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距离

时间:2021-07-26 19:30:38 高考作文 我要投稿

高考作文:距离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尝试过写作文吧,通过作文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怎么写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考作文:距离,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考作文:距离

高考作文:距离1

  科学家问:“假如爱迪生来21世纪生活一个星期,最让他感到新奇的会是什么呢?”

  文学家:“我想,手机会不会让他感到不可思议呢。“

  出生在百余年前的爱迪生,当然买没有机会见到现代人几乎人手一部的手机,但是谁又能知道,他是否早已设想过未来有一天,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随意的沟通呢?

  明代的万虎虽然不曾见过火箭升空,但是他却想象过那样的场景。他在研究火箭具有推动物体上升能力的基础上,制作了一把能上天的椅子,他在座椅背后安装了当时最大的47支火箭,同时把自己捆在座椅的前面,两手各拿一个大风筝,然后叫人把47支火箭同时点燃,想要借助火箭向前推进和风筝上升的力量飞向前方。这个试验虽然没有成功,但他已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个试图利用火箭升空飞行的人。为了纪念万虎,人们已将他的名字用来命名月球背面东方海附近的环形山。

  科技的发展往往来源于科学家们的想象力。百年之后的我们,自然无法了解古人的想法,但是这并妨碍我们享受科技为生活带来的改变。

  如同一部方便的掌中电脑,轻触屏幕,我们便可以和亲人朋友取得联系,动动手指,国事天下事便可尽入眼帘,无需读万卷书,也不必走上万里路,借助手机与网络,远方的世界,仿佛就在眼前。然而,手机是否真的可以解决一切的问题么?

  曾经读到过这样一个小故事。

  闭塞贫瘠的山村里,有这样一户人家。父母终日辛苦劳作,只为了供养唯一的儿子读书上学。和所有的父母一样,他们虽然不善言辞,却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儿子,坚信儿子是这个家庭,甚至是这个家族未来的希望,更相信,凭借儿子的聪慧与勤奋,一定可以走出这座小山村,去远方的城市里,实现自己的梦想。

  这样的爱与相信,让他们从来不在意家里的日子过得辛苦困顿,每天早出晚归,精心照料着自家的农田,以此换来家里的生活来源,和儿子的学费和生活费。

  三年的时间转瞬而过,那一年,儿子顺利地考入了大学。四年的大学时间里,儿子并没有像那些同学一样,肆意挥霍青春时光,因为他深知父母为了能让自己读书,付出了怎样的辛苦。刻苦学习让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顺利地进入了一家大公司。上班第一年,他拼了命地加班工作,只为多取得一点成绩,让父母可以少辛苦一点。

  春节回家探亲,他想把父母接到自己身边生活,哪怕是挤在租来的简陋居室里,也好过分割两地的惦念。然而父母最终还是拒绝了他的提议,只是搪塞着说,自己年纪大了,习惯了故乡的生活,无法适应城市的一切。无奈之下,儿子只好留给了父母更多的生活费,和自己的手机。临走之前,他教会了父母接打电话和发短信。

  工作总是忙碌的,日复一日,他习惯了一天天加班,回家的次数也越来越少,他给父母寄去了更多的钱,也习惯了从手机里听到父母的鼓励,感受家的温暖。

  几年后,他在城市里终于有了自己的家,父母也更加年老。那一年,他把父母接来了自己所在的城市,可是依然习惯了中午在公司午休的时候,给他们拨去一个电话,或是发上一条信息。

  朋友取笑他说,距离这么近,每天回家都能见到爸妈,怎么中午午休时候,还要不放心地打电话回去,难道就这么执着地要给移动事业做贡献呢?

  他坦然一笑说,只是想给父母报个平安,并且知道他们也都好好的。

  的确,手机也好,电话也好,或者是未来的任何一种发明创造都好,它们的意义,无非是让人们的生活更加方便。它或许会改变我们的给生活方式,改变我们表达情感的方法。只要我们心中至纯至美的那份牵挂和感情不曾改变,人与人之间,又怎会因为手机而渐行渐远呢?如果爱迪生真的`穿越而来,或许手机会带给他更多的想象力,而他留给我们的,或许会是更多的惊喜!

高考作文:距离2

  看到这个题目,我就想到了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夙慧篇》中的一则故事:

  当初晋元帝突发奇想,想要考一考身为太子的晋明帝司马绍。于是,他把司马绍叫到榻前,问他:“长安、太阳哪个更远?”他想了想,答道:“太阳。我听说过有人从长安来,却没听说有人从太阳来。”晋元帝大为诧异:“这个孩子的回答真是出人意料地与众不同。”后来,晋元帝在朝廷上和大臣们提到了此事,又问司马绍:“太阳、长安哪个更远?”司马绍不加思索地说:“长安。我抬头就可以看见太阳,环顾四周却看不见长安。”

  作为一个有科学常识的人当然知道:太阳离他的距离要远远大于长安理他的距离。所以他在第一次回答时答了“太阳”。但他的第二次回答的答语更富哲理——长安看似比太阳离他更近,实际上在他的心里,长安是重要城市,地位比太阳要重得多,可望而不可即,因此他才会说太阳近而长安远。

  其实,没有所谓的“最遥远的距离”。最遥远的距离是物与心的隔阂(当然也包括心与心的隔阂)。

  《庄子·齐物论》中有这么个故事:有一次庄子睡觉,忽然做了个怪梦。在梦中,庄子变成了一只漂亮的蝴蝶。它一忽儿飞东,一忽儿飞西,在草丛花枝间翩翩起舞。要说快乐呀,那真是快乐极了!庄子所变成的这只蝴蝶,只是一个劲儿地飞来飞去,完全忘了自己是庄子。它玩得正起劲,忽然醒了。庄子一看自己还躺在床上,这才明白原来那只蝴蝶不是自己,自己是人,是庄子。可是庄子忽而又感觉到这未必对:自己或许本来就是一只蝴蝶!是做梦,梦中才变成庄子的!接而又想,这恐怕是错了:自己明明是庄子,刚刚肯定是在做梦!就这样,庄子一会儿这样想,一会儿那样想,想来想去,总是搞不清自己究竟是庄子还蝴蝶。就像庄周梦蝶一样,人与蝴蝶本是毫无瓜葛的两样事物,它们看上去相差甚远。但在庄周心里,物我之间,已经到了相互依存的地步了。正如道家所言:“万物即我,我即万物”。这样,遥不可及的两件事物通过心与心的交通,最终划上等号了。而就连庄周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庄周还是蝴蝶了。其实在这时,庄周与蝴蝶之间毫无差别,他们之间的距离不存在了。

  有人说:“还在不断扩大,无从探测边界的宇宙,就是最遥远的距离”;有人说:“最遥远的距离,就是生与死的永远分别”;更有人说:“最遥远的距离,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的心思。”我要说:“都不是!”倘若你心系宇宙,无垠的宇宙就在你心里;倘若你心系逝者,你就可能幻想他/她就在你身边,哪还有什么距离可言呢?抑或你能够理解一个人,即使他/她不理解你,早晚有一天,他/她也会明白的,又怎能成为最遥远的距离?我觉得: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心与心的隔阂。

  心与心的隔阂,并不是指某一方不理解另一方,而是指彼此之间的不理解。比方说:你的心里想着一个人,你能够理解他/她的心,但他/她却不能理解你的心,这不是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我不能理解你,你也不能理解我,两个人没有丝毫的共同语言(或者说两个人刚认识,对对方什么都不知道),这样的两个人就算面对面的站着,心中也充满着冷漠。假如这两个人在聊天中不知不觉地产生了一个共同的话题(或者说心灵逐渐相通),距离也就逐渐缩短。最后,距离有可能就消失了。其实,自然本身并没有所谓的“最遥远的距离”,距离就在你的心中。

  当年,蔡邕哭董卓得罪了司徒王允,被捕入狱。蔡邕知道这次幸存的可能性很小了。他捧出了宝贵的焦尾琴,弹了起来。蔡文姬从琴声中听到了父亲有死难当头,伤恸五内,五脏欲裂。蔡邕事先并未告知文姬其死难,但凭借着父女之间特有的心灵感应,她还是听出来了。她们之间没有距离,心灵相通,所以没有什么秘密瞒得住。

  总之,距离是具有可变性的。没有最遥远的距离,只有心与心的隔阂。最遥远的距离就是物与心的距离。只要心灵相通,距离自然也就消失了。

【高考作文:距离】相关文章:

1.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