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高考作文范文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说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借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调节自己的心情。还是对作文一筹莫展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高考作文范文 ,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高考作文范文 1
与朝菌、蟪蛄相比,人生的道路是漫长的。这路就像谢尔·希尔弗斯坦《失落的一角》里那条无边无际的线,时而平坦,时而陡峭,有蝴蝶,也有陷阱。但不管前方是怎样的一条道,一段学业、一段旅程之后,我们又得备好行囊,走向远方,开始一段新的旅程。
远方有什么?是鲜花,还是坟墓?海子说:“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不!我们不必如诗人这等悲观,我们不谈论形而上学的问题,也不探究所有人那最终的归宿。我们注重当下,向死而生。我们走向远方是为了一所心仪的大学,一份满意的工作,一种诗意的生活。背上行囊,走向远方,过上一种幸福的世俗生活,或许这就是绝大多数人的追求。
行囊业已备好,就要启程了。不管行囊里装的是什么,准备的够不够。用的上的,自然好。暂时用不上的,也无需着急。想用而又未准备好的,也没有什么后悔的,人生本就是一张没法回头的单程票。当然,至于那些能伴随我们一直走向远方的,那是再好不过的了。
一路走来,我们的行囊里该准备些什么?知识,财富?培根说:“知识改变命运。”知识能不能改变命运,我们不敢随便下断言。但是,在一个社会变化这样迅猛的时代,没有知识,恐怕我们寸步难行。所以,我们的行囊需要有知识。仅有知识是不够的,还要财富,也就是海子心目中物质这个短暂的情人。物质是我们生活得以进行的基础,也是更高追求的阶梯。《管子》:“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物质这个情人,对我们来说是至关重要。它也该收入我们的`行囊中。
但是,行囊中单有知识和物质,也还是有所欠缺的。不管是平凡的一生,还是绚烂的一辈子,我认为还应该装一些其他的东西。远方是一个谜,对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着无尽的吸引力。那么,我们是不是该有一种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探索精神?一个联系的社会,每个人都要参与。于是,我们也应有鲁迅“远方的人们都与我有关”的博大情怀。人生在世,自信也是不可少的。不管是毛泽东“会当击水三千里,人生自信两百年”的壮语,还是西乡隆盛“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的豪言,也都值得我们收入囊中。一个清明的社会,也还要有于谦“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刚强和正直。等等,就不在此一一赘述。纵观这些多姿多彩的人物,我们不难明白,有着怎样的行囊,很大程度上也就决定着我们能走多远以及走出一条怎样的人生轨迹。
背上行囊,走向远方,但愿我们每个人的行囊都准备的富足和美好。
语文高考作文范文 2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在人生的求知路上孜孜不殆,踽踽独行是美的。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初夏的午后在树阴里聆听蝉鸣,入夜于茵茵芳草里遥望碧天里的星星,也是美的。
人生路上,总是险滩连着波岸,深溪连着幽谷,寒窗的春帷外游弋着阳春里的风筝,行兵的巷道尽头是满园欲滴的青梅。有的人征服了险峰,又举目遥望更险峻的山崖;探得了瑰宝,又跃跃于另一次奇异的冒险,策马路过梅园,却一心想着直奔边关,戍国杀敌。这样的人不是痴顽,而是执着。他们在奔波里冲出生命的.极限,在征服里体验生命的快乐,在生无所息里实现自己的终极意义。最伟大的战士却渴望战死沙场,在死神带来的永恒憩息面前,他璨然微笑,死得其所。
有的人驾一叶之扁舟,凌万顷之茫然,却不想到达任何彼岸,只是徜徉自适,听风饮露。他们秉烛夜游,访仙探鬼,只是感慨于岁月如寄,而风光无限,不得遍赏。这样的人不是放纵颓靡,只是潇洒自如。他们在漫游里赏玩生命的细节,在驻足遐观里纪念流逝的时间,在诚挚的诗篇里讴歌造化的神秀。升仙的道人不过问红尘俗世,只在静坐修行中获得人格的圆满,生命的休憩。
故而生有所息,生无所息,只是对不同生活方式的一种注解。没有一种是尤其高尚,没有一种又尤其鄙俗。真正活出自我的人,都在自己的生活中实现了毕生的追求,获得了精神的完满。生无所息的人绝不会像汲汲于富贵的高老头一样死在最后一次对金币的攫取,而如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在与天庭与痛苦的不懈抗争中使精神永驻。生有所息的人绝不会像沉湎于安逸的“多余的人”一样死在颓散的床褥上,而如御风的列子,窥破了天地的厚道,乘六气之辨游弋于苍茫的宇宙。
生无所息,本身也是在生命意义里的一种慰息;生有所息,也是在愉悦祥和里对心灵的一种探求。在西西弗斯推石上山的路上,也许就有过陶谢的屐印,叹赏过沿途的风景,他们擦身而过,互道一声好。我们也不妨放下执着的争辩,循着人生的风景路且息且行。
语文高考作文范文 3
笔尖在纸面上反复摩挲,擦了又写,写了又擦,终于确定下第一句话:“还是想跟您说声‘对不起’……”少年饱满的额头渗出丝丝汗意,似乎在调动全身的勇气。
自初中二年级起,晨宇突然感觉自己成熟起来了,个头似乎一夜之间窜起,比老爸还要高一个头,运动时的敏捷与力量,让他颇有点蔑视老爸的迟缓。思想言谈层面,极厌恶母亲“宝贝”样式的称呼,更不必提大事小情(如考试)后的例行谈话。这不,母亲拿着他的成绩单,照旧皱着眉头开口:“你初中那会成绩还凑合,怎么到了高中一次不如一次……”“行了您别说了!又要从史前数落到现在了!我自己心里有数!”“砰”的一生,房门被摔上,整个房间似颤了两颤,徒留母亲愣在那里。
家里是一刻不想多呆,学校倒也能勉强,只是和一些老师实在不对付。“张老师,您教的这种方法早就过时了,我认为应该这样解……”以漫不经心的姿态侃侃而谈,仿佛未留意周围同学“膜拜”的眼神,老师被挂在讲台上的尴尬也是无需在意的,“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这不正是我辈成熟青年应该具备的优异品质吗?
然而更烦恼的情况却也不期而至。
班主任在班级发布周末义工的招聘,最初的.晨宇是积极的,后来却有点看破的不屑:“不就是为了那点德育积分吗?很多同学根本不是真心想要为他人服务,这种出于功利的活动不做也罢!”可是,当同学真诚地分享义工活动中的辛苦、收获,看到那一张张因为帮助他人而毫不伪饰的笑脸,受助者真心实意的感谢……
他不禁自问:“或许我以为的成熟真的有点太自我、狭隘了吗?”
更为有力的一丝刺痛则来自父母。不知从何时起,与父母的交流趋近于零,这本是大可不必在意的事情,毕竟一个成熟的青年最需要的是自我空间。然而,父母面对他时,举动间的小心翼翼却那样刺眼。他想:“到底,什么模样才算是成熟呢?”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晨宇随着同学们大声地朗诵,这一刻,他突然有些顿悟:“身体的日益强壮不必提,自我意识的觉醒固然也是成熟的一部分,可过度的自我不仅不是‘成熟’,反而是‘巨婴’。在‘我’之外,能够体谅他人,关心世界,才是真正的成熟吧。”
此时,这个仿佛开始拥有一点成熟模样的少年,慎重地拿起了纸笔,去直面曾经那“成熟”的自己所犯下的错误、所伤害的人。
或许,这,才是成熟的模样!
语文高考作文范文 4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这幅对联说的是苏洵和他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
苏洵是唐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他的散文曾达到了“下笔顷刻数千言”的境界,被世人广为传颂。殊不知,我们这位文学大家也是一位教子有方的教育名家。
相传,苏洵的两个儿子幼时非常顽皮,不思进取,贪图玩乐,苏洵经常教育他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然而,如此和风细雨式的说服教育收效甚微。尽管如此,苏洵并未采取“棍棒教育”的方法,没有对孩子进行强制教育,而是从孩子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出发,积极引导,诱其入门。每当孩子们玩耍打闹时,苏洵就躲在旮旯里读书,聚精会神,神采飞扬。当孩子们围过来想瞧个究竟时,他又把书赶紧“藏”起来。孩子们发现了父亲的这个怪现象,以为父亲瞒着他们看什么好东西呢,就趁父亲不在家时,将书“偷”出来看,渐渐地,他们也喜欢上了读书,而且,他们从中发现了阅读的快乐和趣味。从此,他们的人生驶入了成才的正轨。以至于后来,苏轼、苏辙和他们的父亲苏洵并驾齐驱,被世人誉为“三苏”,同列“唐宋八大家”之中,成为中国文坛上并不多见的奇特景观。
苏轼之所以才识卓异、震古烁今,看来与其良好的家教不无关系,他的成功给了我们可贵的启示。
兴趣真的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苏洵教子,就像大禹治水,善于引导,善于启发孩子的兴奋点,善于开发孩子的兴趣。我们知道,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现实的成分,教育家赞可夫认为:“教学一旦触及孩子的情感意志领域,触及孩子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兴趣是学习者成功的内驱力,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的灵感。苏洵深切懂得这一点。
身教胜过言传。“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植物的生长尚有自然规律,更何况是育人这长期、复杂、系统的过程,它更需要我们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时时处处做孩子们行动的'榜样。试想,苏洵如果不是那样痴迷于读书,怎么会引起孩子们的好奇和重视呢?正是他读书时神采飞扬的情景,才深深吸引了孩子,感染了孩子,引起了他们的探求欲,进而带动了孩子们的读书学习。“环境对人的熏陶太重要了,对孩子的教育要重视环境的选择。”苏霍姆林斯基的这句话真正说到了要害上。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语文高考作文范文 5
佛语有云:“坐石看云闲意思,朝阳补衲静功夫。”人生如旅程,行囊需备好,此去,方可精彩纷呈。
生活中处处有诗意,有我们向往的远方。所以我们总会在旅游前准备好行囊,去追寻属于我们的诗意。然而,这一切,都以行囊为先,无用与有用,都伴随着我们走向远方……
那些骑行者,那些看世界的人,他们的行囊总是最充分的。每次驱车回家,总会看到那些成群结队的骑行者,他们人数众多,统一着装,每人一辆山地车,随车有必备的水和食物,一路歌唱一路前行,他们的前行不仅仅是为了锻炼身体,更是回归本真、回归人性的体验。每每在肃然起敬之时,也在感叹:他们前行了那么多路程,经过了那么多村庄,跋山涉水,却从未胆怯过,其原因何在?因为他们的行囊充分?因为他们的准备工作已经让他们前行无忧了?“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那些前行的人、那些一路欣赏风景的人,其实无论在物质、身体还是在精神上,都准备了最充分、最有力的行囊。
那些跋涉者,那些开拓者,那些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他们都为人生准备了大大小小的行囊。有些行囊,看似无用,却会用上,比如普利兹克建筑奖的获得者王澍,他奔扑各地拆迁现场,随手捡来的残砖碎瓦,在别人看来不可思议,但他都用在了人生事业的行囊中,他的作品,无论是瓦园,还是宁波历史博物馆,抑或是象山学院,都是建筑界可持续利用的精品。
有些行囊,会一直伴随你走向远方,不仅是物质,更可能是精神层面的东西。诸如马云,在落魄的日子,在遭受别人嘲笑的岁月中,坦然打一套猴拳,可有谁知,猴拳的.背后是他坦然和必胜心态的折射。他的行囊中,一直伴随着自信,一直携带着信念。
那些顿悟者,更是让行囊充实而厚重。无论是被称为“先生”的冰心,还是杨绛,人品、才气、气质,都是他们随身携带的行囊,所以此行不孤独,更高雅。她们的行囊为她们的人生助力,一旦顿悟之后,她们的语言也就惊人,或回归纯真般的“说几句爱海的孩子气的话”,或“这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无关”。
出发,才能达到;备好行囊,才会出发——金钱、时间、语言、船票、签证,都不是问题,问题在于,你是否准备好行囊,准备这一场举世无双的精彩旅程……
行囊备好,此去精彩纷呈!
语文高考作文范文 6
一张考卷,几分浮动,换得巴掌与吻。是耶?非耶?报以无奈苦笑。
仅从表面上看,母亲对从满分降为98分的退步的孩子求全责备,而对虽然一开始不及格、但后来进步的孩子不吝爱吻,是不是仅说明这位母亲鼓励进步之可取与苛责退步之不妥呢?并非如此,拨开表面的巴掌与吻之别,在这幅漫画中,我们应看到仅仅是分数上的一点变化,都足以使家长做出截然不同的反应,其背后折射出的无数个家庭相似的情景,不免令人深思。
紧紧盯着分数,视分数进与退为奖罚标准,与其产生的求全责备之态,并非是个别家长所为。满分得吻、98分得巴掌这一荒谬现象,正是被诟病许久的唯分数论的体现,当家长并不在乎分数背后反映的知识掌握情况,指导学习作用时,也就不再在意“98分已经很接近满分”这一事实,而是只看见比上次退步了2分的情况,辨不清“无论55分还是61分都说明孩子学习状况不佳,”而只关注比上次进步了6分。在啼笑皆非之余,我们不免要发出这样的疑问:这样粗暴的分数对待,对分数的执着,到底因何而来?
固然,激烈的竞争环境与中国向来重视考试的传统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对考试分数的普遍关注,但有没有更深层、更本质的原因呢?将分数进退当作唯一依据的背后,不正是我们缺乏对孩子成长客观全面的评判标准、对除学习外其他方面忽视遗忘吗?古代便有“为己之学”,以修养完满人格而非取得外界认可的官位为目标,而今,社会也更需要综合素质优秀、人格健全的人才,而非巴掌与吻滋养出的分数型人才。君不见今年校园投毒案中,犯罪的青年虽分数耀眼,但人格上有着致命缺陷,如若仅凭巴掌与吻一味注目分数浮动,还能说是“育人”吗?培育的到底是栋梁还是外表光鲜,内里朽烂的速生木?
所谓求全责备与宽容鼓励之异,在向教育敲响警钟,内里显现的教育观念之弊,正中痛点。我们不能仅停留在“知道”,“改变”的背后正需“痛定思痛”作引擎,重新审视日常中我们早已熟悉的.情景,以此为契机,给孩子的成长路上正确的引导与培育,帮助他们获得除了分数的其他优良品质与综合能力,以真正的吻报以最大的鼓励,以真正的吻对待他们的教育报以决心与坚守。
巴掌与吻,是耶非耶?唯有痛定思痛,对未来的教育报之以歌。
语文高考作文范文 7
15岁时,我第一次出远门。100里外的县城里有我的梦想,我要去那里闯荡闯荡。
我像是一只嫩鸟,骚动着,焦躁着,翅膀尚未长硬但依然向往远方的天空。那时,二叔在县城上班,干装修工,年节回来,他除了给我些鲜见的礼物,还给了我一种渴望,一种梦想。那就是:我们要有出息,就要走出山村,上城里去闯荡!
于是,有一天,我决定跟着二叔去干他一场!
临走前一晚上,父亲抽着烟,蹲在屋里,呆呆地望着地上。他知道,他已经管不了我这个儿子了!母亲来来回回的,搓着手,想做点什么,又不知道该做什么。
"你去做啥?你,你能做啥?"父亲不满地问我。
"挣钱!我去挣钱!"我大声说。
"想去就去吧!"父亲叹了口气。
"给他拾掇拾掇,穷家富路,带点吃的穿的,备用......"
母亲过来,拉着我的胳膊,抚摸着我的脸颊,她咬了咬嘴唇,看着我的眼睛,眼泪流下来了!她再次用力抚摸着我的脸颊,从口袋里掏出一个手绢,里面装着一些碎钱,都塞给我。她的眼泪又一滴一滴地流下来。
她试探性地问我:"你,你,能吃了那个苦头?这些钱,你备用!"
我看着她,没说话。
随后,她弓着腰,走开了!
许久,我坐在屋里,看着母亲的一举一动,她小心翼翼的,像个孩子。她拿了个蛇皮袋,动动这,动动那,把吃喝细软都装进去,最后用绳子扎了口,提到我的面前,鼓鼓的一包。
"孩子,外面不比家里,在外面好好听人话,吃点亏没什么!咱家没什么能带给你,就这些,都给你带着了!可要记得,别偷别抢,靠本事吃饭,爹娘没能,但能教你好好做人,踏实干活......"
我提了提沉甸甸的袋子,眼泪流了下来。
第二天,我背着蛇皮袋坐上了去县城的汽车,那里有我的梦想和渴望。
行囊陪着我走进了城市,陪着我走出了山沟,陪着我走到了更远,走到了今天。如今,我依然背着我的行囊,尽管里面的'东西已经不再是当初那些了。然而,在不同的年龄,我都背着不同的备用的行囊,行走在人生之路上。
后来,我知道,备用的行囊里的东西大多没有用处,有的甚至扔了很多,但父母告诫我的一番话,却让我记到现在。人生旅途漫长,我们都背着行囊在赶路,清空那些无用的,谨记那些金玉良言,方能轻松驾驭,自在追梦!
语文高考作文范文 8
人之所以能够完备地、独特地生存,只因为拥有不灭的灵魂。
对于画家来说,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妙作是他的灵魂;对于作家来讲,一片片妙趣横生的音符便是他的灵魂;于我而言,一本本受益终生的智慧锦囊便是我人生的行囊,灵魂的栖身之处。
在灵魂的彼岸,尽是鸟语花香,满眼绮丽风景。每当我的内心不再沉静,便会定一下浮躁的心境,找寻灵魂的彼岸。这里,是用精美的语言搭建的桥梁,一则则流传千古的名著堆积的知识堡垒,用传神的文字幻化的蓝天白云空气中浸染书香,蝴蝶缱绻作舞,微风掠过心头。向往,这般灵魂净土。
驻足于此,尽情享受这般灵魂涤荡,心灵之旅。随着脚步的轻移,渐入佳境。铺满鹅卵石的小径旁,是朵朵小花争夺路人的目光。风吹落,每一片花瓣都是一则脍炙人口的诗作。俯身下去,轻拾一片捧在掌心,贴在耳畔,我仿佛听到了徐志摩在声情并茂地朗诵着:“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是的,每一朵花都拥有自己开放的理由。余老先生不正是把浓浓的乡愁写入诗中幻为乡愁之花,永不凋谢,惹人怜爱。轻轻放下花瓣,往前走,一处村庄。走近了,我见到莫言足学者正全神贯注地创作精神食粮。不为外物利诱所困扰,留下的实打实的是朴素的真诚。在灵魂的彼岸,只有文字之间碰撞的火花,用最平凡的心灵铸就了最美的`灵魂。
毫无疲惫之意,仍在走着。琅琅悦耳的读书声令我震撼,只见老夫子在学堂里用心授教,油然而生的是欣慰之感。不远处,可见高山流水间文人学者长袖脱挽尽情探讨文字技巧。借这山间甘泉美斟几盅,向往回归自然的心灵留给了后人最真实的山间情节。不觉,我也是醉了。
走到河边,用水净脸才发觉天色已深。银霜暗撒,抬头仰望,隐约可见张若虚在发问:何处相思明月楼?独倚栏杆,思绪万千。瞧!水天相接处映射着几点黑影,渐行渐近。一位柔弱的扫眉才子李清照正载着愁丝向我驶来,邀她下船,我实在叹服她的才气,同时也劝说她放下愁,做一位才下眉头永绝心头的豁达词人。已至深夜,送她送到人影全尽。此刻,我已行囊满满。
在灵魂的彼岸,有我最真实的恋书情结,是心灵的升华,是灵魂的归宿。
与灵魂同行,人生的彼岸,花静开,自会有我流连处。
【语文高考作文 】相关文章:
语文高考作文优秀05-06
语文高考作文满分优秀05-24
语文高考作文15篇11-02
提高语文素养高考作文09-24
高考作文05-20
重庆高考作文题目及范文:提高语文素养05-28
备战高考作文06-19
广东高考作文06-20
高考作文素材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