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规律》教学反思

时间:2021-08-29 20:00:31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找规律》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找规律》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找规律》教学反思

《找规律》教学反思1

  《找规律》的第一课时。本课时让学生找的都是一些直观图形和事物的变化规律,还未抽象到数,所以我在课堂中结合了多媒体来辅助教学,让学生能在直观、生动的学习环境中找出事物的变化规律。这节课不仅仅是要让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创造一种和谐愉悦的气氛,让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主动地去探求知识,发展思维。因此,在教学过程的设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反映和体现《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

  1、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教学中结合学生已有的认识水平和思维特点,关注知识的构成过程,用心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

  2、在教学中就要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

  为他们建立一个发现、探究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以学生喜欢的“猜魔术”为引子,透过“找简单的规律――画规律――找生活中的规律――动手创造规律”等活动。使学生在自己喜欢的实践活动中探究、发现事物的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推理潜力,以及提高学生间相互合作的意识。

  3、进行数学活动的教学。

  建构主义学者认为,学习是主体在对现实的特定操作过程中对自己的活动过程的性质作反省抽象而产生,学习数学是一个“做数学”的过程。根据这一理念,我设计了找一找、涂一涂、拼一拼、说一说等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规律。

  4、数学学习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数学学习的本质是学生的再创造。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透过涂色,摆学具、活动,把知识进一步的拓展,从而让学生再创造出不同规律来。培养学生的动手潜力,激发创新意识

  5、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在教学中,我把知识进行拓展,让学生都纷纷举出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透过找生活中的规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这节课,我和同学融为一体,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愉快时刻荡漾在课堂上,创新,自主探究,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成为课堂的主旋律。

《找规律》教学反思2

  《找规律》(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是按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新增加的内容。学生已经在一年级下学期学习了一些图形和数的简单排列规律,本册教材中图形和数的排列规律显得复杂一些。这节课是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操作、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去探索图形的排列规律。众所周知,数学是模式的科学,寻找和发现周围世界事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事物变化的规律构成了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同时,发现关系和规律的过程也是发展学生探索能力的过程。因此,《标准》将“探索规律”作为数学与运算独立的内容,其目的是加强这方面教学的力度,把这种“探索规律”的活动,结合其它方面内容的学习,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中,开阔学生的思路。因此在设计时,我根据本课探究性和活动性比较强的特点,为学生设置了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推理的能力。

  反思与分析: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出课题

  “创设情境”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有利于学生解决数学内容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个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创设一个具有一定开放性的问题情境,解放学生的思想,让他们敢想;解放学生的嘴,让他们敢问。根据低年级学生都对小动物比较喜欢的特点,我为本课设计了一条贯穿始终的情感线:小松鼠般加而引出的一系列问题。用这条情感线来支撑知识线和能力线,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在刚一上课,我便问学生:“喜欢小动物吗?小松鼠刚刚搬了新家,我们快去看看吧!”由此自然引出一年级下学期学习的简单的排列规律,即复习了旧的知识,有很自然地引出新的知识,揭示了课题,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充分利用教材,创造性使用教材

  大家知道,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本节课教材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小东家厨房装修图案引出规律:呈循环排列。《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我在考虑的时候,根据目标之一,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的规律,把主题图作为小松鼠家的厨房墙面和地面出现,请同学和老师共同来找规律。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找到了墙面图案的规律,说得很全面。另外,引导学生把图形改变方向进行观察,以便了解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此规律。

  三、充分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心理学研究表明,不经过学生个人亲身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要想把已知的真理变成学生的真知是不可能的。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尽量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表现在材料提供上。“材料引起学习,材料引起活动”。学习材料是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获得数学知识、提高能力的基本载体。在本课中给每个学生发四张正方形纸板,用来找小松鼠密码箱的密码,(也就是教材中的例1);每个小组发已张贴有圆和五角星的残缺不全的拼图。学生通过移一移,贴一贴,摆一摆等过程,切实让每一个学生经历发现规律的过程。另外,在发现规律之后,给学生机会创造规律,每两名同学发给一张正方形的白纸作为手帕,发给许多可爱的小图片,用它们来自己设计新的规律。体现了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

  其次,注重合作探究、交流。小学数学课堂是一种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在本课中,既考虑到学生对知识技能目标的落实,又考虑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实现。本节课下来,感觉到大多数时间学生思维活跃,畅所欲言,能够积极投入到学习和探究中来。每当出现学生的意见不一致时,我及时组织学生相互交流,质疑、争论,直到意见统一。再有,在最后创作的环节中,学生根据的已有知识起点,用文字、符号、数字或用自己喜欢的图案创造规律,有的是三宫格、四宫格,甚至五格六格不限。并及时组织学生相互欣赏,评价。最后,让学生欣赏生活中有规律的事务,体验到规律在生活中的重要,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下课。

  第三,加强数学思考。《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特别在例1教学后,让学生把残缺不全的拼图补充完整,每个学生都动起手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思维得到了训练。

  总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努力体现《标准》的新理念,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个性化思维,注重合作学习,相互交流、启发,面向全体,使不同层面的学生都有所发展。

  本节课虽然比较成功,但也存在着不足。个别时候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得不够,教师的主导作用有些生硬;课堂评价还需要再积极些等等。我会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不断地完善自我,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找规律》教学反思3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事物简单的搭配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学习,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按顺序进行全面思考这一数学方法。学生要探索的排列的规律是比较抽象的。于是我设计了三个同学排队照相的生活环节,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以学生为本,为学生创设自主合作交流的空间。如3人排成一排照相,有学生说是9种,有学生说是3种,也有学生说是6种,到底是几种呢?我并不急于否定学生的观点。而是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学生有用字母表示的,有用符号表示的、有用人物来排演探索的等等,再通过全班交流时,引导学生调整不合理的想法,从而体验错误的由来,最后形成共识。这样教学不断丰富了学生数学活动的经验,使学生学会探索,学会学习。

  今天教学的内容是《找规律(排列问题)》,课前布置了预习题:1、用1、2、3三个数字能组成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2、小军、小明、小红三个小朋友排队,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上课一开始,学生讨论的相当热闹,也很有条理,也列出了算式3×2=6(种),可是在表述算式所标示的含义时,绝大部分学生语塞了。当出现了这种情况,作为教师该怎么办?我是这样认为的,当学生说不出来的时候,教师有责任告诉他们。但在后来的的教学中,我尽量让学生说算式的含义。

  在练习的时候,我适当把题目拓展了一下,如“想想做做”第一题时,我又把数字改成8、2、0,8、2、5、1让他们找规律。“想想做做”第二题我又把4支球队改成8支球队、100支球队,真正体现规律的作用。

  在教学本节课的时候,我没有出示书本的例题,而是让三名学生排成一排站在讲台前,提出问题:“他们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不出意料,果然第一位同学的答案就是9种,他可能是受到昨天上课内容的影响,后来我让这三名同学交换位置,发现共有6种不同的站法,针对此,我就大家思考:为什么刚才有同学说9种,到底错在什么地方?让学生在质疑中初步感受要避免重复和遗漏的情况出现。例题解决完后,我又进行了拓展,让一名同学找出几名好朋友(共5人),提了两个问题:一是你们见面后每两人要握一次手,共握多少次?二是在过节是您们要互相赠送礼物,一共要送掉多少份礼物呢?显然,学生对于这些现实生活中问题很感兴趣,课堂气氛异常活跃,通过思考,一是得出了要握10次手,二是要送掉20份礼物,我又追问:为什么会产生两种结果?感觉有些孩子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其实他们已经能初步感受简单搭配和排列现象的不同之处,只不过在用数学语言的表达还有些欠缺,需要继续培养。

  本节课的一个不足之处就是没有来得及完成课堂练习,可能与没有设计预习作业有关,新授占用的时间比较多,这方面值得好好研究。

《找规律》教学反思4

  《找规律》是根据课程标准改革理念新增加的内容,主要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方法的教学。本节课是“找规律”这一单元的第一节课,主要是介绍一些图形简单的排列规律,培养学生用数学观点发现规律的意识,为进一步学习有关数的排列规律做好准备。新教材对这部分知识的编排,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实际,从联欢会装饰物有规律的排列现象,引出图形排列的一些简单规律,使学生感受生活应用的广泛性,同时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本节课采取了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小组交流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

  例1、例2、例3是最简单的图形的变化规律,例4是简单的图形的变化规律。基于这两部分内容比较接近,顾安排在一节课内教学。

  为了让学生自然地接触新知识,又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导入环节。我准备了一些五角星(红色、黄色),通过老师有规律的摆,让学生初步感知。 “你们知道老师准备这么多的五角星是干什么的吗?”课堂安静下来,学生们都在猜测。看到他们疑惑的眼神,我公布说:“是奖给这节课上得好的同学的,回答问题好的奖红五角星,遵守纪律、合作好的奖黄五角星。你们有信心拿到吗?”此时,学生大声答道:“能!”整个课堂气氛高涨,不仅学生热情全都调动起来了,还渗透了后面即将要学的新知识。

  在教学主题图时,我设定情境,配着熟悉的“快乐的节日”主题歌,来到“六一”那一天,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讨论发现规律。本节课我使用了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每个例题都制成了课件,这样教学内容就具体化、清晰化。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我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我充当一个参与者和组织者,让学生通过讨论、猜测、动手摆一摆、涂色等活动,自己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在教学最后,我把知识进行了拓展,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一些规律,学生都纷纷举出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通过举例让学生体会生活中规律无处不在,因为有了规律,我们的生活才会丰富多彩。只要同学们善于观察,会发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

  这节课,我和同学们融为一体,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由于内容安排较多,所以有些环节仓促而过,并且减少了学生的回答次数

  总之,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愉快时刻荡漾在课堂上,创新、自主探究、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成为课堂的主旋律。今后,我要继续学习新课程、新理念提高教学水平。

《找规律》教学反思5

  反思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我认为是比较成功的,其成功之处在于充分体现数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一理念。激发学习兴趣,注重学生主动参与,让孩子在数学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思考。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设计游戏情境,激发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初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在上课的开始,设计游戏,有意识地按规律呈现,让学生积累感性经验,从而初步感知规律。这一环节以学生喜爱的游戏形式激发学生参与,,学生凭直觉做出判断,人人能够参与,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思考、尝试的机会,在猜想中感知到规律的存在,帮助理解知识。

  二、转变学习方式,强调合作与交流。

  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

  重要方式。找规律内容具活动性和探究性,既具有挑战性,又具有趣味性,“找规律”的内容不能用“对或错”来简单的判断其正确与否,而是要听学生介绍“找的规律”有无道理,这样就要求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充分与同学展开交流活动,注意倾听同学讲的有无道理,联系原有的数学知识结构做出判断,不断地及时地优化自已的数学知识,在合作交流中获得了发展。

  三、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数学的作用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在,因此,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这个案例从主题图------学生熟悉的学校举行联欢会的具体情境引入,让学生体会到现实生活中的有规律的排列原来包含有数学问题,有利于产生学习和探索数学的动机;还有在学生掌握初步的规律之后,从自己的身边着手,寻找生活中的规律现象,让学生在举例中初步感受到数学的奇妙和无所不在,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体会数学的美和作用,以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需要,促使学生主动的学习数学。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一是我本想让学生先用学具摆出有规律的图形,再利用彩笔设计有规律、美丽、有创新意识的图案,可学生没有带彩笔,这一步就没有得到较好的执行。二是在这节课上我发现自己平时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还不够,体现在让学生独立或合作设计几组有规律的动作或图案时,学生大多偏爱用学具而且也没什么新意。三是结束时,没有组织学生有规律的走出教室.

《找规律》教学反思6

  “找规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新增的一个内容,它蕴涵着深刻的数学思想,是今后学习生活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我在执教这节课时,在遵循教材的基础上,力求体现新课程的新理念、新思想,设计以下环节的教学。在教学的开始,我先带领学生玩“动作接龙”的游戏,从而很自然地引入课题。接着,我让学生欣赏六一儿童节小朋友布置教室的场景,引导学生观察画面上的彩旗、彩花、灯笼、小朋友的队伍的规律,先通过让学生猜一猜后面一个应是什么,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再说说你是怎么想的,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找出规律,从而揭示规律的含义。第三,智力闯关,运用规律。在经历了几组规律排列的练习,让学生在思考、叙述的过程中运用了一定的规律,不知不觉中地再一次体验了规律的含义。接着,我让学生找找生活中的规律,欣赏生活中规律的美,出生活中有规律事物后,聘请学生来当一回设计师,用不同的规律给三组圆形涂上漂亮的颜色,然后小设计师展示、介绍自己作品并进行比较,这样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最后,为了加强学生对规律的体验和感知,我设计了让学生运用今天所学的规律,编一组动作或声音来演一演,学生充分动起来,师生融为一体,兴趣盎然。上完这节课,我觉得比较成功是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境 激趣乐学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巧妙地设置和创设思维情境,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和求知欲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我在导入新课时,创设了一个六一儿童节小朋友打扮教室的情境,引导学生观察画面上的彩旗、花朵、灯笼、小朋友的队伍的规律,不仅使学生很快的融入其中,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大胆猜想 激趣乐学

  课标中指出“让每个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和学习方法的基础上,对问题的结果进行大胆的猜想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思维,促进智力的发展和提高。”数学知识的掌握过程以及学习方法有时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我创设了让学生“猜”的环节,让学生意会,积累感兴经验。如猜下一面小旗是什么顔色,下一个灯笼是什么顔色,下一个小朋友是男孩还是女孩等,都是让学生先自我感受再听别人意见,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独立思考的机会、尝试的机会、猜想的机会、成功的机会。

  三、 动手实践 激趣乐学

  在课程教学中,让学生动手实践。从中获得知识,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使他们深刻地理解知识并有效地运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让学生去实践,去动口数、动口说、动手量、动手画、动脑想,从大量的感性认识中逐步抽象出数学概念,并掌握概念实质,变枯燥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达到激趣乐学。如我聘请学生当小小设计师,用不同的规律给三组圆形涂上漂亮的颜色,又如在最后,我邀请学生创造出一组声音或动作来演一演,这些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更好地发散,创设出更多更复杂的规律。培养了他们的大胆创新意识。体现了新标准“玩中学、做中学”的新理念。

  当然,在这节课中也存在这许多不足之处:如何应对学生课堂上的生成,我显得有点无所适从,教师个人的课堂机智要提高,如:在用有规律的掌声表扬学生时,学生说拍手有声音、手掌一开一合等,学生没答到要点上,而我也没能予以机智地引导,因此时间就多花了,假如,我当时能及时引导:那刚才这些声音有什么规律吗?这样一来,答案的方向性就更明确了。

  四、改进措施:

  一、加强理论学习,接受最新的教学信息,并运用到课堂教学。

  二、只有在实践运用中才会发现问题,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够更好把握课堂。

  三、多看多听其他教师的课,熟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取他人之长,使自己的教学水平逐渐提高。

《找规律》教学反思7

  《找规律》一课,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探索、发现事物或者图形的排列规律,掌握找规律的方法,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找出的规律,会根据规律找出下一个物体。通过涂、摆、画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快乐的六一儿童节,节日的创设贴近学生的生活,节日里各种美丽的彩旗、小花、彩灯都是有规律排列的,小朋友的站位也是有规律的。这些都为从数学的角度去探索事物的规律提供了很多素材。这一环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规律的美,使学生获得了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另外,还有让学生找生活中的规律,这些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新授的设计分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找“彩旗”的规律。设计的方法是师生互动,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寻找“彩旗”的规律;第二个层次,同时出现“灯笼”图、“彩花”图和“小朋友排队”图,由同桌讨论找出规律。这样设计遵循儿童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先找简单的规律再找复杂的规律,先由老师“扶”着学再到老师“放”开让学生自主学,既面向全体,又让有困难的学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学懂,还满足了思维活跃的学生想自己探究、找出规律的渴求。

  三、虽然学生知道每一幅图中的图形都有规律,但在语言表达上有些不够准确,不会用简练的语言描述图形的排列规律。适时引导,老师做示范,鼓励学生多形式尝试说说规律。

  四、开放性的练习设计,数学学习过程应该是一个充满活动的过程,为学生提供创造的空间,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大胆创新的意识。学生通过“涂一涂”“摆一摆”的创造,加深了学生对规律的进一步认识,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也让学生意识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是有用的,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又体现“学生活中的数学、学有用的数学”的新理念。

  五、本课的教学没有停留于寻找规律和创设规律上,而是适时引导学生回到生活,寻找和欣赏日常生活中的类似规律。使学生从规律之美感受数学之美,获得灵活性的思维磨炼。

《找规律》教学反思8

  这是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的最后一个单元的教学内容了,曾经有很多优秀的老师做课,为此我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进行教学时特别轻松,孩子们也学得特别扎实。

  一、生活情趣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基础出发,创设生动的有趣的情境。本课,从六一的庆祝契机开始,说我们班要布置班级,老师准备了很多方案,现在我们来欣赏一下,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寻找规律,发现了规律,我让学生到电视前指一指,说一说,然后又追问下个应该摆放什么?然后我们就这样布置班级,学生的积极性特别高。本课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就是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我是小小设计师“光会解决问题也不是最棒的,看谁能为咱班再设计点别的装饰呢?”孩子们纷纷举手,丝带、彩球、棒棒糖、小星星等等,于是我让他们自己画图设计,创造自己的规律,然后进行展示。不但激发了孩子热爱数学主动发现美创造美的情趣,又让我感到惊叹,原来孩子们的潜力真的好大啊,他们的小脑袋瓜里是那么的丰富而美好。

  只要给孩子们时间和空间了,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他们将会展现出他们最美好的那面。经过这节课让我知道了,教师心中充满美好和希望,孩子们一定不会让我失望的。

《找规律》教学反思9

  一、游戏导入,引出规律

  一开始,从游戏开始,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中来,接着举例手中也藏着规律,让学生体会数学源于生活,数学存在于我们的身边。我认为这部分上的比较满意的,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创设情境,探索规律。

  以国庆节这一情境,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出装饰环境也有规律,使学生充满好奇心,增加学生探索的心里,想弄明白的心情,使学生专注于学习中。

  三、动手操作,验证规律。

  这一环节,让学生进行动手摆一摆,来验证规律,我认为这一环节是比较成功的,虽然有几位学生摆错了,没有和图片里的一样,而是小长方形和小正方形的个数一样了,但大部分同学摆对了,而且在最后交流时认识到,有的小长方形多一个是因为小长方形摆在两端,小正方形多一个是因为小正方形摆在两端,使学生认识到,摆在两端就多一个。这部分使学生自己发现规律。

  四、联系实际,寻找规律。

  这部分是先全班寻找规律后学生独立寻找,发现学生独立寻找时都是在教室里寻找,到生活中寻找的不多,说明学生缺乏实际生活经验的缺乏。还有学生的语言叙述能力差一些,组织语言能力,表达能力欠缺。

  五、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这部分教学,学生的积极性比较高,,学生回答的准确性也很好,,但教学后发现题目不新颖,还有重复的现象,可以去掉一些类型相同得,但可以增加一些学生的语言表达方面的要求,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可以得到锻炼,这样也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规律。说明教学中应根据具体的情况加以调整,得到最佳教学效果

  六、总结评价,延伸规律。

  这部分学生基本能够说出进行总结。但在小作业方面学生的设计不够新颖,大部分都是上课时接触的规律在应用。

《找规律》教学反思10

本节课是找规律这一单元的第一节课,为了使学生感受生活应用的广泛性,同时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本节课采取了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小组交流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

  我的教学意图有两个:一是让孩子通过找规律能够说出下一个是什么;二是让孩子充分感受规律的美。围绕着这两个教学意图,我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分别是:

  一、创设情境,感受规律。

  新课开始,我首先通过变水果的情境导入,充分调动小朋友的学习欲望,激发出孩子大脑中规律这部分知识的原有经验,然后直接揭题:像这样一个苹果一个香蕉,又一个苹果一个香蕉,不断重复出现的现象就叫做规律,今天咱们的任务就是一块儿来找规律。

  二、在自主探究中,发现规律。

  1、这第二个教学环节,我设计的是认识规律。这一环节,我重在强化训练孩子用较清楚、完整的语言来表述自己发现的规律。首先,我为学生创设了联欢会时张灯结彩,这一儿童熟悉的生活情境,把气球和灯笼有规律的呈现出来,使学习新知过程,融于丰富有趣的活动中,激发了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让学生在观察、猜想、推理、操作中意会,感知规律。同时人人能够参与,有利于面向全体,给学生提供思考、尝试的机会。然后,我让小朋友自由发挥,说说自己发现的规律。

  2、接着这一环节我创设了让学生猜的环节,让学生意会,积累感性经验。如猜下一面彩旗是什么颜色?下一个灯笼是什么颜色?下一个小朋友是男孩还是女孩等,都是让学生先自我感受,再听取别人的意见。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独立思考、自我尝试、独立猜想、和体验成功的机会。

  三、在自主探索中,体验规律。

  《数学课程标准》提倡: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引导学生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理解数学知识,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

  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首先在黑板上摆出有规律的图形,让同学们发现图形的特征以及规律,使学生能在自己喜欢的实践活动中探究、发现事物的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接着,我在体验规律这一环节设计了涂一涂、画一画的教学情境,用自主探索的方式让孩子独立完成。其中,涂一涂重在让学生会按照规律涂色,还要会说出规律。

  四、在小组合作中,创造规律。

  这一环节我设计了小小设计师这一活动。让学生小组合作涂出有规律的颜色,摆出有规律的图形。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用自己喜欢的颜色来给花朵涂颜色,学生的创造力真是令人吃惊,他们不仅能模仿前面出现的一些规律来创造,有的还涂出了较难的规律。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同时,注意发挥群体优势,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合作、交流、协商,以提高学生间相互合作的意识。

  五、说说生活中的规律,发现规律的美。

  欣赏生活中的规律、找找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等,进一步加强对规律的感知体验,从而发散学生的思维,创设出更多、更复杂的规律,培养了他们的大胆创新意识,体现了玩中学,做中学的理念。

  本节课我的教学特点是:充分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我首先利用资源创设一个联欢会的布置的情境,让学生在现实、有趣的情境中探索事物的规律,学生根据这一情境中摆彩旗、摆灯笼、摆小花等图形感受规律,直观、生动、形象地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让学生全方位地在活动中体验数学的魅力。还借助多媒体让学生欣赏规律图片,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另外,我通过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摆一摆、涂一涂、找一找等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动态的过程中感悟规律、经历发现规律过程,并获得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和积极的情感体验。特别是让学生小组合作摆一摆、涂一涂这两环节中,我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给学生充分的思维时间和空间,开放了学生思维,学生设计出了与众不同、有创意的规律,在张扬学生个性的同时,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当然,本课也存在很多不足:

  一、没有调动学生学习和积极性

  其实在课堂上,我已经看出他们不爱、不爱回答问题的特点了。可我却没有及时调整、调控课堂的对策,没有利用手中的小星星激发学生的举手意愿,比如应该说:看谁最勇敢?看谁愿意回答老师的问题?谁想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等一系列激励性语言。

  不足二:课堂评价单一

  对于学生的回答,我始终说你回答得真好!评价不够多样化,没有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对于一年级的学生,应该用不同的评价去教学,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满足自身的需求,从而激发自己的发言欲望。

  不足三:时间没有掌控好,最后环节显得紧张

  课堂教学中我一直严加掌控教学时间,但还是没的控制好。尤其最后环节欣赏规律的,只是匆匆而过,显得很是扫兴。

  一路反思下来,本节课当中不足的地方还有很多。我会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逐渐改正,让我的课堂充满情趣、充满智慧,真正让学生在愉悦中学会新知,我会为这一目标而努力!

《找规律》教学反思11

  “找规律”是根据课程标准改革理念新增加的资料,主要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方法的教学。本节课主要是学习一些图形简单的排列规律,培养学生用数学观点发现规律的意识,为进一步学习有关数的排列规律做好准备。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实际,从联欢会装饰物有规律的排列现象,引出图形排列的一些简单规律,使学生感受生活应用的广泛性,同时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并采取了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小组交流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

  例1、例2、例3是最简单的图形的变化规律,例4是简单的图形的变化规律。这两部分资料比较接近,安排在一节课内教学。

  为了让学生自然地接触新知识,又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用心性,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贴合学生心理特点的导入环节。准备了一些红花和黄花,告诉他们老师要将这些花摆在黑板上,摆一排。然后,故作神秘地问:“你们猜一猜老师要摆上去的第一朵花是什么颜色?”这时学生兴趣被调动起来,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一部分说红花,一部分说黄花。然后,我将红花摆上去,猜对的同学很兴奋,猜错的同学有些扫兴,但很快又跃跃欲试。让他们猜第二朵花是什么颜色时,还是有两个答案,当问第三朵花是什么颜色时,逐渐地越往后问答案越统一,以至于不等问他们就迫不及待地齐声按着一红一黄的摆放规律喊出来。我及时地夸他们真聪明猜得真准,学生们各个是乐不可支。我话锋一转说:“你们明白老师为什么在这摆一排花吗?”课堂安静下来,学生们都在猜测。看到他们疑惑的眼神,我公布说:“是奖给这节课上得好的同学的,回答问题好的奖红花,遵守纪律、合作好的奖黄花。你们有信心拿到吗”此时,学生大声答道:“能!”整个课堂气氛高涨,不仅仅学生热情全都调动起来了,还渗透了后面即将要学的新知识。

  为吸引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我设定了一个情境,让聪聪和明明带着大家穿越时空隧道,来到“六一”那一天,并配熟悉的“快乐的节日”主题歌,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讨论发现规律。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我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我充当一个参与者和组织者,让学生透过讨论、猜测、动手摆一摆、涂色等活动,自己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在教学最后,还把知识进行了拓展,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一些规律,学生都纷纷举出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透过举例让学生体会生活中规律无处不在,因为有了规律,我们的生活才会丰富多彩。只要同学们善于观察,会发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

  这节课,我和同学们融为一体,顺利的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由于资料安排较多,所以有些环节仓促而过,并且减少了学生回答的次数。总之,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愉快时刻荡漾在课堂上,创新、自主探究、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成为课堂的主旋律。

《找规律》教学反思12

  “找规律”就是让学生从颜色、性别、形状、数量上去找寻规律。我发现我在教学中还存在些问题:

  1、教材中知识的内部联系把握得还不够准确。

  从活动“猜一猜”到活动“摆一摆”实际是经历认识颜色规律到认识颜色和形状规律的过程。还加入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规律排列。而我只重视了活动形式的多样,多于规律的本质研究不过清晰,所以导致学生在语言的表述不够准确;导致学生设计有规律的图案时出错,出现的问题也没有及时处理,潜能生照顾也很少。

  2、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考虑不够全面。

  数学学科的课堂同样也肩负着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责任,在这堂课中,培养学生数学语言也是一个重点。数学语言的表达应该严谨、完整。可是我却因为过多的关注活动的组织、调控,而忽略了对学生语言的训练和培养。大部分的问题都是一对一的解决了,没有让更多的学生来说一说。

  3、练习设计应该更突出层次性。

  这一节课是找规律的第一课时,知识相对较容易,对于有些能力较强的学生来说,可能存在吃不饱的现象,所以在练习设计上可以分层训练,还应该设计一些较难的题目给能力强的学生探索发现规律,这样才能真正的提高课堂的效率,以人为本教学。<

《找规律》教学反思13

  本节课是“找规律”这一单元的第一节课,主要是介绍一些图形简单的排列规律,培养学生用数学观点发现规律的意识。教学例1是最简单的图形的变化规律,这部分内容比较简单。

  我运用猜颜色的活动导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什么第一组好猜,第二组猜不对,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让学生感知规律。导入课题找规律。接下来以学生感兴趣的主题图引入,让学生充分观察并感知图中的事物,如:彩旗、小花、灯笼、人物的排列规律。同时也使学生感知颜色是有规律的排列的。创造规律活动是有趣味的,并不是单调的创造规律,而是给他以材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喜欢的材料,创造自己的规律。不但激发了学生热爱数学,主动发现美的情趣,又让我感到惊叹的:原来在孩子的手中可以创造出更美的数学,更真的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教学中,我把知识进行拓展,让学生都纷纷举出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通过找生活中的规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不足之处在于,一是在这节课上我发现自己平时对学生放手探究还不够,总害怕学生不会,应该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究,二是钻研教材不够深入,应读懂读透教材,例子举得太少,都局限在颜色里,应让学生感知更多的规律。

  今后我将以课程改革和校本教研为契机,加强学习研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中反思,反思后再实践,努力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找规律》教学反思14

  由于第一次涉及这种类型的教学内容,一开始还真有些无从下手,在多次看了教参后,加上参考了一些教案后,带着几许忐忑走进了教室。上完课后,感受颇多。现反思如下:

  一、关于教学重点。

  上课前我认定的本堂课重点是“使学生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在上课的时候,当学生口答出算式15÷2=7(组)……1(盆),我提问了“2是从哪里来的?”接着就没做过多的解释。结果在练习试一试2时就出现了用21÷2(正确的应该是21÷4),在后来的练习中,仍有少数学生将每组的个数搞错。由此可以确定这堂课的重点应该是“找出排列的规律,确定重复出现的每组的个数”。这就应该在分析例题时,把“为什么2盆花看作一组”、除数是2的来龙去脉分析清楚,从而让学生掌握找规律的方法。

  二、关于解法的多样性。

  对于例题的解法,根据教参的设计,学生应该会出现三种不同的解法。但在课上汇报交流时,学生只出现了两种解法,没有学生提到用画图的策略去解决。对于学生中没有出现的方法是只字不提,还是老师具体讲解呢?沉思片刻,我决定让学生打开书自己去看。在接下来的练习中,真还发现有部分中等偏下的学生采用了这种画图的方法,这就说明他们通过看书看懂了这种方法。

  三、关于一点疑惑。

  在给盆花分类时,一般教学时都是2盆为一组去分,但我们都知道4盆一组去分也能求到答案。关于这一点上课是讲还是不讲,如果讲的话,可以帮助一部分优生进一步理解按规律摆放事物之间的联系,但这样有可能给中等偏下的学生理解题意带来混淆。

《找规律》教学反思15

  “找规律”是冀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的内容,主要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方法的教学。本节课是“找规律”这一单元的第一节课,为了使学生感受生活应用的广泛性,同时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本节课采取了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小组交流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其最大特点,我认为就是让学生经历了数学学习的“再创造”过程,具体表现在:

  一、提供合理材料,让学生在学中展开再创造

  《标准》指出:“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组织学生从猜一猜,这是本节课学生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找规律”的开始。然后,教师在对学生充分了解和信任的基础上,进行了独具匠心的设计,使“圆片、三角形”等又成了学生“再创造”的素材。

  二、鼓励自主探索,让学生在做中再创造

  “儿童的智慧在手指尖上”。教学中,教师十分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极力将数学教学设计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化实践活动,让学生如同“在游泳池中学会游泳一样,在做数学中学习数学”。课堂中,教师给10个(4个三角形和6个圆)让学生在不增减个数的条件下重新排列出那么多的方法,多么富有个性化的创造!使学生们惊喜地发现,自己也是一个“研究者、发现者、探索者”!

  三、提倡实践应用,让学生在用中实现再创造

  把数学经验生活化,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是数学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中,在学生探索出各种规律后,接着举例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欣赏有规律的图片,都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遵循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的规律,使学生在研究现实现象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领悟到了数学的无穷魅力。本节课,我和同学们融为一体,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由于内容安排较多,所以有些环节仓促而过,并且减少了学生的回答次数。

  总之,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愉快时刻荡漾在课堂上,创新、自主探究、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成为课堂的主旋律。今后,我要继续学习新课程、新理念提高教学水平。

【《找规律》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1.语音教学反思

2.线上教学反思

3.《寓言》教学反思

4.《约分》教学反思

5.《搭配》教学反思

6.小班教学反思随笔

7.《桂花雨》教学反思

8.教学案例反思

9.《租船问题》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