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经济调查报告

时间:2023-02-26 14:57:31 调查报告 我要投稿

农村经济调查报告

  在人们越来越注重自身素养的今天,报告使用的次数愈发增长,不同种类的报告具有不同的用途。我敢肯定,大部分人都对写报告很是头疼的,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村经济调查报告,欢迎阅读与收藏。

农村经济调查报告

农村经济调查报告1

  前言

  经济是生活的基础,不论在哪,好的经济可以提高当地的生活水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始终坚持对外开放,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努力为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但是,一个国家要富强,就必须从基层做起,只有农村真正达到小康,国家才能够真正达到小康。因此,必须真正落实好农村经济发展,为其发展铺路搭桥,为农民提供科学的生产技术,带领大家一起致富。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富起来。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农村当前经济情况及生产方式,以便更好的带领农民走致富之路,我所参加的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建阳市麻沙镇“农村齐致富”寒假实践队对此展开了以“农村经济问题”为主题的主题问卷调查。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20xx年1月23日24日25日26日,实践队的五名成员组成调查小组,对麻沙镇江坝村、扁溪村、水南村,部分村民进行了问卷调查。

  (二)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以书面问卷为载体,通过一对一访谈方式开展,以入户调查为主,街头随机调查为辅。其中,深入农户38家,随机调查12份,以较客观的方式收集到一定数量真实可靠的原始数据。

  二、 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50份,回收问卷50份,其中有效问卷50份,回收率100%,问卷容量为50。

  调查结果显示,近年来,麻沙镇的经济较为一般,当地特色农产品较多,99%的人表示农产品没有统一的销路,销售散乱,没有产业化,当地的交通也不大便利,75%的农民缺乏较好的农业生产技术,认为政府对当地农产品经济不够重视,没有可靠的计划措施,86%的农户认为自己没有达到小康水平,幸福感不强烈!

  (二)调查问题分析

  1农民生产技术缺乏

  当地农民缺乏生产技术,不懂得利用科技提高生产力,依然用较为传统的方法

  进行耕作,文化低,致使农产品产量低,导致收入低,步入小康水平的步伐缓慢。导致这一情况的原因还在于村里的有文化的青壮男子都外出打工,导致村里缺乏青年一代的新的生产理念。技术是提高工作效率的根本,没有技术是一件很可怕的事,一味的耕作只能是事倍功半。

  2农产品销售散乱,没有产业化

  散乱的产品销售,致使产品销售量低,知名度不高。调查显示在农村,大多数农民的销售地点在于乡镇农贸市场,采取的销售方式在于自己将农产品带往市场零售。这样的销售方式其销路远远不如收购的速度快,其销量远小于收购的方式,未建成一体化经营体制,导致产业链条松散。

  就当地的特产山药发展现状来看,山药的生产经营仍然是以分散的农户为主,规模经营不足,农户们各自为政,仅仅是各自进行一种简单的市场交易关系,山药销售链条没有形成,生产和销售环节松散,既不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散乱的种植未得到统一的管理,造成病虫害四处传播,在各家各户不停地上演。这样散乱的种植与销售造成山药种植户一旦遇到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便蒙受巨大损失,造成农民群众对大面积种植山药心存疑虑,严重影响了山药产业化的发展。

  3交通不够便利

  古人说得好:“要致富,先修路。”交通的便利直关系到产品的销量,当地的交通不够便利,使得麻沙这个偏远的小镇被大山包围,不为人广知。而许多人却尚未意识到这一点,没有采取措施开山凿路,镇上的许多村民只能通过崎岖的`小路通往镇上,有些村虽然有便利的道路,但路狭窄,无法容纳大型车辆通过,导致农产品的运输受到阻碍。日子久了,山还是山,依然耸立着;镇依然是镇,没有改头换面;村子依然是那么的破旧,没有几丝改变。

  三,解决对策

  (一)增长农民的生产知识,提高农民的生产技术

  产品的品质决定着其销量,所以要从根源抓起,扩展农民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生产技术,实现科技化耕作,为此,可以实现以下措施:

  (1)政府下派科技特派员,集中农民为他们传教农业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并下地实地指导。

  科技特派员能够与农民需求对接,双向选择,把满足农民对科技的需求放在首位,长期活跃在田间地头、养殖小区、手把手传教、现场指导、集中培训、建立示范田,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普及科技知识,发展农村经济。农民需求什么,就提供什么样的服务,生产实际中存在什么问题,就解

  决什么问题,想方设法让农民增收,带领农民一起致富。

  (2)低价为农民提供高科技农业机械设备,提高生产效率。

  农田作业机械化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地区农机化程度的直接标志,在一些地方,特别是一些较为偏远地区的农村,很难找到年轻人,因为都外出打工了。妇女、小孩、老人成为留守者,农村成了标准的“三八六一九九部队”。壮年劳力的缺乏,直接影响了家里的耕作,而丢荒又不可取,勉力为之,劳动量之大可想而知。而农民的金钱是有限的,要想农村耕种尽快机械化,就必须低价为农民提供农业机械设备,比如,可以采取补贴等措施。

  (3)在乡镇上设立农民图书馆,为他们提供一些相关书籍,刊物,以便及时了解农产品市场的相关消息,增长农业生产知识。俗话说,“书中自有黄金屋,”我国大多数农民的文化水平都较低,为他们提供这样一个平台不但能够帮助他们了解外面的世界,增长知识,还给大家制造了全新的交流机会,增进村民的感情

  (二)招商引资,将特色产品产业化

  农产品的种类过多,会使特色产品突出不集中,所以为改变农产品散乱的状况,使其产业化,需要政府,百姓等多方面的支持,政府应做到

  (1)引导农民规划好片区,重点种植特色农产品。例如,麻沙镇江坝村盛产山药,政府可以鼓励引导农民,扩大山药的种植面积,把精力集中在山药的种植上,使其产业化。

  (2)在当地建立一个较大的农产品交易产所,以便交易正常有序的进行。

  (3)采取可行性的机会和政策,以便吸引外商,创立当地的农产品品牌,并进行农产品的深加工。就上述所提到的山药的产业化,政府一方面可以为外商提供五年无偿土地用于建厂房,进行山药的深加工,为山药的产业化做准备;一方面应高举山药营养丰富、种植过程受农药污染少,属于无公害保健食品的旗帜,以此加大宣传力度,使广大消费者对山药有更进一步的了解,树立当地山药在消费者心里的美好形象,从而打造自己的名牌。

  百姓应该做到积极配合政府部门提高产品质量,集中扩大农产品的种植生产。齐心奔小康。

  (三)凿山开路,走出大山

  为了使生产的产品能够畅通无阻地销往世界各地,就必须使道路畅通,为此政府应努力使买卖双方人员来去自如,使产品运输能够达到快速、方便。

  产品产业化能为产品提供一个广阔的交易平台,这样不但可以引来更多的商家,强大的销售基地也使得农产品的知名度大大提高,不仅能使产品产业化,更能使产品品牌化。

  为此政府应加大对乡镇商品粮基地公路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和指导,突出重点,加强公路路网建设和改造,改善粮食等农产品主产区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统筹考虑农村公路建设的技术标准、质量管理和养护等问题,改进和完善农村公路的绿化,对不切实际的做法进行纠正。建立高效率的绿色通道,对运输农副产品的车辆实行通行便利措施。

  总体来说,当前农村的基础建设较好,但还有待提高,虽然现在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和谐共处,但要想达到真正的小康水平,还需要党和人民的积极努力。经济是生活的基础,是一个国家繁荣富强的标准之一。

  社会经济的发展不仅需要工业,农业经济也十分的重要。粮食是国家的命脉,我们必须把握好我们自己的经济命脉,掌握我们自己的生死大权,所以要落实好国家各基层的经济状况,做到举国共进!

农村经济调查报告2

  发展小城镇要以现有的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基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同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服务业结合起来。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近年来,我县小城镇建设迅速推进,如何在加快城镇化进程中实现小城镇建设与繁荣农村经济“双赢”?最近,我们带着这一问题到××镇进行了典型调查。

  ××镇是××县的一个边远乡镇,距县城57公里,与重庆市××县××镇毗邻。该镇小城镇建设自1995年起步,累计投资7000余万元,征地200余亩,建房11.7万平方米,改造旧房3.2万平米,新建街道12条,硬化道路33600平方米,新增程控电话1500余门,水、电、气、广播电视、邮政通讯等设施逐步完善。20xx年全县文明场镇竞赛考核评比中,该镇以99.5分获得第一名。原创:发展小城镇,不仅改变了××的场镇面貌,而且使××镇成为周边乡镇的商贸集散中心,场镇呈现出人气旺、商气活、财气浓的繁荣景象,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预计今年全镇可完成农村经济总收入3433万元,同比增长11%,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39元,同比增加150元。该镇的主要作法是:

  一、坚持“四高标准”,推动小城镇快速发展和扩张

  ××镇作为一个农业镇,工业基础薄弱,地理位置较为偏僻,要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就农业抓农业肯定不行,引进大企业的可能性也小,怎么办?镇党委、政府经过思索,决定把小城镇建设作为强镇利民、寻求新的经济支撑的第一要务来抓,作为农村经济起飞的载体来抓。于是,“城建兴镇”战略便成为镇党委、政府坚定不移的奋斗目标。在整个场镇建设过程中,他们坚持以“四高”为标准,有力地推动了小城镇建设的快速发展和扩张。

  一是高起点规划。按照城镇化建设的要求,对整个场镇进行有重点、按步骤、分阶段的规划。突出规划的科学性、综合性、超前性、效益性和可行性。始终着眼发展,正确处理局部和整体、当前和长远的关系,做到既保证阶段目标的实现,又不改变规划或降低标准。为了学有榜样,赶有目标,镇党委、政府还组织有关人员外出到重庆、泸州、宜宾等地参观学习,为场镇规划布局提供超前的'思维构想和有力的科学依据。

  二是高水平设计。先后邀请××市建筑学院、××市设计室等多家单位的专家和技术人员到现场设计,在立意上突出新、特、美、实用,对多种设计方案进行择优选样后再付诸实施。今年新建、改建竣工的8幢楼房,都注重了立面造型新颖美观、滤布色调搭配适宜和谐、功能结构合理完善,改变了以往规划设计中“一般化、一溜齐、一个样”的现象。

  三是高投入建设。仅今年1-11月,全镇共投入146万元资金加快场镇基础设施建设,在绿化、亮化、美化、净化上做文章。硬化场镇道路4200平方米,修下水道1120米,新装路灯65盏,新建花坛81个,新增绿化带1440平方米,全面改造了水电、通讯、电视及排污系统;大力加快“四个一”工程建设进程,总投资55.7万元修建的一个中心广场、一个农贸市场、一个汽车站、一个垃圾处理场,预计明年初可以全部竣工。四是高标准把关。集体和私人的建筑工程,均发包给建设水平高、完成质量好、社会信誉佳、具有资质的建筑单位和能工巧匠修建。镇党委、政府组织国土、建设等有关单位现场监督,严格按照规定和要求进行施工,确保工程质量、安全和进度,并严格把好验收关。

  二、立足“四个到位”,着力提升小城镇质量和水平

  一是领导到位。镇党委、政府一班人充分认识到搞好小城镇建设,压滤机滤布对于加速商品流通、开发利用本地资源、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高度重视场镇建设工作,牢固树立起“抓场镇建设就是抓经济发展”的观念,把场镇建设和发展工业、农业摆到同等重要的战略地位来抓。成立了小城镇建设工作指挥部,由镇党委书记、镇长亲自挂帅担任组长、副组长,建设、工商等乡级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以政府名义统一进行征地、规划、设计、建设。为进一步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又将各项工程和建设任务具体分解到每一位领导和政府工作人员,并与其工资、奖金挂钩,逗硬奖惩。

  二是宣传到位。镇党委、政府响亮地提出了“××镇是我家,文明城镇靠大家”,“创建文明场镇就是抓经济发展”等口号,号召全镇人民齐心协力积极参与创造优美的场镇环境;组织居民学习《城镇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和文明常识,加强“三德”和“三个主义”教育,在全镇广大干部群众中普遍形成了一种勤奋创业、爱镇爱家,有利于加快场镇建设的思想舆论氛围,加深了人们对推进小城镇建设重大意义的认识和理解。

  三是资金到位。加快小城镇建设,关键在投入。镇党委、政府充分运用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把场镇作为商品来经营,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谁管理”的原则,大力吸引外资投入参与小城镇开发,因地制宜走“以地生财、以财建镇、以镇吸农、加速发展”的路子。由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统征统管,并着力建立场镇资本的生成机制,以政策性投入和生产要素投入为主,选择让开发商能够赚钱的项目,使无利变有利,资源变资金,让土地在流动中升值。今年1-11月,新增建设面积2万余平方米,总投资达625万元,全部属个人投资。今年城镇建设收益约80万元,除拿出20万元用于合金会个人股金兑付之外,其余全部用于场镇建设再投入。

  四是管理到位。镇上成立了专门的场镇管理办公室,建立健全了考核管理制度,派出所、建设、工商、税务等相关单位齐抓共管,整治环境卫生、经营秩序和交通秩序,效果突出。镇上购置了垃圾车,聘请了保洁工,对垃圾实行定时清运,街道随时保洁。对“乱摆、乱放、乱建、乱倒、乱停、乱贴”等现象进行坚决整治,实行“四归”,即坐商归店、行商归市、车辆归点、广告归栏。切实加强对各类市场的管理,打击假冒伪劣,反对欺诈暴利,要求经营者明码实价、亮证经营、诚实守信、公平竞争。在各行业中开展优质服务竞赛活动,在居民中开展争做文明镇民活动,居民的思想素质、文明程度显著提高,法律观念、道德观念明显增强。形成了诚实守信、文明礼貌、和睦友善、尊老爱幼的良好社风。

  三、注重“四个结合”,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1、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突出特色经济。在小城镇建设中,××镇党委、政府立足镇域经济特点,着重抓了农副产品的市场体系建设,确立了蔬菜、水果、竹木、畜禽四大支柱产业。各种轻工业产品和农副产品通过市场源源不断销往外地,特产“仁”字豆腐干更是远销重庆、达州等大中城市。随着场镇建设发展,基础设施和功能的日益完善,××镇还有意识地鼓励和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到场镇从事二、三产业。几年来,全镇就地安置剩余劳动力4000余人,小城镇的发展为农民致富开启了希望之门。村民周××搞养殖业,投资20余万元养蛋鸡1万余只,年收入达15万余元;朝阳村9、10社蔬菜种植形成规模产业,今年仅蔬菜一项,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就将增加13元。市场的吸收,利益的驱使,政策的开放,使农民不再囿于有限的土地,满足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纷纷告别以往传统农业单一、低附加值的生产方式,进城入镇,建房经商,自觉走上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之路。

  2、与乡镇企业发展相结合,坚持工业强镇。随着小城镇建设的发展,乡镇企业逐步向场镇集中,逐渐形成了一批规模大、实力强、效益好、支撑力强的骨干支柱企业。如矸砖厂一年可生产矸砖1200万匹,原创:产值达108万元,产品供不应求。该镇农民与*县业主合资70余万元新建的页岩砖厂,预计年产值可达196万元。彩瓦厂系回引工程,由打工青年周*等回乡创办,今年可初创工商税5万元左右。

  3、与商贸流通相结合,繁荣场镇经济。小城镇建设的良性发展,旺盛的人气有效地剌激了商贸流通。××镇不仅将周边乡镇的农民群众吸引了过来,连重庆的商人都云集赶来搞展销会。镇中心黄金地段的地价已攀升至每平方米3000元。以运输、餐饮、服装、文化娱乐为主的个体工商户已发展到600余户,全镇第三产业从业人员达到3424人。

  4、与地方文化相结合,文经互促互进。场镇的繁荣促进了文化的发展,针对富裕起来的农民对精神生活的更高需求,观音镇适时引导兴建中心广场等一批开放性的文化娱乐场所,积极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活动,使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程度提高。同时,活跃的场镇文化集聚了旺盛的人气,带来了商贸流通的新发展。

农村经济调查报告3

  加快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是农村工作的首要问题和中心任务,也是农村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随着全球金融危机进一步加剧,我县农民收入状况如何,影响农民增收的症结何在?xx年11月份,本人对所在地的村民收入进行了一次实地调查,调查采取座谈的形式,对村民收入状况进行了调查了解,并形成以下报告。

  一、农户收入的现状

  本次共走访调查农户 户,其中:纯农业户 户;半农半商的 户。其中,xx年度家庭年收入1万元以下的 户;1万元(含1万元)以上2万元以下 户;2万元(含)以上3万元以下 户;调查显示:当前,我村大部分村民家庭收入还很低,加上生产、生活支出不断增加,农业结构调整成效尚未充分显现,农村劳动力难以充分就业,农民创业意识和技能薄弱等,使得农民在短期内增收还很困难。

  二、农户收入状况分析

  在此次调查的20户中,总人口103人,其中,除老人和学生以后有劳动力50人,在所调查的劳动力中,外出务工15人。在农户的收入构成中,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原始的生产模式,以种玉米等原始农作物为主,二是近年来主要发展和扶持的经济作物,如芭焦玉、烤烟等,三是外出务工。从收入构成可以看出,农民来源于外出务工和原始的生产模式的收入较少,来源于经济作物的收入较多,其次近年来由于国家对农村的政策较好,如退耕还林、良种补贴等也在给一般家庭进行了贴补。

  通过以上分析,目前,我所在村的农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还是靠经济作物收入,从调查出的在家劳动人数占总劳力人数近70%的比率来说也是如此;分析当前农户家庭经济收入低,增收困难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农民绝对收入水平较低。虽然被调查的20农户中,年收入1万元以上的占大多数,但近年来农村家庭开支逐年加大,尤其是教育、住房等到方面支出更大,致使被调查的约70%以上的农户全年没有结余,稍有变故就得负债。

  (2)增收速度缓慢。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因受传统的生产模式所左右,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还跟不上形势要求。调查发现,一是特色主导产业总量小,覆盖农户少。二是农业机械化程度不高。 无法更新生产观念。就如一个新的'玉米种子到来都有人以为没有自已一直种的老品种增产,二是受农民整体素质还不高的限制,据调查分析,农民劳动力中,小学及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约占80%左右, 无法提高生产技术;

  (3)城乡差距加大。近几年来,尽管国家相继出台一些有利政策,农民增收速度可以超过5%,但是仍然落后于城镇居民,使城乡差距继续扩大。

  (4) 同时还有储多方面:一是交通不便;二是信息服务滞后;三是技术服务跟不上。特别是高新技术应用上,技术与生产严重脱切,导致农民增收难;调查发现,多数农民都有强烈的增收意识,并有一些可行的增收项目,但苦于没有启动资金,而难以上马。

  三、当前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和建议

  现如今,中国经济正处在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对实现我国“保增长,调结构”的目标尤为关键。但是,收入差距过大,尤其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限制了我国刺激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活力与动力。因此,增加农民收入,对扩大消费需求进而推动经济增长至关重要。当前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对策有:

  1、加快交通干线的建设工程,彻底改变我村“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交通现状;

  2、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要增加农民收入,关键在于农民自身的素质的提高。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千方百计搞好农民技能培训,让农民更多更早地了解市场的最新信息和动态。

  3 、推进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充分挖掘农业内部潜力。这是农民增收的基础。要面向市场,依靠科技,发挥比较优势,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一是大力推广优质农产品,优化品种和结构;二是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形成优势产业带;三是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创造新的消费需求。

  4、加快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拓宽农民增收途径。一是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加快发展小城镇,壮大区域经济,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二是加强对农民进城务工的引导和管理,把农民进城务工当成一项产业来抓,促进农民工跨区域流动,加快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

农村经济调查报告4

  为推进我县农业乡村经济快速发展,经县委、县政府研讨决定,我们组织个乡镇党委书记、有关部分首要负责同志和重点村村书记,于本月16、日赴三县就农业产业化、新民居建设进行了调查学习。实地观赏了涿鹿县矾山镇新民居建设、万全安家堡规划养殖小区、崇礼设备蔬菜基地等个点。经过现场看点、听取状况引见,三县立足县情、发扬优势、科学经营、强力推进的工作姿势以及比学赶超的工作气氛给我们留下了深入印象。在感触三县农业乡村经济迅猛发展的还,我们也看到了本身存在的差距,震动很大。

  一、三县首要做法和经历

  (一)抓特征,县政府打造优势产业带。三县都把特征优势产业作为培强农业、发展乡村的重中之重,规划扩张力度大,典型培养条理高,促农增见效果好。涿鹿县依照区域化结构、产业化运营、专业化生产的思绪,因地制宜发展葡萄、杏扁栽种、奶牛养殖三大主导产业,并将设备蔬菜、张杂谷子栽种作为后续产业着力培强。特别是,该县建成个葡萄栽种专业乡镇、个专业村、带动万农户从事葡萄栽种,发展栽种面积万亩,年产葡萄近亿公斤,被国家林业局定名为中国葡萄之乡,产业化运营率到达%以上。万全县充分审阅本身前提,经过扩展种养规划、盘活闲置资产、统一托付治理、农民入股分红等有用办法,配以完善的治理体制,逐渐构成了以鲜食玉米为主的特用玉米栽种加工、以燕麦为主的杂粮加工、以暖棚养猪为主的畜禽养殖加工和以果蔬为主的栽种加工四大特征主导产业。该县产业优势突出,经济效益明显,先后荣获中国鲜食玉米之乡和中国燕麦之乡称号,年农大家均纯收入完成元。崇礼县根据地舆、天气等天然资源优势,大力完善农田水利基本设备建设,经过规范化服务和新种类、新技能的推行,着力发展设备蔬菜,率领全县农民走上致富路。该县发展设备蔬菜面积万亩,以崇礼蔬菜为主体的坝上蔬菜享誉京津及周边市场,年销售蔬菜万吨,完成产值亿元。

  (二)抓机制,县乡村合力推进新民居示范村建设新民居建设是改善乡村生活情况,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增进农民福祉的一件惠民大事,关于统筹城乡发展,具体加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主要战略意义。涿鹿县从年开展新民居建设以来,各项目标延续两年位列全市第一。该县共有个村列入省级新民居示范村,重点打造了矾山镇东关村和涿鹿镇清宁堡村两个环首都新民居精品示范点。该县在新民居建设进程中,一是严厉土地政策,一直依照县域镇村空间结构规划、新一轮土地应用总体规划,充分寻求农民志愿,合规有序开展施行;二是搞好结对帮扶,坚持+++的帮扶工作机制(每个示范村由一名县指导、一个县直部分、一个效益较好的企业和名帮扶工作队员一起帮扶),协助示范村建班子、做规划、定政策、引项目,保证新民居建设强势推进;三是增强资金治理,执行专帐核算、专人治理、专款专用,保证悉数资金用于新民居建设。各级财务奖补资金和包村帮扶资金悉数用于示范村配套设备、公共服务设备、乡村建设规划、土地整治及坚苦户建房借款贴息,三措并举,为该县新民居建设供应了有力支持。

  (三)抓服务,夯实农业乡村发展基本农业乡村发展迅速,服务到位必不成少。三县在推进农业乡村经济继续发展进程中,立足分歧角度,采取分歧方式进行扶持协助,塑造了一批全县、甚至全市农业亮点。

  一是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三县县政府和相关部分翻开思绪出政策,拓宽渠道筹资金,努力协助处理发展中碰到的坚苦,为农业良性发展奠基了坚实基本。涿鹿县经过协调农行、信誉社等金融部分对农业发展赐与信贷支持,特别是在农户小额信贷、中长期借款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为农户每年供应-万元小额借款,必然水平上破解了产业发展的资金瓶颈。万全县财务每年安排不低于万元的专项资金,对农业产业化进行扶持。并对企业技改扩模赐与借款贴息,对土地依法流转并用于发展设备农业的农户及市场主体赐与补助,极大提高了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的积极性和自动性,构成了一批产业龙头和国家、省、市级名牌产物。崇礼县出台了蔬菜产业扶持政策,安排设备蔬菜产业专项扶持资金,用于设备蔬菜借款贴息、新建大棚膜下滴灌、打井配电、三膜掩盖、规范化技能推行和农民专业协作社补助。县县政府协调农行、信誉社为农户新建大棚供应借款,每新建亩大棚,可借款元,财务贴息元,配套滴灌主管道补助元,打井配电补助%;每个示范村专业协作社补助万元,从基本上保证了主导产业的健康发展。

  二是加强产业龙头带动。三县在努力发展产业的还,积极奔波市场,鼓舞和指导农民成立产业龙头,扛起致富大旗。涿鹿县坚持群众主体,组织先行的准则,依照一村一社、一社五化(组织运转规范化、生产技能规范化、运营销售品牌化、社员技艺职业化、产物质量安全化)要求,坚持专合组织家;并依据产业发展近况,在强大现有龙头企业基本上,发展了佳禾生态开发有限公司、张家口金农集团等家省市级龙头企业,进一步延长了产业链条,加强了带动才能。据调查,该县家产业龙头共带动万农户完成增收亿元。万全县采取协作社(企业)+基地+农户运营形式,发展龙头企业家,成立农民专业协作组织家,经过培树典型、示范带动,构成对主导产业的强势拉动。崇礼县围绕主导产业,加大龙头企业扶持力度,使崇礼县特种蔬菜开发有限公司、崇河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家龙头企业发展成为集新种类和新技能引进、推行,农产物产、加、销为一体的领军企业,在此基本上,合时组建蔬菜协会(协作社),对蔬菜销售渠道、恒温设备、品牌、生意人等资源有用整合,规范治理,成为全国最大的越夏彩椒生产基地和河北省蔬菜产业示范县。

  三是提高土地流转实效。要完成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就必需改动过去涣散的运营形式,完成土地集中、规划种养。为此,涿鹿县积极创新土地流转形式,采取租赁、交换、转包、让渡等方法,托付协作社进行土地流转。该县指导洪大有机蔬菜协作社租赁土地亩建设日光温室,指导黑山寺乡、东小庄镇农民经过土地交换方式,流转土地余亩发展设备蔬菜,经济效益完成翻番。万全县具体增强县乡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本能机能,规范流转合同,并坚持土地流转市场准入准则,客观评价大户、协作社、企业的资信状况,经过土地承包运营权入股,坚持股份制协作组织,加以县政府科学指导协调,最后在各市场主体之间完成土地流转,完成了各方效益的最大化和产业发展的久远化。

  二、几点启迪经过对三县调查学习,我们以为,这种高起点、高规范的农业乡村发展形式,恰是我们要学习借鉴之处。

  第一,改变观念是做好三农工作的永久主题。认识是行动的先导,思想的`解放水平决定着经济发展的速度。我们必需把推进思想解放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坚持用工业化的思想指导农业,跳出就农业抓农业的圈子,加速农业工业化历程。

  第二,创新科技是推进产业发展的主要支持。科技创新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手段。同万全、涿鹿县比较,我县科技对农业发展的奉献率低,致使产业规范化水平不高。我们必需全方位提高农业科技含量,使新技能浸透到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以科技创新使用推进农业生产。

  第三,健全市场是促进产物销售的关键环节。市场系统是农业赖以发展的载体。我县农业市场还处于低程度发展阶段。我们必需依照大流通、大市场要求,重点扩建和新建一批设备完全、功能完善、辐射才能强的农副产物专业市场,促进农产物的区域化生产和规划化销售。

  第四,培强龙头是完成农民共富的有用路子。产业龙头是率领农民致富的领头雁,必需把产业龙头作为完成农民共富的强力引擎,把发扬好引领效果作为率领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有用路子。

  三、对我县农业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几点建议学习借鉴三县经历,最主要的是做好与赤城实践的有机结合,在思想观念上完成改变,在蔬菜、畜牧、林果的规范化生产及乡村新民居建设等方面获得打破。

  (一)坚持发展第一,做强主导产业。三县农业乡村发展的实践证实,要想完成农民快速增收,首先要选择一到几个合适当地实践的主导产业,制订可行的施行方案,常抓不懈。就我县而言,要借助环首都扶贫开发和绿色经济圈建设有利机遇,积极跑部进省,争夺扶持,使蔬菜、畜牧、林果业真正成为促进农民增收,在全市、全省有位次的大产业。把培植农产物加工龙头企业作为发展规划农业的关键行动来抓,增强指导,建管并举,并选准二商、战友公司,在发展初级种养的基本上,购进加工设备,引进先进工艺流程,以大带小,由弱到强,逐步发展成为北方主要的蔬菜、畜牧产物生产加工基地。

  (二)坚持龙头带动,抓好规范化生产。把加速龙头企业发展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运营的中心,围绕蔬菜、畜牧产业,大力扶持和培养一批市场潜力大、产业关联度大、辐射带动才能强的主干企业,提高农产物附加值。指导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协作组织、科技示范户和种养大户领先执行规范化生产,发展绿色无公害产物。加速建设农副产物、活畜买卖中心,扩建乡镇农贸市场,构建多条理、多功能、多类型的市场系统。

  (三)盘活闲置资源,做好土地流转。可以借鉴万全县经历,发扬村两委效果,指导农民一起参加。应用龙头企业+农户形式,鼓舞农民以土地作价入股,使土地集中流转到农业龙头企业或协作社手中,不必投工投劳就可以取得比土地产出更高的净收入。这样既有利于龙头企业完成集约化、规划化运营,添加单产,也能让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民解脱土地约束、安心外出务工,还能让不肯外出的农民经过在企业从事劳动添加收入。这是一个符合实践、可以完成的多赢形式,该当大力推行。

  (四)营建优越情况,保证良性发展。一是加大扶持力度。县政府在技能推行、品牌创立、营销开辟、查验监测等方面添加扶持资金,着力抓好蔬菜基地的沟、渠、路等基本设备建设,提高生产才能。协调涉农金融机构,探究信誉担保机制,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协作组织和农户发展现代农业及农产物营销、加工的借款力度,降低借款门槛,简化借款手续,加强农户、业主、协作社的抗风险才能、自我造血才能和市场竞争才能。二是简化审批手续。经乡村赞同,本村村民可以自立调地,须由县农牧局立案;其他组织和个人建设种养基地的,县农牧局审批后,由国土局立案。农产物加工企业用地,土地出让金除上级收缴和赔偿村集体及农民个人的费用外,当地留成局部按规范的下限征收。设备棚室、乡村道路、农田水利设备等用地一概视为设备农业用地,不收取任何费用。还,在信息服务、税收优惠等方面为企业发明优越情况。

农村经济调查报告5

  一、概述

  报告基于对xx市xx县xx村xx组的15户村民、村委会工作人员、农村医疗卫生所的走访调查写成。以xx村为例,报告主要描述了山区居民的经济,涉及医疗养老等情况,列出了山区经济落后带来的突出问题,分析了解决方法和建议,力求为山区发展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线索。

  二、调研背景与调研目的

  (一)调研背景

  我国近14亿的人口中,近一半仍然是农民。当前中国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综合国力显著提高。但是,发展的背后,城乡差距、贫富悬殊带来的社会矛盾不容忽视。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摆在党和国家面前的重要任务,只有相信农民、依靠农民、处理好“三农”问题,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基础才能够得到巩固。

  (二)调研目的

  1、通过调查,深入了解山区经济发展情况,进而让更多人对山区发展有更深入系统的了解。通过分析总结发现国家政策在贯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对农村经济带来的影响,为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出谋献策。

  2、学以致用,通过实地的调查研究,调查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山区的发展历程,积极提高自身社会交际能力,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为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三、报告的不足之处

  本报告主要是描述了xx村xx组村民的经济状况。由于走访调查的住户不够多,问的问题不够全面,数据事实不够充分,对于一些问题,村民可能没有完全讲出事实,一些涉及到收入的问题村民多是说了大概,无法准确知道,对xx村村民的经济、医疗等问题的分析缺乏理论基础。因此,本报告参考了部分官方统计数据。

  四、xx村的基本情况

  (一)xx村的简要介绍

  xx村位于云南省xxxx县小草坝乡,属于山区。距离镇18公里,占地面积28.3平方公里,海拔1500米,年平均气温17.7℃,年降水量1200毫米,适宜种植玉米、洋芋、芸豆等农作物。有耕地4261.5亩,其中人均耕地1.3亩,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该村已通电、通路,无路灯。

  该村建有党支部1个,下设3个党小组,团支部1个,下设17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830户,其中农业人口3208人,劳动力1543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920人。

  (二)xx村居民的经济收入及其获得方式

  1、村内经济状况

  村里大部分青壮年都外出打工,村里有很多的留守儿童,及孤寡老人。村里人使用特有的灶台,用柴、煤烧火,或者用电磁炉烧饭。这里有两道家家户户都会吃的菜,一是炸土豆,二是煮四季豆。

  从数据上看,大雄村200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961.8万元,全村外出务工收入112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317人,在省内务工62人,到省外务工255人。

  2、历史经济情况及变化

  3、居民收入来源

  3、1外出打工

  这几年来,大部分剩余劳动力都到沿海地区(广东、浙江等)去打工,赚来了不少钱,他们把打工赚来的钱一部分用于生产、生活费用,另一部分用来修建房屋。

  3、2在家务农

  3、2、1种植天麻

  天麻是xx村的土特产,有特殊的药用、保健功能,丰收季节最高价格能达到一百多元/斤。2013年,鲜天麻产量预计1000万公斤,产值预计近8亿元。越来越多的群众通过种植天麻走上致富之路。

  种植天麻需要本钱买菌种等,还需要时间和精力,过年那段时间是天麻成熟的时候,要带上狗上山守着天麻,以防被偷。老年人年纪大了都不种天麻,家里穷的也不种天麻。有的人家种七八百窝(“窝”是单位,一窝长宽约20cm,长约40cm),天麻年收入在5-6万元。有的是天麻大户,如隔壁村有一年种天麻收入十几万元的例子。

  政府从去年开始对xx村种天麻进行补贴,去年2000元/亩,今年4000元/亩。

  3、2、2其他作物及牲畜

  村里人除了种天麻,土地就用来种苞谷、土豆等,然后养一两头猪,有的还养几只兔子。一般都是家里自己吃,不卖。有的人家种的苞谷不能自给自足,苞谷种的不够,要买苞谷,价格约在140元/百斤。十几年前xx村种过水稻,但产量不高,现在都不种了。有的家庭父母会出去打短工,2-3个月一次;或是父亲在外打工,母亲在家务农(种植天麻)。

  3、3其他

  由调查结果可以发现,大雄村村民打工、打工加务农是主要的收入来源。对于一个农村村民来讲,他的经济收入方式并不总是单一的,对于一个家庭来讲,家庭成员选择的收入方式可以不同,家庭的收入方式越多,这样的家庭就相对越富裕。

  (三)xx村其他情况简述(教育、医疗、养老)

  1、文化教育

  xx的小孩一般是没有学前教育的,一般从6岁开始在村子里上小学,小学不收学费、书本费,只是自己买辅导资料,也就是说学生上学基本不花钱。学校中午提供一顿免费的午餐。这里的小学连做饭的有11个老师,教200多个学生,老师几乎每个学期都换,有的老师也会搞点副业自己买地种天麻。这里上语文数学科学品德四科,不上英语课、体育课,学生一般5:30-6:00起床上学。小学毕业后最多有七八个孩子会去xx读中学,一半的人会在小草坝读中学,剩下的人就不上学了。

  农村小孩从小在家十分独立,要忙着洗衣做饭等家务活,有时还得帮大人干农活。农村大部分小孩平时衣服都很旧,衣服上有一两个破洞是常有的事,没有经常洗衣、洗澡等卫生习惯。

  在小草坝的初中阶段是这里的孩子能否继续接受教育的关键,成绩好的会去xx读高中,成绩差的而家里富裕的父母想让孩子读个书的会送孩子去读卫校、职高,这两种学校有政府的支持,对农村来的学生都有学费优惠和生活补贴。村子今年考了一个大学生,总共加起来有七八个,农村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少,考上了大学基本上就算是走出了农村。

  3、医疗卫生

  到2009年底,全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2952人,参合率92.02%;享受低保171人。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和乡卫生院。

  采访中我们得知,村里的人大都有农村医疗保险,一年90元/人,前年40元/人,去年60元/人,每人每年普通医药补偿60%,报销费用封顶线为400元。村里从2013年开始实施农村医疗保险,2003年村里开始有卫生所并开始合作医疗,我们采访的医生工作了35年,2003年以前是赤脚医生。

  卫生所的医生都要有农村医生资格证才可上岗,每年会组织一些培训,这个卫生所有三个医生,两个人轮流上一个月的班,上班时月工资是3000元左右,不上班的一人有基本工资一千多元。村里每年都有免费体检(针对15岁以上的村民),由本村卫生所负责。

  救急车辆拒绝进村,山区里的`人即使受伤严重也要自行坐车到镇上医治。

  村里对垃圾处理方式是焚烧,没有填埋,但有的村民是直接倒在河边,日积月累,对山区的环境承受能力造成严重的损害。

  4、养老保险、低保补助等

  访问中发现村中有些老人年轻时当过兵,现在有补助金;养老保险老人几乎都有,一个月能得到五六十元补贴;低保有的有一个月七八百,有的一个月一百。总的来说,低收入人群得到的补助极少,这也是造成其家庭经济贫困、教育落后的重要原因。

  五、山区经济滞后带来的问题

  (一)山区留守儿童居多,教育资源缺失

  山区工业发展少且缓慢,通常属于劳务输出地,为了增加家庭收入,很多父母会把自己的孩子留在家里,由爷爷奶奶或亲戚照顾,自己外出工作挣钱。上一代人大多受教育程度不高,不少家长特别是母亲受教育不多,甚至是文盲,缺乏培养人才和科技兴农的现代意识。另外,由于物质生活较为贫困,精神文化生活的不丰富,使得一些学生父母形成没有文化照样过日子的思想,对孩子疏于管教。总的来说,孩子缺乏一个令他们健康成长的环境。

  另外,山区学校学生数量、教师数量少,一名教师承担多年级的教学任务的现象十分常见,学校教学设备少(桌椅不统一、缺乏多媒体教学设施),山区学校选址不恰当的情况多(xx村的小学布局在半山腰,旁边多坟墓,家长和学生都颇有抱怨)。加之家长对教育认可率较低,造成山区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偏低。

  (二)山区农业劳动力缺失

  农村的一个主要体现,就在于一个“农”字,农业为本的思想古已有之,现状则是严重的重工、商,轻农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很多劳动力选择了外出打工的赚钱方式,农村出现了“有地无人种”、“有人无地种”两种极端情况。前者是对土地资源的浪费,后者则造成了盲目开垦山地的情况,加剧了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由于青壮年的外出务工,山区土地缺少人力耕种的情况也逐渐严重。

  (三)山区老年人负担加重

  农村也遭受着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重的困扰,在山区里面,由于观念落后,许多老人家不但要把儿女抚养成人,还得承担孙子的养育义务,无形中增加了山区老年人的经济负担。他们不像城里人那样有退休金、有住房公积金、有养老保险金,更多的,是依靠在外打工的儿女寄回来的微薄收入。山区农民的经济收入增长无法赶上物价的上涨步伐,造成山区老人的生活负担也越来越重。山区老龄化、空巢老人,这些问题也成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建设的制约。

  六、山区经济发展滞后的原因分析

  (一)地理环境闭塞

  贫困山区自然条件较差,居住点布局分散,山谷坝子地形多,交通不便。在很多村子,高山、峡谷、河流把村寨分隔成了一个个封闭的小世界,彼此间“说话听得见,走路要半天”。人们很少走出去,生活以自给自足为主,继续着落后的生产方式,继续着封闭的思想。更重要的是,地理环境闭塞造成的交通不便制约了经济产物的输出和工业的发展。

  (二)农业技术落后

  山区农业发展主要还是停留在小农经济水平,各家以传统的生产方法种自己的地,规模效益小。此外,农民没有足够的学识和能力来抵御自然灾害、缺乏新型农业机械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农业发展举步维艰,以发展第一产业为主的山区经济自然就受到了不良影响。

  (三)自然灾害频繁

  “无灾不成年”是对xx自然情况的描述,山区频发的自然灾害以地震、泥石流、滑坡为主,xx县也深刻地体现了这个自然特征。由于自然灾害的影响,xx县的经济发展情况受到严重挑战,已成为影响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而且对家庭也是一个巨大的负担。

  (四)公共服务缺失、政府监管不力

  访问中,有一个家庭,奶奶年龄七十六,要养大两个都是孤儿的小孙孙。奶奶有四个子女,两个儿子都去世了,女儿有一个出嫁,有一个外出打工,两个都很久才回来看老人,也没钱寄给老人。奶奶病得面无血色、吐字无力,但不敢去看医生,“没钱啊,看不起”。老人有低保,一个月100元,加上那个大的孙孙也有,总共200块一个月。

  像这种情况的人不少,为什么补助这么少呢?家里这么贫穷难道没有救助?老人讲:“没人管啊,村委会的人不管。有好处都给自己屋里了,国家有政策,到了村里,都是自己捞好处!”在走访的学生家里,还有很多自己带着孙孙的孤寡老人,每个家里情况也各不相同,家里一贫如洗却没有得到政府的救助,真是让人痛心!

  此外,山区教育中如办学条件、提高农村师资队伍建设情况不容乐观;山区居民重大疾病保险、养老保险等受惠的范围仍不够大;山区村务公开不明确、办政能力存在不公平现象仍旧存在。整合利用现有设施场地和资源,构建农村基层综合公共服务平台,让政府人员实实在在地为人民服务,是当前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为经济发展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的重要任务。

  七、关于山区经济发展的建议

  (一)经济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建设,主要指在全面发展农村生产的基础上,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民的富裕,努力缩小城乡差距。

  1、增加农民收入,挽留青壮年劳动力。因地制宜发展当地的农、工、商业,增加就业岗位,拓宽农民就业渠道,使农村部分青壮年劳动力离土不离乡。发展山区的金融服务,给山区信贷提供更多的优惠,以鼓励经济的发展。

  2、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增强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综合竞争能力。例如,建立xx县小草坝野生天麻种质资源保护制度,并将以小草坝为中心发展种植基地。鼓励土地流转制度创新,争取让山区的土地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农民收获更多的经济效益。只有这样,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才有意义。

  (二)文化建设

  文化对经济具有反作用,科学文化的发展为经济提供精神动力、促进山区经济的发展。山区在财政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困难,当前中央财政应当担负起精神文化重要的甚至是全部的份额,政府在投入资金方面,可以适当地对山区倾斜,增加对教育、文化类设施以及活动的经费投入。同时,还可以广泛吸收社会资金,合理配置教育和文化资源、提高山区教师队伍的素质,以加快山区精神文明建设,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基础。

  (三)社会建设

  1、发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逐步实现山区养老保险的全覆盖。积极推行新型合作医疗,给予更实惠的财政补贴,让农民看得起病。再者,要加大对低保户、贫困户的补贴力度,根据经济发展的步伐,提高保障金额,帮助低收入人群走出困境、使老年人“老有所依”。

  2、在环境上,应该借鉴先进城市的做法,逐步推行垃圾分类和回收的做法。减少随处堆放垃圾、焚烧垃圾,保持人居环境的整洁卫生,预防疾病的传播;另外,要切实做好保护生态环境的工作,减少盲目开垦,做好土地利用规划,这样一来,才能建设好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3、加强对山区地质灾害的防治,制定操作性强、针对性强的的预防方案。对于山地认为损害严重的地区,需要严格执行退耕还林、还草、封山育林、限制垦荒等措施,实现山区自然生态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山区发展必须处理好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协调好地质灾害防治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关系。

  4、完善山区基础设施,继续加大对水、电、路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其中,建设便利、畅通的交通网,对山区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美丽乡村建设的必要措施。具体来说,就是要把山区的农田水利和人畜饮水建设好,开通各个村的电视、电话及各种信息网络;办好教学、文化室、科技培训室、信息网络室、卫生室、文娱运动场所和交通运输场所。

农村经济调查报告6

  xx县xx村以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为抓手,以集体经济增长、土地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探索了以“土地合作经营”为核心的村集体经济发展“xx模式”。

  一主要做法

  1、成立土地合作社。为确保土地合作经营顺利推进,村支两委在村民会议民主决策的基础上,引导成立了xx村土地合作社。在不改变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前提下,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稳定所有权、保护承包权、放活经营权,以组为单位与土地合作社签订协议书,将全村4205亩农田经营权集中到土地合作社,再进行适度规模经营。土地合作期限为11年,与“二轮延包”时限一致。土地合作社收益分配采取“保底分红+二次分红”的方式,保底分红实行按人口分配,其中按“二轮延包”以来“有田有人”的300元/亩·年,“有人无田”和“有田无人”的按150元/亩·年,保底分红之外的部分,再按土地承包权入股比例进行“二次分红”。土地合作社将土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所有者紧密联结起来,为三者利益有效表达和矛盾协商解决提供了平台,较好地实现了“三权分置”后的责、权、利关系。

  2、成立农业发展有限公司。xx村集体、土地合作社和本村村民出资成立的水稻、农机、蔬菜、花卉苗木、养猪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合股成立xx营健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其股份结构为xx村集体以土地所有权、基础设施、服务配套等折股为30%,土地合作社以全村土地经营权折股为20%,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筹资500万元,占比50%。全村4205亩农田通过土地合作社以300元/亩·年的价格转租给营健公司,公司通过土地分租,提供农业综合性服务,兴办粮食加工、水稻秸秆加工等,延伸发展二、三产业获取利润。公司的利润按5:3:2的方式进行分配,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获得50%的收益,村集体获得30%的收益用于发展集体经济和村内公益事业,土地合作社获得20%的收益,用于土地入股农户的“二次分红”。

  3、竞价分租给职业农民。营健公司将农田按50—100亩划分为联片区块,统一编号,明确范围,按照公司对产业的统一规划和要求转租给本村的职业农民。公司与职业农民签订合同,职业农民按年度向公司交纳土地租金和100元/亩的保证金。20年土地租金为300元/亩,20xx年根据产业发展情况,通过村民大会表决后,改为竞价择优流转。拥有竞拍权的对象限本村户籍,且参加了专业培训的职业农民,起拍价为500元/亩·年,目前有意向承包报名的超过1万亩。

  4、建立农业市场化服务体系。为解决土地规模化经营后的生产管理问题,营健公司以专业化分工、市场化经营方式,着力构建农业生产技术技能服务、全程农机化服务、农资服务、烘干仓储加工服务、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等现代农业产业服务体系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目前已投资建成了xx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聘请湖南农大8位专家组成生态农业专家工作站,向职业农民提供各类专业化服务,显著提升了生产效率。

  二xx村集体经济盈利模式

  通过股份合作经营,村集体可以从xx营健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分得30%利润。

  1、服务体系盈利。职业农民承包土地的同时,购买营健公司所辖合作社的农资、农技、农机和烘干仓储等服务,既有效降低耕种成本,合作社又能取得盈利。20xx年,服务体系盈利近50万元,村集体获得利润分配15万元。

  2、经济实体盈利。营健公司已经取得“农民田间学校”申办资格,预计职业农民培训经费每年上千万元,利润相当可观,还将围绕“农民田间学校”发展餐饮、住宿等配套服务。20xx年还启动了峨山大坝农庄建设,村集体以自然资源占股20%;成立了xx建筑公司,村集体持股20%,形成源源不断的利润增长点。

  3、产业延伸盈利。xx村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整合资源,培育品牌,大力发展生态效益型特色农业和旅游农业,20xx年全力建设水稻+龙虾、蛙、鳖、鱼1000亩生态种养基地和500亩水果采摘基地,实现产业集中连片发展,打造绿色生态的xx品牌,进而依托xx品牌发展农业观光、民俗旅游、水上娱乐等休闲旅游项目,以及农产品深加工项目,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农产品由xx营健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统一负责加工、品牌打造和营销,旅游项目由公司进行业务培训,整合接待资源,制定服务标准,最大限度发掘“xx模式”潜力,实现村集体经济持续增长和农民增收。

  三取得成效

  1、粮食生产形势全面好转。开展土地合作经营之前,xx村人地矛盾突出,一方面是“有人无田种”,全村849人未分到田地,占总人口的20。3%;一方面是“有田无人种”,90多亩田地“抛荒”,双季稻不到种植面积的20%。土地合作经营有效解决了“有人无田”和“有田无人”的.矛盾,保障了农民的土地权益,激发了种田的积极性。20xx年,全村4205亩耕地全部实现双种双收(稻稻、稻油),双季稻种植面积从800亩增至2800亩,水稻平均亩产达920公斤,粮食产量3500余吨,较合作经营前多生产1400吨,增幅达66。7%。

  2、农业生产水平显著提高。随着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机械化、市场化水平提升。现有60户新型职业农民生产面积都在50—130亩,集中连片种植,实行统一标准,全面应用良种、良法、良技,享受xx营健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提供的从农资农技到加工销售的全程市场化服务,水稻亩均生产成本降低359元,双季稻亩均效益近1000元,“水稻+龙虾”基地每亩效益达20xx—5000元不等,高效、生态农业正在加快发展。

  3、村集体和农民群众获得感直线提升。在“xx模式”下,不仅探索了村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实现了集体经济收入的可持续增长,而且保障了农民的土地权益,促进了农民增收,20xx年人均纯收入达到21860元。同时,通过股份合作、民主决策的机制,进一步增强了村支两委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有效促进了村民民主自治进程,群众对村支两委的信任、对村级事务的关注、对产业发展的热情持续增长,幸福感、获得感大幅提升,为xx今后的快速发展构筑了坚实基础。

农村经济调查报告7

  摘要 在中国经济发展战略中,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始终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工业化的推进和城镇化的提速,农民收入增长来源日趋多元化、多样化。农民收入由主要来自农业转向农业和非农产业并举,农业收入由主要来自种植业转向种植业和养殖业并举,农民增收由主要靠增加产量、提高价格转向主要靠提高效益、扩大就业。随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追求生活质量的提高、生态环境的改善和自身的全面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农业和农村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农业和农村发展,不仅要保持数量增长,而且要注重改善结构、提高质量、增加效益;不仅要开发利用资源,而且要重视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仅要繁荣经济,而且要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当前,广大农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发展速度缓慢,集体经济“空壳”村现象相当普遍,严重制约着我县农村的发展及稳定。因此,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已成为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一、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我县辖8镇3乡(其中2个朝鲜族乡),123个行政村,耕地面积148万亩,总人口3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9.8万人,种植业以水稻、玉米、大豆、瓜菜、烤烟、万寿菊为主,养殖业以生猪生产为主,养鱼水面3.83万亩。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是农业、农村工作的首要问题和中心任务,也是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的部署,切实加强“三农”工作,坚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积极采取调整农业结构、扩大农民就业、加快科技进步等措施,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农民收入实现快速、稳步增长。据统计,20xx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651元,同比增长 14%;20xx年为4218元,同比增长16%;20xx年达到4881元,同比增长15.7%,特别是20xx年我县农业和农村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粮食总产量实现4.2亿公斤,增长5.8%,创历史新高,农业总产值实现24.22亿元,增长9.6%,畜牧业产值实现8亿元,增长7%,转移农村富裕劳动力3.9万人,实现劳务收入2.9亿元,农民人均收入实现5358元,增长9.8%。

  二、当前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在农民收入连年增长的形势下,我县的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存在许多的问题和不足,农业结构单一、基础设施差、农民增收难等问题仍然十分突出,成为制约我县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农民增收问题。农民增收困难是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近年来,县政府围绕这个中心,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的农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形成了六大主导产业。但总的看来,农民增收的形势仍不容乐观。由于农产品流通渠道不畅,价格低迷,农民从种植业中得到的收入不高。同时,乡镇企业不发达,依赖于乡镇企业的农民工资性收入也很少,农民增收的难度明显增加,农民收入增长趋缓,收入受阻。20xx年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881元。从收入来源看:工资性收入(外出务工收入)达到1462元,占全部收入的比重为30%;家庭经营性收入3406元,占全部收入的比重为70%;财产性收入13元。人均工业收入仅有38元,占农民收入的1%;家庭经营性收入中第一产业收入为2633元,占家庭经营收入的78% (其中种植业收入占一产收入的86.8%,牧业收入占一产收入的12%),家庭经营性收入仍然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农民靠政策增收、靠“天”增收成份较大,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建立尚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二)结构调整问题。

  一是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还不够突出,品种结构和生产布局还没有大的变化,农业的质量和效益提高不大。我县虽加大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但在调整过程中过于强调粮经结构,种养结构比例的改变,重视面积和数量的扩张,面对提高农业质量,培育品牌,忽视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对万寿菊、烤烟等具有市场竞争能力的优质、特色农产品扶持开发不够,形不成规模经济。对农业结构调整的认识还不够全面,还没有从根本上跳出就农业调农业的小圈子,农村一、二、三产业结构仍不合理。

  二是农民分散种植,难以形成规模。农户农业生产属于以一家一户的分散模式为主。由于生产分散,不能形成一定的规模,销售也以自产自销为主,形不成规模效益,从而限制了农户收入。

  三是农民既是决策者,又是生产者和管理者,还是销售者。在广大农村,由于信息闭塞,农民即要掌握先进的生产管理技术,又要面对千变万化的市场信息,往往无法兼顾。四是农民随大流现象突出。农户普遍文化程度不高,获取信息能力弱,不能及时得到准确信息。在产业发展之初,嫌种子或生产资料价格太贵投资大,怕技术水平跟不上,又不能确定市场销路好坏。他们往往是在看到左邻右舍或亲戚因发展某种产业致富,而跟随进行产业调整,一拥而上,往往出现增产不增收的情况。

  (三)投入问题。农用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过快,生产成本较高,抵消了“一免三补”政策使农民增加的收入,据20xx年备春耕期测算,农资在去年的高价位基础上部分品种如国产二铵虽然价格回落,但同近5年的.平均价格相比,化肥价格普遍上涨20—30%以上,特别是钾肥价格吨价5600元,比20xx年上涨 1700元,因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亩增加成本25—30元,全县农业增加投入3100万元,占农业总投入的7%。而且粮食价格偏低,按照现在的投入水平测算,如果玉米价格在1.1元/公斤,大豆价格在3.2元/公斤,水稻价格在1.5元/公斤时,农民种地效益几乎为零。

  (四)乡村债务问题。由于乡镇企业和村办企业大部分停产倒闭或改制,有的给镇村两级经济留下沉重的负担,负债相当严重。目前,我县123个村负债 8223.9万元,村均负债66.9万元,按农业人口计算人均负债432.8元。每年的收入不够还银行利息,严重影响乡镇和村组织正常工作的开展。许多村组织在发展和壮大集体经济上缺乏思路,步伐缓慢,不敢担风险,导致集体经济无项目,“空壳村”现象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另外,有许多村,看上去每年有几万元的收入,实际上欠银行贷款,集体公用资金往往是负数。在这种情况下,领导班子威信自然降低,集体的凝聚力愈加弱化, “无钱办事”问题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五)农业产业化问题。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整体运行状况较好,在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目前,全县各级农业产业化龙头组织已发展到19家,省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龙头企业4家。全县加工型龙头企业资产总额已达到54820万元,实际加工能力达到187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51200万元,创利润3980万元,上缴税金1776万元。全县直接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农户达到3.7万户。像万寿菊产业在省级龙头企业山东诸城莲春色素提纯有限公司鸡东分公司的带动下,经过9年的发展,基地面积也由试种时的1500亩稳步增长到3万亩,万寿菊生产基地累计种植万寿菊16.5万亩,产鲜花16.5万吨,有3000多农户种植万寿菊,总收入1.15亿元,户均收入3.8万元,企业缴纳税金470万元,万寿菊这个产业已成为鸡东县的富民产业,成为拉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农业产业化支柱产业。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是农业产业化整体水平不高。龙头企业有所发展,但发展步伐仍较缓慢,企业规模小,农产品加工不足,产品档次低,目前,全县省级龙头企业仅有2户,基地总面积4万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4%,同其他地区相比,无论是数量、规模还是带动能力,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大多数龙头企业对农产品仍停留在粗浅加工的层面上,精深加工比重很小,技术含量和科技附加值都比较低,产品缺乏竞争力,企业效益不明显。

  二是经营主体和农民的利益联接不紧密。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中介组织建设滞后,产业化经营体系还未完全形成,难以适应产业化发展形势的需要,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很微弱,还没有真正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且利益联结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在有市场波动时难以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在交易中农户牌弱势地位,利益得不到有效维护。而作为农民一方,也一定履行“订单”合约,会出现产品注射高价处的违约行为。

  三是扶持发展措施不力,专项资金少,贷款比较困难。国家、省项目扶持资金有所增加,但长期以来公共财政和民营资本对农业投入欠帐太多,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和投入方向分散,企业规模现状整体落后,资金扶持力度明显不足,农业公共服务条件仍然较差,产业化科技装备水平落后,许多好的发展设想难以实施,缺乏有效的产前、产中、产后跟踪服务,表现在产前对市场的预测能力弱,产中的技术服务不配套,产后的销售服务跟不上。

农村经济调查报告8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入和新农村建设的稳步推进,X县XX镇农业生产在保持较快发展速度的同时,“一村一品”、“百千亿”等产业规划也取得明显成效,但农民创收增收的长效机制仍未真正建立,城乡差距还在进一步加大,因此如何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业发展、繁荣农村面貌、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是当前尤为迫切的任务。进入“十二五”时期,我国对农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农”问题成为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现根据镇党委、镇政府的统筹部署,对镇域农村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门的调研和思考。

  一、基本情况

  XX镇地处四川盆地南缘,为X县的北大门,是县城所在地和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又是川、滇、黔结合部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全镇幅员面积xx7.6公里,辖26个村、6个社区居委会,农业社186个,总农户14679户,农业人口47748人,耕地11167亩,林地xx万亩,是川南最大的建制镇。

  截止20xx年底,全镇第一、二、三产业比重为3:5:2,种植粮食主要以玉米、小麦、红苕为主,经济作物有蔬菜、薯类、瓜果、豆类、茶叶等,养殖业以猪、牛、鸡、兔、鱼等为主。据镇政府提供的统计报表反映,20xx年全镇地区生产总值达29.8亿元,农户固定资产总投资完成2558万元,完成粮食总产量xx116吨、蔬菜总产量31421吨、肉类总产量5912吨,农民人均纯收入7038元。完成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1.9万余人,实现劳务收入1.35亿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生产生活条件差。多年来投入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以几近成倍的速度增长,但受自然条件和地理位臵的限制,加之镇村财力紧张、前期成本过高,全镇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依然较差,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一是生产生活用水难。“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尽管实施了山区微水治旱、人畜饮水工程,广修水利,但仍有相当数量的田地存在靠天吃饭的现象。二是道路交通困难。自实施“交通大会战”、“公路村村通”以来,农村交通得到较大改善,但道路交通网络还未真正形成,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资料运输和农副产品对外销售。三是住房条件差。虽然大部分农户建起了楼房,改善了居住条件。但仍有相当一部分高山、深山区农户,因经济困难,至今还居住在破败的土墙房里,居住条件较为恶劣,甚至有的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四是就医条件差。随着镇卫生院的改造升级及村级卫生站的成立,一般的.感冒等小微病症可就近医疗外,但稍有些难度的病症还得到县级医院就医。

  (二)农民创收增收机制缺乏。经过近几年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以及不懈地实施为民办实事项目,群众收入得到稳步提高,但镇域农民创收增收的长效机制还未真正建立。主要原因有:一是增收方式单一。除了农业生产和部分从事经营服务、外出务工收入外,几乎没有其他收入渠道。二是农业生产效益不高。由于受生产条件的制约,农民科学文化水平不高,对新品种、新技术接受能力差,农业产出效益低。三是农技服务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尽管上级相关部门也到镇村举办一些如科技赶场、结带帮扶等形式的培训活动,但缺少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长效机制和配套政策,尤其是山区农业,更加需要加强示范带动。四是农副产品市场商品性差。部分群众市场经济意识不强,农副产品产销不对路,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生产积极性。五是农业资金贫乏。在镇村干部的引导和帮助下,有的群众逐步树立了市场经济意识和发展意识,也寻找到了一些致富项目,但就是手头缺乏资金,无法实施发展规划,失去了致富先机。

  (三)环境污染引发的社会问题日益突出。由于镇域内煤矿山资源的大量开发、城镇化快速发展与城镇综合承载力之间的矛盾、自然条件等原因,固体垃圾、气体污染引发的社会问题日益突出。一是农民生存环境恶劣。水质、空气污染使得农民的生存环境变得非常恶劣,不但当地群众身体健康受到威胁,给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进一步改善也带来了更高的成本。二是环境污染严重制约农业发展。因垃圾污染造成农业生产用水受到严重影响,而且山区水源匮乏、沉陷区面积不断扩大,导致种植业产量存在下降的隐患,家禽和牲畜死亡率明显增高,生产出的农副产品品质低劣,缺乏市场竞争力,严重制约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三是基层组织凝聚力受到严峻考验。部分村社因污染问题得不到解决,村民正常生产生活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扰,村组干部在群众中的威信和信誉降低,工作难以顺利开展。

  三、对策措施

  农民创收增收不能就农业谈农业,必须将其臵于整个国民经济中,在城乡统筹发展中考虑。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关键是要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根本出发点,通过制度创新,解决农民创收增收的制度性障碍。XX镇结合实际,提出“123456”战略(即打造一个旅游品牌、实施两大转移工程、健全三项服务体系、探索四种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完善五套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六大产业化基地)推动解决农民创收增收的后劲问题,力促农民创收增收保持稳定、持续发展。

  (一)打造一个旅游品牌。

  即打造“龙茶花海”旅游品牌,做大做强生态文化旅游产业。立足独特的自然区位条件、秀丽的茶花风光与古朴的僰乡文化资源优势,以“XX花海”旅游品牌及一年一度的“X

  花节”为契机和重要载体,打响“休闲XX”、“养生XX”、“神韵XX”等休闲观光产品,凝聚更多的人气和商气,做大做强“龙茶花海”旅游品牌,打造全市首个花卉苗木亿元产值的特色农业产业园区。据统计,X县XX花卉园艺公司聘请当地农民做工,每年可解决当地农村劳动力近200人,公司规划在未来2—3年内规模再增长一倍,即时可辐射带动当地农户2000多户致富。2011年3月,“XX花海”旅游品牌推介会的成功召开,共接待游客13.8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00余万元,招商引资突破1亿元,推动了以观光旅游为主要的现代服务业新突破,为XX镇乃至X县旅游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实施两大转移工程。

  一是实施部分农民搬迁转移工程。对居住在高(深)山区、交通条件不便、生活用水困难的农户,按照“政府主导、和谐搬迁、统规自建”的原则,实施“山上向山下转移”战略,切实做好新农村村庄规划和村组农户集聚区的水、电、气和道路、电视、有线电话等基础配套,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缩小城乡差距。这不仅是“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绿色生态屏障”的需要,也是“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的必然要求。

  二是实施劳动力转移工程。以XX、XX两个园区建设为契机,着力引导农民转变“固守一亩三分地”的传统思想,做好用工政策咨询和就业指导、职业介绍等服务,逐步建立和

  完善劳务输出网络,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充分转移、充分就业。同时,要加强乡镇农村劳动力市场建设,健全劳动保护机制,做好法律援助服务,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三)健全三项服务体系。

  一是建立农业科技服务网络体系。调整充实农业科技服务队伍,在镇村两级建立一个覆盖全镇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经常走村串户、深入田间,对农业生产进行适时的技术指导,而非等农民上门来问。广播站要开辟农业服务专题节目,及时向农户宣传农村实用技术和先进的种植、养殖技术方法,报到天气预报和防虫防灾、防病防疫信息,提醒农户做好技术管护和病虫害防治工作。

  二是健全农业产品信息网络体系。建立农村信息服务中心,加大对农资产品和农副产品生产、销售信息的收集,及时宣传推广极具市场竞争优势的品种。成立农副产品营销服务机构,积极与营销大户联系落实订单,努力组织好本地产品的对外营销工作。

  三是完善农村技术教育培训网络体系。继续推进农村远程教育站点的改造升级,健全农村技术教育网络体系,加强对种养殖业技术和病虫害防治、卫生防疫的系统教育培训,进一步提高广大农户科学种植、科学养殖的技能水平。探索成立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充分依托城镇职业教育资源平台,加大对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和法律法规知识的培训,千方百计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

  (四)探索四种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一是引进优质高效品种,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引进周期短、风险低、见效快的品种项目,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加快经济运行速度,提高农业产出效益。如田坝村的反季节葵瓜,一年出2—3季产品,提高土地产出总量;引进二元杂交母猪和三元杂交商品猪等优良品种,缩短成栏周期;发展土鸡、野兔等家禽养殖业,力争一年出三栏,提高出栏效率和产出效益。大力发展优质时鲜蔬菜种植业和家禽、牧畜养殖业,形成粮食、蔬菜作物种植和家禽、牲畜养殖并存的农业经济结构。

  二是培养种植大户,突出示范带动作用。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要切实加大对XX花卉、XX建司、XX木业等骨干工企业和XX生昊、XX经果林等专合经济组织的扶持与培育力度,重点扶持一批具有一定经济基础、掌握一定农业技术、具有一定发展潜力的种植、养殖示范大户,积极培育农村新型经纪人和农业实用人才,以点带面推动全镇农业经济的发展。

  三是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合理、有偿流转,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总结推广X县XX花卉有限公司租用农民土地、打造万亩X花基地的成功经验,积极引导农户以土地入股等方式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实行有偿转让,进一步整合农村土地资源,促进农业生产和产业发展规模化。

  四是积极构建现代农业企业制度。探索试行“订单式”

  农业,即由公司与农户签订农副产品生产、收购协议,农户负责按照订单生产,公司负责产品收购;不断完善“公司+(基地+专合组织+)农户”式农业,即将整个农业项目全部实行公司化运作,公司自行负责生产经营管理,自担风险、自负盈亏,农户仅以雇工形式受聘于公司进行生产作业。这不仅有利于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也有利于农业生产效率、农副产品质量和农业产出效益的提高。

  (五)完善五套基础设施网络。

  一是加强水利建设,改善生产生活用水条件。落实专项资金,在符合条件的村组修建小型水库;加大财政奖补力度,鼓励农户修建蓄水池,改造升级、引进购置新型提灌设备,确保农村生产用水和人畜饮水需要。

  二是加强村社道路建设,改善农村交通运输条件。加大对村社机耕道的改造力度,在实现公路村村通的基础上,力争实现入户路硬化率xx0%;拓宽村级以上道路,进一步改善路面状况,提高运输能力。

  三是发展广电事业,解决农村电视收视难问题。实行政策倾斜,因地制宜地发展山区农村广电影视事业,实现公共信息资源的城乡共享。在场镇周边村社大力发展光纤电视;在远离城镇的山区村社发展卫星地面接收系统,并在安装收费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彻底解决长期困扰农户的“有电视无节目”的尴尬问题。

  四是加强学校建设,改善农民子女上学条件。积极争取

  上级有关部门支持,及时对镇域内九年制义务教育学校进行整合或扩建,进一步优化配臵教育资源,不断改善农村教育条件,大力促进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

  五是加强卫生体系建设,改善农村就医条件。加强对农村医疗卫生站的技术指导,建立健全农村医疗网络,加大投入引进或购置一些必备的医疗设备,加强镇卫生院基础建设,优化乡镇医生队伍结构,巩固农村医疗队伍。

  (六)建设六大产业化基地。

  一是打造工业园区辐射范围内“第二产业新农村”。以余箐、塘坝工业园区为轴心,加快周边“服务工业、反哺农业”为模式的新农村进程。在加大大项目招商力度的同时,注重带动周边村社为之配套形成产业链,积极引导周边村社企业做大做强房产、物流、机械、建材、矿产品深加工等支柱产业和发展农贸市场、商店、饭馆等服务业,使周边村社成为工业园区“编外”的生活配套区,使农民能实实在在地享受着园区工业化带来的成果。

  二是打造XX村林畜一体化农业示范基地。围绕发展节约型、健康型、生态型畜牧养殖业,推行林畜立体化养殖,实现林下畜牧养殖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按照“整村推进、连片开发”的原则,以XX、XX等xx个村为主,发展XX南部规模最大特色优质的经果林5000亩以上,并充分利用果林地资源,加大林地改造,扩大林下喂养土鸡、珍珠鸡、贵妃鸡等名贵鸡种和圈养野兔、肉羊、梅花鹿等畜牧产业规模。截止目前,该产业项目带动农户6xx2户,助农增收人均达xx00元,预计在3年之内实现规模化养殖年产值达xx00余万元,项目区人均收入将突破万元。

  三是打造XX村县城后花园观光农业带。充分利用紧邻城郊、交通便利、基础较好的优势,围绕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规划公路沿线生态林、山区经果林和庭院花卉繁育,绿化荒山荒土,全面完成“两林一花”产业发展4000亩任务,进一步发挥XX作为县城“肺叶”功能;大力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重点发展田园特色种养植业,兴办农家乐,进一步发挥XX作为县城“休闲地”功能,突出城郊型农村经济特色,努力把XX村建设成为“县城后花园”。

  四是打造XX优质水产品养殖基地。按照镇域经济发展规划,以XX水产养殖基地为平台,以优化配臵渔业资源和旅游资源为抓手,以实现三大产业的相互融合、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为目标,采取点面推进、连片开发的方式大力发展无公害水产养殖500亩以上。充分发挥农民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以水产养殖协会为龙头,自主推广“稻—鱼”、“鲢鱼、鲫鱼混养”等特色养殖模式,并外聘专家组织培训,加强技术指导,努力打造以养殖、垂钓、观光、餐饮、度假为一体的现代化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进一步提升“一村一品”的影响力。

  五是打造田坝高山生态蔬菜基地。由于XX村独特的自然气候条件,村民种植的反季节无公害蔬菜已深得市民喜爱。

  为突出“一村一品”特色,应尽快制定XX高山反季节蔬菜种植业综合发展规划,利用高山竹林发展林下养殖,牲禽粪便可以为蔬菜产业提供肥料,蔬菜种植业残留的“垃圾”可以为林下养殖提供饲料,发展高山反季节蔬菜可以说是一项低成本高效益、真正体现无公害的绿色农产品的朝阳产业。

  六是打造XXX乡特色商业新圈。为加快区域商贸流通,发展民俗文化旅游及现代公务、会议旅游产业,提升第三产业发展水平,斥资将川南综合市场附近失地农民迁建形成的城市次干街道进行改造升级,将其打造为以大空间商业街为核心,以单位商业店铺为主导,实现建筑品质、开发品位及社会美誉三丰收,最终形成以僰乡特色商品生产、深加工、销售、服务为一体的具有川南特色风味的精品商业步行街

农村经济调查报告9

  摘要:如今,新农村建设已经成为热点话题,农村经济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存在诸多弊端。这些弊端的出现有的是因为制度上的不完善,有的是因为农民的自身素质较差,还有的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要想继续快速发展,究出其中的原因,并对症下药才是良策。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家对农村发展的进一步重视,我国农村经济在近几年得到了迅猛发展,农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现以家乡农村经济发展为例,谈一谈本人的一些看法。

  现在家乡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重要的趋势:

  一、多样化发展。

  记得小时候眼里的种地就是种小麦和大豆,每家每户都只种这两样作物,放眼望去,整个山坡上也单调的很。那时候农民们安于现状,不积极寻求突破,沿着老一代的耕种模式一步一步往下走。省吃俭用,拼死拼活的,一年到头收入仅仅聊补支出。而现在,年青一代加入农民行业,不仅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一定的科学技术,还带来了无尽的活力与敢闯敢拼的干劲。再加上国家的大力扶持,政府有意引进新品种、新项目,使得农村经济的多样化大大增加。现在,传统的小麦已经很少有人种植了,大多数人都转而种一些经济效益高的作物,而且在随着市场的需要不断地更新新品种,改良新技术。还有一些有条件的人家选择直接放弃种田,做起了养殖业,效益颇丰。

  二、特色项目重点发展。

  家乡的人参与木耳产业乃是一大特色,但之前由于技术与销售方面的诸多问题导致大多数人不愿意投身到这个投资高风险大的行业,从而导致其发展严重受阻,仅有几个散户小本经营维持生计。这几年,当地政府十分重视该项目的发展,不仅时常请来专家为种植的农户讲解技术,还积极联络买家,解决销售方面问题。有了政府的大力帮助,不少农户相继加入该行业之中,使之蓬勃发展。现在,已经有不少的农户靠种参、种植黑木耳不仅脱贫,还实现了致富的目的。可谓形势一片大好。

  三、科技渗透无处不在。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农村居民的文化水平有了显著提高,而且电脑等工具的普及,使得农民对知识更加渴望,索求也更加方便。再加上当地政府经常会请来专家对农民进行针对性的知识辅导,农民可以较为容易的把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原先看似只会靠天吃饭的农民也知道拿起科学武器进行“维权”,这是农村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虽然农村发展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但发展中的弊端不可避免。现就我自己的看法,提几点意见:

  一,应向规模化发展。

  农村产业向多元化发展的同时必然会带来一些弊端,种植项目不集中就是其中一个。就如我们村子,有养牛的,有种参的,有种木耳的,当然还有种地的。而种地的之中,又有种粮油的,如玉米、大豆;种经济作物的,如角瓜、水飞蓟等。这样不仅不易于管理,还使销售成了每年秋收后农民面临的一大难题。种植该作物的人少,相关信息就少,更容易受天灾人祸的影响。而收获量少,买家就不太注意,不愿去当地收购,或故意压低收购价,使农民卖粮时十分被动。如果形成了规模,不仅耕种收获时方便快捷,还可以利用规模效用增加农民的收益。这一点需要政府和农民的共同努力。

  二、提供更多的科学技术与销售信息。

  脚下踩着的黑土地是一块丰富的宝藏,加以充分利用可以养育出许多高效益的作物。但农民之所以不去选择种植,一是因为没技术,不会管理;二是因为害怕销售不出去。现在虽然不时会有专家来给农民讲解种植技术,但相对于农民知识的缺乏明显还是不够。农民往往会因为技术不过关而蒙受巨大损失,从而丧失积极性。所以应该加大知识技术的普及力度,除了专家讲解外,还可以广发相关书籍,甚至是办培训

  班都是可行的。至于销售问题,相关部门可以积极联系厂家,与之签订合同,保证产品的销售量及售价。这样解决了农民的后顾之忧,他们也就可以全心且放心的经营自己的产业,效益自然而然的就上去了。

  三、提高农民的创业积极性。

  如前文所说,农民因为害怕风险,害怕损失,显得畏首畏尾。很多人不敢做这个,又不敢碰那个,就知道按部就班的种地卖粮,这样很难走上致富之路。所以,如何提高农民的创业积极性,已经成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大重要工作。只有积极性有了,做事才能有干劲,才能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才能。做好自己的事。应该依靠宣传和相关书籍开阔农民的视野,让他们的.目光放长远一些。多介绍一些好的投资项目,多引进一些适合当地的新品种,比多给农民发几百块钱的补助款要有用的多。同时,借鉴先富带后富的思路,也可以先重点建设某些农户的产业,让他们做大做强。其他农户见到做这行有甜头,也一定会积极参加进来。到时可以让有经验的几户再与后加入的分享经验,共同走上致富路。这样既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又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技术经验上的严重缺乏状况。

  国家的十二五规划中提到要大力推进农村经济建设,全面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这对农村的发展与改革是一个极大地契机。当地政府以及广大农民都应抓住机会,大力发展农业经济,改善自己的生活水平。当然改革就需要不断地探索,而探索就免不了会出现弊端与错误,这时我们应该坦然面对,积极改正补救,尽量做到是损失最小化,以更快的速度达到预期的目标。

  以上观点均属个人看法,只是希望自己可以为家乡的经济发展提出一点有用的建议,做出一点贡献,希望家乡及所有的农村都可以稳步快速的发展,农民都可以尽早过上好的生活。

农村经济调查报告10

  每次到基层调查,都会发现一些新的情况,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最近我在调查农村产业结构的过程中,就发现黄茅乡白洋村陆明建等9户农民联合开发荒山,走出了一条发展农村经济联合体的成功之路,为当前我们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保障农民增收提供了一种良好的组织形式。

  会同县黄茅乡白洋村距洪江区仅2公里,交通优势明显。1996年初,看到城区建筑用砂紧缺,盼望致富但一直苦于没有路子和开发启动资金的陆明建、陆明军、梁厚成等9人开始合伙投资购买打砂船。刚搞了几个月,就遇上了“7。17”特大洪灾,他们为了救出被洪水围困的村民,不得不忍痛损失了价值6万余元的打砂设备。洪灾过后,他们又东凑西借地筹资购买了一套设备,重操打砂旧业。一年后,由于打砂业对河道破坏严重,航管部门加强了管理,加上砂石资源有限,不是长久之计,陆明建等人寻思另找其他的出路。正在这时,白洋村有一片300多亩的荒山要对外公开招租,且优惠条件较多。陆明建等人一合计,投标承包村集体荒山的决议很快形成,竞标也顺利成功,承包期30年,承包10年后按每一株果树0.3元的标准交纳租金,承包合同经县公证处公证后立即生效。从1998年开始开发至今,他们已累计投资11万多元,其中直接投入现金6万余元,自己投劳1200多个。已栽种优质板栗XX株,优质梨树3000多株,杨梅、碰柑、脆蜜桃等1000多株,去年已开始挂果生产,估计进入盛果期后年产值可达25万元以上。

  调查分析表明,陆明建等9户联营开发荒山创办的果园基地,是一个具有明显典型意义的农村经济联合体。这个农民经济联合体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有紧密的组织形式。联营的9户平时关系非常密切,均有直接或间接的亲戚关系。如陆明建与陆明忠、陆明军是兄弟,而梁厚成又是他们的舅父。正因为有沾亲带故的密切关系,这个联合体才能长期维持。同时,他们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9户的18个劳力全部为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二是有民主的管理方式。9人中没有具体的负责人,有事平等商量,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进行表决。对联合体的日常管理则实行轮流值班制度,有事时个人与个人之间可以进行调济。联合体设有出纳、会计和计工员,每月公布一次劳动工日、收入和开支,保证工作和收支的透明度。三是有科学的投入分配机制。9户的股权相等,投入与分配相同。联合园艺场的投入全部从打砂收入中开支,而打砂收入是按劳动工日计算的,个人的`这项收入不足以弥补投入资金时,必须由私人垫钱补足。对园艺场的收益分配,实行平时劳动计工制,全年收入除去成本后,再按劳动工日进行分配,促使大家共同参加劳动,真正体现了利益均沾、按劳分配的原则。

  通过调查剖析,我感触很深,陆明建等9户农民兴办的经济联合体走出了一条符合现阶段农村实际、有利于盘活存量、激活生产要素、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路子,不正是我们各级党委、政府为之苦苦探寻的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最好形式吗?

  启示之一:兴办农村经济联合体是聚集农村闲散资金,盘活农村存量资产的现实途径。当前,农村发展一方面是由于资金缺乏,闲置的存量资产得不到开发利用,另一方面是广大群众中零散的资金得不到有效利用,常常是存到银行吃那点少得可怜的利息。据调查,会同县农民存款余额去年已超过10亿元,而农村却闲置着大量的“四荒”地和一些集体资产,黄茅乡白洋村就有XX多亩荒山至今未得到有效开发。兴办农村经济联合体,可以把农民闲散的资金聚集起来,集中资金盘活农村存量资产。陆明建等人组建农村经济联合体以来,已累计投入11万余元资金,开发荒山300余亩。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如果不搞开发,他们的这些钱也存不起来。而像他们这样的联合体,会同县已不下50个,聚集农村闲散资金超过800万元,累计开发荒山1。8万余亩,盘活农村存量资产约400多万元。

  启示之二:兴办农村经济联合体是防范市场风险,调动农民搞产业结构调整积极性的有效途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推进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与农民群众存在的保守观念、怕担风险的观念始终是一对重要矛盾。农民怕担风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农民自身因素的影响,如敢闯敢冒精神缺乏,小富即安思想严重;也有市场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如市场变幻莫测,农民群众无所适从;现阶段农民经济实力薄弱、资金积累十分有限,在市场中难以经受风吹雨打等等。农村经济联合体把分散的、单个的农民组织起来,共同闯荡市场,一方面可以集众人之智,研究市场规律,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最大限度地降低市场风险;另一方面,即使有市场风险,由于人多势众,风险共担,对单个的农民来讲可以免遭毁灭性的打击。因此,以利益均沾、风险共担为主要特征的农村经济联合体就成为农民防范和化解市场风险的有效载体,进而促进农民主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白洋村陆明建等人联合开发荒山后,就带动了该村杨文武等6户联合租赁开发村集体的楠竹低产残次林100多亩。

  启示之三:兴办农村经济联合体必须切实加大引导和服务力度,营造宽松的外部发展环境。农村经济联合体是农民群众在不断适应新形势下农村经济发展规律的实践中自发创造的一种组织形式,各级党委、政府要加以正确引导和搞好服务,为其创造一个良好外部环境,促使其健康发展。从黄茅乡的实践和农民群众的要求看,引导和服务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切实保护好他们的权益。要营造一种大力支持农村经济联合体发展的氛围,特别是从法律上保护好他们的权益,防止破坏和侵害他们的合法利益,让他们吃下搞开发的“定心丸”。二是切实加强服务。为他们提供技术、信息和销售服务,帮助他们搞开发,闯市场。在调查中,许多参与开发的群众普遍要求,为“三农”服务的人才要更多一点、作风要更深入一点,特别是对农资部门假药、假种的问题意见十分强烈。三是完善配套机制。要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发展农村经济的有关改革,特别是要求尽快建立和完善土地流转、乡村企业改制、科技推广、开发激励等机制,以推动农村经济联合体的发展。四是要注重总结推广,发挥农村经济联合体的示范带动效应,促进农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启示之四:兴办农村经济联合体必须切实加强自身管理,实现良性发展。农村经济联合体是农民自发组织的,目前还没有统一的管理模式,且大多数农村经济联合体组织松散,农民素质普遍不高,制约了农村经济联合体的健康发展。从陆明建等人的实践看,加强农村经济联合体的自身管理非常重要。否则,兴办的联合体也将是昙花一现,过眼云烟而已。当前,农村经济联合体加强自身管理重点在三个方面:一要克服随意性,增强联合体的组织性、法律性。要防止群众办联合体重宗族关系、亲朋关系,而忽视必要的法律手续和制度建设的现象,切实完善联合体的组织管理形式。二要克服传统性,增强联合体的科技含量。要面向市场发展生产项目,科学调整产业结构,特别要重视科技素质的提高。以陆明建9户联合体为例,他们9户中没有一个果树专业技术人员,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联合体的发展。三要克服保守性,永葆艰苦奋斗、开拓奋进的创业精神。要保持良好的团结创业精神,坚持艰苦创业,防止小富即安,小富即收;要积极引进新品种、新项目、新技术;要大力开拓市场、占领市场;要不断改革和创新管理模式,推动联合体健康发展。

农村经济调查报告11

  近期,我们对落实中央和省委农村政策、深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和当前春耕备耕等三个方面的工作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尽管去年中央和省委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全国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村经济开始复苏;今年,中央和省委继续在加大农业投入等方面拿出了许多“真金白银”,大大刺激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整个农村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但在这些大好形势的背后仍然存在着一些深层次的突出问题,农村多年积累下来的突出问题很难在一朝一夕予以解决,在农村问题的上我们只是刚刚破题,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仍然很多。就我市而言,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七个方面:

  1、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高。一是水利设施抗灾能力弱。近些年,我市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利用国家的水利项目资金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改造了部分水利基础设施,大江大河的治理基本完成,大型泵站水库有所改善,但大量的塘堰水库沟渠等水利设施多年投入不足,年久失修,抗旱、排涝设施老化,渠道淤塞,病险水库面大,农业抗灾能力弱。二是标准化农田比例不高。“田成块、路成网、渠相通、沟相连”的标准化农业比例低,综合生产效益低,全市标准农田不到50%,难以形成农业规模经营。三是农村生产生活“四难”问题突出。即行路难、用水难、看病难和信息交流难比较突出农,生产生活条件太差。大多数村没有像样的公路,只有残缺不全的“断头路、泥巴路”,农村的资源优势很难转变为经济优势;农村供水网络、医疗网络和信息网络的建设才刚刚起步,农民生产生活仍然十分困难,农业基础薄弱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

  2、农村基层运转困难,基层组织战斗力不强。一方面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十分缓慢,村级公益事业长期投入不足,生产和生活条件难以得到改善;农村税费改革完成后,相应的配套改革还没有跟上,村组机构仍然比较庞大,而用于支撑村级运转的农业税附加和转移支付还不能满足村级的正常运转,部分村干部待遇过低,基层干部工作积极性不高,基层组织凝聚力、战斗力不强,造成农村基层运转困难;另一方面多年来形成的沉重镇村债务像是一个巨大的包袱压在镇村头上,就赤壁市而言镇村债务仍然很重,通过去年的多法化债,债务仍高达4064。61万元,其中债务最多的村达到100多万元,镇村债务不能妥善解决,农村经济发展将长期受到制约。

  3、农村土地纠纷不断,二轮土地延包完善工作较困难。由于好政策给农业带来了很多实惠,农村土地从过去的包袱变成了今天的抢手货。土地的一轮承包已过去30年,二轮延包也过去七八年,农村土地结构、人员结构和经营关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于土地多年来不值钱,土地和承包者之间的经营关系没有理顺和规范,而造成当前大量的土地纠纷问题,再加上由于过去的二轮延包极不规范,许多土地一时难以确权、确地到户,所以二轮土地延包的完善工作在实际操作中有一定困难。

  4、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全市农业生产主要还是以分散的农户家庭经营为主体,仍停留在小而全的小农经济状态,农业的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农民的市场组织化程度不高,应对和抗御市场能力弱,这些都制约着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5、农业科技投入不足,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就我市而言,农业科技投入增长比严重滞后于经济增长速度,在科技队伍建设、科技机构的健全、科技宣传和新技术推广应用等方面投入不足。由于资金投入、人事编制等问题的制约,造成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再加之服务机构机制不活、体制不新等问题,使服务体系很难发挥自身作用,有一些地方和部门甚至呈现出“网破、线断、人散”的局面;科技人员素质不高,科技队伍人心不稳,多数人知识老化,农村普遍存在新技术、新品种推广不开,农业信息获取缺乏有效渠道等问题。

  6、城乡统筹程度低,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尚未建立。国家城乡统筹发展的政策到位需要一个过程,县乡统筹发展尚未起步,农村各项事业发展缺乏后劲。农民靠政策增收、靠“天”增收成份较大,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建立尚需要一个较长的程度。

  7、春耕备耕中存的问题。一是高产高效种苗推广适用效果不好,对不熟悉的良种农民不是很接受;种子市场管理不到位,农民的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在购种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不少农户购种时上当受骗。二是农资管理有待加强,一方面农资市场价格不稳定,农民担心农资涨价;另一方面农资品质不高,以次充优、以假乱真的'象现依然存,农民防不胜防。三是农金相对短缺,由信用社按农户的信用等级予以放贷,而我市农民的信用意识不强,评上信用等级的农户不多,所以造成一方面农民贷不到款,另一方面信用社的钱放不出去。

  针对存在的问题,今年我市将采取以下五项措施。

  1、解决“四难”,建设“四网”。一是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力度,在抓好通乡油路建设的同时,利用国家实施“村村通”工程,彻底消灭断头路、泥巴路,实行桥涵闸配套,逐步形成市、镇、村三级道路硬化网络。二是加大“三建三改”工程建设力度,进一步实施好“人畜饮水”工程,今年初步完成全市40%以上村的供水管网建设,通过2—3年的努力,逐步建起农村自来水供水网络,让农民用上卫生安全的饮用水。三是建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每年选择1至2个乡镇办合作试点,健全规范村级医疗机构,解决农民小病不就医,大病难就医的问题。四是进一步扩大广播、电视网的覆盖面,开设农业信息专栏,延伸互联网信息到农村,设立村组信息中心户,采用高科技手段为农民搞好农业信息服务。在“四网”的在建设中,实行科学规划,统筹安排,综合建设。把农村小康建设、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农业项目等资金捆绑在一起使用,提高投入效益。“四网”建设分层次推进,每年选择几个有基础的乡镇,实施好一两个项目,花3—5年的时间建设农村“四网”。同时,抓好农村投资体制改革,逐步改革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体制,大力推行“民主谋水利,民营兴水利,民众干水利”,把水利经营推向市场,利用民间资本改造农村水利设施。

  2、落实党的农村政策,不断深化农村改革。一是继续落实好农村税费改革政策,把农业税免征政策落实到千家万户;二是进一步深化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去年我市开展了合村并组工作,全市247个行政村已合并为149个,减少村干部750人,今年重点抓好组的合并,力争合组在现有的基础上减少三分之一以上,把减人、减事、减支落到实处;村组合并完成后,将村干部纳入财政供养,每村财政供养三人,按村的大小不同每村每月财政支付村干部工资1000至1200元,并实行严格的责任考核,增强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确保村组的正常运转。三是加强农村财务管理。继续落实好“双代管”的有关政策;努力化解村债务,要采多法化债,今年再化债30%;继续加强涉农收费的监督管理,定期开展专项整治,防止农民负担反弹,切实维护好、保护好、发挥好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3、狠抓农业产业化经营,提升农业综合经营能力。从今年开始我市将突出林纸、粮油、茶麻果和水产等“四大产业”重新进行部署,从基地建设到龙头兴建到市场开发,高起点规划,加速度发展,使我市农业综合经营能力有一个全面提升。一是强化对产业化经营的领导。按“一个产业,一名市级领导,一个工作专班,一套激励政策,一抓到底”的方案抓好产业化经营,二是培植壮大产业龙头。加快发展壮大以农产品加工为重点的龙头企业,逐步扩大赤壁晨鸣集团生产规模,达到年产20万吨的产量;重新运作好林纸公司,使其在竹木产业化经营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在粮油产业和茶叶产业的龙头企业发展上,按小规模大群体的发展模式,培植加工大户,引导加工企业向标准化、规模化生产转变,以企业群组建联合体形成大龙头、大产业。三是大力发展专业协会。按照“民建、民管、民受益”和“多元创办、政府支持、部门指导、逐步规范”的原则,积极发展以专业协会为重点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通过协会延伸产业链,扭紧农户与企业和市场的利益关系,网络更多的农户,逐步形成真正意义的产业化经营。四是建立激励机制。市政府从财政列支100万元建立一个产业化发展基金,用于产业化经营绩效挂钩、科技推广、检查评比、外出考察、名优申报、产品宣传、办公经费等,对推动产业化经营发展贡献较大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

  4、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按照省里提出的“农业实用技术落实年”活动的总体要求,组建农业科技网络,开展“科技承包”,培育村组“科技明白人”,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和教育培训体系。组织农业技术服务团,农机、水利维修服务团下乡巡回服务。力争全年培训农民2。5万人次以上,通过实施“阳光工程”培训农民工5000人以上;加快推广优质高产良种应用、高产高效模式、轻型简化栽培、稻鹅共育、秸杆综合利用、测土配方施肥、生态农业、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养殖业高产优质配套养殖、动植物疫病防治及避灾减灾等十大增产增效适用技术;积极开展农业技术承包,实行“五包一赔”,要在办好试点的基础上在全市推广;建立农机、农资、农技、农金一体化的综合农业服务体系,做到市有配送中心,镇服务公司,村有分支机构的覆盖全市的服务网络。

  5、积极抓好春耕备耕工作。一是搞好春耕农业生产资料调度,发动相关职能部门迅速行动起来,储备充足的种子、肥料等生产资料,并组织服务队实行全市大配送,满足农民生产所需;二是开展为期一个月送科技下乡活动,结合党员先进性教育我市已于3月8日正式启农业“三下乡”活动,深入到村组户把农业科技、农业信息和农村政策送到千家万户,争取不留死角;三是开展打假保春耕活动。从相关部门抽调专人,从3月16日开始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农资市场整顿,确保农民买到“放心种、放心药、放心肥”。四是搞好农业信贷资金放贷的协调工作,争取信用部门的支持放宽贷款条件,确保有需求的农户能够及时贷到款,不务农时。

农村经济调查报告12

  农民是核心,农村是基础,农业是关键。农民、农村、农业这一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也成为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对农村的实地调查我们发现,农业基础薄弱,农业效益比较低下,农民收入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居民贫富差距大,农村经济的总体实力不强。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

  一是中小学办学条件差。部分学校还存在脏乱差现象,一些中小学校舍简陋,教师学历层次较低。二是卫生基础设施落后。乡镇政府所在中心医院的医疗卫生设施相对较好,但大多数农村仅有一两家个体性质的私人诊所,,技术落后,只能治疗头疼感冒之类小病。三是公共文化设施不足。农民科技知识和精神文化生活缺乏,现代文化设施如公共图书馆、公共娱乐室、网络建设等均非常稀缺。

  2.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高

  水利设施抗灾能力弱,目前的农田水利设施大多是在人民公社时期集体兴建的,因此多数设施呈现老化状态。许多水利设施因为缺乏维修和保养,功能逐渐退化,使得农业抗灾能力下降,大量的水利设施多年投入不足,年久失修,抗旱、排涝设施老化,农业抗灾能力弱。

  3.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农业效益低下

  农村经济发展缓慢最重要的原因是农村落后的生产经营模式,农村生产力水平低,农业生产主要还是以分散的农户家庭经营为主体,仍停留在小而全的小农经济生产模式。生产技术含量低,劳动者素质低。农业结构单一,没有形成特色化农业生产结构。

  4.村级组织服务功能差,农村基层运转困难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没有后劲,村级公益事业长期投入不足,生产和生活条件难以得到改善;村级组织服务功能差,村级经济及社会各项发展缓慢。村干部工作积极性不高,基层组织凝聚力、战斗力不强,造成农村基层组织运转困难。

  5.劳务输出整体素质不高,农民工就业增收能力不高

  农民工整体素质不高,获取市场信息和外出务工渠道狭窄,农民工收入偏低,工资待遇低、劳动强度大、权益难保障,应对风险能力较弱。由于文化素质的欠缺,农民工在城市的就业竞争力不够,工作上高不成低不就。

  6.农业科技投入不足,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

  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薄弱,信息资源缺乏有效的整合开发,发布渠道不畅,信息内容与现实脱节、针对性不强;农业基础研究投入不足,农业科技人员紧缺;农民了解农业新品种、种植养殖技术、农业病虫害处理等方面信息来源渠道过于狭窄,过于依靠农民自身的经验和途径,政府未能提供相应的辅导培训和技术支持;农业发展缺乏统一规划,农民生产没有总体性的指导。

  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统筹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途径,也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发展农村经济的必由之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一是道路建设。继续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加大路网建设,方便群众生产生活,为招商引资创造良好交通环境。二是农田设施。搞好农业综合开发,加强河流沟渠治理,配套田间水利设施,加快发展节水灌溉,整体推进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确保基础水利设施安全有效运行。三是电力通讯。大力开展信息入村入户工程,进一步加强广播、电视、电话、宽带网络等设施建设,进一步拓宽农村信息渠道。

  2.促进农村乡镇企业发展,推进工业化进程

  促进农村乡镇企业发展。促进产品生产多样化,扩展乡镇企业产品销售市场。引进先进生产机器和技术,提高管理者才能,进行加工、深加工,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形成科学合理的供产销产业化链条。

  3.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业,焦点在农村,因此必须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进一步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是立足实际,发挥区域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向导,发展高效农业和特色农业,把优势农产品做大作强,增强市场竞争力,二是以规模化养殖为重点,加快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畜牧业是实现粮食转化增值、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要大力发展规模经营,搞好农产品深加工。

  4.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增收,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是落实好各项惠农政策,确保粮食、蔬菜等丰产丰收,增加农民收入。二是集中力量大力扶持发展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三是加快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引导农民主动融入市场。四是要积极组织实施好“阳光工程”,

  继续加大农村剩余劳力的转移力度。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就业,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加强对外出务工农民的实用技术、劳动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训,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和就业率。

  5.选优配强村级班子,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加强村级班子建设,选好带头人。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必须首先着眼于农村党支部班子的加强和干部队伍素质的提高。选好村领导班子,把那些事业心强、懂经营、会管理、具有发展集体经济的强烈意识、开拓精神和不怕吃苦、秉公办事的人选进班子。实行村领导班子年轻化,有计划地培养一批热爱家乡,扎根家乡,立志于改变家乡面貌,事业心和责任感强的有理想、有文化的年轻一代。同时,坚持不懈地抓好农村干部的培养教育。充分利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的资源优势,大力加强资源的整合力度,发挥好远程教育的作用,培养一批科技致富带头人,从而带动农民群众科技致富的积极性,为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奠定坚实的基础。

  6.落实中央在农村的各项政策,促进经济发展,农民增收

  一是加强农村各项事业建设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对贫困家庭的学生实行教育救助;继续搞好农村合作医疗,提高农民参加率,扩大合作医疗的覆盖面;发展农村卫生事业,改善农村医疗条件,解决农民看病难问题;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开展科技、卫生、文化“三下乡”活动,传播先进文化,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改变农村面貌。二是广开创收渠道,化解基层债务,增加财政收入,加大对经济发展的投入力度,调动干群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三是加大对农资市场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投机行为,完善农资流通渠道,降低农资价格,切实给农民减负。四是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落实涉农优惠政策,保障农民合法权益,保持社会大局稳定。

农村经济调查报告13

  我作为第三批省科技特派员入驻。驻乡后,通过走村入户,和乡村干部、村民座谈交流,大体了解了当地“三农”现状;在调查了解乡村基本情况的同时,试着寻找发展上郑乡农村经济的亮点、思考如何改变山区贫困面貌、引导农民脱贫致富的途径。

  山多地少,人均水田面积只有0.17亩,旱地0.23亩;全乡近一半人口离乡外出务工,村里留住的多是老弱妇幼。全乡无工业和商业企业,无文化娱乐场所,全乡只有一所医院和一所中小学校。村民以种植业为主,耕地主要种植水稻和番薯,山地零星种植柑桔、枇杷、杨梅等水果。粮食和经济作物多数是自种自给,农民的主要收入靠外出务工、出售水果、毛竹和木材。全乡人均全年收入1560元,属于欠发达地区。全乡有59个自然村,其中有10余个自然村计百分之五左右的人口至今居住在尚未通道路的高山、深山或峻岭之中,居住环境恶劣、生活条件艰苦。上郑乡的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愿望强烈。

  造成经济发展缓慢,群众生活依然贫困的主要原因是群众的生存环境和生产条件较为恶劣、耕地面积小耕作水平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库区水资源保护限制较多、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公共事业投入严重滞后、农民受教育程度低以及综合素质不高等。

  为了改变落后面貌,振兴农村经济,党委和政府多年来也一直在摸索走一条发展农村经济的路子。目前主要在实施三个建设项目,一是修通圣堂村至富山乡公路,使部分高山上的村落和农民群众受益于公路交通带来的便捷,改善他们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二是利用自然人文景观资源,开发等旅游景点;三是对横贯全乡30多公里长的实施五级水电站的开发建设,充分利用10500多千瓦的水电开发资源。以上项目一旦完成,将极大地改变面貌,为振兴和壮大农村和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脱贫致富起到积极的作用。

  经过前一阶段的调研,根据的资源、条件和实际情况,本人认为发展农村和农业经济除了乡党委政府已经作出的部署以外,还应从一下几方面作重点考虑:

  第一,改变种植业结构,走一条效益型农业的路子

  利用有限的耕地种植有一定的科技含量、效益比较好的经济作物,并使之产业化,让农民从只种植水稻和番薯等粮食作物的圈子中跳出来,改变传统的种植业结构和跳出自种自给小农经济思想束搏,走一条生态农业、高效农业、现代农业的路子,使农民从根本上脱贫致富。

  一、种植蔬菜

  地处山区、远离城市,辖区内无排污企业,空气、土壤、水质无任何污染,因此,在上郑乡发展无公害绿色蔬菜种植是非常适合的。由于耕地较少,在有限的耕地上种植一些投资少、周期短、效益高的品种,如茄子、蒲瓜、西红柿、黄瓜等蔬菜,将会比单纯种植水稻、番薯、小麦等粮食作物带来更高的收益。

  如果一些农户不愿意放弃种水稻,也可以在每年十月份水稻收割后的大片抛荒的地里种植秋冬季蔬菜,如茄子、黄瓜、西红柿、太空土豆、蒲瓜等。这些蔬菜均可在次年的六月底前收获,不影响水稻种植。种植茄子,亩产可达3000公斤左右,按每公斤2元批发出售,即可获得每亩6000元的收入;种植太空土豆,亩产2500公斤左右,批发出售价每公斤1元,每亩可获得收入2500元,种植土豆成本较低。上郑乡共有水田2327亩,如果在每年的秋冬季节,用三分之一的耕地种植蔬菜,全乡就有几百万元的新增收入。

  二、种植竹笋

  在山坡和旱地上种植竹笋,在临安等地的山区已有成功经验,那里的农户家家种植竹笋,收益很好。竹笋生长在无污染的山地,是公认的绿色食品。竹笋味道清淡鲜嫩,营养丰富,是城乡居民喜好的蔬菜食品。种植竹笋投资少,技术难度不大,一年中冬、春、夏季都可出笋,亩产每年可达3000公斤左右,按市场批发出售价每公斤3元计算,每亩笋地可带来9000元左右收入。上郑乡共有旱地2669亩,如果用三分之一的旱地种植竹笋,全年可为全乡农户增加700多万元收入。

  第二,科学种植,管理好现有果树

  各村基本上每户都零散种植枇杷、柑桔、杨梅等水果,据统计全乡共有果树地3500亩以上,但都处于粗放型种植,平时很少管理。因此,水果产量不高、品质不佳。遇大年,水果价格低,许多都烂在树上;遇小年,基本上没有产量。农户在水果上收益甚少,许多农户种植的水果处于自产自给状况。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农户尚未掌握果树的科学种植和管理技术,以及对农户缺乏有效的组织管理和营销渠道不畅。因此,应建立果蔬合作社,把家家户户组织起来,在水果的种植品种、果树管理、病虫害防治、水果销售上予以指导和帮助,把零散的种植形式形成集约化的规模型生产经营和管理,逐步做到水果种植产业化。实施品牌战略,形成以销促产、以品牌抓质量、以品质赢得市场,从而递增收益的良性循环。

  第三,开发禽畜养殖业,促进生态农业发展

  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食物上对禽畜肉类的需求越来越旺盛。据有关资料统计,我省每年鸡鸭等禽类消费量在2亿只以上,每年从外省调入的'禽类约8000万只;每年从外省调入的猪牛羊等畜类数量也相当可观。可见,在欠发达地区的山区实施禽畜养殖有着广阔的市场支撑。养殖禽畜也将有效地利用山坡杂草地、毛竹林地和空地,并且禽畜粪便用于肥田,减少化肥用量,保护土质和环境;种植的蔬菜残叶、瓜藤枝叶又可作为禽畜的食料,形成生态循环。因此,利用好山区资源、发展禽畜养殖业,这对于农民群众增收无疑是一条路子。

  经了解,各村村民对养殖禽畜积极性都很高,但实际情况是每户都只养了一两头猪、几只鸡而已,自养自食,远没有形成商品规模实施产业化经营。养殖业长年形不成规模,过不了产业化这个坎的主要原因是启动资金缺乏和担心销路。

  解决启动资金缺乏,归根结底是政府部门、金融部门、科技和农业等部门对欠发达农村脱贫致富要有紧迫感、使命感,并且在政策上、制度上实施优惠贷款措施,凡是有意从事禽畜养殖、启动资金缺乏的农户各级各部门都应网开一面予以支持和扶持。同时,出台政策,采取鼓励乡镇事业单位人员投资与农户合作兴办禽畜养殖业、积极招商引资等措施。

  养殖专业户担心的销路问题,可以采取成立专业合作社或公司进行统一销售、和当地的农产品批发市场、食品公司、企业建立稳定的供销关系、以及利用网上销售等办法解决,以减少养殖户销售信息不灵、担心销不出去的后顾之忧。

  建议乡政府相关部门对全乡各村重点养殖禽畜的种类、品种、规模、目标、资金筹措等方面制定规划和实施方案,针对各村优势、养殖条件和地理环境确定合适的养殖种类,选取优良品种,发展鸡鸭鹅猪羊牛等禽畜养殖业。

  第四,开办无污染的农产品加工企业

  俗话说“无农不稳、无工不富”在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同时,应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正如经济学家舒尔茨在《改造传统农业》一书中所说的:“一个国家如果以传统农业为指导,那么这个国家是个贫穷的国家;一个家庭经济收入依靠传统农业,那么这个家庭充其量只能解决温饱问题”。因此,在考虑如何将传统农业转化为现代农业的同时,也应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由于到远离县城,工业原材料、辅件、标准件采购供应不便和库区污染限制等因素不便于兴建工业企业,但是考虑到本地有丰富的山林资源和种植、养殖业的逐步兴起,可以兴办一些农产品加工企业。譬如,竹制品加工企业和蔬菜、禽畜肉品类深加工企业。

  就目前的情况和条件,可以先从丰富的毛竹资源上做文章。上郑乡现有山林地十万余亩,其中毛竹林地1.1万亩,有着丰富的毛竹资源,今后还可以进一步扩大毛竹林的种植。现有毛竹只是以毛竹原材料的形式出售,附加值不高。为了提高毛竹资源的附加值,必须对其进行深加工。毛竹是制作家具、茶具、工艺品、文化用品、生活用品等常用的原材料。因此,兴建竹制品加工企业,把毛竹原材料加工成有市场需求的竹制品,既有效地利用毛竹资源、不污染环境,又能解决剩余劳力,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农民收入,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以上思考只是本人进驻上郑乡后在不长的时间里经过调研的一些粗浅的想法,要振兴上郑乡的农业和农村经济,以上观点和举措可以说是挂一漏万,也可能是以偏概全,最主要还是要依靠当地乡村组织和领导与广大农民群众一起同心协力、统筹规划,采取有效措施,分阶段、分步骤地实施各项工作,努力把上郑乡建设成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稳定、人民生活小康、环境优美的新农村。

农村经济调查报告14

  一、基本情况

  二郎镇xx村地处合川市西北部,属龙多山台地区域,离二郎场镇4公里,耕地面积1336亩,其中,田520亩,土812亩,全村现有农业人口1513人,劳动力774人,20xx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211.7万元,其中,纯农业收入93.3万元,占总收入的44%,农民人均纯收入1730元,比全市农民人均收入低199元,低10.3%。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

  二、影响xx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

  1、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从xx村农业生产总体情况来看,仍然处于靠天吃饭的状态,自然灾害是影响其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如:20xx年龙多山台地的遭遇春旱连伏旱灾害导致该村农作物大面积减产,玉米、水稻收成只有正常年景的四成左右。就其原因主要是该村水利设施不健全,仅有的一座水库(渣口子水库),至今没有排灌渠道,受益的只有6社部分农田,而其它5个社遇天旱连吃水都很困难,农田灌溉只有靠自然雨水。

  2、农业结构不合理。一是种植业结构不合理,全村农作物播种面积2140亩,玉米、水稻、红苕等粮食作物占95%以上,蔬菜、水果等多经作物极少,且品种老化、分布零星,质量低、效益差;二是养殖业发展缓慢,市场化程度不高。传统的猪、鸭养殖由于品种改良跟不上,集约化程度低,没有形成规模,再加上农民对“市场”知识了解不多,生产带有盲目性,有时还倒亏。如:今年xx村大部分农户养殖的`“花边鸭”,由于品质差,目前市场价仅2。5元/斤,不够饲料成本。

  3、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低,农民增收困难。一是传统的“粮猪”二元结构,生产效益低,严重地影响了该村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的盲目性和低效益,严重挫伤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导致该村劳动力大量外出,据调查统计,全村774个劳动力长期外出的达174人,占总劳动力的22.5%,举家外出的有20余户,其结果是导致部份土地搁荒,耕作粗放,农业税费收不起来等一列问题;二是基层组织对农民增收办法不多,措施不力。究怎样带领农民群众致富,怎样调整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不多;三是由于农产品供求关系的不断变化,农业一般意义上的增产并不能使农民增收。如,今年该村鸭的养殖比去年有大幅度增加,但由于市场价格低迷,不仅没增收,反而出现不同程度的亏损。

  4、农民文化素质低,农业生产科技含量不高。在我们调查中发现,大部农民连基本的农技知识都不懂,更谈不上科学种田。如,该村今年大面积的玉米、水稻发生纹枯病、螟虫等病虫害,很少有农户懂得防治。对于养殖方面的知识懂得更少,疫病防治,饲料配制一点不懂,依然是传统饲养,靠运气,以致常出现“买得多活得少,老本全蚀光”的现象。

  三、xx村未来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思路

  1、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一是要加快水利设施建设,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渣口子水库,尽快将排灌渠道修通,同时加强小型水利设施的修建,如,水池、小塘堰等,以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二是加强交通、信息网络建设,主要是加强村级公路的养护和全村闭路电视网络的建设。

  2、重点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根据该村地理位置和交通、土壤构成情况,建议:一是加大种植业内部结构调整,主要是品质的调优,要充分利用龙多山台地独特的地域优势,种植优质水稻、专用小麦和优质玉米,大力发展绿豆、高粮等小杂粮;二是适当发展优质果树,在水源条件相对较好的二社、三社、六社发展以早熟为主的伏淡水果;三是实现畜牧养殖的规模化、商品化。充分利用二郎“鸭乡”这品牌,做大、做强鸭产业,实现规模养殖,在品种上要进一步优化,选择适销对路、品质好的品种,饲养水平要不断提高,逐步实现产、供、销一体化。

  3、实行土地合理流转,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从xx村目前的状况来看,土地合理流转程度低,虽然有部分的土地无人耕种,但要扩大生产土地又集中不起来。实行土地合理流转是实现农业集约化经营的关键所在,在加大业主引进的同时,村社一定要花大力气进行土地合理流转,实行以“业主制”为主的规模种、养殖,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4、加大农村实用技术的推广力度,全面提高农民文化素质。从这次调查的情况看,农民对农村实用技术需求迫切,百分之九十的群众强烈要求有关部门加强农村实用技术的培训,特别是养殖业技术的培训。因此,要进一步加大农村实用技术的推广力度,将先进、实用的技术通过不同的方式传递到农民手中。同时,要不断引导农民开展健康文明的娱乐活动,进一步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可以通过开办村夜校、村图书馆、培训会的形式,引导农民学习先进的文化知识和实用的农业技术。

农村经济调查报告15

  20xx年6月21日——7月4日,我随北京大学团委“西部讲师团”暨北大爱心社爱心万里行甘肃路一行16人组成调查组,到甘肃省T县H乡进行社会调查和支教工作。期间受到了当地党政领导,教育行政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的热情接待以及广大农民朋友的热烈欢迎。调查组通过走访农户,同党政领导座谈,开小会等形式,就该乡的农民生计状况,当地经济发展情况,教育发展情况等问题进行了调查。这次调查中我们先后走访了T县H乡40余户农户,现将调查的主要情况报告如下:

  一、当地社会状况概述

  (一)生活环境

  H乡位于T县东南部,良恭河穿境而过。全乡辖14个行政村,137个自然村,93个合作社,2331户农户,11479人。全乡总面积为128.6平方公里(20xx30亩),有耕地18990亩(其中川地700亩,山地18185亩),有草场29497亩,林地58640亩;年平均降雨量640mm,无霜期190天,年日照时间20xx小时,年平均气温8.1°C,海拔1499m——2400m,乡政府所在地海拔为1760m。

  (二)宏观社会状况

  T县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属于国家级贫困县。H乡去年全乡经济总收入为1293万元,国内生产总值1303万元,其中第一产业1285万元,第二产业10万元,第三产业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15元。乡镇财政总收入62万元,财政供养60人,乡财政支农周转金14万元。

  在农业生产方面:全乡农作物播种总面积18885亩,其中粮食播种面积14475亩,粮食总产量715.2万斤,油料产量4万斤,肉类总产量48.2万斤(其中猪肉产量43.6万斤),水果产量4.6万斤,蔬菜产量150万斤,人均占有粮608万斤。该乡还兴修水平梯田3000亩,并兴修了两条灌溉渠7500米,灌溉面积1500亩。建成中药材生产示范基地300亩。同时正在对小河子,牛头寺、米家沟等地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

  该乡的工业基础薄弱,经过20多年的发展,现在全乡共有乡镇企业85个(包括砖瓦厂、铜矿采选厂、矿泉水厂、蜂窝煤厂、面粉加工、百货销售、餐饮等)其中乡办企业3个,乡镇企业从业人员140人,收入总额123万元,净利润总额10万元,上缴税金5万元。

  教科文卫方面:全乡有学校17所,在小学生1429人,教师61人,卫生院1所,医生6人,病床4张;已经完成了“普初”、“义教工程”、“卫生Ⅷ”等项目的实施,全面开展贫困医疗救助。全乡多民办教师,待遇低,福利差,所以教师的积极性有待一步提高。绝大多数农民也都意识到了教育问题的重要性,开始会支持孩子上学。但是当孩子(尤其是初中生)产生厌学或者退学的念头时,相当一部分农民还会因“生计”原因而采取顺水推舟的做法。在医疗方面,我们了解到大部分农民小病就在家里熬,大病就去县里看,很少去乡上卫生所,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家境贫困对于相对较高的医疗费用农民只能望而却步,另一方面由于卫生所条件较差,农民也不太放心。另外,在该乡农业科技知识培训已经开始开展,但是政府的整体服务能力和服务意识亟待加强。

  由于地处山区,冰雹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繁,受自然条件限制该镇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也急需完善。全乡14个行政村实现了通电、通邮、通公路;已有韩院和李家院两村通了电话;沈家坝、菜地湾、江林、韩院、离家远、大庄6村通自来水;固定电话装机量60部,移动电话155部,虽然如此,但是在如果碰上自然灾害往往会导致与外界一切联系的全部中断,从而造成较大的损失加大受灾的严重性。同时该乡还在上级政府的支持和指导下初步建成了牛头寺旅游森林公园,但是也是因为交通条件的限制,使当地的旅游资源无法得到很好的开发。

  二、经济状况

  (一)经济结构和农民收入状况

  在我们所调查的7个自然村中,农业产业结构基本相同,粮食作物主要是玉米,洋芋,谷子等,大部分农民都种植了党参等药材以增加收入,但是由于近年来中药材市场不景气,加上农民地少主要种植粮食以自给只有很少土地种植药材,所以药材的收入也极为有限。许多农户家里都种植有核桃、杏儿等果树,但是一般也就只有一两棵,对家里的收入也无法又太大的帮助。大部分农民都养有牛羊猪。在禁牧的同时,政府倡导设施养羊,现在都采用圈养的办法。养猪是为了自家杀来吃,在经济紧张的时候还可以拿来买,牛是用来耕地和运输的。一般农户家还养有鸡,大多也只有几只,也有养鸡大户,但非常少。

  这两年,由于旱情较为严重,因此农作物基本没有什么收入。加上种子,化肥等价格不断攀升,国家实行退耕还林,农户土地减少,农户能做到一年的收支平衡,不亏本已经算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了。生产出来的粮食很少拿出来卖,大部分是自给。有部分农民由于买不起化肥而仅仅使用农家肥。因此对于当地农民来说,粮食生产仅仅是为填饱肚子而进行的生产活动。种植药材可以说是农民在农业方面唯一的进项。党参收入多则千余元少则几百元。因此,如果某个农户土地较多,药材种植的面积较大,那这个农户在村里的生活就会相对较好。农闲的时候有些较为活跃的农民还会寻找一些零工做。

  除此之外,这里的青壮年男劳力大部分都外出务工,远的出省,近的就在县城。就我们的调查而言,大部分都是在省外打工,主要是去新疆、内蒙古等地。外出打工的一年能够挣几千块钱,高的能有五六千块。但是干了活却拿不到钱的人也不在少数。

  那些没有劳动力外出打工的农户主要靠家里的农业收入,但这和那些外出打工农户的收入相比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在村子里,家境较好的一般是吃国家财政饭的公办教师、“国家干部”(其实只是乡镇干部)以及家里土地和劳动力较多、以及有其它副业收入的家庭。

  H乡现在主要的税收来源是农业税,但是当地税费收缴的透明度不高,很少有农民知道自己交的到底是哪些项目的税费,大部分都是只知道总额却不知道明细,农民的解释是知道了也没用,村里说要交就是要交,就算是国家政策不允许的你也没有办法。农业税全部采取现金的方式收缴,税收分春秋两季进行。

  当地的劳动力的流出和流入组织形式主要是靠这些打工人员自己的社会交往形成的,没有正式的组织形式,通常都是有活的时候相互通知,靠自己的关系,也靠自己能够吃苦耐劳诚实信用。

  当地农民每户年均收入800多元的数据应该是可信的,也代表了大多数的情况,但也有不少的农户基本的温饱问题都还没有得到解决,并且国家的救济和社会保障也亟需完善和提高。

  农户家境不好有一个很普遍的原因是家里有长期患病的病人,医疗费往往是一个非常沉重的包袱,因此农村医疗体制的改革和完善是一个非常现实和紧迫的问题;另外,家里缺少劳动力,或者土地不多,只有山地却无川地等自然条件的限制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该乡的很多农户装有太阳能灶。经了解,向农户发放太阳能灶是属于县里扶贫的一个整体提升计划的一部分。西北地区,日照时间长,太阳能资源丰富,因此这一举动受到了农户的普遍欢迎。但在调查中发现有些村的太阳能灶是免费发放,有些村还会另外向农户收取20多元钱的费用。还有些村子将太阳能灶的发放作为对农户的一项奖惩措施,只有按时按量完成税费,并主动配合村干部各项工作,与村里的关系较为协调的农户才有发放,而那些经常“闹事”,与村里对着干的农户是不可能有的。

  (二)税费改革情况

  税费改革在当地得到了很好的落实,很多项目比如乡统筹、村提留、教育附加费、屠宰税等都已经取消了。但是并没有减轻农民太多负担,因为限于当地的经济状况,在税费改革之前,当地并无太多的乱收费现象,因此,就调查的农户而言,基本上都觉得现在比以前好,然而在实际上这个在他们的生产活动中并没有带来多大的影响。在1997年实行税费改革之后,农民仅仅需要交纳农业税(并且今年的农业税按照中央的政策和部署开始减少)和一事一议的防雹费(当地为了防止冰雹等自然灾害的发生用以筹措资金的一种费用)以及补给民办教师和村干部还有当地组织的护林队队员的口粮。大概每亩地20元左右(根据调查,各村的税费情况有一定的差异)。

  (三)负债情况

  尽管农民的负担有所减轻,但是在当地我们发现一个很普遍的现象是当地几乎60%—70%的农户都不同情况的存在着负债的现象。当我们问及为什么负债时,他们告诉我们,他们买化肥需要钱,看病需要钱,孩子上学需要钱,有时候收成不好,家里没粮食也得去借钱买。信用社里的钱只借给有钱送礼或者有关系有头面的人,根本不借给穷人,一般普通人想借点款比登天还难。信用社不贷款给农民说是怕农民还不上,其实很多有钱人借了钱也还是还不上。

  因此大部分农民还是主要向亲戚朋友借钱,如果家里亲戚朋友有学校的公办教师,乡镇干部或者在外面做点小生意家境宽裕点的,借起钱来还方便一些;如果没有,那碰到急事想借钱也没地方去借。村里今年就出过没钱买粮又借不到钱而饿死人的事情。

  (四)农民购买力和支出结构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几乎所有的家庭都把购买农业生产资料的开支列为他们消费开支中的最大的一块(家里有病人的除外)。一般中等的农户年支出金额都在800——1000元,近几年来,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尤其是化肥种子的价格还在不断的上涨,给农民造成了很大的负担,村里已经有人因为买不起化肥而是仅仅施用农家肥了。由于地少,种子的用量并不大,但是鉴于当地的昼夜温差大,覆盖种子的地膜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农业生产资料的支出。

  家里有念书的小孩的家庭中,孩子的教育费用就成为了家庭支出的第二块,村里小学的收费状况一般为每学期收取费用50—60元,加上其它书本等杂费也就是60—70元。农民对小学生的花销和学校收费状况并无太大意见,但是认为中学的收费实在太高,一个中学生每年得交近千元费用,高中就花销更大,更是一般的农民所不敢企及的。

  家庭的第三大开销就是水电费和农业税,这一点在税费改革情况一节中已有说明不再赘述。

  第四大支出是人情的花销,这一项在各个家庭的支出数额差距很大,但是根据当地的习惯,一般亲戚朋友结婚生子等喜事都要包几十块钱红包,关系特别好的要到50—100多块钱。

  第五大支出是日常用品。由于受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和交通条件限制,村里居民想要购买日常用品通常是在当墟时走几十里山路去相邻的一个商业相对发达的N镇购买。一年的日常用品花销也大概在70—150元不等。

  (五)退耕换林政策的实施

  当地人多地少,并且以山地为主,自然条件恶劣加上多年干旱,因此这里农民的收入水平很低。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在此也成为了突出的问题。根据国家政策,农民每退耕还林一亩,国家补贴300斤粮,20元钱。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农民实际能拿到的只有90——200余斤不等的粮食,现金没有。农民对国家的退耕还林政策较为支持,一是认为有利于自然环境的保护和水土的保持(也有部分农民虽说不上原因但坚持认为中央政策的肯定是对的,肯定有它的道理不会坑害农民),第二,国家的补贴在当地来说也是很划算,甚至有时还是高于不退时的收益。但是由于农民实际到手的补贴很少,农民对此也非常愤恨,并且曾经闹过上访,这样退耕还林问题就成为了当地干群关系紧张的主要原因。

  另外,对于退耕还林土地的归属当地农民也不是太清楚。按照政策,退耕还林的土地仍归农民所有,土地上的'树林最终也是农民的,因此农民还是必须缴纳相应的税费,许多农民因为不清楚政策所以对此都非常的愤愤不平。这也是造成农民对退耕还林颇有怨言的重要原因。

  三、教育发展状况

  如前所述,H乡全乡有学校17所,在小学生1429人,教师61人,无中学。当地考上中学的学生一般都在旁边的N镇的中学上学,成绩和家庭条件允许的可以到县上去年高中。当地义务教育的落实情况并不尽如人意,虽然当地居民对教育都普遍是很重视的,但是由于家庭条件限制,通常如果家里有两个以上的孩子在上小学,就一般会有一个孩子在家里帮着干活,通常是女孩子。如果有一个孩子在上中学,那么家里其他孩子上学的可能性就更小了。因此当地很多孩子能念到中学就很不错了。当地小学的辍学率也是居高不下。当地关于适龄儿童入学率由一个这样的说法:春满堂,夏一半,秋几个,东不见。这样的状况使得入学率的考察价值大打折扣。

  根据T县教育部门的有关领导介绍,本县的教育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民办教师撑起半边天。乡镇干部向我们说明了原因:主要是公办教师不愿以来,民办教师虽然待遇不高但是在当地来说也是不失为一个很好的工作因此有很多人争取,但是往往民办教师自身的素质就存在很大的问题,因此教学质量也就可想而知。另外,由于民办教师待遇太低(每月只有80块钱,还不一定能落实,公办教师高的能够达到1000元),老师们都不安心教课,而是把教学工作当作减轻家里负担,扩充家里经济来源的一个渠道,因此老师们除了教课还必须承担家里很多的农活和其他的一些事情。真正能够把教学当作自己本职工作的老师并不多。

  根据当地乡党委书记的介绍,H乡从99年开始采取乡上级要一点(立项投资),部门帮一点,乡政府投一点,村上拿一点,群众挤一点,拆下的旧木料砖瓦利用一点的办法经过争取立项投资新修了三所条件相对较好的小学;乡政府投资,群众投劳集资新修了10所小学,维修了四所小学,今年又争取立项将对两所学校进行新修,至此全乡所有教学的的危房旧校将全部消除。乡政府连续五年被评为全县教育先进乡镇。

  下面我们将通过介绍该乡的H乡小学了解该乡的基础教育发展状况。H乡小学始建于1942年,学校下辖16所存学以及教学点,共有教职工61人,其中公办教师37人,代课教师24人,由学生1429人。1970年该校曾设初中班,1982年初中班被合并到相邻的N镇中学,由此H乡小学被定为五年制小学,1989年省上拨专款修建了教学楼一幢,20xx年实施一期“义教工程”,新修校舍18间,315平方米。该校服务半径内总人口1466人,适龄儿童总数149人,入学率100%,女童入学率和残疾儿童入学率100%,但是辍学率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学校所在地教学点有教职工21人,公办教师13人,代课教师7人,长期临时工1人,大专学历4人,中师学历11人,高中学历3人,初中学历2人,小学高级教师5人,一级教师10人。1996年该校被评为“陇南地区先进学校”。由于T县是国家级贫困县,所以每年都有相当一部分扶贫资金用于相应的教育扶贫项目,因此争取项目立项投资是该乡教育机构每年的例行工作。根据中心校的校长介绍,这两年县上对该乡的教育投资一直都很支持,所以该校的发展也是令人欢欣的。

  在该乡的教育情况中,有一个北京大学生资助的计划很引人注目。这是由该县的一个热心拍摄和摄影的普通农民,与北京的各高校特别是北大的爱心社区的联系合作开展的一个首都大学生资助贫困地区失学儿童的资助计划。这个活动的影响非常大,仅仅在该乡就资助了中小学生121人,总金额达18000余元。这个活动使当地很多人受益,在调查过程中,不止一次的有农民要求我们代他们向资助他们孩子上学的北京大学生表示感谢并希望能取得联系。而大学生们的资助和信件等也给孩子们带来了很大的动力和鼓舞。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该计划于20xx年停止,已被资助的孩子也有很多与资助人失去了联系,并有很大一部分重新陷入了辍学的境地。因此,在调查时也不断有孩子要求我们帮他们寻找资助人,以帮助他们重新争取受教育的权利。

  四、困难与问题

  1. H乡处于西部高原山区,森林覆盖率低,植被破坏严重,耕地少,平地少,生态十分脆弱,并且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时常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并且当地海拔高,积温低,生产期短,极不利于作物生长。

  2.水土流失严重,耕地承载能力差。由于当地的自然条件恶劣,植被破坏严重,当地的水土流失非常严重。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而耕地资源匮乏,耕地承载能力差是当地农业发展的瓶颈之一。与此相对的是,人口的生产却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因为作为粗放型经营的农业,只有增加劳动力才能改善家庭的经济状况,保证粮食的生产。但是,近几十年来人口数量的膨胀和耕地面积逐年减少更使耕地承载能力有减无增。另外,由于当地地形崎岖,开荒扩耕也非常容易呆滞严重的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恶化,耕地承载能力差,耕地资源质量差,可开发难度大,效益低,可开发潜力小这是当地农业经济不容忽视的特点。

  3.生产方式落后,经济发展水平低。当地落后的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所形成的薄收,单一经营,粗放管理,靠天吃饭是贫困的重要原因。劳动者受教育程度低,区位边缘分布,交通闭塞,观念上封闭,经济上贫困,使居民习惯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然经济生产方式。农业以低层次平面垦殖方式为主要特征,以人口数量增加和体力劳动为主,生产结构单纯追求粮食产量的单一种植业结构这都严重阻碍了当地社会基础结构的进化。

  4.基础设施薄弱。交通、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薄弱是当地发展面临的基本困难之一。由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不仅难以有效抗御自然灾害还给当地农民温饱问题带来了极大困难。交通通信事业和社会基础设施的落后严重制约了贫困乡村的资源开发步伐,特别是当地的旅游资源,而且阻隔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机制与外部社会的有机结合,弱化甚至化解了外部社会先进的经济文化浪潮对地方上的冲击。同时强化了当地内部的封闭型和资源配置的单一性,形成了恶性循环。

  5.社会环境封闭,生活方式稳定。落后的思想文化,守旧心理,安贫心理,惧险心理与当地信息时间观念淡薄,效率观念缺乏,文化素质差等问题与自我封闭,自主自立意识薄弱自卑自负心理问题结合形成了一种心理环境与现实社会形成了较大的差距。在调查过程中可以看到不少人在村里终日游荡,或呆坐在阳光下与人闲聊打发时光。

  6.教育发展落后,教育经费短缺。当地的辍学率高,绝大部分小学毕业后放弃升学,这就必然壮大了文盲半文盲劳动力结构队伍,从而对当地经济发展产生限制作用。同时当地教师素质有待提高,教育质量也不尽如人意,而教育经费的短缺直接导致了当地办学条件差,无法组织教师进修和请外地老师对本地教师进行培训。由于教师待遇低,导致教师队伍不稳听,严重存在调不进,留不住的现象。教育事业的落后直接导致的是当地人力资本积累水平低形成了“低素质屏障效应”是当地劳动力对其他职业的竞争力和对外部环境的适应力极低。

【农村经济调查报告】相关文章:

农村经济发展情况调查报告01-03

调查报告05-12

精选的调查报告02-18

毕业调查报告06-10

超市调查报告07-27

书籍调查报告10-18

环境调查报告11-01

专业的调查报告01-05

研究调查报告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