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作文

时间:2021-10-25 17:59:40 初中作文 我要投稿

【实用】中学作文4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经常接触到作文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写起作文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中学作文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实用】中学作文4篇

中学作文 篇1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阅读了著名作家曹文轩的《草房子》。读过这本书后,我感慨万千。

  这本书写了男孩桑桑刻骨铭心的六年小学生活。六年中,他亲眼目睹或直接参与了一连串看似寻常但又催人泪下的动人心扉的故事:不幸少年与厄运相拼时的悲伤与优雅;在死亡体验中对生命深切而优美的领悟,大人们之间扑朔迷离又充满诗情画意的情感纠葛······这一切,朦胧地展现在少年桑桑的世界里,也深深地打动了我。

  其中最令我感动的是当桑桑的同学杜小康——麻油地第一首富遭遇破产,杜小康的父亲因病不起,他自己也面临着退学的事实,但杜小康却保持着自己原本的从容、执着。

  他后来决定与刚刚康复的父亲到几十里外的草滩里放鸭子,虽然他在那里很陌生,很孤独,但是他未喊一声苦,艰难地走过了这段艰苦的日子。

  杜小康这种勇敢执着的精神让我非常敬佩。现在的孩子都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很难说他们遇到挫折和困难能像杜小康一样坚强,从巨大的困难中站起来,不懈地努力奋斗。21世纪的我们应该是更加坚强,应该像杜小康那样坚强,而不是娇生惯养。

  这就是《草房子》带给我的感受,这就是曹文轩带给我们的文字,让我们在阅读课外书时去想人生的真谛。

  在挫折中奋斗,在困难中成长在苍茫的人生道路中,每个人都会遇到挫折,它们或大或小,人们对待的方法也不尽一样,或坦然面对,勇敢克服,或处处躲避,胆怯懦弱。

  ---题记

  大家肯定都读过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在大多数人的眼里,这只是一部“人面桃花香映红”的文艺爱情小说。可人们却不知道,这部书却形象地记录了作者生活的年代的黑暗和作者在挫折中奋斗,在困难中成长的一生。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他是小说家、诗人、画家、医者,他是一个性格傲岸的诗人,可如今却仅存一首叫作《琵琶行传记》的诗;是一个自强坚韧的画家,喜画坚石的突兀奇峭;是一个救死扶伤的医者;个愤世嫉俗的作家,利用满腹笔墨刻画出社会的阴霾黑暗,所以十九世纪初年就有一句流行语:“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

  曹雪芹出生1715年,祖籍辽阳。他家族显赫,曾祖父任江宁织造,去世后祖父继职,后又把职位传给了曹頫。可惜好景不长由于受到当时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政治斗争的牵连,曹頫被迫离职,家产抄没并流落入狱,从此家道中落,生活穷困潦倒。希望是人类第二个生命,悲观是人类活受的死刑,曹雪芹没有对生活失去希望,他点燃生活的死灰,开始了写作小说的生涯。就这样写出了一部与社会相符,揭露**的唯美爱情小说--《红楼梦》。《红楼梦》描写了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衰亡,通过描写贾宝玉、林黛玉与薛宝钗之间的错综爱情故事,鞭挞了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恶劣,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腐败以及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这不正是他的真实生活写照吗?他亲身经历了这样的家族巨变,然而他却坦然面对,在挫折中奋斗,在困难中成长,真正让自己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

  在苍茫的人生道路中,每个人都会遇到挫折,它们不取决事态的严重,而是在于你对待事情的态度,在你遇到挫折时,直视它,让它成为你前进道路中的一块小石头,勇敢地跨越它,超过它,而不是把看做是一坐泰山,心里想着“这多么高大,我不能过去。”你越把它想得高大无比,它就越来越被虚拟地扩大,而成为人生道路中的一道高墙。所以,人生本身就是一条充满险阻的道路,只有勇敢翻越险阻,才能得到最后的胜利。

  对于生活中,学习上的困难、挫折,我们就应该像曹雪芹一样,勇敢地面对它们,战胜它们,才能在挫折中奋斗,在困难中成长。

中学作文 篇2

  试论一种全新的中学作文评改理念,提高视率 让分数和评语动态地呈现

  ——试论一种全新的中学作文评改理念

  在整个作文教学体系中,评改是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如果我们让这一环节落空,那么作文训练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就难以挣脱作文教学长期以来形成的疲软状态。所以,更新作文评改理念,在当下就显得非常重要。

  在整个语文教学体系中,作文教学又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既然整个语文教学理念在日益更新,那么我们的作文教学(尤其是评改)理念就也应该随之更新。我们知道,新的语文教学大纲已经首次把“人文性”写了进去,突出了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人”的因素,承认和重视“主观性”在语文学习中的存在。如今,语知和阅读中答案的“惟一”和“机械”的现象,尚且还遭到人们的批评,而主观性非常强的作文,它就更应该值得人们反思。我认为,对一篇学生作文,不应该存在绝对的评判标准,不应该只是惟一的分数和惟一的评语。因此,作文教学也应该“与时俱进”,我们的评改理念也应该与整个语文教育的理念相适应。

  目前作文评改的主要弊端

  一是缺乏普遍的推动力,也就是说对所有学生的写作热情不能产生推动作用。每一次作文本子发放下来,总是极少数学生面对自己的分数激动不已,面对自己的评语喜上眉梢,而其他大多数学生看看分数然后惊诧不已,瞧瞧评语于是皱着眉头。可以说,“点”上的积极,更衬托出“面”上的消极!在广大教师对此感到纳闷、痛苦乃至无能为力的时候,我们的学生更是感到纳闷、痛苦乃至无能为力!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可能很多,但我觉得分数和评语的“惟一性”是最主要的原因。

  试问:这少数学生的作文和大多数学生的作文,其分数和评语都真的无可争议吗?作文的好差标准难道是绝对的吗?老师的打分尺度难道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吗?当然,在正常情况下,极个别特别好或极其差的作文,被老师用来做“典型”或“反面教材”,也许因为老师斟酌得审慎一点,评判的结果可能会离“准星”稍微近一点,从而能够被大家广泛地认同;然而,更多的作文,它们的分数是否就一定恰如其分呢?评语是否就一定切中肯綮呢?

  我想,既然“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教师充其量不过是一个读者,尽管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读者。打个比方吧,教师可能比学生水平更高一点,他们之间的关系相当于“尺”与“寸”,但教师这个“尺”是有“所短”之可能的“尺”,学生这个“寸”更是有“所长”之可能的“寸”,况且比较起来,教师“尺”为一,而那么多学生却拥有那么多的“寸”。可是,我们为什么只让教师的“尺”发挥着作用——很显然,有时发挥的反而是其“所短”,而不让学生的“寸”能够“有所长”呢?假如在整个评改过程中,大胆地放手,也让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甚至于多次参与,那么学生的写作热情也许就会极大地提高的。

  二是缺乏足够的转化力,也就是说不能把训练转化成效益,转化成“再生能力”,转化成“生产力”。作文评改的最终目的,应该是举一反三,通过有计划的一次训练达到学生自己在无序状态下的多次训练所不能轻易达到的效果,从而真正地大面积地增强整个班级学生的创造力,使他们越写越想写,越写感觉越好。可是,目前的评改措施缺乏更高层次上的互动性,只由教师一人改,学生自己往往只看自己的分数和评语,而难有机会看别人的分数和评语,而即使是在所谓学生之间的“互改”之后,也仅仅是“我看你给的分数和评语,你看我给的分数和评语”,而其他学生仍然难有机会看到。

  这几乎就是一篇作文的命运!它“合在本中人未识”, 正如姜夔《扬州慢》词里的红色芍药“年年知为谁生”,甚而至于该生本人也很少看,有的几乎不看。一篇作文的命运竟如此悲惨!这就意味着,一个学生向他人借鉴经验和吸取教训的机会比较少,意味着一篇作文难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它的示范或警示作用,意味着一次有计划的作文训练难以很好地发挥它的转化功能和实现它的最终目的。

  分数和评语:变静态为动态

  要克服上述两大弊端,要使分数和评语对学生产生巨大的推动力和转化力,我们就必须建立一个全新的理念:分数和评语都不是静态的,它们是动态的。

  众所周知,分数与作文水平未必完全一致,有时它们的差距竟令人十分惊讶,从而引起非常大的争议。此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原因很简单:如果是教师评改,他在评改时,就有可能因为见识有限,不能适应丰富多彩的尤其是新的风格;可能因为思维僵化,不能容忍放胆作文、另类作文、新概念作文;可能因为情感定势,不能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的作文,无视一些特殊学生的进步;可能因为心理失调,不能耐心地进入“文本”,仅仅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同样,学生之间的简单“互改”,也会受到某一学生的见识、思维、情感、心理等因素的制约,给出的分数和评语往往会引起很大的争议。总之,只给一个分数和评语,绝对不是实事求是地衡量学生作文实际水平的最好方法,绝对与人们对整个语文学科人文性、模糊性、主观性这些特点的最新认识不相适应。

  现在,已经到了应该对分数和评语的给法,作重新考虑的时候了!为此,我提出一个新的看法——学生作文的分数是可以变动的,评语是可以商榷的,甚至是可以推翻的,因而它们是动态地呈现着的。这样,分数和评语实际上会有若干个,而不是简单的一个。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分数可以变动,评语可以多元地呈现呢?这就涉及到一篇作文的视率问题。

  视率:变低为高

  现在,我们已经把分数和评语放在了一个动态过程之中,而能够实现这一动态效果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提高作文的视率。

  什么叫视率呢?就是指一篇作文,作为劳动产品被自己和别人尊重的程度,作为信息产品被自己和别人了解的程度。简单地讲,一篇作文完成之后,就是要看,包括别人看和自己看。没有看,实际上就是没有评价;看的人少乃至只有一个人,实际上就是评价的效果低,乃至只有一种评价。在这里,视率与评价发生了联系,也就是与分数和评语发生了联系。

  过去,一篇作文的视率非常低,学生写好后,只有老师看,而且常常只看一遍,或者在互改时被另一个学生看,也常常是只看一遍(只有少数学生的作文有机会被老师所评讲和被大家所了解)。要使分数和评语处于动态的过程之中,在动态过程中呈现出来,就必须打破这种评改体系的静态模式,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让人更多地参与,让一篇作文赢地更多的目光,占有非常高的视率。那么,具体来说,怎样提高视率呢?

  第一,多个方面参与。在通常的教师评改之外,我们还要增加学生的互改。不过,这种互改,不是过去那种机械的“结对子”,而是由教师在随意发放一篇作文的时候任意确定。虽然一个人仍然只是拥有一份作文,但改好后可以与同座位的另一个学生交换,或者与前后座位的其他学生作更大范围的交换,然后再改;评改后,返还给作者本人,这时作者本人还可以反批,与评改者进行争鸣、论战;当最后交给老师时,老师还要看,不仅看作者原文,还看各个学生所打的分数和所写的评语,然后也在“五花八门”的分数和评语后面给出自己的参考分数和评语;甚至教师的分数和评语还不是“终审”,如果作者本人有话还可以“好好说”。这种互改,是交互的,复式的,立体的,多层次的,是更高意义上的互改,我们可以把它称作“互联网”式的评改。经过这样的互改,一篇作文的分数和评语就不再是惟一的了。分数的多种和评语的多样,确实得益于视率的提高。视率的提高,极大地刺激了每一个学生的自尊心,激发了他们的写作兴趣和热情,从而使他们感到自己的劳动被尊重着。

  第二,多种媒体呈现。当今是一个信息时代,媒体极其丰富,交流和传播信息的工具非常多。从信息论的角度来看,学生的一篇作文就是一条信息。过去,一篇作文往往只有一个读者,它就像韦应物《滁洲西涧》里所说的一棵幽草可怜地在“涧边生”着,少人知晓,无人赏识。那么,作为一个信息产品,它如何才能被别人广泛地了解呢?这就必须提高视率。在看的过程中,信息才能实现其价值,作为信息的作文才能取得其训练效果。作为信息产品,一篇作文的内容被反复呈现的方式有很多,主要有:(1)由写作兴趣小组成员将一些文章的全文或更多文章的片断出成黑板报或编成小报(传阅或张贴);(2)在多媒体教室上评讲课,充分地利用实物投影的优势,最大可能地把更多学生作文的内容放大到大屏幕上;(3)把某些优秀作文的全文或一些作文的精彩片断推荐给校广播站,或鼓励学生自己投稿。不过,这里要强调的是,我们应该对精彩片断的呈现予以高度重视,这样才能使更多的人感到自己创造的信息被广泛地关注着,从而从面上鼓舞每个学生的信心,从根本上调动大家的写作积极性。

  第三,不同时间交流。目前,作文交流的渠道,通常是一课时的评讲课,至多再加上课后的个别面批。除此之外,好像就没有什么渠道了。其实,我们还可以在过一段日子后,统一安排时间(如自习课、辅导课)交流,让学生“回头”看,像老牛吃草一样不断地反刍。

  如果我们用以上方法来认真地进行操作,那么,每一个学生作文的视率无疑就会大大地提高。视率提高以后,大家对一篇作文“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评价也就会形成,分数和评语动态的呈现也就会真正地变为现实。

  不过,视率的提高,还需要文字的载体发生一场革命。

  载体:变作文本为作文纸

  多少年来,人们一直使用装订成册的本子作为载体来给学生书写。这固然有其方便的一面,如便于保存;但是,不便于提高作文的视率,不便于作为信息来即时呈现。可以说,新的评改理念需要新的载体来实现它。

  我认为,应该把文字的载体设计成作文纸(这里要强调是“一张”)比较好,这样就可以避免作文本的一些局限性。首先,它有利于学生之间的频繁交流,从而提高视率,因为每一次作文都是写在一张纸上的,而一张纸可以不受已经装载了其它作文内容的整个本子的约束。其次,它有利于作文这种信息物灵活的呈现,我们可以把它即时地张贴于教室的墙壁上(不必从本子上撕扯下来或誊写下来),可以长时间地放在学校广播站而等待机会播出(不影响下一次的作文训练),可以整版地转换成复印件让大家人手一份(评改或欣赏)。

  我要补充说明的是,这张作文纸,最好把“得分栏”设计出来,而且能够容纳几个不同的分数,这样就会提醒和鼓励更多的人参与评改。

  解放思想,更新理念

  学生作文的低视率和静态性评价,长期以来阻碍着作文教学效益的.提高。许多教师不满作文教学的这种现状,其中少数人还自发地在下放权力让学生互改上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然而,我们的尝试始终还不能做得非常彻底(仅仅是“我看你的,你看我的”机械式的交换,其结果仍然一样:分数和评语是惟一的)。这是为什么呢?

  一是我们舍不得在作文上消耗太多的精力。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对于语知、阅读、写作这三大板块,我们往往本末倒置,最重视“语知”(像庖丁一样操刀解牛,拆卸着一个个所谓“要点”),其次强化训练“阅读”,而视“写作”为可有可无的东西,这就把作文教学的时间压缩得微乎其微,少得可怜。这是我们教师自己教育观念的落后,是我们在“作茧自缚”!

  二是我们顾虑于人们对自己“偷懒”的嫌疑。广大的语文教师,经常处于矛盾之中,总是觉得单是“精批细改”效果并不明显,但还是担心于学生的看法、家长的意见和领导的评价,于是乎,只好举起笔来,对一篇作文中的病句、错别字、标点符号等都亲自改动,甚至还代替写上许多,改得纸张上红迹斑斑、密密麻麻,以致于出现对一篇作文评价的“霸道”行为。这是我们自己把自己当作“装在套子里的人”!事实上,有一些教师早已“不避嫌疑”,他们拿出胆识,放下包袱,做了一点可贵的尝试。

中学作文 篇3

  微乎其微,重中之重。——题记

  试管里荡起迷人的微波,滴管中坠下的水珠激起可爱的水纹。一丝不苟,在实验室里,他们,不容许出错。

  千篇一律,周而复始。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他们做着精细而繁琐的工作,在每一份看似平凡的商品说明背后,是他们辛勤的付出,在每一个绿色标志里,是他们日以继夜的工作,不计其数的报告中间,是他们洒下的汗水与泪水,是那些个不眠之夜,在门边闪闪发光的荣誉版后,是每位检测员怦怦跳动的,热爱科学的初心。

  进入到他们的天地,各式各样的机器看得人眼花缭乱,而讲解员官方专业的术语,更是听得人头晕脑胀。

  每一个实验室里,每一位工作人员,每一个字,每一个动作,给我唯一的印象就是“微”。检测食品,听似一个无比的平凡职位,而每一滴溶液里,都是捍卫人民不受劣质食品伤害的坚守。

  “色谱,光谱,离子,电子,分子单位,微积分……”

  讲解员在面前滔滔不绝地介绍着……话语间,我感受到她底蕴之深,学识之广博,字字珠玑,一针见血。谦虚的笑,耐心的讲解,而在那副眼镜的镜片后面,是一双深不可测的眸。

  天价的机器,极高的要求。从物理,到化学,再到高数,这一切究竟是为了什么?

  为了人民,为了环境,为了保护我们自己。

  一缕光,一滴水,一口空气。微乎其微,却极为重要。他们坐在那里,工作着,更多的,是用一双慧眼看穿样品的构成。他们用知识,用技术,用心去做检测。提取,分析,提取,分析,他们凭着科学谨慎的态度,心思缜密的把关,守护我们环境和保证了我们食品的安全。

  光谱仪里放射出微光来,那是引领着他们前进的光……

中学作文 篇4

  “Nuttertools”哇!出现武器了,想必大家都玩过《侠盗猎车》吧!那上面一串串怪异的单词是啥?它就是作弊码。一输入相应的作弊码,豪华赛车任你开,再输入相应的作弊码,暴力武器滚滚来,要多爽有多爽。但这些超常甚至变态的英语作弊码,一定要准确无误地背下来输入才有效。

  周五的微机室欢得不得了,同学们都熟练地忙着输作弊码,没有人输错。可英语课上老师让背几个单词,先提问:“某某某同学,‘正在画画’用英语怎么说?”那同学吱唔半天没吭声,又叫了一个同学还是站起来只瞪眼睛不会说,要知道他们可是作弊码的快速记忆王。这我就纳闷了:同样是英语单词,作弊码有时长达十几个字母,英语单词只五六个字母,怎么能背下长的背不下短的呢?真是天壤之别。我想了又想,终于想明白了。因为游戏比较有趣,而课堂太单调了,所以我决定设计一部游戏可以有作弊码,但那作弊码的内容就是英语课本内容,有一年级制、二年级制到六年级制不等,像玩游戏一样学英语,英语像游戏一样升级、通关。这样会让你的思维超快,记忆力超强,随着年级的增高,这部游戏也会升级,升级后的作弊码会越来越复杂,但同学们为了那玩游戏的超爽感觉,也会斗志昂扬努力学,有了兴趣又怎么会学不好呢。有了我研究的作弊码,别说小学,大学英语都没问题,甚至和老外交流都是小菜一碟。

  玩是孩子的天性,但玩也能造就人才,所以大人不要刻意扼杀孩子好玩的天性。同学们也应该把玩《侠盗猎车》的热情放到英语上,那么英语会像母语一样简单。

  Let’sgo,让我们开始玩,《英语飞车》吧!

【【实用】中学作文4篇】相关文章:

1.【实用】中学作文三篇

2.【实用】中学作文8篇

3.【实用】中学作文6篇

4.实用的中学作文4篇

5.实用的中学周记三篇

6.实用的中学周记四篇

7.【实用】初中学习计划三篇

8.实用的中学保证书四篇

9.你好,中学作文