到自我阴谋的惨败。周瑜,智谋过人,但他自负,妒贤忌能,他以作战急需为名,设造箭之计,事出为公,诸葛亮不好推辞。让诸葛亮自入圈套,还立下军令状,人证、物证俱全,诸葛亮有口难言。此计之毒,非一般人所能破。此外,文中还塑造了忠厚守信的鲁肃、多疑谨慎的曹操等人物形象。鲜明的人物形象,更增添了故事的吸引力,这是经典作品的艺术魅力。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5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忙作战。诸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忙作战。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课文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足智多谋、才智超群。诸葛亮,是文中着力赞美的人物,周瑜称其“神机妙算”。引导学生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感受其他人物形象是本课教学的重点。那么怎样来去欣赏和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呢?教学时,我让学生走入文本,在学生充分阅读、熟悉课文资料的基础上,借课文中周瑜的话概括出诸葛亮的特点。在教学中,我主要抓装神机妙算”这个词来引

  导学生体会诸葛亮的机智过人。我主要从诸葛亮知天时,晓地理,识人心,三个方面展开。先是让学生自我找一找,哪些句子能够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之后引导学生把前后相联系的句子对应起来看,联系上下文,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首先,课前我要求学生根据自学提示在预习课文时,把与中心有关的几个问题归纳好,然后讲读课文时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认真读书,边读、边思、边议,把问题的解答进行归类,从而看出诸葛亮知天时,晓地理,识人心,在草船借箭的全过程中神机妙算,才智出众。学生准确地把握住中心,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为落实生本课堂,教学时我还深刻领会教材,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课堂中我利用自学提示教学,小组合作研读人物对话,体会人物内心、感知人物形象;在学生汇报到经过三天之后的漫天大雾,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时,我让学生探究,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说说看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境。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境呢?从而进一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与鲁肃的老实忠厚。体会周瑜的妒才阴险与诸葛亮的机智、胸有成竹。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的时候,议论纷纷,每个人都有自我的观点。经过细细地品读体味,一个活生生的知天时、懂地利、识人心的大智大勇的诸葛亮跃然纸上。此时,学生不但对曹操这一人物形象更加了解,并且深化了诸葛亮神机妙算的认识。我在引导学生总结了本课无论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周瑜的妒才阴险,还是鲁肃的仁厚守信,曹操的谨慎多疑,我们都是从文章对人物的语言描述中体会到这一写作方法后,这也是《三国演义》刻画人物一个很重要的方法。经过语言,能帮忙我们更深入地体会人物的内心。

  总之,本文的教学,我力争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的语文综合素养,并抓住一个主要问题,适时引导学生感悟隐藏其中的深刻内涵,使学生对课文资料的理解更透彻,对人物形象的把握更准确。可是教师引导的还是过多,个别学生的口头表达声音过小,应当鼓励学生大胆表达。日后教学应注重学生在朗读、说话中语文本事的培养。仅有这样才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空间,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总之,自我要学习的地方还很多,在今后的工作中要进取,精益求精。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6

  人教版新课标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9课《草船借箭》这篇文章改自《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课文描写了周公瑾妒忌孔明的才干,以“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这难题陷害孔明。而孔明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表现了孔明的才智过人和胆识。在教学《草船借箭》时我贯彻“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理念。下面把《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分享一下:

  一、发散思维,勇于探索

  在《草船借箭》的教学过程中,选择有思维含量的“发散点”是有效进行发散思维训练的关键。

  1、情境采访,深化认识:

  如,教师作为《三国周刊》的记者采访“孔明”:“孔明先生,您在借箭中的表现我佩服不已,请问您在向周瑜立下军令状时,怎会有如此把握?”学生会自然地对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加以总结,并加入自己个性化的理解。

  2、作业设计,拓展延伸:

  在课的结束部分,我在引导学生总结了本课无论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周瑜的妒才阴险,还是鲁肃的仁厚守信,曹操的谨慎多疑,我们都是从文章对人物的语言描写中体会到这一写作方法后,总结出:这也是《三国演义》刻画人物一个很重要的方法。通过语言,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体会人物的内心。随即设计小练笔作业:想象一下,如果周瑜刁难的是武松,故事情节会怎样?这一练笔作业的设计,让学生有了非常大的拓展想象空间,而且将本文所学用到了写作上。

  二、充分把握文章留白处,感知人物形象

  1、本课我教学的重点之一放到了研读第二自然段的人物对话,体会人物内心,感知人物形象:

  由于这个自然段有一个明显的特点──以对话形式组段。在教学中我抛出问题:“分角色朗读第二自然段,给周瑜和诸葛亮两人加上他们说话时的动作、语气、神情。并想想为什么这样加?他们在说话时想些什么?”我的本意是希望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研读与合作探究交流,体会周瑜的妒才阴险与诸葛亮的机智、胸有成竹。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的时候,议论纷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此时,课堂的气氛达到了最高点。

  可在这里的教学中,在最该体现个性化阅读的时候,我却设计了一个齐读练习,虽然说在我的引导下,学生认识了周瑜的阴险狡诈、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但这与我的本意并不一致。由于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在学生的引导上,在朗读方面花的时间就显得少了。现在回过头来想想,语文教学中就是强调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加深对文章理解的重要性。如果我把更多的时间到学生充分地朗读体会上(合作读、分角色读、分组读等多种形式的读),在读中领悟人物形象,可能达到的效果会更好。

  2、在学生汇报到通过三天之后的漫天大雾,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时,我设置了一个问题: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说说看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有的同学说:“鲁肃会感

  到很害怕。那么大的雾,船要是误进了曹军的水寨怎么办?”有的同学说:“鲁肃会大吃一惊:前两天还是好好的,怎么现在会有这样大的雾。”我又说:“假如你是鲁肃,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害怕,吃惊的语气。)于是,我又试着问:“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假如你是诸葛亮,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暗喜,得意的语气。)从而进一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与鲁肃的老实忠厚。

  3、假设具体情境,如果那天驻守曹军大寨的`不是曹操,而是一个性情莽撞的人,结果会怎样?这一设计学生不但对曹操这一人物形象更加了解,而且深化了诸葛亮神机妙算的认识。

  总之,本文的教学设计,我力争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重视探究性阅读过程的指导,并抓住几个主要问题,适时,适度地巧问妙点,引导学生感悟隐藏其中的深刻内涵,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透彻,对人物形象的把握更准确,发现和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也进行较好的语言和思维的训练。

  美中不足,就是教师引导的还是过多,学生自主质疑探究的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对于这片篇幅较长的课文来讲,如何把握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深度与朗读训练到位的统一问题,还需要自己在日常教学中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7

  在本课教学中,我尽可能给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整节课以读为本,初读整体感知,细读感情,熟读背诵。在自读过程中,让学生带着问题独立阅读、思考;自悟的过程,就是让学生思考理解语言文字的内涵,体会语言文字情感过程。本节课阅读与质疑有机结合了起来,使学生经历读—思—悟—通的学习过程。

  本节课精彩及高潮部分在于对文中人物鲁肃的评价。大部分学生说:“从鲁肃果然不提借船之事,我觉得鲁肃是个忠厚老实之人。诸葛亮不就是看准了他这一点,才请他帮忙的吗?”有一男生站起来反驳道:“老师,我觉得鲁肃不是个忠厚老实之人。他尽忠于诸葛亮,而背叛周瑜。周瑜那么信任他,重用他,他吃里扒外,怎么能说他忠厚老实呢?”针对鲁肃究竟是否忠厚老实,我没有急于分析,此时我问他们喜欢谁,为什么喜欢?学生均说喜欢诸葛亮,并谈了原因。此时借机我说:“大敌当前,多么需要诸葛亮这样的军事家。然而,周瑜却置他死地,你忍心看他死吗?”学生们异口同声说不愿意,此时再分析鲁肃人物特点水到渠成。

  整节课缺陷在于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不太强,组织语言能力还有待提高,以后力争在课内外多加强训练,多组织一些有关口语表达能力的活动,从而培养学生各种能力。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8

  近几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议题引起了越来越多的老师的关注。通过探讨,我认为以媒体为强有力的辅助,采用“谈话法”学习《草船借箭》,能真切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在谈话中,力求教学目标明确,“三维”目标整合,年级语言训练目标突出。通过师生互动,让静止的课堂变成流动的活水,让师生沉浸在和谐的课堂人文环境中。

  一、观察图片,谈课题

  从两个字的比较入手,揭示课题。由“箭”与“剑”的形状谈到它们的区别及各自的用途。讲这一点是为了配合课文中周瑜的一句问话,“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这是周瑜向诸葛亮挑战的第一步,他作为一个都督,怎会不知道用什么兵器最好呢?以周瑜的性格,他怎么会是诚心请教呢?在谈话中学生了解了“箭”与“剑”的不同用途,就不难理解周瑜的“别有用心”,而诸葛亮将计就计,让周瑜输得心服口服。为了更好的理解这两种兵器,运用图片来帮助学生直观感知,不仅清楚它们各自的用途,也对汉字的演变有所了解,渗透文化意识。

  二、观看视频,谈三国

  课一开始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引起学生对三国历史的回忆,激发阅读文本的兴趣。对于三国鼎立,孙刘联合共同抗曹等学生不十分了解的内容,教师直接剪辑电视剧中的片段,配上简洁的语言进行介绍,进行一种及时的、必要的补充。这些资料的及时补充,不仅创设了一定的历史情境激发学习探究的欲望,还帮助学生理解故事的发生、发展。

  以此为契机,教师在谈话中很自然地向学生展现草船借箭的时代背景、三国的形式、课文中人物身份和背景,并用现代的官职来帮助学生理解故事中人物的职责等。通过谈话,努力挖掘学生的知识储备,谈三国,知三国,为深入理解课文做好铺垫。

  三、品味文字,谈人物

  抓住关键词“神机妙算”引导学生探究学习,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找句子体会“神机妙算”,引导学生紧紧抓住文本去读,去品,去悟。通过读一读,画一画,议一议等方式促使学生与文本与教师之间进行更深层次的对话,感悟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

  如引导学生揣摩句子“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提出疑问: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假如你是鲁肃,怎么读这个句子?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也会吃惊、害怕吗?他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讨论中体会到鲁肃的害怕、吃惊,诸葛亮的暗喜、得意,突出诸葛亮的自信,突出诸葛亮的运筹帷幄,突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知天文。还如引导学生加叹词诵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一句,则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周瑜自愧不如无可奈何的深深叹息。

  课件出示这些重点的句子,起到了很好的强调的作用,引起学生的充分注意,根据这些句子设疑问难,犹如向学生的心海投下了一颗巨石,激起了学生思维的浪花,他们就会更主动,更细致地研读语言文字,深入理解课文,从而在品味文字中感受名著的魅力,激发对名著的阅读兴趣。如果不抓住这些重点句子进行探究,势必达不到长文短教的效果。

  四、积累运用,谈表达

  设计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如概括主要内容是引导学生把几个人物的联系用简洁的话说出来,不仅简洁地概括主要内容,还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故事的脉络。再如让学生用四个字的词来赞扬诸葛亮,待学生词穷尽之时出示词语加油站,提供与人物形象特点有关的四字词,丰富学生的词汇,达到运用恰当的词语赞叹诸葛亮的训练目的的同时,也促使学生多了词语的积累。

  在比较句子环节,通过反复诵读重点句子等方式领悟课文的写法的奥妙,又充分把握文章留白处,引导学生想象人物的神态、心理活动等来展开想象说话。如启发想象说话:“‘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这是话中有话、话后有话呀!你能把诸葛亮没说出来的话说出来吗?”类似的训练既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又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9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想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斗勇,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才智超群。课文篇幅较长,在教学中如何做到长文短教,让学生易于理解故事内容,这是我很想要去突破的一个难点。根据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尝试着这样去做:

  一、从课题入手,鼓励学生质疑,激发学生探究文本的兴趣。

  师:读了课题,同学们有什么想问的?

  生:什么是“草船”?/为什么要借箭?/谁用“草船”借箭?/用“草船”怎样借箭?……

  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课文中的“草船”指的是什么?

  生:把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这就是课文中“草船”的由来。

  师:请大家再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同学们自己提出的问题,看看能不能找到答案?

  学生自由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本。

  二、汇总、提炼问题,解决本课最核心的三个问题。

  学生阅读文本后,对课文有了初步的感知,要做到长文短教,我指导学生从大家提出的众多的疑问中提炼出本课最核心的三个问题:

  1、为什么借箭?(故事的起因)

  2、怎样借箭?(故事的经过)

  3、借到箭了吗?(故事的结果)通过解决这三个问题,学生对草船借箭的前因后果会有一个详尽的了解,而在解读文本理解故事情节发展的过程中,又可通过“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引导学生思考:是诸葛亮的什么让周瑜自叹不如的呢?由此可以过渡到感悟诸葛亮人物形象的学习:诸葛亮知周瑜心,知鲁肃人,知曹操性,即知人心;诸葛亮预料四更时刻大雾弥漫,应称识天文,他更会利用顺风顺水可知他晓地利,再加上他周密安排,巧妙部署,使得草船借箭成功。因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所以周瑜最后自叹不如。

  围绕三个核心问题对课文进行解读与赏析,将篇幅较长的故事化繁为简,实践证明这的确可以达到长文短教的目的。

  三、复述故事内容,鼓励学生乐于表达。

  复述课文是学生对教材吸收、存储、内化、整理和表达的过程,这个过程绝不能省略,学生有没有完全理解课文中所讲述的故事,就全靠复述课文这一环节了。在让学生复述课文之前,我先把学生分成三组,分别说一说草船借箭这则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再将这三组同学所说的合起来完整地说一次。学生说完还不行,我还要求学生动笔将这则故事用自己的话写下来。写好后经过修改,再请同学站上讲台进行现场复述课文的练习。学生借助复述课文这一环节,无形中会将草船借箭这个故事里许多句段当中的文字内化成为自己可用的语言,这对聋生来说无疑是一种有效提高语文能力的训练方式。

  都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聋教育的语文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勇敢尝试,大胆创新,用适合聋生的方法教他们学习语文,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度,需要我们一起努力!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10

  今天,我教《草船借箭》一文时,“例行公事”,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进行质疑问难。大多数学生就围绕“谁向谁借”、“为什么要借”、“借的经过”、“借的结果怎样”来提问题,这时我发现郭威的小手举得特别高,一直不愿放下来,我心里嘀咕:还会问什么呢?可为了不打消他的积极性,我请他发言:“‘借’是需要经过别人同意的,而在这个故事中是曹操中了诸葛亮的计,诸葛亮应是‘诈’箭,为什么要用‘借’呢?”当我听到这个突如其来的问题时,感到为之一震,一名小学生居然敢向老师发问,敢向教材挑战。我马上意识到,敷衍、搪塞都是行不通的,课前精心准备的教案也应搁置一下了。于是,我顺水推舟地说:“可书中明明用的是‘借’啊!这可是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呀!”

  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顿时热闹了起来。不一会儿,A说:“两军对垒,运用策略,不能说是诈骗,不然诸葛亮怎么能称得上是军事家呢?”B说:“从现在法律的角度看,十万支箭并非是一个小数目,诸葛亮犯了诈骗罪。

  ”C马上说:“不对,那也得分清什么时间,为谁服务呀!诸葛亮这么做是为了国家,为的是蜀吴两国的利益,所以我认为这个‘借’最合适!”“‘好借好还,再借不难’,我看过《三国演义》,在以后的战争中诸葛亮不也把这些箭如数奉还了吗……”争辩声、讨论声、称赞声不断地传出。

  当我看到这一幕时,不禁感到一丝欣慰。正是由于我今天的包容态度大度,才使得我对我的学生有了新的而且深刻的认识,也使得学生真正地感受到了民主的课堂氛围,因而他们的思维异常活跃。这使我不由得想起陶行知老先生的一句话:“创造力量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

  ”于是,我没有断然判定他们说得正确与否,而是对他们敢于大胆质疑,发表自己意见进行了表扬,学生个个喜形于色。

  “那究竟用这个字合适吗?课文中你会有新的发现。

  ”这一过渡自然得体,使得学生乐意带着问题,饶有兴趣地去读文章,去思考。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11

  在分析课文时教师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对文章的思想内容,词语搭配、中心思想等方面发现问题。逐步地对文章进行分析,不慌不忙的用心思考。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篇幅较长,故事情节很曲折,预习课文提出疑难问题,在自习课堂上让学生互相讨论,互相研究,几个重要问题如下:

  1.本课为什么要用《草船借箭》做课题,而不用“诸葛亮借箭”或“草船受箭”做课题?

  2.诸葛亮为什么请鲁肃帮助借船并且不让周瑜知道”?

  3.为什么诸葛亮敢说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4.为什么诸葛亮要在第三天的四更时候才去取箭?

  5.为什么诸葛亮叫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他和鲁肃“只管饮酒取乐”?

  6.诸葛亮为什么下令把船头掉过来?

  7.诸葛亮为什么吩咐军士齐喊:“谢谢曹丞相的箭”?讲读课文时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认真读书,边读、边思、边议,把上述问题的解答进行归类,从而看出诸葛亮知人心,通天文,晓地理,在草船借箭的全过程中神机妙算,才智出众,不愧是我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学生准确地把握住中心,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12

  《草船借箭》是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诸葛亮,是文中着力赞美的人物,周瑜称其“神机妙算”。引导学生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抓住描写人物的特点进行描写是本课中的一个写法,然后拓展略读课文《猴王出世》进行巩固写法,课外拓展阅读《空城计》再次对写法进行指导。为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引导学生仿写一个熟悉的人物进行练习。

  同时注意细节的处理。一个“笑”字,这是文中很不起眼的字,我针对学生当时活跃的思维,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诸葛亮笑什么?学生读悟后,纷纷举手,得出笑借箭即将成功,笑曹操的用兵谨慎,笑鲁肃的胆小,笑周瑜的阴谋不会得逞等等答案。这样诸葛亮对人物个性的了解自然而然地渗透其中,那么识人心这一环节在一个“笑”字中得到了体现。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使自己在业务上更上一层楼,希望各位领导、老师在教学上能给予更多指导。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13

  《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课文写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 ,以此陷害他。诸葛亮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 。教学时我落实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理念。

  一、从题入手,因题质疑

  板书课题,引导学生由课题展开思考,设疑。

  师:看了《草船借箭》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学生质疑:“草船借箭”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用草船借箭”为什么说是“借”箭而不是“取”箭,“骗”箭等等 。这一目的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教师从中寻找有价值的问题,确定教学活动的重点。

  二、自主阅读,合作探究

  教会学生质疑,还要让学生学会解疑。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我鼓励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跟大家讨论 。如“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全班交流,各抒己见表现个体思维等方面的差异。

  三、发散思维,勇于探索

  教学中选择有思维含量的“发散点”是有效进行发散思维训练的关键。课堂上学生质疑:如果三天内江面上没有大雾,诸葛亮“草船借箭”落空了会怎样呢 ?问题一提出,引起学生极大兴趣,大家各抒己见:有的说,诸葛亮肯定大难临头中计了,有的说,诸葛亮足智多谋,定会有化险为夷的计策 ,有的说,聪明一世,糊涂一时,这一回诸葛亮很可能凶多吉少……围绕诸葛亮这个人物命运的预测,学生的看法虽然不同,但言之有据 。教师没有轻易下结论,而是肯定学生的思维,并鼓励学生课后阅读,继续探究。

  四、教学中存有不足之处

  让学生活动不够到位,担心教学内容没法按时完成,因此,有些体现学生主动性的动手,动口的活动还不够到位。个别学生的口头表达声音过小 ,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表达。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14

  今天早上上了一节公开课,这是赴天津学习上的第一节课:《草船借箭》第二课时。一节课下来,心情比较复杂,深切感受到了自己存在的不足。虽然整堂课都比较顺,都能按教学环节进行,重点能突出,教学目标也顺利地完成了,学生回答问题也很积极,也有几处亮点。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课堂生成的东西比较少,课堂的气氛也不够活跃,感觉是我引着学生按着我的思路、按着我的预设走,好像我变成了主人,没有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课堂上应该是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以学生的学习为主,教师只是起着导的作用,然后能巧妙地完成教学任务。可我却没能和学生在课堂上碰撞出火花,仅仅是走过场而已。

  这堂课,我主要围绕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几方面?这一问题展开教学。先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然后进行交流。学生都能找出相关的语句,并能说出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这让我感到了我们的学生和津南的学生的明显不同,通常我们的学生能根据老师的问题找出答案,但很少能说出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即使能说也是简单的几句,这的孩子就不一样,每个孩子回答问题时已经习惯性地把自己的体会说一说了,这和老师的长时间训练有关,平时注重学生理解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使每个孩子对所学的知识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不仅如此,这的老师对每个学年段的训练重点都非常熟悉,在教学中都能把课程标准的训练重点落到实处,就像我听导师的常态课,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就以训练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脉络为主,第二课时就深入地分析课文,抓重点词句帮助学生理解、感悟,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能充分地感受人物的性格特点,我主要抓住句子:诸葛亮笑着说: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来引导学生理解,抓住笑让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诸葛亮会笑谁?。然后通过重点词句的推敲,感受曹操的生性多疑、鲁肃的忠厚老实、周瑜的嫉贤忌能。在引导的过程中,我觉得孩子们都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可是我觉得自己少了点激情,没有把当时那种紧张的气氛营造出来,如果气氛调动起来,课堂的教学效果会更好。

  总之,一堂课下来,有得有失,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今后课堂上应改进的地方还有许多,驾驭课堂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15

  指导学生学好语文,提高语文素养,就是要在实践中渗透人文教育,进行情感熏陶,培养良好的个性和品格,这节课我注重了激发情感,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自悟自得,使学生在学文中明理,在明理中升情。

  一、我运用了多种手段与教学方法,充分挖掘了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产生对诸葛亮的敬佩之情。

  1、注重了读中悟情。有分主角朗读,有反复朗读,有个别读,有情感不一样体验的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学生对诸葛亮的敬佩之情在一步步加深。

  2、借箭过程录相的出现和“三笑”的理解,恰到好处,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升华了学生对诸葛亮的敬佩之情。

  3、教师的过渡语和引情语精炼,有感染力,营造了一个浓厚的情感氛围,使诸葛亮的形象清晰、突出。

  二、教学中以学生为主,教师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教师以诸葛亮的“神”为线索,开始让学生到课文中去找答案,并在小组内交流,在全班交流时,放手让学生说,教师作适当的点拨;在讲到诸葛亮与周瑜商谈军事时,让学生自由谈感受,从中领悟到周瑜的阴险狡诈和诸葛亮的胸有成竹;讲到诸葛亮对船的安排的巧妙时,学生的回答真可谓是百花齐放,各有千秋,碰撞出了智慧的火花。

  三、注重了名著的特殊性。许多名著,编者在将其选入教材的过程中,为了适合学生阅读,对其文学进行了处理,让其更接近学生现有的阅读习惯对象和水平。就因为这一处理,语言便失去了原先的魅力。教学时,我巧妙地捕捉具有意义的文字,引导学生仔细咀嚼,品尝语言的味道。这篇课文有一处很有意思的地方,即“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前两天完全能够不写或只用简单的文字带过,课文却为何偏偏要如此写呢?我引导学生推敲:“这部分有剩余的话吗?如果是你,你准备怎样说?作者为什么要写前两天?并且要每一天分开来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就这样,在语言上看似没有什么特色的课文,我抓住了最不起眼的文字,巧妙设计,让学生细细品味,触摸到了经典的脉络,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1.《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2.《画图》教学反思

3.教学反思范文

4.《比例》教学反思

5.地理教学反思

6.《坐井观天》教学反思

7.《草原》教学反思

8.菊花教学反思

9.《师说》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